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怎样通过财政来调节经济运行的(10分)(麻烦看分答题!谢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是如何控制的?(谁有答案快给我谢谢)~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而货币政策的作用则不够理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两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从财政政策协调为主体转向更多地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实践
当前我国已步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致力于各自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协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分析以往两大政策的配合情况,对进一步完善这两大经济政策的配合是必要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运行的基本轨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实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松政策组合达14年,实行双紧政策组合9年,实行松紧组合的只有一年。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1984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央银行体制1984年才刚刚建立,自然没有从财政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时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主导地位仍十分明显,货币政策作为财政政策配套服务的工具,对医治十年动乱创伤、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职工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1985-1997年)。1985年随着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信贷资金成为社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体,特别是在抑制通货膨胀、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1998-2004年)。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告别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短缺经济,出现了物质产品的相对过剩,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过去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治理通货紧缩。在政策取向上,由实施长达5年之久的“双紧”过渡到“双松”,即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防范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在支持发展、化解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国民经济中出现了经济的局部过热现象,个别地区、个别产业的发展严重失调,一些能源消耗性的产业非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出现了不均衡,因而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逐步提上了日程。
详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轨迹,我国两大政策的调节趋向于周期性使用(见表),对宏观调控的效果趋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减小。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轨迹
时间 所属阶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搭配方式 实施年限
1979—1980年 第一阶段 松 松 双松 2年
1981年 第一阶段 紧 松 紧松 1年
1982—1984年 第一阶段 松 松 双松 3年
1985年 第二阶段 紧 紧 双紧 1年
1986—1988年 第二阶段 松 松 双松 3年
1989—1991年 第二阶段 紧 紧 双紧 3年
1992—1993年中 第二阶段 松 松 双松 1年
1993年中一1997 第二阶段 紧 紧 双紧 5年
1998—2002年 第三阶段 松(积极) 松(稳健) 双松 5年
2003—2004年 第四阶段? 积极淡出 稳健趋紧 偏松和趋紧 2年
2006—2010年 ? 中性偏紧 中性偏紧 ? ?

二、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至1996年底我国的紧缩政策成功地将当时的高通货膨胀降了下来,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加上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上陷入了通货紧缩的状态。1998年我国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至这次财政政策的调整,这一整体上积极的宏观政策历时近7年之久,前后能持续如此长时间的宏观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一方面,每年发行大量的长期建设国债,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财政的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非常大。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2。“积极”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够理想。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如,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连续8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5次。这期间,尽管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彻底扭转信贷紧缩的局面。从供给方面看:银行的“惜贷”现象仍然严重,自1995年金融体系开始出现的“存差”进一步扩大,至2003年已高达49059亿元;从需求方面看,质量好的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比较充裕,信贷需求不大,而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因银行的贷款条件和自身的因素,取得贷款依然困难。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中不能转化为投资。这表明我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终使“积极”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以致从表面上看,中国已几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虽然“积极”的货币政策并不如意,事后效果微弱,但“积极”的货币政策无疑为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货币环境,这也是我国目前特定的国有企业体制和银行体制下积极财政政策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三、对我国当前两大政策配合的一些建议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日趋协调、完善,共同在反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协调配合还不是很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调节分工不明确。货币政策长于总量调节,财政政策长于结构调整,但目前我国的两大政策均未发挥出各自优势,导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二是配合关系不规范,缺乏有效的配合机制。三是在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的某些重大问题以及在投资领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配合不协调的问题。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借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两大政策的配合经验,为了进一步发挥两大政策的配合效应,可以从如下方面人手:
1。建立和完善规划、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要健全和完善国家规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规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统筹安排和政策协调。包括两大政策目标的协调、财政赤字和金融不良资产的定期跟踪测算、财政金融稳定性的预安排、财政金融政策和操作工具进行互动效率评估和化解金融不良债务安排等。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经济总量平衡方面发挥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2。完善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综合效应。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结构问题甚于总量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致使局部需求过高和局部供给不足成为主要矛盾,必须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我国产业政策要通过鼓励、限制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术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目前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与产业政策导向出现了偏离,要求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整,形成动态协调配合机制,更好地发挥综合调控作用。发改委要定期发布和适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配合提出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措施,为商业银行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提供支持;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发放贷款。为解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不平衡现象,要重视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费需求增长。要加快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某些行业和地区出现的投资热。只有各项经济政策协调配合,我国经济才能步入自主增长的良性循环。
3。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财政政策要从以国债手段为主转向以税收和财政贴息手段为主刺激总需求;货币政策要更多地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手段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依然要在公共投资领域发挥作用,创造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分税分级财政框架。重点要对省以下体制灌注分税分级体制的实质性内容,建立三级分税分级财政。建立规范的公共收入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推进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要通过改革完善国债发行交易制度,统一国内债券市场,活跃短期债券市场,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能有的放矢,成为货币供应量调控的有效工具。
4。推进财政投融资体制和国债运作管理的改革是未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两大基点。新形势下一项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既要抵御低水平重复投资,又要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安排要建立投资信息透明化、投资来源市场化、投资管理法制化的操作平台。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要明确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的界限,既提高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效益,又保障货币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冲击。要规范、强化、整合债券市场,切断隐性的地方财政赤字融资渠道,切断企业和银行用信贷资金盲目投资的渠道,把有效的投资纳入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国债运作上可考虑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全国人大每年给财政部批准一个国债余额指标,这个指标是上一年国债余额加上本年度财政预算赤字之和。只要国债发行不突破余额,由财政部视市场情况灵活掌握发行规模和期限品种。为解决财政部发行短期国债缺少动力、
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缺乏短期国债作为操作工具的矛盾,短期国债可不列入当年国债发行计划,财政账户出现临时性头寸不足时,财政部可发行短期国债用于周转。
5。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重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两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从以财政政策协调为主体转向更多地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蒙得尔•弗莱明提出的财政货币选择新理论指出,现实世界中的资本具有不完全流动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但其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资本流动的完全程度。资本流动性越大,财政政策的作用越小,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越大。在改革开放日益扩大的进程中,资本流动性越来越大,因此货币政策应发挥主要的作用,而财政政策予以配合。通过货币政策所体现的资源配置,实现以资源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

