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四英杰之一的陆逊为什么得不到孙权的信任?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孙权的大臣为什么都得不到主公的最终信任?~

我们都知道,曹操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孙权这个人真的有那么优秀吗?未必如此,孙权年少时便成了东吴之主,也可算是小有成就,但是等他稍微年纪大了一点以后,他的缺点也就暴露了出来,孙权这个人不仅疑心重,而且喜欢在臣子之间挑拨是非,动不动就喜欢玩弄权谋之术,对自己要求很低,对别人要求却很高。所以导致最后东吴的文臣武将都很抑郁,失去了许多大臣的心。

在孙权的中年时期,他便逐渐埋下了日后二宫争斗的恶果,他将鲁王孙霸的地位提的和当时的太子孙和一样高,后来,他又听信谗言,弄死了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废掉太子党。导致了东吴的内乱。

孙权对当时的鲁肃继承人陆逊也是感情相当复杂,他一面给陆逊加爵赏赐,一面又在两宫斗争时多次派人“问候”(责骂羞辱)陆逊,其实就是要他保持立场,不要有非分之想,导致陆逊被他活活气死。最后还和陆逊之子陆抗说要把那些羞辱的旨意都烧了,当成没这回事。

还有当年那位孙策留下的“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的张昭,八十多岁了,好心来劝他不要轻信过来游说的说客,可是他不听,于是张昭愤然不上朝,他直接把人家门给烧了,这是一个成熟的帝王干的事吗?
说起来,孙权这个人是对于自己太过自信,由于年纪轻轻便继承了家业,干的又不错,自信心膨胀,不喜欢听别人的意见,导致他晚年独断专行,众叛亲离。

孙权已经称帝,再也不是江东一诸侯,而是实实在在的皇帝,封建帝王那一套做派他一样也不少,越到晚年关于在继承人方面的诸多问题也一个不缺。自古以来,无论哪个臣子功高盖天,皇帝都不希望他瞎参合嗣子问题,哪怕是皇帝陛下主动讨教臣下,拎得清的人总会回答一句,那是陛下的家事。
不然则至少得揣度下皇帝的心思,继承人是谁关系到目前和将来权力的再分配,过早地摊出自己的底牌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甚至将来丢了身家性命。

哪怕是为国家考虑出于公心也没用,因为皇帝不会这么认为,表现得越积极越危险,如果力荐的候选人不是皇帝心仪的对像,那更是作死的节奏。
这样看,孙权屡次谴责陆逊就不奇怪了。孙权晚年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在给予这两个儿子待遇方面又基本一样,并且态度倾心于孙霸。这般操作弄得太子一派心神不定,鲁王一党心里痒痒,双方为夺嫡明争暗斗不可开交。
之前倍受孙权尊崇的功臣陆逊,出于遵守儒家礼法,态度坚决支持正统太子孙和,不像有的人看孙权脸色,把宝押在潜力股孙霸身上。

为了维护太子的地位,他上书陈说利弊,认为太子正统,有磐石之固,鲁王作为藩臣,应该上下有序,让他们各得其所,这样朝廷内外才会安逸。不仅这样,陆逊几次三番上书孙权,要求让他回京,要当面和孙权讲清楚嫡庶之分。
孙权不予理睬,还几次派中使去训责陆逊,陆逊一腔忠勇,最后竟然“愤懑致卒”。

在孙权太子和鲁王争嫡的问题上,被孙权贬谪或整死的名臣大儒不止陆逊一个,陆逊的外甥江东大儒顾谭,族子御史陆胤,张昭之子扬武将军张休等,都因亲和太子被流放甚至被赐死。

