《知否》中盛纮一个小官如何养活一大家?为何说盛维是他财神爷?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传统民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六月一日:儿童节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

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八月一日:中国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师节

十月一日: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传统节日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
3, 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寒食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 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 现在一般定在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 五月初五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六月
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 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17,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8,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20,冬至
21,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
22,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 :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财神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 六月十四的 六月六的 六月五日的 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 二月十九 六月十九 九月十九 十一月十九 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 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这比较长,百度百科和谷歌还有维基百科里有。打朝鲜族,朝鲜语。

盛家一共有三房,盛纮一脉读圣贤书,入仕为官,是家风清廉的书香门第。老太爷走后,盛纮一支的顶梁柱就倒了,全靠盛老太太支撑。为了管好一大家子,支持盛纮读书入仕嫁妆钱也是贴补了不少。

后来盛纮做官,也就是一个外放的五品小官,那点俸禄支撑一大家子的开销也是远远不够的。幸好,他有一个财神爷,那就是盛家大房的盛维,以经商为主,在宥阳老家那是数一数二的富豪。

他可给盛纮一家送过去的金银财宝简直数不胜数。

盛维给予银两,支撑盛家老小的生活开支

看过《知否》的人都知道,盛纮是一个极其爱好面子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到这件事情对自己,对盛家脸面的影响。因此盛纮并不会去做贪污的事情,来败坏盛家的名声和自己的声誉。

可是偌大的一个盛家靠着盛纮的收入,完全不足以支撑盛家一大家人的生活,因此这部分开支只能够寻找别的收入来填补。可是盛纮又不愿意贪污纳贿,只能收取自己这个堂兄弟的钱来养活自己的这一家老小。

王大娘子身边的刘妈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维大老爷与我家老爷竟比亲兄弟还要好呢!”

刘妈妈能说出这句话,并不是没有根据的。盛维年年都是几车几车的银两往盛府送,逢年过节更是准备了诸多礼品送来,而这些银两礼品也支撑了盛家一家老小的生活。

或许你可能会说,盛家三代高娶,带来的丰厚嫁妆,难道不足以支撑盛家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开支吗?当然可以,但是在宋代嫁妆是女子的私产,不属于盛家,去世后还要送回娘家。

再说男人懂女人的嫁妆,传出去是要被人笑话的。康大人就是因为动了康姨母的嫁妆,盛纮可瞧不上他了,话里话外地讽刺他。

盛纮一家儿女们众多,年节礼品、压岁钱、及笄礼和嫁妆等等,每一个盛维都出手阔绰,毫不含糊。

盛华兰结婚的时候,盛维除了给华兰添了丰厚的嫁妆,还送给了盛家其他女儿许多的礼物,像首饰,金银之类的。初次见到可爱憨憨的小明兰,特意加送给她一个精致又豪气的金锁挂坠。

盛维对于盛家人的阔绰,使的盛家人不必拮据生活,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同时也使得盛纮不必去贪污纳贿,保持清清白白。这也是盛纮为什么可以仕途顺畅的原因,因为他从未贪污过,政绩考核一向优秀。

盛纮仕途发展打点所用的银两,多来自于盛维

在宋代虽然商业发展迅速,对于商业的限制也放宽了许多,但是总体来说仍旧是以农业为本的封建社会。社会地位依旧是以“士、农、工、商”排序,商人依旧是社会最底层的存在,士大夫依旧是社会最顶尖的阶层。

所以,大娘子才敢特别瞧不上大房的人,盛维才会让宝贝女儿淑兰嫁给一个小小的秀才,孙家才敢得寸进尺不断欺负自己的女儿,盛家大房的人才会一次又一次用钱财店铺去解决孙家的无理取闹。

盛维正是了解这一点,知道自己虽然有钱,但是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权势,只能成为宥阳县城内被士大夫们肆意宰割的羔羊,因此他格外羡慕盛纮一家读书人,珍惜有这样一个做官的表弟。

当时盛纮一入官场就是六品官员,而宥阳县城的县令也不过是七品小官,自然是不敢动盛维。从那时起,盛维就明白了,只有盛纮官位做的稳,做的高,大房在宥阳才能有地位,才不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每年逢年过节,正是用钱打点关系的时候,这时盛维都会主动为盛纮送上银两,以此来帮助自己的仕途更加的通畅。

在原著小说中盛纮在泉州同知,升任正六品官员邓州知州的时候,盛老太太对着盛纮的礼品清单讲到:“打点得法,礼数周全”。

此时一旁的刘妈妈便说道:“盛纮与盛维关系亲密胜似亲兄弟,不知道花了盛维多少银两。”

由此可见,盛维对盛纮的支持,以及对盛纮仕途发展的帮助有多大。但从本质上来讲,盛维对于盛纮的支持更像是一种交换。

他用自己赚取来的钱财,换取盛纮的庇护,换取盛纮对于自己孩子的关照。盛纮通过这些换取盛维的钱财,供养一家老小,打点好官场。

两者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当然盛纮也可以选择去换别人的钱财,但是那就变成了受贿。因此才会有盛维是盛纮财神爷的说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姒莞萱



看《知否》的人都知道,盛纮其实是一个小官,但是,你看他家里养着一屋子人,而且衣食住行都是不差的,他这样的一个小官,是靠什么来养活这一大家子的呢?

