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贵妃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演变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子形象演变反映出妇女地位变化~

哈哈,楼上说得好,现在青少年男性被人那个,也将受法律保护了,时代是在进步!

正经回答楼主:
我只听说过一种很概念化的说法,就是从唐朝到清朝,女子的服饰从低胸到越来越包拢,说明女子的地位越来越下降。说它太概念化,就是粗看是那么回事,细看不严谨。
我认为地位变化是应该有起伏的,不是一直在进步,或者一直在退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刚入宫时就已倾城的美貌征服了皇帝;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杨贵妃如玉的肌肤,皇帝专设御用温泉赐浴;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贵妃死后,皇帝思念的垂泪,如芙蓉般清新美丽的容颜;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贵妃与皇帝在梦中相见,那垂泪的面庞,就像一枝春雨润过的梨花,让人怜又带着脱俗的美丽。

诗的主题是“长恨”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最成功处就是抒情
  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一篇《长恨》有风情! 白乐天如是说。可见诗人的内心里,实在给《长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杨贵妃,中国历史上最特出的女人。中国历史,就从文献最少的夏代起计,每一个朝代,大抵都有些突出的女人,“特出”,指其本身的姿色美丽以及和政治的关联;任何一个朝代的美丽女人,倘若没有强烈的政治陪衬,便不会享大名,流传后世。
  唐朝人把本朝的兴亡之际的大包袱推到杨贵妃身上。而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史的转型期,是以越到后来,杨贵妃所背的包袱也越大了!平时,我们泛泛而道杨贵妃,一个美人,自霓裳羽衣舞至婉转蛾眉马前死,繁茂悲辛的故事,乃至情天长恨,属于儿女情,但是,扩大了来看这一个故事,所包含的实在很多。
  在杨贵妃得宠的那段时间里,她显然是被当作一个绝世美女来描写,比如李白的清平调三首.或者是被人讽刺,如杜甫的丽人行.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然后是到了天宝之乱后,这个大划分,以唐玄宗天宝之乱为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自天宝之乱以后,中国就长期向衰了,这是从文治教化整体的辉煌而言,一时的武功或疆土扩大,是不足道的。
  天宝之乱,主要人物或代表人物,自应是当时的皇帝李隆基,但史家和文学家们,把天宝之乱的重点落在马嵬坡事件上,于是,杨贵妃便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代表人物。
  这其实是很荒唐的,但把一个并非政治性的女人来承担有史以来最大的政治包袱,又是中国趣味——中国哲学的奥妙所在。
  把这个大包袱让杨贵妃背上,在当时就已如此了,在此,可以引二十八字为证;唐僖宗朝宰相郑畋有诗如下: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这一首诗后面十四字去掉也不妨,前面十四个字,写尽了大唐皇朝由危亡到复兴的关键所在:“杨妃死”,危亡的厄运解除,“肃宗回马”,即太子李亨离开父皇而领一军奔灵武自立为帝,展开反攻,收复失土,中兴唐皇朝。亦即“云雨虽亡日月新”七个字所表现的,“云雨虽亡”是杨贵妃的,“日月新”则是唐肃宗的,那意思是:杨贵妃虽然遭难但唐皇朝终于复兴。
  这一首诗包含的意义很广,对杨贵妃之遭难,寄予同情——一死而中兴国家,死亦得所。
  自此以后,大部分的诗歌(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是以同情作为感情基调的在杨贵妃生前,文人对她品评有之,对杨氏家族讥嘲也有之,到她在马嵬驿遭难后,她的故事迅速地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主题,并且随着时间而更加深广,渐渐,唐朝的文人把歌咏杨贵妃故事当作一种“考试”式的共题。白居易的《长恨歌》自然考得了古往今来的第一名。但在“长恨歌”出现之后,文人依然热心于自这一个“共题”而孜孜不倦于“考试”,借此来练习和表达自己的史才,诗笔,议论,想象……
  唐代著名的诗人李商隐,对咏杨贵妃故事是极为热衷者之一,李商隐所作不及《长恨歌》,李又好在字面上作评断,而且多局限于儿女情,不过,从李商隐的作品中,却让我们得知了:唐人对皇家的言论自由到了可惊的宽容程度,举例: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华清宫)
  这首诗是讽刺的,但力求在“考试”中作惊人语,结果却不伦不类了,褒姒“使”她的王死,杨贵妃没有“使”她的皇死,这成了什么话?但由此可见言论自由的放任程度。另外,李商隐最出色的一首咏杨贵妃的诗:“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这两句虽没沿袭《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的提示,但翻了新意,作为杨贵妃在海外得知玄宗皇帝被废被囚。这对杨贵妃逃亡到日本传说,有进一步的传播作用。同诗最后两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芦家有莫愁”,再加“君王若道能倾国,王辇何由过马嵬”,那是直接批评皇帝无力护全一名女子以及“有情”的虚假,亦属于言论自由的顶端了!更有一首:“骊山有感”咏杨妃云: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这首诗一些也不见好,但却赤裸裸地写出了玄宗皇帝夺取儿媳为妻的事实,再道出寿王以后处境的尴尬。诗虽然不见佳,但总是有新意在。

