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旧《唐书》里关于杨玉环的记载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新旧唐书对杨贵妃的描写有不同吗~

1,《旧唐书》在提到杨玉环的死时,虽然比《新唐书》要详细一些,但似乎也不是很详细。

《旧唐书·后妃传》:“(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2,《旧唐书》杨贵妃传有这样一节文字专门描写杨贵妃所受到的宠爱:“开元已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镕造,又数百人。”《新唐书》杨贵妃传有关于杜牧《过华清池绝句》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史实:“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皇杂录》记载,杨贵妃死后,回到长安的唐明皇,一天深夜登上勤政楼,感慨系之,让高力士寻访旧人。高力士第二天就为他找了名叫红桃的昔日杨贵妃的侍女。于是,让她唱杨贵妃生前所作的《凉州词》,玄宗亲自吹起玉笛伴奏。演唱结束,玄宗和红桃、高力士都掩面而泣。一次重游华清池,玄宗又让人把新丰市上的女伶谢阿蛮找来,让她跳《凌波曲》。阿蛮跳完舞,拿出金粟装臂环(一种臂饰),说:“这是贵妃赠送给我的。”唐明皇睹物思人,拿着臂饰就“凄怨出涕”,泪流满面了。《新唐书》又记载,唐玄宗从成都避难之后返回长安,路过马嵬坡时,曾经想让太监祭祀一下杨贵妃,予以改葬。但是遭到了礼部侍郎李揆的反对,只得作罢。不得已,悄悄吩咐太监,备了棺椁迁葬杨贵妃。挖开坟墓的时候,杨贵妃生前使用的香囊还在,太监献给玄宗。玄宗看着香囊,眼泪哗哗的往下流。他命令画工在一处宫殿里画了杨贵妃的像,每天早晚都去那里看一看。每次去,“必为鲠欷”。