盛家一共有三房,盛纮一脉读圣贤书,入仕为官,是家风清廉的书香门第。老太爷走后,盛纮一支的顶梁柱就倒了,全靠盛老太太支撑。为了管好一大家子,支持盛纮读书入仕嫁妆钱也是贴补了不少。 

后来盛纮做官,也就是一个外放的五品小官,那点俸禄支撑一大家子的开销也是远远不够的。虽说他也娶了个有钱人家的女儿,大娘子的嫁妆也当然不少,但是在宋代嫁妆是女子的私产,不属于盛家,去世后还要留给儿女或者送回娘家的。

幸好,他有一个财神爷,那就是盛家大房的盛维,以经商为主,在宥阳老家那时数一数二的富豪。 

盛纮仕途发展打点所用的银两,多来自于盛维,所以说盛维是他们家的财神爷。

在宋代虽然商业发展迅速,对于商业的限制也放宽了许多,但是总体来说仍旧是以农业为本的封建社会。社会地位依旧是以“士、农、工、商”排序,商人依旧是社会最底层的存在,士大夫依旧是社会最顶尖的阶层。

所以,大娘子才敢特别瞧不上大房的人,盛维才会让宝贝女儿淑兰嫁给一个小小的秀才,孙家才敢得寸进尺不断欺负自己的女儿,盛家大房的人才会一次又一次用钱财店铺去解决孙家的无理取闹。

而作为生意人的盛维深知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因为有盛纮在,宥阳县城的县令也不过是七品小官,自然是不敢动盛维。从那时起,盛维就明白了,只有盛纮官位做的稳,做的高,大房在宥阳才能有地位,才不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盛维正是了解这一点,知道自己虽然有钱,但是没有什么地位,如果没有权势,只能成为宥阳县城内被士大夫们肆意宰割的羔羊,生意也会不好经营,因此他格外羡慕盛纮一家读书人,珍惜有这样一个做官的表弟。

每年逢年过节,正是用钱打点关系的时候,这时盛维都会主动为盛纮送上银两,以此来帮助自己的仕途更加的通畅。盛维对于盛家人的阔绰,使的盛家人不必拮据生活,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同时也使得盛纮不必去贪污纳贿,保持清清白白。 

盛维对盛纮的支持,以及对盛纮仕途发展的帮助有多大。但从本质上来讲,盛维对于盛纮的支持更像是一种交换。

也就是说,盛维用自己赚取来的钱财,换取盛纮的庇护,换取盛纮对于自己孩子的关照。盛纮通过这些换取盛维的钱财,供养一家老小,打点好官场。

两者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当然盛纮也可以选择去换别人的钱财,但是那就变成了受贿。因此才会有盛维是盛纮财神爷的说法。



虽然盛纮只是一个小官,他捞钱的手段很高明,他利用自己职位的优势,私下赚取了大量的银两,这些银两也都分给了家里,所以才被称为财神爷。

盛纮是五品官员,俸禄确实不够支撑一大家子的开销,不过他有盛维的扶持。盛维经商,在宥阳老家是一个数一数二的富豪,盛维给盛纮送了很多金银财宝。

盛紘又不是草根出身,盛家在宥阳也是有名的乡绅望族,家里三代都做官,本身就有很多产业,那些田庄商铺的收益就够维持盛家的生活了。


《知否》中盛纮一个小官如何养活一大家?为何说盛维是他财神爷?视频

相关评论:
  • 15328285046《知否》中盛纮一个小官如何养活一大家?为何说盛维是他财神爷?_百度知 ...
    谢航疤他用自己赚取来的钱财,换取盛纮的庇护,换取盛纮对于自己孩子的关照。盛纮通过这些换取盛维的钱财,供养一家老小,打点好官场。两者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当然盛纮也可以选择去换别人的钱财,但是那就变成了受贿。因此才会有盛维是盛纮财神爷的说法。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姒莞萱 ...