最近在翻阅《三国志·吴书》时,无意之中发现陈寿对周瑜鲁肃吕蒙等人只草草做了个合传,却浓墨重笔的替陆逊单独做传。作为一名出色的史学家,陈寿是没有偏爱的,此中的蹊跷告诉我:我应该重新审视陆逊的历史地位了。认真读罢《陆逊传》,掩卷暇思,颇有感慨。于三国中后期,陆逊出将为相,军事政治才略堪称国士无双,无奈时运不济,致使长期被人忽视,其历史地位与功绩始终得不到相应公正的评价。     不妨先来把陆逊同周瑜做一番比较,这样可以更好的认识陆逊卓越军事才干和彪炳战功。他们各自导演的两场大战役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乃是三国时的重头戏,在《三国志》里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详述这两次战役,这就为比较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陆逊破刘备比周瑜破曹操难度要大的多。赤壁之战前,诚如周瑜所言,孙权方面拥有众多优势,赤壁之战于孙刘联盟是一场占据地利人和有准备的防御战,于曹操方面则是一场凶险遭遇战。曹军内部隐患重重:远来疲敝不习水战,西北马超韩遂未平;荆州人心未归;隆冬补给不利,士兵多得疫病。反观联盟方,因强敌当前而空前团结,君臣上下用命;为保卫家国,士气旺盛。而最重要的同时也是被大多数人忽略一点是:于大江之中水战,曹方军力的优势根本无从发挥。曹军虽谋士云集猛将如雨,无奈多为北人,对此也一筹莫展。难怪周瑜能胸有成竹的说“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而在夷陵之战时,陆逊不但没有周瑜在赤壁时拥有的优势,反而面临周瑜所不曾有的诸多困难:首先,陆逊书生拜将,孙权虽力排众议,但这并不能使那些骄横的功臣宿将们心服,众将“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其次,刘备用兵的确成少负多,然而势变则事变,此时的刘备定益州夺汉中,即帝位大统,以汉室正统自居,人心皆思归附;倾全国之兵以九五之尊兴兵亲征。虽然在战略上明显是错误的,但于情于理于势,刘备都占据了上风。再次,此战于双方而言都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双方对峙数月之久,蜀军深入吴境扼守要害。陆逊无地利无天时,水军优势也无从发挥。此外,陆逊随吕蒙袭取荆州时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杀掠,被荆州人视为残暴入侵者。闻刘备亲征,荆州人纷纷箪壶食饮相迎而附。一时间孙吴于荆州并不稳定的统治有土崩瓦解之势。被孙吴压制的武陵等诸蛮夷部落也乘机与刘备联合,形势更加严峻。     陆逊凭借的是他个人杰出的智慧与军事才干克服了如此多的困难,先是按剑而起慷慨呈辞弹压了不听节制的将领。接着强令不得出战,逐渐消磨蜀军高亢的士气。在驻军半年多的时间里,军令严明,与百姓秋毫无犯,逐渐赢回了丧失的民心。最后终于抓住破绽,一举而大破刘备,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取得了一场重要而辉煌的胜利,挽救了东吴的危亡。对胜利之后局势依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明智地停止了追击转而防备曹魏的进犯,如孙桓所说“调度自有方耳”,也难怪吕蒙慧眼识才说他“意思深长,才堪负重。”于蜀汉方面而言,这场巨大的惨败让国力大损,从此完全失去了光复中原的实力。同时,刘备将辛苦一生积攒的本钱输得精光,再也无颜再回成都,于羞愧之中病逝在白帝城。     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赤壁火攻之策,并非出自周瑜,而是黄盖所献之计。《三国志.周瑜传》里记得清清楚楚: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而夷陵火烧连营之策,则是陆逊亲力亲为。如此看来,陆逊的智略比起周瑜来还要略胜一筹。     于战役本身的意义来说,两者都是极其重要并且影响到了历史进程的重大战役。周瑜于赤壁之战开创了三国鼎立之初步格局,而陆逊于夷陵之战最终奠定这一鼎立之势,并由此确立了魏,蜀,吴三国之最终疆域范围。此后几十年,直至晋灭蜀吴,三国虽兵戎不断实力此消彼长,疆界却再也无重大变化。     由此可见,陆逊的战功与周瑜相较,实不惶多让,孙权曾与陆逊论周瑜时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肯定了这一点。孙权也的确对陆逊加以信任与依仗,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对君臣保持着和睦亲密的关系,孙权对陆逊信赖与恩荣在石亭之战后达到了顶峰。 然而孙权日趋昏聩,在统治晚期不断残害忠良之士,陆逊也难逃厄运,被孙权屡遣使问责羞愤而死。      联想到在周瑜死时,孙权痛哭流涕的感叹“孤何赖哉?”,更说出了“孤念公瑾,岂有已乎?”这种感人的话,对陆逊的悲剧结局不能不感叹。没有周瑜,孙权诚然不能保有江东而南面称孤;但如果没了陆逊,孙权不但不能据有荆洲,江东六郡也不可保,更称不了帝。同为战功显赫的忠臣良将死后的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陆逊不得善终,是陆逊个人之悲剧,也是孙吴政权之悲剧。        陆逊杰出的政治才能是被忽视的另一方面,他是少有的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的全才。相较之下,吕蒙与周瑜长于军事而短于政治,鲁肃则长于民政而短于军事,都不及陆逊全面。   顾雍死后,陆逊接任丞相,完成了由“出将”到“入相”的角色转换,人生价值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孙权在诏书中评价陆逊的政治才干“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君其茂昭明德,脩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陆逊与孙权的治国理念相左,能得到孙权如此评价,殊为不易。      