3,“贵妃遗体”新旧唐书记载不同,新唐书只说香囊犹在。

绝代佳人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心头肉,这是杨贵妃全心全意地用容貌、姿色、舞蹈和体重换取的,来之不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就是争宠成果的写照。然而,人生是坎坷的,命运是多舛的,情感是波动的,齿唇总有相碰时。杨贵妃入宫后的日子里,有两次因得罪玄宗而被撵出宫门。每个细胞都宠爱贵妃的唐玄宗怒从何来?贵妃究竟何罪之有?这是唐代以来很多文人都喜欢探讨的一个历史之迷,其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也是五花八门。
杨贵妃两次出宫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正史均有记载,《开天传信记》和《杨贵妃外传》等诸多野史也把这事儿描写得绘声绘色。这个事件的记载有一个规律:越是正史记载得越简单,越是野史记载得越生动;出书越早记得越少,成书越晚演义得越多。其中最可信的应该是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其他野史杂记只能作为饭后的谈资。
正史记载这次事件的过程是这样的:《旧唐书》记载“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杨銛宅”、“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新唐书》记载与之相差无几。到了《资治通鉴》似乎就加了油:“妃以妒悍不逊,上怒,命送归”、“二月,杨贵妃复忤旨,送归私第”。这三部正史都没有正面地详细说明这件事的发生过程,并异口同声地说是杨贵妃因犯错误得罪了玄宗而被送归娘家。《资治通鉴》记载的理由是“妒悍不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还是没说。
而野史的记载就生动得多。《开元传信记》中的联想就多了起来:“太真妃常因妒媚,有语侵上,上怒甚”、“太真妃常因妒媚,有语侵上,上怒甚,召高力士以辎送还其家 ”。显然,这样的记载与第三者插足有关,其情节更吸引人们的眼球。《杨太真外传》记载的更加神奇:“五载七月,妃子以妒悍忤旨。乘单车,令力士送还杨宅”、“妃子无何偷宁王紫玉笛吹,因此又忤旨,放出”。其中的第二次出宫是贵妃犯了盗窃罪,偷了宁王的玉笛吹,这个创意相当雷人,简直令人棒腹。
野史中两次贵妃出宫的形象描述,让后来的很多人坚信,杨贵妃的出宫绝对与唐玄宗另寻新欢有关。传说中有人说是因为唐玄宗选美的,有说是玄宗与梅妃的,有说是玄宗与贵妃三姐虢国夫人的,为此贵妃妒媚争宠而吃醋,大闹后宫,玄宗一怒之下,两次把贵妃赶出了宫门。这样的记载本身已够玄乎,而所谓的“贵妃偷笛说”、“贵妃禄山鬼混说”更不靠谱,成了炒作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
五代后晋官修《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修成时间是公元945年,离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仅仅三十多年,其中的许多史料是直接从唐人的实录中得来的,可信度最高。北宋欧阳修主撰的《新唐书》对旧唐书进行了补充。如果通看这两部正史不难发现,所谓的桃色记载均是无稽之谈,是道听途说的齐东野人之语,不足为信。杨贵妃的两次出宫均与第三者插足无关,这是一场李杨两个家族的正面冲突,也是一场唐玄宗杀鸡给猴看的政治游戏,这个鸡,正是玄宗的爱妃杨玉环,所说的猴,则是指贵妃家族的五杨氏。
为人要低调,是很多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如果当出头的鸟,迟早是要挨枪的。以杨国忠为首的杨氏家庭在贵妃得宠后,权倾朝野,一时不知道应该如何显摆了。《旧唐书》中记载:每有请托,府县承迎,峻如诏敕,四方赂遗,其门如市。《新唐书》记载亦然:台省、州县奉请托,奔走期会过诏敕。四方献饷结纳,门若市然。这两处记载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杨氏家族接受招待的规格已超出皇帝的命令;二是存在大肆收受贿赂的行为;三是毫无顾及,我行我素,大肆张扬,影响恶劣。这三条罪证已严重触犯朝廷戒律,这让玄宗非常生气,已经到了非处理不可的地步,这就是玄宗第一次要撵贵妃出宫的根本原因之一。
另外,杨氏家族不知天高地厚,唐玄宗给一点阳光,他们马上就灿烂,给一个梯子,他们就想上天,竟然敢在皇亲国戚嘴上拔胡子。《新唐书》举证如山:(三夫人)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每命妇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建平、信成二公主以与妃家忤,至追内封物,驸马都尉独孤明失官。这里牵扯到了三个公主,她们都是玄宗的亲骨肉,如今在杨氏家族面前的尊严已经荡然无存。
值得一提的是持盈和信成这两个公主,持盈(玉真)公主是玄宗的亲妹妹,在三夫人面前只能让位而不敢就坐,其地位已到了寄人篱下的程度,这成了什么体统,玄宗的老脸放在何处?信成公主是太宗最小的女儿,长孙皇后所生,最宠小幺是中国人的传统,唐玄宗也是人,也应该如此。如今和杨氏家族有点矛盾,信成公主就沦落到追回内府封赠的东西,玄宗能不生气?这是玄宗第一次撵贵妃出宫的另一原因。
玄宗第二次撵贵妃出宫之前,杨氏家族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旧唐书》记载: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十宅诸王百孙院婚嫁,皆因韩、虢为绍介,仍先纳赂千贯而奏请,罔不称旨。《新唐书》记载说:四方争为怪珍入贡,动骇耳目。于是岭南节度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以所献最,进九章银青阶,擢翼户部侍郎,天下风靡。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家族根本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也没有把玄宗放在眼里,并且已发展到了收贿卖官的严重地步,在百姓中造成了极大震动。如果玄宗再没有什么动静,李家的江山就要改姓杨了。这时,玄宗出手了,第二次将贵妃撵出了宫门。
至于唐玄宗为什么没有拿以杨国忠为首的贵妃娘家人开刀,而是对间接犯错误的贵妃下手,这正显示了玄宗的政治手腕,因为杨氏家族背后靠山是杨玉环,违反旨意的罪魁祸首也是杨玉环,拿贵妃说事,更能起到杀一儆百、敲山震虎的作用。实事也正是如此,杨贵妃两次出宫后,杨氏家庭都吓得屁滚尿流,恐慌之中匆匆应对。而贵妃回到宫中后,都是伏身谢罪,感谢皇恩,可见她已承认了自己的严重过错,并且这些并不是传说中鸡毛蒜皮的妒媚争宠小事。
可见,唐玄宗自从“父夺子妻”纳了杨贵妃后,虽然痴迷于这个女人,但他绝对不是没有政治头脑,没有统揽全局本领的无能皇帝,开元盛世的形成就得益于他高超的执政能力。在杨氏家族兴风作浪时,玄宗的政治敏感性还是很高的,他不会对影响李家江山的人或事熟视无睹,把宠爱的杨贵妃两次扫地出门,正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此时的玄宗对贵妃已经到了斩不断、理还乱的迷恋地步,他无力摆脱贵妃的温情纠缠,两次撵出宫,两次又接回,并给杨氏家族以好处,最终在杨氏家族的祸害之下,大唐江山开始摇摇欲坠。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开元二十二载(734年)她被册立为李瑁的妃子,后又受令出家,天宝四载(745年),杨氏正式被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杨氏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这位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她真叫玉环吗?
  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芳名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旧唐书》与《新唐书》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对此,有一种不同的说法,郑嵎的《津阳门诗注》里说:“玉奴,太真小字也”。郑处诲和郑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他们的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当然,也可能这两个名字都属杨美人,一个是真名,一个是昵称。
  管杨贵妃叫什么,那个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欢。说他是老男人,一点不假,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杨氏才22岁,而他已经56岁了。老是老点,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够为所欲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么,而且也不管她嫁没嫁人,甚至都不考虑她嫁的是自己的儿子,只要他喜欢,便一定要夺过来。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了。唐时宫廷“胡风”盛行,老子抢儿子的媳妇,好像也不算稀罕事,“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没有卫道士哭闹着向皇上谏劝什么“人伦之理”。但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唐玄宗还是做了一些台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让杨玉环搬出寿王府,住太真宫。这样做也是为避人耳目,方便他们偷情。好不容易熬过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经地尽了一把“父亲之责”,为寿王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将杨氏迎回宫里,并正式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不仅长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聪明,善解人意,简直就是皇上的贴心“小棉袄”,玄宗自然极为喜欢。不久,杨玉环便专宠后宫,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当时宫中称她为娘子,一切待遇(仪体规制)也都是皇后级别。

《旧唐书》在提到杨玉环的死时,虽然比《新唐书》要详细一些,但似乎也不是很详细。

《旧唐书·后妃传》:“(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关键之
处说得也不是很明白:杨玉环是自缢的,还是被别人缢杀的?仍未交待清楚。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是怎么说的:

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说得是很明白的。

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她死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乱军头子陈玄礼等人验尸。

按理说,杨玉环之死到此就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

但有些人却偏偏不想让这位美人就这样死去。

这此人根据白居易的那首《长恨歌》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总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杨玉环马嵬之变时没有死,而是流落民间当了妓女,另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时所提到的逃往日本。前一种说法太过匪夷所思,而且无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证,后一种说法因为是“出口转内销”过来的,而且又有“人证、物证”,所以粗看起来还煞有介事。但细一琢磨却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首先,力主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证、物证,没有一个可以证明是与杨贵妃有直接关系的,所谓日本的“杨贵妃墓”、“杨贵妃观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无记载。


在新旧《唐书》里关于杨玉环的记载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