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和西北人有什么不同?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东北人和西北人性格上有什么区别~

大概归类以下几点:
1、西北人憨厚,东北人朴实。
2、西北人内敛,东北人外向。
3、 西北人聪慧,东北人聪敏。
4、西北人塌实,东北人深沉。
5、西北人实际,东北人理想。

先说东北,她在建国前,不管是张作霖统治时期还是伪满时期都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建国后,她是老工业基地,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在辽宁,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包括大连、鞍山、抚顺等在内的,飞机、几十万吨巨轮、航母、内燃机车等无所不能造的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在吉林省长春 ,一汽集团是世界有名的汽车生产企业,还有吉化、长春客车厂在国内都是赫赫有名的企业。在黑龙江 有中国最大油田——大庆油田,其工业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是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
其次,东北的农业相当发达,尤其是黑龙江和吉林省,它们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前东北的大豆、高粱就像歌里唱的那样,那是漫山遍野,现在是水稻和大豆闻名天下,这都是由于有黑土地。大连的苹果更是名噪世界,是有名的苹果之乡。
第三,东北的资源非常丰富,尤其以石油、铁矿石、煤炭、森林、黄金、石墨、金刚石等闻名遐迩。当年鞍山是'钢都'、抚顺是'煤都'、大庆是'油城'、伊春是'林城'。
第四,东北有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和科尔沁大草原,在夏季风吹草低见牛羊,如果策马奔驰在绿油油的草原上那真是心旷神怡。
再说西北地区,她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后备基地。建国前,西北地区工业不发达,是全国经济最落后的地区。据1949年的统计,西北地区工业总产值为5.07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5%。当时,西北地区仅有的一些现代化工厂,也多分布在西安和兰州等少数地方。建国后,经过大三线建设等几十年的建设,该区基本形成了以能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旅游资源也很丰富。由于西北地区处于东亚与中亚的结合部,通过陇海、兰新铁路可以沟通沿海和边境口岸,双向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具有良好的对外开放前景。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西北地区又是我国开放难度很大的一个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水资源稀缺。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生态环境也极其脆弱。在今后的大开发中,如何在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由于经济总量较小而幅员辽阔,导致西北地区经济密度仅为32亿元/万平方公里, 在七大经济区中居于最末一位,不仅远远低于东部、中部、东北地区, 也低于同处于西部的西南经济区。西北地区与全国工业化主要指标评价值及综合指数情况进行了对比。西北地区的各个指标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工业结构、产业就业比两大指标与全国的差距更为明显,这说明,制造业发展落后、非农产业就业人口不足成为进一步推动西北地区工业化的主要障碍。
通过以上对比,别看现在东北困难,经济下滑,GDP值在全国排位靠后,尤其是辽宁,以前经济在全国名列前茅,现在排在了老末。但是如上述所说,他们的经济基础还在,底蕴雄厚,雄风犹在。当年,小日本投降后,进入东北的苏军把伪满洲国和日本留下的主要工业设备都搬到了苏联国内,许多工厂都成了空壳子。但是在东北解放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恢复到战前水平,像鞍钢,日本人在临走时就放话,那个地方只能种高粱。最终日本人的预言破产了,在建国前鞍钢的钢水就出炉了。到'一五'计划完成后,在苏联的帮助下,东北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这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由来。正是有了这个基地,才使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当时东北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和物资建工厂、矿山。包括西北地区的一些大型厂矿都是东北人援建的。我是从轴承厂退休的。据我了解,著名的西北轴承厂就是1965年由瓦房店轴承厂包建,1968年建成,1970年投产。现在已成为中国轴承50强,轴承行业两个最早A股上市企业之一。现在那个厂的老人大都是从瓦房店过去的。这个厂在西北、在宁夏是很了得的,但是如在东北,别说跟别的行业的大厂比,就是与同行业的瓦房店轴承厂和哈尔滨轴承厂比都无法比。'辽宁号'航空母舰的轴承是瓦房店轴承厂生产的,神舟飞船的轴承是哈尔滨轴承生产的。
因此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好,除了资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制造业要发达。东北的资源不比西北差,有些地方要强于西北,像森林资源、海洋资源、农业资源等。但是西北的制造业与重化工业是无法与东北比的,尽管东北在这些地方落后了 ,但是那是暂时的,是人为的没有搞好,这就好比老虎打个盹。在战争年代,战争使东北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东北在短时间内就能重振雄风,傲视天下,更何况在太平盛世的和平年代。所以有理由相信,只要有良方东北一定会比西北发展的更好。

