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武官名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明朝文武官阶的名称?~

一页放不下,我把网址放在下面.

1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三孤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东宫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平章政事 一人 从一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右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参知政事 一人 从二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左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 一人 正六品 中书省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检校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参议 一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军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断事官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断事官

断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中书省

都镇抚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 十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

2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吏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吏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增设

户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户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 宣德以后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副提举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

大使 五人 正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副使 六人 从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丁字库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库副使。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二人 正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二人 从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一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一人 从九品 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 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军储仓 后革副使 四人 未入流 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 二人 未入流 户部东安门 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3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礼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礼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万历九年革一人

兵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四人 正六品 职方武选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4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刑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刑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属

司务 一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刑部

司狱 六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工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工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营缮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

郎中 五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二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五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一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所副 二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

所丞 二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皮作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宝源局 嘉靖间革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颜料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军器局 后革一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节慎库 嘉靖八年设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

大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副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大通关提举司,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革。

副提举 二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5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都察院

左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右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左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察院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都察院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

监察御史 一百十人 正七品 都察院

通政使司

通政使 一人 正三品 通政使司

左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誊黄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左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右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通政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通政使司

大理寺

卿 一人 正三品

左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右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左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右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

评事 四人 正七品 大理寺

詹事府

詹事 一人 正三品 詹事府

少詹事 二人 正四品 詹事府

府丞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

通事舍人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

洗马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

校书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正字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总督:明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抚使]明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 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明为从三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明代仅封侯、伯。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中央派出官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明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 [经略安抚使]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这些由中央派出到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总督:明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抚使]明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 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明为从三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明代仅封侯、伯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中央派出官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明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 [经略安抚使]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这些由中央派出到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明朝文武官名视频

相关评论:
  • 19653182752明朝文武官名
    党琰肯[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

  • 19653182752请问明朝的所有文武官职及品级?
    党琰肯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

  • 19653182752明朝文武官员从一品到九品的官职名称 还有明朝科考的秀才举人之类的排序...
    党琰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一甲(一甲就只有三名,赐进士及第)传胪不只有第四名这么叫,二甲第一名叫传胪,三甲第一名也叫传胪.从第四名开始(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名额不定 再往后赐“同进士出身”这就是明清科举的排行.而“会魁”“会元”“解元”不是进士考试的排名,会魁和解元是乡试第...

  • 19653182752明代的全部官职名称及他们的隶属关系?
    党琰肯[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

  • 19653182752明代武将官名及相应品级是什么?
    党琰肯【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昌边疆要地州县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

  • 19653182752明代官制
    党琰肯中期以后,成为勋戚及文武大臣之加官、赠官。而文臣无生加三公之例,惟死后赠之。万历年间,张居正为太师,实掌朝政,这是特例。 二、废中书设内阁 明代初年,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随后,朱元璋又对中央统治机构进行了改革。当时中书省大权掌握在左丞相胡惟庸等人手中...

  • 19653182752总兵官是什么时期武官官名?
    党琰肯明朝武职官名。明朝建立后,从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见都司卫所)。遇有征伐,则任命将领担任总兵官,调卫所军,由其统率,战事结束后,交回所佩将印,军队各回卫所。故总兵官属临时差遣,无品级,无定员,多由公、侯、伯、都督充任。正统(1436~1449)以后,边境战事时起,总兵官逐渐成为常设武职官员...

  • 19653182752给一下古代官职的大小排行
    党琰肯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

  • 19653182752明代有什么官职?要详细一点!谢谢!
    党琰肯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3、中书省 是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

  • 19653182752古代官职排名 文武分开
    党琰肯【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