陆逊虽以武事著名,但他更是一位儒生,他每每称自己为书生,所以他的行为与政见完全合乎儒学伦理。这是因为。吴郡陆氏是江东儒学大族,为“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之一,自东汉初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到“孙吴时期家族势力达于极盛,历经两晋南朝维系不坠,数百年间,十数代人仕宦不绝,可谓江东第一盛门”。作为江东土著文化士族的代表,陆氏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主要崇尚儒家学说。早在汉代,陆氏已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儒学熏习,其代表人物多有良好的学养,陆逊的叔父陆康就曾为汉末针砭时弊的“清流”代表。      深受儒学影响的陆逊秉持正统的“仁”政观念,对孙权推行的申韩之术态度鲜明的表示反对,他指出“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极力主张“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     陆逊治国理念的核心乃是劝农固本,惜养民力,在人才的选拔上要求重视品德,选拔忠良。联系三国中后期的形势,陆逊的主张是正确而有远见的。自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战乱不休,百姓困苦不堪,曹操诗中所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乃是当时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 。在此种情况下,国家推行儒家的“仁”政,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是符合实际并且也是最为正确的选择。陆逊将这种理念贯彻到了领军作战之中,他以宽仁为本,对士兵爱护有加。对俘虏亦给予儒家特有的人道主义关怀,受到了边境人民的广泛拥戴,以致于敌境都多“有感慕相携而归者”。陆逊深知曹魏强大不可急图,制定的军事政策亦以保境安民为主,这于两国百姓而言都是莫大的福音。        然而孙权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不纳陆逊之良言,意图以严刑峻法治国,以“术”御臣民,统治后期重用酷吏残害大臣,相继引发了暨艳案与吕壹案。使得以陆逊为领袖的江东世族同孙权的矛盾日益激烈,双方不可避免的在“两宫”案中彻底决裂,其结果是江东儒学世族朝臣或被诛杀,或见流徙,而作为江东世族政治领袖的陆逊也被切责而死,江东的儒学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遭到彻底的失败。随着陆逊的离世,江东儒学世族所要求的“仁”政最后的希望也宣告破灭,从此与孙氏离心离德。孙权虽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是他的短视使得孙吴政权失去了支持其统治的基础,也使得孙吴政权长治久安的希望丧失殆尽。“吴不待皓而亡”的观念已是普遍接受的共识。宋人叶适对此有一段评论“由今观之,权不能如陆逊所言,享国久近,在其人心量广狭。权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残民以逞,终无毫发爱利之意。身死而其后不复振,操术使之然也。”可谓一语中的。      事实上,陆逊对孙权的屡次坚决抗争违背了他一贯隐忍谦逊的性格。以他的智慧,不会不明白屡次犯颜直谏并不会有多大效果。他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儒家政治理念和正统观念。在真正的儒者心目中,这种传统精神理念是超越了一切功利现实的。正是这样的理念支配下,陆逊以自己的生命和家族的兴衰为代价,与其所不认同的皇权进行较量。这正是汉魏之际儒学之士忠义的本质所在。        将陆逊的政治思想同当时的其他政治家做一番比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孙权最为推崇的曹操,亦用申韩之术,刑法苛刻,使得曹魏渐失民心。在选用人才时高举实用主义旗帜。他在世时尚能御众。身死后,司马氏篡魏,士大夫纷纷弃曹氏如敝履。曹操于此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另一重要人物诸葛亮也是如此,《三国志》对他的民政才能颇多溢美之言辞,不足全信。诸葛亮重法轻仁,集大权于一身,事无巨细都躬身亲为,导致国家人才凋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的局面,居偏僻弱国,不保境安民反而连年征战。加速了蜀国的衰微。相较之下,更能凸显陆逊的卓越之处。      大多数人对三国时期人物的印象都是由《三国演义》而来,这部小说逐渐发展为历史的普及启蒙读物,这于真实的历史和历史人物并非是幸事,书中掺和着大量的作者不客观的历史态度和强烈的情感取向,并且有许多虚构的内容。作者罗贯中于《三国演义》中处处扬蜀贬魏。最为突出表现是蜀汉集团中的两位核心人物刘备与诸葛亮的形象被无限拔高。作者很自然的将刘备的夷陵惨败尽量淡化处理,将战役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客观而非主观,换言之,尽可能的替刘备开脱责任和避免谈及失败的恶果。很显然,这样做直接导致了陆逊的功绩与才干在《三国演义》里被无情抹杀。但历史毕竟是严肃的,她不是由人随意打扮小姑娘,我们应当还原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本来面目并给予中肯公称的评价。 因此,对陆逊的历史地位也应当有个重新的审视。无论于军事还是政治,陆逊都是非常杰出的。金圣叹评价陆逊乃是三国第一人,并非妄言回答:2006-09-15 22:19