怎么谈的上演变?
自古就是两种看法,一种是白居易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歌颂纯洁美好的爱情,一种是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揭露皇帝为宠爱妃子无所不为的荒唐。

七仙女


论杨贵妃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演变视频

相关评论:
  • 15072223116论杨贵妃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演变
    计羽峰杨贵妃,中国历史上最特出的女人。中国历史,就从文献最少的夏代起计,每一个朝代,大抵都有些突出的女人,“特出”,指其本身的姿色美丽以及和政治的关联;任何一个朝代的美丽女人,倘若没有强烈的政治陪衬,便不会享大名,流传后世。唐朝人把本朝的兴亡之际的大包袱推到杨贵妃身上。而这一段历史...

  • 15072223116丰裕纵满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计羽峰杨玉环是唐朝时期的一位美女,后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因其美貌而闻名于世。她的故事被后来的文人墨客用作创作的题材,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歌、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中,杨玉环的形象被塑造得丰满而立体。举例来说,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故事的长诗,...

  • 15072223116有哪些描写唐朝杨贵妃的诗句?
    计羽峰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

  • 15072223116名花解语 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计羽峰“名花解语”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在唐代诗人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被生动描绘。在这部历史文献中,唐玄宗赞誉杨贵妃为“解语花”,意味着她不仅容貌出众,更因其善解人意、言辞巧妙而受到皇帝的赞赏。这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美女能够理解并回应他人情感,具备高超的语言艺术,因此常被...

  • 15072223116名花解语形容什
    计羽峰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故事中,唐玄宗赞誉杨贵妃为“解语花”,因为她不仅拥有美貌,更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温暖的言辞,如同会说话的花,赢得了玄宗的心。自此以后,“名花解语”便成为赞誉女性智慧与情商的代名词,常常被用来描绘那些能够贴心、理解他人的女性形象。...

  • 15072223116公子姣姣如明月,暮色遥遥不可侵的意思?
    计羽峰这句诗句出自中国古代文学,表达了一种优美的意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翻译成现代汉语,这句诗的意思是:公子的美丽如同明亮的月亮,他的气质高洁,无法被暮色所侵犯。这句诗描绘了一位公子形象,他美丽、高洁、气质非凡,就像明亮的月亮一样。同时,这句诗还暗示了他不被世俗所染,如同月亮一样,始终...

  • 15072223116白居易的名诗
    计羽峰《长恨歌》的故事背景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唐玄宗是唐朝的皇帝,杨贵妃是他的宠妃。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杨贵妃的视角来描写了这段爱情故事。爱情的美好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通过杨贵妃的眼睛,描绘了她和唐玄宗之间的...

  • 15072223116我国十大古典悲剧
    计羽峰我国古代文学中,悲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反映了人类的某些不幸和悲剧性命运。在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古典悲剧,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我国十大古典悲剧。1.《汉宫秋》:这是元稹的代表作,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命运。这部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动了无数读者。2...

  • 15072223116闺怨诗代表作品
    计羽峰1.文化价值:《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不仅展现了杨贵妃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更通过她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权谋斗争对普通人的毁灭性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闺怨诗的经典之作。2.影响力:《长恨歌》不仅在唐代广为传诵,而且在后世也被无数文人墨客所借鉴和模仿。它对中国古代...

  • 15072223116杨贵妃的诗
    计羽峰杨贵妃,本名杨玉环,是唐朝时期后妃、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生活主要围绕在唐玄宗李隆基身边,以其美貌和才华深受宠爱。她的传说和故事在后来的文学、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中都有表现,如《长恨歌》等,但这些作品都是后人根据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创作的,并非杨贵妃本人所...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