东北人和西北人把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性格有很大的差异,还有饮食习惯也不同。东北人性格豪爽、暴躁、热情。西北人更加倾向于沉稳、粗犷。 东北人饮食比较重口味,喜欢麻辣咸。而西北人更喜欢清淡。



都说东北大米好吃,那是你没吃过东北面食。东北人从小吃到大的东北特色面食。你吃过几样?准备好纸巾擦哈喇子吧!

油炸糕,炸的金黄酥脆,要开热乎乎的冒着香味,甜甜的豆沙软香可口,糯米有点微微粘牙,但是能让香味留在嘴里更长久!再来一碗豆腐脑,美呆了!

粘耗子,苏子叶包的,有一种特殊的清香,芸豆馅儿或者肉馅儿的都好吃,软滑的糯米咬上去心情瞬间就好了,但现在很少见这种面食了!

酸汤子,玉米面做的面,口感细腻爽滑,健康粗粮,和鸡蛋酱是永恒搭配,如果觉得单调可以加点蔬菜和辣椒油,味道就上去了!

草帽饼,手艺很高超才能做出来,层层撕着吃,每层都有油盐,很有味道,来一碗紫菜鸡蛋汤或者配一份砂锅吃,特别香!

手擀面,老妈做的手擀面是这辈子吃过最好的手擀面,纯手工发面,醒面,揉面,面条韧劲足,晶莹剔透,不易碎,还有嚼劲,配上东北尖椒肉卤,啼哩吐噜吃好几碗,现在正冷着,吃完喝一碗热乎乎的面汤,暖到心窝!

豆沙饼,饼烙的油黄油黄的,豆沙甜软,量大,咬一口面夹着豆沙,满嘴都是香味儿!别提多好吃了

发面饼,在和面的时候放个鸡蛋,发面饼就会变得更软更香,两边用油煎的金灿灿的,咬一口软绵绵的,想想都馋了

东北特色馅饼,东北开发出适合东北人口味的特色馅饼,韭菜鸡蛋、榨菜肉丝、萝卜丝,只要是你喜欢吃的馅儿,都能做!

粘豆包,金黄诱人,小巧可爱,粘呼呼的,撒点白糖,真心好吃,换一种吃法可以把豆包煎上,两面煎的酥脆,油香更足!

纯碱大馒头,特别实惠,小时候一个大馒头就能吃撑,白白胖胖的,老妈做的最好吃!

烤冷面,全国有名的东北特色小吃,豪华版才五块钱,加蛋加肠,特别适合逛街或者溜达吃!

糖饼,糖汁儿充分的融入到饼里面,一定要趁热吃,不然糖汁就凝固了,吃的时候小心又小心,因为糖汁多的糖饼会烫嘴!

韭菜盒子,外边焦黄,油汪汪的,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里面是绿油油的韭菜和金黄金黄的鸡蛋,不管味儿大不大都控制不了想吃的心!

菜团子,大饼子里面包裹菜馅儿,粗粮配野菜,鲜香,现在卖的贵得很呢!

热汤面,先做好汤(汤里放上青菜、西红柿、肉丁反正你喜欢啥都可以放),然后打荷包蛋,下好面,这个时候面条这么吃才最暖和。

大饼子,经过改良的大饼子口感特别好,现在大饼子身价高着呢,切成条用油炸一下,味道也不错哦!

