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教育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认知科学、面向未来的教育,以“教育资源”、“家庭教育”为故事梗概的印度片《起跑线》在豆瓣上被炒到了8分以上,很多父母表示很有共鸣。确实,父母们都想将孩子往“精英路上”培养,在孩子身上的投资也毫不吝啬。市面上,关于家庭教育、早教机构、育儿书籍等教育类的产品不在少数。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选择,什么样的教育产品适合孩子、上万块的课程,又值不值得呢?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的作者魏坤琳,人称Dr.魏、“叨叨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脑的工作方式。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入选青年长江学者。《最强大脑》节目“科学判官”。其最近推出了首部育儿著作《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讲述如何把最新脑科学知识应用到育儿中,真正做到科学养育。竟然长舒了一口气——原来很多问题来自于,孩子大脑发育程度与父母的期望不匹配。

        大脑发展不光是重量上的变化,也不光是脑细胞数目的增加,最关键的是神经元之间建立的连接,连接的部位叫“突触”。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交换信息。宝宝刚出生时,大脑里突触的数目非常少。在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鲜刺激的作用下,神经元以每秒700-1000个的惊人速度建立着新的链接,3岁时连接的数目甚至超过了成年人。一旦某个突触成功参与大脑某个功能的运作,它就会受到强化;相反,没有用到的突触就会变弱,最终被剪裁掉。

        神经元连接和修剪的过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脑的过程,后天的学习与经验对于这样的修剪过程非常重要,特别是孩子在0-6岁早期发育时。孩子的早期经验及其在幼年时期获得的教育,将影响他的一生。

      全书也正是基于大脑发育的特点和规律,构建了一套儿童教育体系: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和创意脑。用作者的话说:“这个体系,基于脑认知科学,是询证导向,而非经验主义导向;以家庭为单位,而非单单教育孩子;侧重培养孩子的底层核心能力,而非传统的科学能力。”

      接下来对五大脑计划做一个概述:

1、智力脑

      智力脑主张,有效提升孩子智力的最基本方法,是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刺激,让孩子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和经历,从而让孩子的大脑得到足够的刺激。书中也非常详尽地阐述了如何为孩子提供丰富刺激。

我在这一部分中,有两个地方最受益:

一是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比认识事物本身更重要。前者就像教会孩子绘制地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之后,他会慢慢把所有学到的只是连接起来,地图越画越大,越画越详细。

二是孩子不能长时间专注很正常,但专注力可以培养。步骤有三:有明确的目标;难度与其能力相匹配;父母要给及时且具体的反馈。专注力培养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顺利进入心流状态,全神贯注在当前任务。

同时,作者还从大脑的科学发育角度,对右脑开发、照片记忆、一万小时训练等进行了辟谣。

2、情绪脑

      情绪脑主张,孩子情绪脑比理智脑发育得快,20岁之前,孩子的情绪脑还没有发育成熟,理智还没办法非常好地控制情绪,无法抑制冲动。

      解决的关键,在于在孩子还不足以用理智脑控制情绪脑时,父母担负起孩子理智脑的功能,帮他在情绪脑和理智脑间建立联结。

      孩子撒泼打滚情绪失控,父母经常会深深自责,或者干脆一起歇斯底里。但如果我们懂得孩子情绪失控的背后原因,我们就会放弃自责,而是想去抱抱无助的孩子,欣然地接纳他的“没长大”。

      同时,我们还会懂得引导他认识并理解情绪,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反思自己,同时体验他人的感受,由此帮助他让情绪脑和理智脑整合地更好。

当然,最初很可能会失败,一次、两次、三次……但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给足耐心,慢慢陪伴他成长。

3、运动脑

        运动脑主张,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这个运动,包含身体所有部位的任何动作,有刚出生时宝宝学走路,也有孩子们的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有氧运动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其大脑发展很有裨益。

运动应该是五大板块中孩子天生就最爱的项目了,玩沙子、爬楼梯、到大自然里嬉戏、亲子游、打篮球、骑各种车(平衡车、溜溜车、滑板车、带辅助轮的自行车等),在孩子玩这些项目时,我们只需要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尽情探索就好啦!

