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坡居士触动人心的6个点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文学与宗教的区别~

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3页)这种关联的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督教是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只是信与爱,别的都是枝叶”。他呼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如果说陈独秀还主要限于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来鼓吹基督精神的话,那么鲁迅则直接切入了文化和文学的内核。他在著名的《摩罗诗力说》里高度评价了希伯来文学的殊胜意义:“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的出现,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以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通向了基督教的“博爱”主题。他说:“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圣书与中国文学》)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文学与宗教确有关系”,“文学的发达,大部出于宗教”。“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
从创作实践来看,新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深刻体现基督教精神的作家和作品。冰心 作品中的“爱”的主题,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而随着新文 学的不断深化,基督教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郁 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 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 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 某种新的文化特质。”(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也许更加值得我们注意。以杨仁山先生为首的佛教居 士和僧人,使中国佛教从明末以来的极度式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复兴之 路,给中国近代文化以深刻的影响。佛教中本来所有的自由精神、独立意志、进取精 神和牺牲精神与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精神相结合,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重 新焕发了活力。一方面是新的具有入世精神的“人间佛教”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另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佛教精神的新展现。以鲁迅为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作家 中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他对日常生 活中的平庸和卑微的小人物的描写,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他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中 国人的国民性,其实都与他对佛教的偏好有关。佛教本来就起源于解脱人生苦难的要 求,而人生最难摆脱的当然是死亡的威胁。鲁迅从自身的苦难中体会到了人的生存的 严酷,从而孳生出解脱的大愿。他探寻过多种道路,包括外在社会政治革命。但鲁迅对政治革命实际上并不报多大的希望。《阿Q正传》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所谓的“国民的劣根性”其实植根于人性的黑暗中,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始无明”中。所以鲁迅始终是很悲观的,这使他既摆脱了一般作家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人生的苦难,与政治操作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其他一些人那里,佛教文化的表现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苏曼殊的作品尽管不多, 却能以惊才绝艳的文笔,写出佛法追求与爱欲之间的深刻纠缠,突显了悲剧性的意味。而周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则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表现了一种禅的精神。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人生境地和舒缓雅洁、坦荡从容的心绪,使读者在动荡混乱中依稀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但这决不是对传统佛教和禅宗的简单回归,而是灌注了近代文化精髓、荡涤了传统文化渣滓的新的精神意向。其他的作者如许地山、沈从文等则表现了一种把多种宗教结合起来的意向。许地山的《债》里即包含着三层意蕴:第一层是还债人的佛家慈悲为怀的心肠和儒家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第二层是岳母所信奉的顺着境遇做人,弃绝非分之想的道家人生哲学;第三层则是“还债人”那种深刻而莫名的基督教的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多重宗教意蕴还可以在林语堂等人那里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不止体现在宗教情结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显然来自基督教文学的刺激。佛教文化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艺术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则与宗教意识的流注密不可分。
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在作家的笔下,宗教精神和宗教意识也多姿多彩地表现出来。贾平凹、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显然自觉地走向了某种宗教追求。尤其是张承志的《心灵史》,极其悲壮地展示了一个民族为信仰而战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震撼性意义。这也许象征着未来中国的精神路向。

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宗教经典故事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来源之一,例如《圣经》对文学的影响。其次,宗教思想观念与人物形象塑造对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在文学作品中鬼魂形象的塑造。此外,宗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艺术表现技巧,例如佛教文学中的想象和散韵并用的文体对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日益疏远,并出现了一些具有反宗教倾向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恣意嘲笑讽刺宗教的伪善。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几句,节选自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廖廖几句话,道尽了苏轼一生的性格,豪爽,豁达,善良。

纵观整本书,几乎都是在赞美苏东坡的,从序言开始就有了对他一生的概括: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谈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能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因为林语堂把苏东坡当作偶像来仰慕的,他能通篇溢美之词,只能说爱的深沉。

闲话少说,今日就谈谈东坡居士触动人心的几个点。

1.好的家教,是言传身教

苏轼的爷爷对他的影响就是潜移默化,根植内心的。爷爷苏序虽然没有读多少书,但是为人热心肠,为人大义。

在家里屯那么多的粮食,就是为了在有灾难时帮的上身边的亲戚,邻居,以及更多的老百姓。苏序自己本身就是一普通人,但却有如此博爱的胸襟,何其伟大。

还有就是他的母亲与他关于范滂的事情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了母亲的大义与开明,爷爷与母亲的行为,犹如根一样深深扎在了心中,苏轼的之后性格成长,看见了源头。

好的家教,是言传身教。这也就是为什么人需要好的家风和父母长辈带给我们对三观的塑造。

2.原生家庭的好坏影响,由自己的心选择

诚然,虽然家庭教育和原生家庭的影响非常重要。

但是,你最终会变成什么样,是你自己的心决定和选择的。

苏轼的原生家庭给他带来了刚正不阿的一面,他一直就讨厌奸臣,励志做个好官。可惜国家领导人听信谗言,把他发配到边远地区了。

其实,如果稍微让自己在官场柔和一点也是可以的,只不过他选了要刚直难改,不是不能改。像曾国藩就是会吸取自己的教训变得柔和而不是那么倔强,改了之后,路就好走了。

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觉得是这样的,好的地方我们要吸取,但是不好的地方我们要弃掉。比如职场之中对待坏人,你就不该那么直,容易得罪人,还施展不了才华。

关于利弊,其实是在可以心里掂量的,而不是一心用刚正不阿来应对职场以及形形色色的人,那么对自己无益。

3.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用辩证的思想看待

世间万物,几乎都是有正反面的,不是能够一概而论的。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需要做一个正能量的人,但是必须带着锋芒。