楼主想说的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实行宏观调控。
我国的宏观调控与市场化过程相伴随,先后经历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扩大需求型两个阶段。其中1997年以前,面对卖方市场的情形,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1997年以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情形,政府实施了更具有市场经济意义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具体说来,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不同,我国的宏观调控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①1979-1981年;②1985-1986年;③1988-1990年;④1993年下半年-1996年;⑤1998-2003年上半年;⑥2003年下半年-至今。本文着重从后四个阶段谈谈国家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1988-1990年治理整顿时期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始于"六五"中后期全国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七五"中期其所日趋积聚的诸多问题显露出来,信贷投资和消费失控,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混乱。为此, 从1988年10月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 把稳定通货、物价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首要目标,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整顿商品流通秩序。在货币政策方面,提高利率,实行保值贴补,稳定存款;适当收缩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控制职工货币收入的增长。在财政政策方面,开征特别消费税、征收预算外调节资金、延期归还企事业单位的国库券本息等。在行政手段方面,对涨价过猛的商品(如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营,对部分商品实行控购(如控制社会集团的商品购买)、清理公司、凭证供应;冻结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并相应增加国家的物价补贴。通过治理整顿,使居高不下长达20个月的零售物价指数从1989年4月起开始回落,治理整顿初见成效。这个时期宏观调整和紧缩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国家行政措施和增加物价补贴,以直接调控为主。
二、1993-1996年适度从紧时期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经过三年治理整顿,1991年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低谷。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八五"时期除1991年外,其它4年全国经济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伴随经济的高增长,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房地产业严重膨胀,开发区盲目扩张,信贷投资猛增。面对再次过热的国民经济,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加强了宏观调控。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采取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改进调控方式等经济政策,出台了宏观调控16条措施,加强和稳定农业基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方面,强化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重点是煤炭、电力、钢铁、建筑材料和石化工业的发展;大幅度地增加农业优质品种的产量;按照规模经济、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税制改革、清理预算外资金、增收节支等手段,将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规模之内。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运用多种手段改进金融调控方式,注重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改变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和货币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采取"对冲"措施,收回央行再贷款减少基础货币投放,通过两次利率下调,调整了货币结构,通过控制固定资产和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将现金发行控制在预定的调控目标之内,为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坚持以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主,再辅之以产业政策、外贸政策以及利率、汇率、价格、关税等经济杠杆,国民经济调控方式实现了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

