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有一个学佛的人,但因家庭的凡尘俗务所困绕,怎样去做都想不通,内心很想找?

来自:安全知识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正确处理学佛与家庭成员关系~

更善良对待家人,他人。
学佛为什么先需培养人格。许多高僧说过写过。
我也曾在之乎网提问,有关如何地要深记父母恩,回答中有不少学佛人回答是无需记恩报父母恩的。难怪高僧大德们会遇到些前来要求出家的人,问他们为何离开父母,为何不留在家孝养双亲,得到尽是些"不孝之子"式的回答。人格尚且不合格,如何学佛。如何在坐禅中精进,用在坐禅的时间,没学佛的人却用在社会学习工作,帮助了自己,不记恩者如何知道用功?

末学嫁到夫家,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末学没有与婆母红过一次脸、拌过一次嘴;学佛以后,再没有与夫君动过什么大的干戈。儿子小时候经常说:“你们知道吗?我们做孩子的,最怕父母打架,那是我们感觉最最苦恼的事情了。我的命真好,很多同学的父母,经常吵架拌嘴,他们天天都很苦恼,你们从不吵架,我感到非常非常幸福。”末学说这话,并不是想标榜自己什么,只是想说明,处理好家庭关系,不仅仅是我们个人快乐与否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子女、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人们的感受。末学的婆母,没有文化、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认,但婆母的勤劳、善良、宽厚、仁慈,总是令末学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自从嫁到夫家的那天起,婆母就把末学视为己出,当时,末学正在读夜大,每天晚上回家很晚,婆母都要等末学回来,亲自把热好的饭菜端上桌……末学个人体会,为人妻、为人媳,当收敛起小姐的刁蛮与娇贵,尽责尽份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现在很多的女孩子,把爱情与婚姻当作了索取和交换,只想得到对方的疼爱与娇惯,而不想去付出。诸不知,爱的真谛是付出,而不是索取。如果把这个本质颠倒了,则自己得到的,只能是永无休止的不满足和由此而派生出的烦恼。家庭生活中,用句俗话说,“两好才能换一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作为我们佛子,即使遭遇了“拍不响”,也当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容忍,当明了,任何的际遇,都有着无法推卸的因缘。末学婆家有四房妯娌,平日里,那些嫂子、弟妹们,多有摩擦。末学就成了她们的发泄不满的倾诉对象。不是末学爱听是非,而是末学一直保持“中立”。末学的体会是,家庭生活中,没有大是大非,只要我们自己少占便宜多吃亏,就能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也是佛法教导我们的勿贪、勿嗔、勿痴…… 

修学人很容易有一种知见的误区,以为入了空门,一切皆空,因此人世间一切都空空如也,亲情也空,爱情友情一切情统统空,把自己彻底空掉,空得没有一丝感情,没有一丝知觉,以为这样可以入道,以此证菩提。以此想契合自性佛心了不可得,恩师很早开示过我们:“明月本心,太阳本性,不明自心,不见自性,不了佛意,了脱生死,即是空谈”!

  一些世俗人有心学佛,也受到这种“执空”错误知见的影响而障碍自己的进步,不敢轻易发菩提心走学佛路,好像学佛就意味着抛家别子,生死离别一样。很多没有学佛的人,把学佛入佛门看的很神秘。一些入了佛门的人,也把出家现出家僧相看得很特别,以为自己一旦削发,即是佛子,割舍掉自己的俗世因缘和所有往昔的记忆,以为那样才是修行人,却不知道从自己的成长经历里悟觉自我,从自己的成长经历里激发自己的自心佛心出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贵在生于万源(淤泥)之中而能超脱当下、开放心花,成就正果。而不是和现实完全割裂,自己遗世孤立。我们一切的慈悲大愿之力,也是从对万源的体悟感恩理解体谅真诚中来,心存感恩才会知道珍惜这个世间的一切,理解体谅万源众生的苦才能发下慈悲大愿心去救度他们。所以为什么人世间的一切大德高僧,都是以凡俗示现,有父母双亲,有亲朋好友,为什么不示现他们从生以后就不染世情远离世间?他们悟觉之后也是弘化群品,从来没有脱离世间。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六祖法宝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真的真实不虚。

  那么我们如何处理俗世因缘以及如何达到自我修学中的中道而行不偏不倚圆融自在?我们知道《金刚经》里面世尊开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来没有要我们不生心,如果没有了心,即无情无义,以何得见佛心自性,以何回归自我本心,以何解脱安心?佛心自性里面有什么?我们说要回归清净心,何为清净心?了佛本意,佛陀本意又是什么?