黑白面馒头,白面和黑面掺和在一起,味道有黑面和白面的香味,小时候吃过,后来就很少见这种馒头了!

大列巴面包,哈尔滨特色,大列巴面包和红肠,来哈尔滨旅游都得尝尝,大列巴面包大到吓人,不过味道超棒!

油饼,油饼砂锅是现在最流行的吃法,冰油黄,砂锅的汤解腻,砂锅里面自带菜,好评!



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特异性极强的子文化区位类型,肉食为主,应当说是东北民众在数千年甚至更长久历史上的饮食生活基本特点之一。图:猪肉炖粉条,是“东北四大炖”的第一炖,顺口溜:猪肉炖粉条,馋死野狼嚎。

小鸡炖蘑菇,在东北有句民谚:“姑爷进门,小鸡断魂。”说明小鸡炖蘑菇曾是东北人招待女婿的主菜,足见这道菜在东北的地位,是东北炖菜中最高档的。

地三鲜,是永远的经典菜,百吃不厌。制作材料是三种地里时令新鲜的食材:茄子、土豆和青椒。它不仅在于鲜浓的味道、天然绿色的食材,更胜于它涵盖多种食材的营养,让三味非常普通的蔬菜做成鲜爽无比的佳肴。

锅包肉,光绪年间始创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厨师郑兴文之手。通常将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拌炒勾芡即成。

乱炖,是东北地区比较普遍的家常炖菜之一,是将豆角、猪肉、土豆、西红柿、茄子依次入锅,先炒后炖。

得莫利炖鱼,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得莫利”一词是俄罗斯语的音译,是黑龙江省方正县伊汉通乡的得莫利村。由于这个村北靠松花江,这里的村民主要靠打鱼来维持生计,得莫利炖鱼是村里的特色菜肴。

鲶鱼炖茄子,俗语说:“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由此可见这道菜之美味。用新鲜的鲶鱼和茄子一块炖制,鱼和茄子混在一起,使鲶鱼肥而不腻,茄子鲜香味浓,荤素相得益彰。茄子粘了鲶鱼的香,鲶鱼有了茄子的味。

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在东北许多地方常年开设杀猪菜,形成东北饮食一大特色。把刚杀好的猪血斩成大块煮熟后切成大片放进锅里,然后边煮边往里面放酸菜,加水和调料制作而成。

怎么样小伙伴们,是不是地道的东北味啊?喜欢的小伙伴点下关注!



和朋友聊天,不经意间想起了冻梨。在这个福州暴热的季节,冻梨实在太诱人了(止不住吞口水)。

不得不说,作为南方人的小传很少能见到雪。而北方,真的是一个像极了白雪童话、又潜藏着各路美食的奇妙世界,简直浪漫。

但是。。。

面前这一位哈尔滨姑娘,正大口喝着酒(呵!一点也不浪漫)。不过呢,说到这冻梨呀,头一次听说也是因为她。

冰火两重天:东北人吃的是情怀

姑娘微醺忆起往事,她说:哈尔滨的冬天极少有鲜水果出售。她小时候呢,物质匮乏加上没有水果保鲜技术。

为了能在冬天吃上这一口水果,她的母亲总会亲手做冻梨,这也是在哈尔滨最典型的冬日水果。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寒冷天气里,冻梨既能减缓维生素的流失,还爽口好吃。她的母亲,习惯在零下十摄氏度的时候,把冻梨放在室外。

三四天之后,硬邦邦的像铁蛋,砸到地上叮当响,而梨却不会受丝毫的损伤,经常成了她们童年把玩的小玩意儿~

坐在热炕上吃冻梨,是东北人冬天里一种特有的享受。而这冻梨是黑褐色的皮,白白的肉。轻轻咬上一口,甜中略带一点酸,特有的绵软之中又带一点脆。

即使牙打颤,心哆嗦,甚至眼睛都会凉得眯上一会,也还是忍不住要吃,味道好极了。姑娘说到这时,眉眼间不禁透露着浓浓爱意。

她说,小时候性子急,往往等不到缓透就吃。急急地咬上一口带着冰碴的冻梨,门牙的印记会留在梨上,姐姐就开始笑话她。现在也吃冻梨,偶尔而已。

相聚的时日总是短暂,父亲与叔伯们的“解酒神器”冻梨不经常见了,一家人围在炕上感受“冰火两重天“的日子,也并不好找了。

而在距离哈尔滨3222公里的重庆,这里的人们相聚在一起的方式是它?