三、1998-2003年上半年扩大内需时期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1997年,为巩固前三年"软着陆"成果,中央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针对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下降的新情况,实施稳中求进的政策,两次下调利率,使经济运行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1998年由于遭受国内特大洪涝灾害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商品供求矛盾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从反通货膨胀转为防止出现通货紧缩趋势,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还辅之以产业和贸易等各种政策工具。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扩大政府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中,又推出了一些其他配套政策,如:增发国债用于企业技改贷款贴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国企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城镇居民低保对象等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抑制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开征利息所得税、鼓励消费信贷、延长法定节假日等;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退税力度,支持出口;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税收优惠,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债投资向中、西部倾斜,支持西部大开发等等。此外,财政政策还进行了分税制和税制改革,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加快"费改税"步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强化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社保基金的支持。在货币政策上,目标是稳定币值,支持增长,对内保持物价稳定,对外保持汇率稳定。一是通过取消贷款规模限额管理,代之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二是注重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等多种手段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积极试点公开市场业务,灵活运用利率手段,自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拉动市场需求;三是发行特别国债充实银行资本金,降低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从这一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从以前注重追求增长速度,转变为既注重增长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上来。

四、2003年下半年以来冷热兼治、双向使劲时期(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面对经济在"十五"前三年连续"加速增长"之后,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增长速度、部分行业盲目重复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以及乱占滥用耕地、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等问题,继发了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工业、投资"过热",农业、服务业"偏冷"的"结构性失衡",出现了一定范围的"油荒"和"煤荒",煤电油运等供应全面紧张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同时为了抑制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从2003年8月起,以央行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为标志,国家逐渐加大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转型力度。特别是从今年4月份以来,面对物价上涨逼近5%的临界线,国家果断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财政政策由前几年的"积极"取向逐渐向"中性"方向转变,货币政策由前几年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并对市场机制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如土地管理等,适当运用一些行政手段。具体包括:

一是加强货币信贷投放调控。央行在去年8月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4月又提高了0.5个百分点。同时,央行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向贷款增加较多的商业银行发行500亿元定向票据,收紧放贷能力。出台了加强窗口指导和银行监管的措施,将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起来,要求商业银行一方面严格控制对钢铁等过热行业的信贷投放,另一方面支持有利于调整结构、扩大消费和增加就业的项目资金需要。

二是围绕产业政策准入,严格用地管理。开展了土地市场特别是开发区的清理整顿。从5月份开始冻结土地审批半年,农转非用地半年内停止审批。停止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和高档别墅、高尔夫球场等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应。配合做好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工作,严格加强用地管理,防止突击批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违法违规占地严重的地方,暂停土地使用审批。坚决收回违规多占或占而未用的土地。

三是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审核,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符合环保规定、城市规划、信贷管理和项目审批程序等有关规定的在建项目停建缓建,并视情况进行处理。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培训中心和各类会展中心、大学城等项目。

四是提高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标准。将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经济实用房除外)等部分行业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钢铁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5%提高到40%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0%提高到35%以上。并相继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切实按照产业政策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市场准入标准,从严审核新建项目。