东吴四英杰之一的陆逊为什么得不到孙权的信任?视频

相关评论:
  • 15970651384东吴四英杰之一的陆逊为什么得不到孙权的信任?
    时维董深受儒学影响的陆逊秉持正统的“仁”政观念,对孙权推行的申韩之术态度鲜明的表示反对,他指出“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极力主张“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 陆逊...

  • 15970651384陆逊力保东吴为何被孙权害死?
    时维董二、士族与皇权的矛盾。从陆逊死后,孙权迅速结束党争之事就可以看出孙权就是想弄死陆逊。陆逊的家族是江东陆家,陆逊的父亲其实当年是被孙策所杀,但陆逊依然选择东吴。江东有四大士族而这陆家就是其中一家,在陆逊为官时。这陆家隐隐要成为士族第一了。在三国时期,士族掌握的力量比较大。这种力量会威...

  • 15970651384陆逊之死,一代英杰晚年为什么被屡屡斥责呢?
    时维董孙权为了缓和关系,巩固统治,通过相互举荐的办法,主动接纳东吴世族。东吴世族也逐渐转变了态度,与东吴政权合作,这样,在孙权的朝堂上,东吴世族的份量逐渐加重了。东吴两任丞相顾雍、陆逊、骠骑将军朱据、太常顾谭都是世族的代表。

  • 15970651384《东吴四英杰》翻译
    时维董《东吴四英杰》一文中揭示了孙吴能够在江东立足,抗衡中原的主要原因在于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和他们手下的四位杰出将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位人才不仅是国家的栋梁,他们在危难时刻都能够与国家共命运,展现出极高的忠诚和才能。他们并不像一般的将帅那样自视甚高,而是能识别和推荐比自己更...

  • 15970651384三国时期东吴四英杰之一——陆逊简介
    时维董三国时期东吴四英杰之一——陆逊简介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荆州牧、右都护。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建安八年,入孙权幕府。章武二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

  • 15970651384陆逊是怎么死的
    时维董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孙吴四英杰”之一,世代都是江东有名的大族。同时,也是孙权之兄孙策的女婿。公元222年,刘备兵讨东吴。陆逊则诱敌深入,采用火攻,大破刘备,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有名的“攻心战”。

  • 15970651384陆逊屡次立下战功助孙权称帝,为什么他会含恨而亡不得善终?
    时维董因为晚年,陆逊卷入了两宫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引起了孙权的怀疑。经过几次指责后,他死于抑郁症。在古代,著名的将军很少徒劳地遭受床头之苦。然而,与占据北方广大地区的曹魏相比,吴蜀势力相对弱小,没有受到魏国侵略强大的威胁。吴国和蜀国断断续续地保持着对抗魏国和统一的联盟路线以保持温暖。与此同时...

  • 15970651384东吴四英杰(江东豪杰,名传千古)
    时维董陆逊 陆逊,字伯言,是东吴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年轻时就有才华,曾经在孙权的麾下做过官。后来,他成为了孙权的重要将领,并且在夷陵之战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他还曾经在赤壁之战中,与周瑜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结尾 东吴四英杰,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才华和勇气,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 15970651384三国时期著名的东吴四英杰都有谁?
    时维董三国时期著名的东吴四英杰有:周瑜、陆逊、鲁肃、诸葛恪。一、周瑜 周瑜是东吴的第一任大都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对曹操的重要胜利,为东吴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他的智勇双全和胆识使其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陆逊 陆逊是东吴的名将,历任多种重要职务。

  • 15970651384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时维董孙权逼死陆逊有两个原因,忌惮陆逊;打击江东士族。01、陆逊之死。陆逊是江东四英杰最后一位,陆逊对于东吴来说意义重大,一生战绩也是比较耀眼,但这样一位名将没有被敌人干掉,却被自己主公逼死了,是真的惨。陆逊是卷入东吴的两宫案,最后抑郁而死的,孙权后期封孙和为太子,同时又对鲁王孙霸非常宠爱...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