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提出的“四线段的比喻”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柏拉图提出的“太阳的比喻”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无论是现象世界还是理性世界,都有一个统摄一切事物的最高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善。所有的感性事物或理念都是要趋于善的,最终的目的也都是走向善。柏拉图则用太阳来比喻这个理念世界的最高原则——善。
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世界中,最崇高、最伟大和最美丽的就是太阳了。那么在可知的理念世界,也有一个最为崇高的原则,和可感事物中的太阳有着同等地位,这个原则就是善。
“善”在柏拉图看来,是一个道德范畴,同时也是整个世界的最高实体和终极根据。柏拉图将理念世界划分为六个等级,越往上等级就越高。
第一个等级,也是最低的等级,是自然物的概念,比如动植物、山川河流等理念。这里说的是理念,不是自然物本身。
第二个等级,是人造物的理念,比如桌子、凳子、电灯或者现代化的手机、电脑等理念。
第三个等级,是数学理念,比如正方、长方、圆等理念。
第四个等级,是哲学范畴意义上的理念,比如一和多、动和静等。
第五个等级,是道德和审美的理念,比如美和正义等理念。
第六个等级,也就是最高等级的理念,是“善”的理念。
这六个等级,从下往上来看,下面的理念都是以上面的理念作为目的和动力的,低级理念都是趋向于比它更高级的理念,最终目的都是指向“善”这个最高的理念。

洞穴的比喻,还是为了说明柏拉图对两个领域的区分,以及对理念世界的推崇,这个比喻更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也寄托着柏拉图的使命感和政治理想。
关于洞穴比喻,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黑暗的洞穴中,洞穴中有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这个通道阻止外界的任何阳光进入洞内。这群人自出生时就被铁链锁在洞穴中,他们的手、脚还有脖子都被紧紧锁住,他们只能面对洞穴的墙壁,不能回头,不能环顾。因此他们看不到他人,甚至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他们只能整天朝着一个方向看去,就是洞穴的墙壁。
这些人如囚徒一般,在他们身后,有一把明火,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来走去。
囚徒看到的就是火光将这些移动的雕像投影在墙壁上的影子。因为这些囚徒动弹不得,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直视眼前的墙壁,身后有一团火和一些雕塑,自然雕塑的影子就投影在墙上了。
因为这些囚徒不能回头、无法动弹,所以他们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像就是真实的事物,是全部的现实,并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它们,仿佛这些影像就是真实的人、动物和植物。
但突然有一天,一个囚徒很偶然地挣脱了枷锁,他移动脚步,回过头来猛然看到一堆火和一些雕像,炫目的光亮使他感到刺眼的痛楚,他这才意识到那些照在墙壁上的影子并不是真正的物体,而只是火造成的投影。
他继续向前踏步,不顾刺目的疼痛,走过火堆,走向洞口。走出洞口时,囚徒猛然发现了一个崭新的、靓丽的、更加真实的世界。因为长时间在黑暗的洞穴里待着,他的眼睛承受不住太阳发射的强烈的光。他不得不先往地下看,看水中倒影,看月亮,最后再直视太阳。
显然,这个囚徒很幸运。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了更加真实、更加靓丽的世界。他知道自己得到了真正的知识,便不再被虚幻、影子和意见所左右。他看到了更加真实的理念的世界。
其实,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的是两个领域。洞内的影像就是四线段比喻中的影像,洞内的雕像就是四线段比喻中的自然物,这两个都是在可感领域的;被锁住的囚徒在墙壁上看到的是幻想,而挣脱枷锁的囚徒在洞内看到的是信念;洞内的火相当于太阳比喻中的太阳,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而洞外的太阳,就相当于太阳比喻中的善。洞外的人看到的是理念,触达的是万事万物的最高原则——善。
以上就是“洞穴的比喻”,最终是为了诠释“理念论”。洞外的世界才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太阳才是真正的理念,才是万物的本原和最高原则——善。
这位挣脱枷锁看到真实世界的囚徒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很惨。他获得了自由,看到了更加真实、美丽的世界,本可以不再回到洞穴中,但出于怜悯和善的理念,他又回到同伴中告诉他们真相。他告诉他们,他们看到的只是影子、是虚幻,根本不是真正的物体。他告诉他们,他们后面有火堆,那些影子只是在火堆照耀下产生的。他告诉他们,在他们后面,在洞口外,有一个更加真实的、美丽的世界。可他的同伴听后并没有接受,也不信任他,看他那坚持不懈的样子,还对他嘲笑、猜忌,认为他是疯子,试图加害于他。
他出于怜悯和善意不忍弃同伴而去,最后却被那些愚昧无知的同伴们加害而结束此生。这是一个悲壮的结局,柏拉图也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比喻苏格拉底的悲剧。
通过这个故事,柏拉图指出了哲学家的使命和责任。他认为,哲学家的兴趣在于探寻可知的理念,哲学家的最高目标是追求善。除此以外,哲学家没有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包括参与政治的兴趣。然而柏拉图又说,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样,他们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启蒙和解救陷于悲惨境地而毫无自觉的人,乃是哲学家的义务。
柏拉图提出了“哲学家王”的主张,并不是因为当王符合哲学家的兴趣、利益和目标,而是因为哲学家当王符合国家与公众的利益。柏拉图在阐述自己的理想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理想国家的蓝图。