上善若水,但水也化作锋利的冰刀,所以你要学的就是该柔的时候柔,该利的时候利。

4.假的朋友,落井下石

章为相后,首先拿曾经的朋友苏东坡开刀,把他贬谪到广东岭南。曾经的朋友,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顾不上朋友之情了。

真朋友雪中送炭,假朋友落井下石。有些人的嫉妒就是如此强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比他有才不行,比他有权就更不行了,如果有一天他的朋友倒台了,就会使劲让其在地上摩擦。

这样也算不算朋友,小人而已。

5.无论生活怎么对你,心理素质要好

当时风传岭南山林多漳气,过去之人十有九死。作为被贬岭南的第一人,苏东坡心中无忧无惧,怀着安谧宁静的心境,一路上细细欣赏丛山峻岭、激流清潭。

由此可见,东坡先生那份坦然和豁达,一般人可能真受不了多次贬官,这心理素质要求很高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的豪放洒脱又回来了。苏东坡还原谅了舅舅程之才,这份宽容之心,跟他平时的心态,以及学习佛,道,大抵是分不开的。

王国维曾评论包括苏东坡在内的四位诗人:“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很多人欣赏甚至崇拜苏东坡,就是因为他在仕途的大起大落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东坡一生起起落落,但是从来没有妨碍他做一位正直善良的人。

今年,大家都好难,我们一路负重前行,为的是更好的生活,哪怕风霜刀剑。

如果你失意落魄了,没关系,擦一擦灰,我们还有逆风翻盘的机会。

6.大气之人,天必佑护

当曾经迫害自己的政敌失势,他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写信宽慰,由此可见东坡先生非常的大气。

他的大气以及为民谋福祉,让两位皇太后看在了眼里,最后他依然是有被重用的机会。

这也许是老天爷看到了,所以一次次给他重来的机会,不过因为生活的磨难,加上年纪老迈,他已经折腾不起了。

他的付出,百姓有看到,一路有人迎接,两任皇太后重用,上天给了他机会重来。他那豁达宽广的性格,也护了自己一世的平安。

林语堂说,苏轼就像一阵清风吹过了,精神是永存的。

结语:

说实话,这本传记不够客观,林语堂对苏东坡太过喜爱,以至于看到和他政见不一样的人,就把人家数落的一无是处。

有点像现在追星人,我爱豆就是最好的,不容辩驳。都说,凡事有两面性,人,那就是多面体,评价一个人要客观。




浅谈东坡居士触动人心的6个点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5936015659求名家对苏轼的评价!!
    谭力会(6)宋人王灼也说:“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7)以上 4 二位都有为苏轼开脱之意,因为“非醉心于音律者”似乎有不熟悉音律之嫌,而“不喜裁剪以就声律”更是间接指出苏词的确有不谐音律之作。 就苏词不谐音律的本质而言,由于苏词的美学风格属于阳刚,不同于表现阴柔之美的婉约词,类似于西人所言的“...

  • 15936015659苏轼江城子里面的明月夜是什么意思?
    谭力会应该说,苏东坡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这么个大词人,大文学家,被政治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段相对安稳适意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精神状态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苏东坡也断断不能忘记王弗曾经陪伴着自己度过的那些艰难的时光。王弗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

  • 15936015659为啥一代大家苏轼,会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斥呢?
    谭力会因这里地名"东坡",苏轼便自称东坡居士。 这时,苏轼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农夫,他所想的也是一般农夫所想的。《东坡八首》里还写苏轼如何虚心向农民学习耕种技术,及其自耕自食之美。苏轼在日间耕耘,晚间就欣赏自然风景之美,自得其乐,如他写的《东坡》诗云"雨洗东坡月色新,市人行尽野人行。英嫌荦确坡头路,自爱...

  • 15936015659用苏轼的诗词写作文
    谭力会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6. 写苏轼的作文 与苏轼相遇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遥望远处,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

  • 15936015659关于苏轼诗句的作文
    谭力会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6.求一篇作文,关于写苏轼的,文章中要有苏轼的诗句. 与苏轼相遇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 15936015659苏东坡的书法境界到底是什么水平
    谭力会3个回答 #热议# 你觉得同居会更容易让感情变淡吗?匿名用户 2017-08-21 展开全部 浅谈苏轼书法的特点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

  • 15936015659你看过的诗歌里最触动人心的是哪一句?
    谭力会柳宗元是一个励志革新的人,然而政局和时局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他不被当权者重用,一腔热血,满腹才华也只有抛洒在柳州的山山水水之中。千山寂静,万径萧索,不见飞鸟,人迹绝踪,可是在那条孤舟之上,坐着一个身披蓑笠的老头,一个人举着鱼竿,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这一江凄厉的风雪...

  • 15936015659苏东坡关于政治的诗句
    谭力会“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

  • 15936015659苏东坡书法的特色是什么
    谭力会在论及苏轼的散文创作时,首先要注意到他的文学思想与北宋文学变革运动中其他人有显著不同的地方(这不仅与散文有关)。当然,在表面的基本原则上,苏轼与欧阳修是一致的;他在为欧阳修《居士集》所写的序中,赞扬欧阳氏“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又在《上欧阳...

  • 15936015659求作文一段万能好的开头和结尾!谢了!!!
    谭力会6、当东坡居士在波涛翻涌的赤壁下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认为这是激动人心的壮美风景。当易安居士在落红之下低吟浅唱:“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棂湿绫绡。”我们认为这是宁静淡泊的风景。当青莲居士在月明星稀时,对长空高歌:“天下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