冰火两重天:重庆人吃的是痛快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重庆约有26300家火锅。平均每238米,就有1家火锅店。。。再假设你一天吃1家,也至少要吃72年!

竟有网友直呼:“千万别来重庆吃火锅!”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重庆人的地方就有火锅。所谓“三日不食,心中发痒。”重庆人习惯于脱衣挽袖、摇着大蒲扇,挥着大毛巾吃火锅。

来看看网友是怎么评价的?

麻、辣、鲜、香,在他们心里最巴适的莫过于,面前有火锅,背后有空调啦。

但对于连续蝉联中国火炉之首的重庆,40℃的高温,面前100℃的锅炉,依旧是“吃饭五分钟,流汗两小时”的节奏。

初次见识此情此景的福州人小传震惊:“这完全是用生命在吃火锅啊。”重庆人淡定:“有啥子嘛,正常的很!”

小传觉得吃火锅是特别忙碌的一项活动。不停地放入新食物,捞出旧的食物,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时要千里埋笔、念念不忘,有时要当机立短眼疾手快。

重庆人吃火锅要的就是豪爽,与性格有关。不管三七二十一,各种佐料莽起放。配菜不下百余种,吃法都差不多,但最重要的是一桌子人的耿直、热络,实属过瘾。

可是夏天吃火锅未免也太热了吧?

作为地道的重庆人,老林是这样说的:“夏吃火锅,伏天进补”,这个地道的餐饮习惯是重庆人夏季养生的特殊吃法。

重庆地属四川盆地,夏季气温高,两条大江导致空气潮湿闷热。用辣来驱走体内的寒气,海椒花椒温血补气又可以去湿,人自然就会容易出汗,排走身体毒素。

不过这些对于重庆人来说都是其次。火锅之于重庆,早已与重庆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味蕾与心情都得到了释放之后,更有一种信仰与情感在大家伙儿的心里蔓延开来。

一大桌子人围坐在火锅前,顶着一锅蒸腾的热气,热得汗如雨下,但是丝毫不以为然。一筷子鸭肠、一筷子毛肚依旧吃得酣畅淋漓,不亦乐乎。小传想,这才是重庆人爱它的原因吧。

特殊的饮食习惯背后,赋予着情感的浓厚。

那么你呢,是不是也有着不同凡响的饮食习惯呢?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杨靖宇: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周保中: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杰出领导人。

李兆麟:中共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

徐鼐霖:东北沦陷后,坚持不与伪政权合作,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李红光:抗日英雄。东北人民革命第一军一师师长兼政委,我党最早建立的抗日武装一日东北工农把日义勇军第一军第四纵队(又名磐石工农抗日义勇军,通称磐石游击队)创始人之一。

李学忠:第二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第二军一部在抚松县东岗大碱场密营与敌人发生战斗,李学忠在战斗中牺牲。

史忠恒:第二军第五师师长1936年10月史忠恒率部在图佳铁路老松岭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夏云杰:第六军军长1936年11月26日率部队在汤原西北活动时,遭伏击,身受重伤,牺牲。

王德泰:第二军军长1936年11月率军部及第四师一部在今靖宇县小汤河活动时,遭敌袭击,壮烈牺牲。

曹国安:第一军第二师师长1936年12月21日率部在长白县七道沟附近与伪靖安军激战中壮烈牺牲。




东北人和西北人有什么不同?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