4、语言脑

        语言脑主张,通过亲子阅读、互动阅读、自主阅读等方式,让孩子在中文、英文、古诗和识字中快乐学习与成长,养成对阅读、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将一生受益。

      记得带孩子最初的阅读,是我一边讲故事一边使出浑身解数演出来,逗得她哈哈大笑,到后来他可以简单读有字绘本了,我就抱着他用手指字,一个字一个字读。当然,她最初是爱看图不爱看字的,但不管她翻哪,我都会跟着读哪,慢慢地她会注意到我在指着字,也就对认字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从孩子3岁左右就开始自己阅读了。大量的输入为日后的输出做充足的准备。

5、创意脑

        创意脑主张,陪孩子玩发散性思维游戏和联想发思维游戏,这些游戏能和想象力结合起来一起玩,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书中还具体阐述了怎样用音乐(+节拍)、美术(+涂鸦)等引导孩子进行“创造”,让他感受创造和艺术之美。

        大脑掌控着未来,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够好,是他真的没长大。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掌握大脑发育的科学规律并加以运用。如此以往,在育儿路上我们才会更从容淡定,孩子也能迎来更好的发展。


面向未来的教育视频

相关评论:
  • 17822429895新津外实校:让学生面向未来的教育智库
    弓娣睿新津外实校位于四川成都市新津县,是一所以培养高素质、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全日制民办学校。学校占地340亩,拥有高品质的教学设施和专业的师资团队,在教育方面持续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创新,致力于打造一个重视科技、注重性格培养的教育智库。透过学校的教育理念看未来 新津外实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

  • 17822429895如何理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弓娣睿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教育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都是学校教育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共同完成全面培养人才的任务。一、各育都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 五育各具不同的作用、地位,担负着不同任务,德育是灵魂,体育是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是重要内容。它们都有是学校...

  • 17822429895当前创业教育的教学内涵在于
    弓娣睿当前创业教育的教学内涵在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专业性教育的整合、培养创业者能力与素质。1、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素质教育、知识教育、创新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创业教育的出现,同时也昭示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2、专业性教育的整合 创业...

  • 17822429895什么是“三个面向”?
    弓娣睿三个面向: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来历: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简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不单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还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普遍意义,在国民道德建设方面也是完全适用的。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今,...

  • 17822429895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教育的三个面向
    弓娣睿1983年9月8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9月30日《人民日报》作了报道。“三个面向”的题词言简意赅,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把握了时代特征和对世界未来的科学预测,确定了我国新的历...

  • 17822429895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孩子哪些能力?
    弓娣睿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远。俞敏洪说,面向未来的教育,一定要培养孩子这3种能力。1、独立能力 孩子小时候,不少父母想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舍不得孩子吃苦,帮助孩子安排好一切。接送孩子上学替孩子背书包,写作业帮孩子准备吃的,孩子心安理得享受父母打理的这...

  • 17822429895面向未来和展望未来的区别
    弓娣睿意思不同。面向未来,是指教育要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的挑战,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更新课程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展望未来对将来的光景或者事物发展前途进行观察与预测,两者的意思不同。

  • 17822429895“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弓娣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一次提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教育的发展。

  • 17822429895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
    弓娣睿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说教育要面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教育面向世界,就是要的国家学习,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教育要面向未来,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要面向现代化是整个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邓小平同志指出...

  • 17822429895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什么修辞手法
    弓娣睿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句话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是一种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或词汇,以强调某种思想或情感,增强语言气势的修辞手法。在这句话中,“面向”一词被重复了三次,形成了明显的排比结构,突出了教育应该具有的三个方向和目标。同时,这句话也具有一定的拟人化...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