五是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加大煤电油运协调力度,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限制不符合产业政策、没有达到市场准入条件企业的用电用油用煤额度。加快能源、电网建设,制定有序供电方案,优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和重点单位的用电需求,充分挖掘煤电油运企业的生产潜力,努力保障重要物资运输。调整煤价和电价,实行新的用电政策。全国范围内提高电价,取消地方出台的优惠电价,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积极疏导矛盾。组织开展全国资源节约活动,号召把节能特别是节约用电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六是鼓励和扶持粮食生产。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包括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对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等。
这一时期国家运用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主要向两个方面侧重,既 "防热",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适时适度调控回升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苗头性问题,防止局部过热现象蔓延;又"升温",加大对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避免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与前三次宏观调控不同,本次调控充分体现了适时适度,区别对待,不"急刹车",不"一刀切",注重实效的方针。1至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4.8%,增幅比前4个月回落8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18.3%,增速比4月份和3月份分别回落16.4和25.2个百分点,投资增长过快势头有所遏制,房地产等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势头开始回落,粮食价格趋稳,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减缓。财政支出增速成明显减慢,银行信贷有所控制,贷款余额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增速比前4个月回落0.1个百分点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下面,就这三方面的具体情况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1)财政政策。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都有巨大的影响。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规模越来越大。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在1/3左右,英国、法国、德国等已超过40%。因此,财政的作用和财政政策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地位越来越重要。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 从财政收入来看,主要的财政收入渠道是税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以不同的税种设置和有差别的税率,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制约与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乃至从总体上调节经济周期的变化。例如,当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一边是生产停滞,一边又是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滞胀”局面时,为了促进国民经济走出泥潭,美国政府除了对货币市场进行调控外,还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减税的财政政策,以此刺激私人企业发展生产,从而使国民经济走出停滞的困境。税收是国家向社会无偿收取的贡赋,因此税率不能过高,整个社会的税负不能过重。但是,政府又要干许多事,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在税收不宜再增加的情况下,政府组织收入的另一途径即是举债,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筹措一定的收入,用于需要的地方。但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作担保的债权债务关系,是要到期还本付息的,过高的国债必然会使国家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在还债高峰期到来时,国家若无相应的财力还债,则会引发深重的债务危机。还应提到税收的另一主要作用,即对各社会阶级阶层的收入进行再分配,它是调节人们经济关系、稳定社会的一种手段。从总体上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税收政策是为垄断资本服务的,但为了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他们也会在税收政策上出台某些对低收入者有利的措施。 从财政支出来看,以往的政府财政支出主要是为了满足维持政府自身运转的需要。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介入越来越多,财政支出除了维持政府运转的需要外,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服务。这些财政支出主要有:国家投资建设的重要企业、公共工程等,国家为干预社会经济进行的国家采购、国家为调节不同收入者所进行的补贴,后者也被称为转移支付等。 原则上讲,政府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应该是大体平衡的,政府的财政支出若大于财政收入,即财政出现赤字。长期大量的财政赤字,是经济不稳定甚至崩溃的根源之一。因为政府没有组织起相应的财政收入,却将更多的钱用于财政支出,所造成的亏空,容易导致国家财政经济的危机。因此,政府把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作为宏观经济目标之一也就是必然的。当然,在有些年份,有一定量的财政赤字,也是经常的事情。如果政府的这些支出是发展国民经济所必要的,当时国民经济运行又比较平稳,那么,有一定的财政赤字也并不可怕。正因为如此,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盛行以来,有一种财政赤字无害甚至可刺激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其实,无论如何,较长时期、较大数额的财政赤字总是很危险的。因为说到底,财政赤字是一种寅吃卯粮、政府借百姓的钱来花或者说用明天的收入办今天事的方式,不应把赤字财政作为一个常用的有效工具来对待。 (2)货币政策。货币币值的稳定,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运行的必要条件。金融信贷业务的发达,更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因此,货币金融政策一直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政策。同无偿向社会收取贡赋的财政不同,货币金融借贷关系是有借有还,且要还本付息的。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更具有经济手段、利益诱导的特征。在货币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宏观经济调节,一是对利率的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例如,对国家支持的产业或企业给予优惠的信贷条件,鼓励其发展,相反,对国家要控制的经济活动则用较苛刻的信贷条件来制约。在经济过热时,适当提高利率,给经济降温;相反,在需要刺激经济发展、走出萧条与不景气阴影的时候,则适当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与消费。 从货币流通量的调控方面看,它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为重要。因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不顾客观规律的要求,过多增发货币,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不仅会造成经济的不稳定,还会从根本上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20世纪以来,一些国家在一些时期中曾发生过多次恶性通货膨胀,结果无一例外地导致了该时期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和国民经济的总体崩溃。因此,各国政府都把反通货膨胀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任务来对待,在这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有些还是现代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大体说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所谓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来进行调节和控制: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若是中央银行大量收购有价证券,则意味着一般商业银行手中的货币量有所增加,因而流通中的货币量就多了,反之则相反。二是最低法定准备金率政策。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法律规定的准备金制度,即商业银行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以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这个法定准备金率若是提高了,商业银行须向中央银行上缴更多的货币资金,则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减少,反之则相反。三是再贴现利率政策。贴现率,是指票据持有者持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银行兑取现款时,银行索取的回扣即利息率。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请中央银行再贴现时的利息率。如果再贴现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增加,反之则相反。应该说明的是,这三种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要在现代银行体系发达的条件下才会有明显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有了国家宏观调控后,经济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经济周期的震荡却因有了一定的宏观调控而有所减弱。这种经济调节,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平经济高涨时的尖峰,垫起一些经济萧条时的低谷。当然,这仅仅是治标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引起经济周期性危机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这些调节措施只能是降低一些经济周期的震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种种内在的、深刻的矛盾。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管理。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考察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现状就会发现,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的计划管理确实存在,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法国、日本和北欧一些国家,在计划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不能对私人资本直接进行计划管理。而市场经济本身又存在着某种自发性、盲目性,特别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更是不断造成经济的破坏与震荡。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解决这些矛盾,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国民经济计划化。例如,利用国家的力量有计划地集中一定的社会资源进行某些重要关键部门企业事业的建设,对经济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资源配置进行一定的引导,对经济周期进行适当的调节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定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增长计划、财政收支计划、货币发行计划、国家重点投资计划、科技教育发展计划、主要产业发展计划等这样一些带有全局性、规划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计划和规划。然后,再通过一定方式,主要是经济手段,引导私人企业向计划规划的方向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这些计划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导向、大政方针,昭示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乃至指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每个经济主体和当事人,可以通过这些计划了解政府政策方针,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并在有关利益手段的诱导下向计划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