  • 15328285046《知否知否》中,盛紘一个小小五品官,到底靠什么养活一大家人的?_百度...
    谢航疤盛家本身就家大业大,所以即使盛纮是一个小小的五品官,但是也能够养活一大家人。而且家里面的每个人吃穿用度其实都是有规划的,所以即使他官位不高俸禄不多,但是家中的日常还是能够支撑起来的。按照北宋官员的俸禄规定来看,盛纮的俸禄折合成人民币的话,大概在19万至22万左右,这是年俸,所以他这个...

  • 15328285046知否:盛纮一个小官如何养一大家?
    谢航疤所以说,早在盛紘出生前,整个盛家就已经家大业大,并不需要盛紘那一点点俸禄来养家。而且,宋代时期的商品经济比较繁荣,官宦人家通常也会经营田产和店铺,盛家应该也会自己的产业,盛紘在考取功名之后,其府中的田产、宅院和店铺,经营得也好,比寻常人家获利容易。所以说,盛紘就算只是一个小小的...

  • 15328285046知否里盛紘才一个五品官,怎么支撑起盛府那么大的开销的?
    谢航疤纵然盛纮身为一品第一大臣,光是薪水,也无法养活一个几十人的家庭。更何况,盛纮一步步从泉州走到北京,期间的管理费也不会少。盛福的费用主要来自哪里?其实盛老爷子留下的农家店,是盛家的开支来源之一。盛老头虽然是个商人,却有着远见卓识。二祖父(盛宏的父亲)在檀化被抓,还娶了永义侯的...

  • 15328285046知否:盛纮一个小小的五品官,他的俸禄养得起盛府一大家子人吗?_百度知...
    谢航疤那块土地的收入,全部归官员个人所有。从盛紘在宫中被皇上留下问话时,林噙霜急忙变卖田产、店铺就可以看出,盛紘名下还有许多田产。而且盛家也是大户出身,盛家老太太是侯府嫡女,大娘子家累世功勋,在嫁入盛家后还带入了丰厚的嫁妆。即使盛紘工资不够,丰厚的家底也足够他养得起一家老小。

  • 15328285046知否:盛纮一个小小的五品官,他的俸禄养得起盛府一大家子人吗?_百度知...
    谢航疤他的收入可观。5. 除了基本工资,北宋官员还有各种福利补贴,且家中奴仆的衣食工钱由政府承担。然而,从剧中盛府开支来看,这些费用似乎还是由盛紘自己支付。6. 北宋官吏还有职田,其收入归官员所有。剧中林噙霜变卖田产可见盛紘资产颇丰。盛家出身大户,家底厚实,足以支撑盛紘养家糊口。

  • 15328285046《知否》:盛紘为什么被皇帝留在宫内?明兰做了什么救盛紘一命?
    谢航疤盛纮是盛家的一家之主,虽然是庶出的孩子,但是因为盛老太太一生膝下无子,于是就将盛纮接到自己屋里抚养,在盛老太太的相助下,盛纮继承盛府做了高官,为人比较圆滑,虽然对小妾林噙霜宠爱有加,但是却以盛家利益为重。盛纮只是一个小小的五品官,在京城中的地位非常小,可是在下朝的时候却被内官...

  • 15328285046《知否》中,林噙霜是如何拿捏住盛纮的?
    谢航疤林噙霜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她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很会盘算,为了更了解盛纮,她收买了盛纮身边的小厮,然后有什么消息林噙霜都是第一时间知道的,无论是哪个年代,资源是很关键的,所以林噙霜这么多年一直在盛家生活的很好,是因为她知道盛纮喜欢什么,然后就会按照这个方向去讨好盛纮,在盛纮面前...

  • 15328285046知否:身为五品官的盛紘,真能靠俸禄养活那么一大家子?
    谢航疤恰巧,堂弟盛紘就在朝中做官,这完全可以成为盛维在生意场上的助力。朝中有人好办事,盛维平时不但以感恩为由给盛家拉来一车又一车的银子。逢年过节,明兰如兰等人也能得到不少好处。毫不夸张地说,盛维就是盛紘的钱袋子,源源不断地给盛紘提供着大量财宝,盛紘怎会有养家的压力?最后,“高...

  • 15328285046为什么在《知否知否》中盛紘会宠妾灭妻呢?
    谢航疤盛纮会宠妾灭妻是因为他是真的喜欢林小娘,同时他觉得林小娘的遭遇和自己的母亲有些相似。所以作为一家之主,他就想要更加的维护林小娘。其实盛纮从来都不是一个傻子,林小娘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嚣张跋扈了这么久,他也是知道的。无论林小娘做出怎样的错事,只要林小娘眼泪一流,装做一副柔弱不能自理的样子...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