首先,我们将一条线分为四段,即A、B、C、D,A、B在左边,C、D在右边。

A的上方是“影像”,B的上方是“自然物”,“影像”和“自然物”都是现实世界可感知的领域,因此A和B这两条线段代表的是可感世界。

C的上方为“数学型相”,D的上方为“本原”。C和D是理性的世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抽象还原而得到的理念世界,是可知的领域。

可以看出,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两大部分,即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并对每个世界又进行了细分。A和B代表感性世界,C和D代表理念世界。

在可感世界中,A是“影像”,这是每个人自己对可感事物的想象和印象,这个因人而异,一个可感事物对一个人的显现可能不同于另一个人的显现。这个“影像”就是人们通过幻想认识的事物对他们的显现。柏拉图认为,诗和艺术作品都属于这个范畴,因为文艺作品中的人和事都是诗人和艺人个人想象的产物,不是实际的可感事物,只是可感事物的影像罢了。

那么在可感领域中的B是“自然物”。这个自然物是一种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处在流动变化之中的这种活物,在柏拉图看来就是一种自然物,如动物、植物等。这是每个人可感知到的一个世界。

在可知的领域,也就是在理念世界中,柏拉图分为C和D两块。C代表着“数学型相”,这是一种数学知识,是低级的知识,是介于意见和理智之间的。因为数学的知识如数量关系、形状等虽然是普遍不变的,但往往要借助于可感的图形才能够得出结论。所以,数学知识虽然是理性的知识,但是一种低级的知识。

而D线段就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一种理性的知识,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是万事万物背后的那个理念的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关于理念世界的纯粹知识,就是一种哲学的知识。统摄一切现象事物或理性知识,有一个最高级的原则——善。

当然,这四线段是柏拉图的一个比喻,意在说明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以及世界被划分为两个领域——可感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




柏拉图提出的“四线段的比喻”理论的内容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9477949834柏拉图政治哲学有哪些特征
    匡菲览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怎样,这是柏拉图毕生为之探索的最重要的问题。对此,柏拉图作过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论述。在《理想国》中,.他把不变的理念看作唯一真实的原本,把变化的事物看作理念的摹本和消极的产物。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比喻:一个是床的比喻。他认为...

  • 19477949834哲学笔记(一):从泰利斯到亚里士多德
    匡菲览(1) 把灵魂当作独立的运动实体的柏拉图的观点。 (2) 把灵魂和身体看作两个分离的实体的二元论观点。 2. 灵魂的功能和类别:人类、动物、植物的灵魂有高低之分。“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3. 灵魂的感觉活动:感觉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 4. 灵魂的理性认识:理性作用于想象的印象,把可知形式...

  • 19477949834柏拉图政治哲学有哪些特征
    匡菲览柏拉图对四线段代表的意义做了进一步解释,从低到高分别是影像、自然物、数理理念、伦理理念,分别对应人的灵魂中的猜想、相信、推论、理智。2.3 洞喻 设想在一个洞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世代被困在那里,手脚捆绑,不能转头,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

  • 19477949834试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匡菲览柏拉图象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可能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经验,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们不是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念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 (一)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

  • 19477949834名词解释“知识即力量”。要求全面完整,符合名词解释的要求。谢谢。(西...
    匡菲览【解释】柏拉图“四线段喻”【 】两个世界的划分和柏拉图的辩证法 【 】柏拉图的四个比喻 一、“太阳比喻”二、洞穴比喻(两个领域及哲学家的使命)三、“灵魂马车”比喻 四、爱的迷狂比喻 【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和逻辑学 【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P68、77、88)(三段话,亚里士多德关于学科划分...

  • 19477949834芝诺有几个
    匡菲览物理学相当于灵魂。也有的把整个哲学比做一块肥沃的田地,逻辑学是包围田地的篱笆,物理学是土壤或果树,伦理学是果实。从这些比喻可以看出,他们对三部分的关系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一般说来,他们是重视伦理学和物理学的。物理学是他们整个哲学的基础,伦理学是整个哲学的归宿。

  • 19477949834黄金比例的由来
    匡菲览黄金比例的由来: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他认为所谓黄金分割,指的是把长为L的线段分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于该部分之比。而计算黄金分割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第...

  • 19477949834黄金分割历史故事
    匡菲览作已知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柏拉图派学者欧多克斯,首先使用尺规作图作出已知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他的作法如下: 1.设已知线段为AB,过点B作BC⊥AB,且BC=AB\/2; 2.连AC; 3.以C为圆心,CB为半径作弧,交AC于D; 4.以A为圆心,AD为半径作弧,交AB于P,则点P就是AB的黄金分割点。 证明:设由勾...

  • 19477949834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是什么?
    匡菲览当他走出洞口,看到阳光照耀下的万事万物,才知道那些木偶也不是真正的事物本身,而是一种摹本。最后他看到了太阳,明白一切都是借着太阳的光才能看见的。太阳才是最真实的东西。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关涉到其「理念论」,「认识论」以及「理想国」的构想。故须依次分说。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

  • 19477949834复旦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
    匡菲览你看看历年的试卷不就明白了,都是著名人物的著名理论。古希腊很重要,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实体)必考其一。中世纪就两人:奥古斯汀和阿奎那,还有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十六到十八世纪的培根(归纳法)、笛卡尔(我思我在)、斯宾诺莎(预定和谐说)、莱布尼茨(单子论)。康德(先天综合...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