国家是怎样通过财政来调节经济运行的(10分)(麻烦看分答题!谢谢!)视频

相关评论:
  • 19259383026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
    韩吴顺法律分析:1、财政调节,是指用财政政策来调控国民经济,具体地说,就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来调控。但是我国去年使用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功成身退,政策转型实属必然”。2、信贷...

  • 19259383026国家财政意思什么作用
    韩吴顺一、稳定经济作用 国家财政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调节经济波动,保持经济稳定。在经济不景气时,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措施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在通货膨胀时期,则通过减少支出、增税等手段来抑制通胀压力。二、促进社会公平 国家财政在再分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高收入群体和个人征收累进的所得税,以及提...

  • 19259383026国家是怎样通过财政来调节经济运行的(10分)(麻烦看分答题!谢谢!)_百度...
    韩吴顺从财政收入来看,主要的财政收入渠道是税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以不同的税种设置和有差别的税率,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制约与限制另一些产业的发展,乃至从总体上调节经济周期的变化。例如,当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一边是生产停滞,一边又是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滞胀”局面时,为了促进国民经济走出泥潭,美国政府除了对...

  • 19259383026财政政策中国手段
    韩吴顺首先,国家预算发挥关键作用。通过设定预算规模、调整收支结构,确保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预算收支的平衡管理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工具。其次,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设定税种和税率,既保障国家的财政需求,又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促进经济稳定和公平分配。国家利用税收政策来引导经济活动和结构调整。财政...

  • 19259383026什么是积极财政政策
    韩吴顺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公共投资、促进消费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这种政策通常表现为扩大政府债务规模,增加政府购买,提高转移支付等。其核心特点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宽松,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二、增加政府支出 在积极财政政策下,政府会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教育、卫生...

  • 19259383026国家的什么是财政政策
    韩吴顺国家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涉及税收和公债的征收管理,通过调整税率、税基和公债规模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财政支出政策则主要涉及政府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通过调整公共投资方向和支出结构来影响社会经济活动。通过制定恰当的财政收入与...

  • 19259383026财政政策调节方式
    韩吴顺财政政策作为现代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灵活性与稳定性并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需求。政策的调节方式多样且有针对性,主要包括:首先,动态调节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实时发展情况来制定财政政策,确保政策的适应性和及时性,确保政策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保持同步。其次,总体调节则强调从宏观层面出发,通过...

  • 1925938302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韩吴顺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公共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手段。其主要目标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就业与平衡预算等。货币政策则是由中央银行实施,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等金融变量来影响经济活动。其主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并平衡国际收支。二、实施手段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

  • 19259383026财政政策调节方式有哪些
    韩吴顺二、我国财政政策有哪些手段我国的财政政策方法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1、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2、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

  • 19259383026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都有哪些?
    韩吴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等。以下是这些手段的简要介绍: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税收、政府支出、预算和国债等。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税收、调整政府支出规模和...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