  佛陀何以对我们五浊恶世众生如此不离不弃化度久化方归?诸佛菩萨们何以久远劫以来对我们愚痴颠倒众生无相救度超拔我们离苦得乐?那是因为他们的清净大爱,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他们对我们众生平等无分别的慈悲爱护,因为他们的真心感受明了我们的痛苦而悲悯我们,我们自己常常习以为常浑然不觉的痛苦,他们看来无限的哀悯为我们悲痛,真切希望我们超脱出来。他们没有感情吗?如果没有感情,为何诸佛菩萨也垂泪,如果没有感情,为何他们深深的悲悯我们万源,如果没有感情,为何他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人吃五谷杂粮生活在尘世间,置身于苦辣酸甜、悲欢离合之中谁也避免不了也脱俗不了,学佛也是为了明白人生的这些道理而淡定自己解脱和坚强一些。

说这个人他为了学佛可以抛弃一切,也就是说他已经不管其他的人了吧?

有一个学佛的人,带进家庭的凡尘俗世所困扰,怎么去做?怎么去找你是个学佛的人?如果说你对佛家有着深深的眷恋的话,那你就可以遁入佛门,因为这样你就了却了你的心愿,家庭的事务要别人来处理


比喻有一个学佛的人,但因家庭的凡尘俗务所困绕,怎样去做都想不通,内心很想找?视频

相关评论:
  • 17732214594比喻有一个学佛的人,但因家庭的凡尘俗务所困绕,怎样去做都想不通,内 ...
    干甄霄一些世俗人有心学佛,也受到这种“执空”错误知见的影响而障碍自己的进步,不敢轻易发菩提心走学佛路,好像学佛就意味着抛家别子,生死离别一样。很多没有学佛的人,把学佛入佛门看的很神秘。一些入了佛门的人,也把出家现出家僧相看得很特别,以为自己一旦削发,即是佛子,割舍掉自己的俗世因缘和所有...

  • 17732214594九则佛门中常见的警策格言
    干甄霄通过这句格言,我们应该警示自己,在修行过程中,不能贪图享受,而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事事任劳任怨,在服务大众的劳动中不断升华自己、磨练自己,从而在循序渐进中将自己锤炼成一个有成就的人。 五、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世法是依人情的,但佛法是不依人情的,有些事情从世间情感看来是合理的,但从...

  • 17732214594佛教中什么叫做不邪见?
    干甄霄打个最简单的比喻,你知道去抢银行是犯罪,会是警察抓住并判刑,所以你虽然知道银行里有很多钱,但是你不会去抢银行;但是怎么还是有人去抢银行呢?那些去抢银行的人是怀着侥幸的心理,以为会有可能逃得掉那才去抢的。为什么说学佛修行的人终极目标是培养出正确的认识和观点,也就是“佛之知见”,可以说是“正见”呢...

  • 17732214594关于佛教因果的问题
    干甄霄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 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 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 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 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

  • 17732214594李龙眠画罗汉记的译文
    干甄霄李龙眠画罗汉记翻译 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画中没有渡江约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

  • 17732214594仁清法师:佛弟子怎样平衡学佛与家庭的关系
    干甄霄答:你这个前提是对于没有智慧的在家弟子,是如何在学佛与家庭中找一个平衡点?不错,你这问题非常好。为什么呢?前提是没有智慧的佛弟子。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修学和家庭本来是不矛盾的,佛教并不反对学佛的人去尽家庭的责任。六祖慧能大师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17732214594佛教哲理小故事
    干甄霄这故事比喻∶有些学佛人不能真实守戒、习定、学慧,只是外表威仪,以获得人家的称赞,结果自己受苦,就和那个挨打的呆子同样的愚痴。 ※ 装死骗夫的妇人※ 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他对妻子十分恩爱,可是他的妻子却并不爱他,因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抛弃丈夫,去嫁给她所喜欢的男人,於是这个妇人,就...

  • 17732214594学佛遇到磨难如何处理求答案
    干甄霄;有些人一学佛,妖魔鬼怪来阻碍,让你恐惧,晚上睡不好与做恶梦;白天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或者俯体;事事不顺,运气变坏,带来种种灾难;有些人一学佛,家人和亲戚朋友来阻挡,不让你学佛,你的心情和生活无法定下来,比较严重的人,家庭出现矛盾,夫妻离婚,父母跟你断绝关系,离乡背井的人也不少,种种原因而放弃学佛。

  • 17732214594宽严法师《如何控制你的瞋怒》
    干甄霄蓊郁的树林,远远的望去,虽不可说不大,但一把火就烧尽,损失的巨大哪里可以比喻得出!学佛的行者或一般的俗人,如透彻地理解到瞋恚有着这样重大的过患,那他在任何恶劣的环境现前,都不致任意地胡乱地发火!所以我们做人,应多多地在「忍」上做工夫! 忍辱不嗔,说来虽很容易,行来实在太难,非有高度修养的人,怎能...

  • 17732214594学佛人士,做人很苦,为什么还要珍惜人身?
    干甄霄珍惜人身,是珍惜轮回做人的难得机会,尤其是听闻佛法更是难得,所以要好好把握专心修佛。在佛教经典中有种种的比喻化导大众感悟“人生难得”之真理。比如将人身比作:穿针、捞针、龟木、爪土、鸽身、日月、猪羊、洪水、朝露、囚徒、屠牛等等。1、高山穿针 《提谓经》中说:“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