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与登泰山记在描写景物方面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学习写作/文学?~

语文是基础,根据你的情况,没有必要从头补习语文课程。很多语文知识可以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获得和提高。曾经有很多作家才小学毕业。我一个网友,文 革前小学毕业,后来没有再上学。她退休后开始学格律诗词,才几年时间,已经成了网上大有名气的诗人了。由于她学古诗词,兼带学了古文知识。我写的文言小说,好多有学历的人说看不懂,她却都能懂。她在光明网受到很多前辈、教授的喜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有恒心,学习得法,一定能成功。

研究文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中国以及世界的文学状况,从中了解文学方面的一些被文学界一一传承的优良传统和文学的思考方式。比如,怎样从阶级、从个人心理、从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加以思辨,从而获得对作品具体价值的理解。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对个人在文学方面的审美有在日后逐渐自觉加深的重要性。推荐博雅大学堂系列图书,北大出版社。尤其钱理群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从这两本书里可以大概了解中国现当代整体的文学发展路向,并且两位学者在作品里自觉不自觉的倾注了自己的一套文艺看待眼光,对初学文学者实在有很大助益。
西方文学比较系统的书是马新国的《西方文论史》。如果讲究语言学的话也可以看下王力叶蜚声诸位语言大师的相关著作。当然,必要的宽泛面阅读、对一部分经典作品的精读以及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认识生活”的对生活的具体感触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对认识文学,在个人经历与体会与作品反映世界和人性层面上有巨大帮助。多思考,多读好书,多自觉追认对生活的反思和认识,这是你现在要做的。
对于写作,首先要说的是文学认识和写作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就是说,理论知识学习得再好,就算古代文学到了硕博学位,也不一定能写出几首好诗。文学认识是基于审美、基于对作品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认识而进行的系统性学习,而写作则是在源于生活的层面上对生活现象、人物在生活里的诸般变化和恒久所进行的高于生活的典型性概括性的描写,所要反映的是作者自身对事物的审美和认知。所以这个东西的重点不在对所谓“文学理论”认识多少,主要还是看个人的经验程度以及思想深度。所以努力生活,在生活的关照面来关照生活实质,这是任务。这个任务庞杂,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所以必要的练笔,比如日志、散文、素描,还有我向你一再提及的严肃思考,也是要在平日多所注意的。
思考,历练,阅读,练笔,思考,思考,思考。
最后,说一句,由于社会转型,通俗、流行娱乐的风行,市场经济的强大,导致文学在当代有太尴尬和不被认知的地位属性。但其光辉性人文性永不变。向你致敬。

湖心亭看雪运用了比喻,白描,记叙以及心理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湖心亭的美景以及作者和仆人的对话和心态。

登泰山记是以游记的方式以时间的顺序,记述了作者游泰山的经过以及一路所见的美景和事物。

虽然两篇文章描写手法各异,但是都展现了各自迥异的手笔和文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姚鼐的《登泰山记》以游记的形式记述和描写了西湖美景和泰山奇景。在描写景物方面,都巧用了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铺陈,不雕饰,善用准确、形象的词,传达阔大的境界。如《湖心亭看雪》中有“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就勾勒出雪后西湖宁静清绝之美景。
《登泰山记》中“大风扬积雪击面。”“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描写泰山之巅观日亭中风雪击面的直接感受和泰山日出时由“一线”“五彩”“赤如丹”的跃动变换过程,穷形极相,传达出泰山日出奇妙的变幻,却不事渲染,简洁数笔勾勒出日出的美景。

《登泰山记》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语言简洁、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作者从地理环境着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作者巧妙的利用介绍山谷而引出齐国修筑的古长城,从古长城又引出“最高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长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接着,作者写自己由京师至泰安的沿途经历,交代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动身起程那天,“乘风雪”出发,气候十分恶劣,这似乎是一巧合,其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他悄悄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以便为描写登山的艰难、游览的豪兴而创造出有利条件.接着他记叙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脚处登山,谁知那山竟高达四十五里,石阶竟有七千余级,这用数字来显示峰峦险峻的手法实在高明.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颠”.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颠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登上山颠,广阔的视野中,山、水、城郭尽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皑皑白雪,照亮南天,鸟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


湖心亭看雪与登泰山记在描写景物方面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视频

相关评论:
  • 19396329927湖心亭看雪与登泰山记在描写景物方面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_百度...
    文重厚湖心亭看雪运用了比喻,白描,记叙以及心理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湖心亭的美景以及作者和仆人的对话和心态。登泰山记是以游记的方式以时间的顺序,记述了作者游泰山的经过以及一路所见的美景和事物。虽然两篇文章描写手法各异,但是都展现了各自迥异的手笔和文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9396329927湖心亭看雪和登泰山记写法的相同点
    文重厚湖心亭看雪和登泰山记写法的相同点是都巧用了白描手法。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姚鼐的《登泰山记》以游记的形式记述和描写了西湖美景和泰山奇景。在描写景物方面,不渲染,不铺陈,不雕饰,善用准确、形象的词,传达阔大的境界。如《湖心亭看雪》中有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 19396329927文言文形容景色美
    文重厚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 19396329927雪景文言文
    文重厚湖心亭看 雪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

  • 19396329927用到文言文的景物描写
    文重厚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

  • 19396329927张岱与杭州有关的古诗
    文重厚2、张岱的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他以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他的散文如《湖心亭看雪》、《三峡游记》、《登泰山记》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3、此外,张岱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他的...

  • 19396329927关于描写雪景的古文
    文重厚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

  • 19396329927下雪好的文言文
    文重厚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4. 关于雪的诗句,文言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

  • 19396329927登泰山记 问题解答
    文重厚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登》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语言简洁、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 19396329927作文:《生活教会我学语文》,谢谢!
    文重厚学生在假期中去各地游玩,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每一处风景名胜都蕴蓄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比如说去泰山,就可以联想到杜甫的《望岳》﹑姚鼐的《登泰山记》;去镇江,就可以联想到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去西湖,就可以联想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到绍兴自然会想到...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