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珍稀动植物的分布 数量和保护情况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有关我国珍稀动植物方面的资料~

珍稀动物:金丝猴、白头叶猴、羚牛、白鳍豚、黑颈鹤、红腹锦鸡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化,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从而使得我国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种类丰富,数目较多。近些年来,由于人类的种种行为,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许多物种因此而遭到灭绝,例如华南虎等。就目前而言,作为我们人类,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地保护。
中国,向来都是以 “地大物博”的形象屹立在东方。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领土广阔,加上气候和地理特征变化多端,陆地长久稳定,从而孕育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包括遍布温带和热带的森林;广大的高山草甸风景和高山植物区系;辽阔的草原和沙漠;重要的河流、湖泊和湿地;广阔的海洋和沿海滩涂。这些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湿地面积为亚洲之最,约为3 848万hm2。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 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 258种,爬行类约376种,两栖类约284种,鱼类约3 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总数的10%。我国约有30 000多种植物,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苔藓植物106科,占世界科数的70%;蕨类植物52科2600种,分别占世界科数的80%和种数的26%;木本植物8 000种,其中乔木约2 000种。全世界裸子植物共12科71属750种,我国就有11科34属240多种。针叶树的总种数占世界同类植物的37。8%。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属的54%和24%。此外,我国已定名的昆虫有3 000多种。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因而保存有大量的特有物种。据统计,约有476种陆栖脊椎动物为我国所特有,占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种类数的19。42%,其中约有2/3的两栖类为特有种;在30 000多种高等植物中,约50% ~60%为我国所特有。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羚牛、藏羚羊、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鳍豚、扬子鳄和水杉、银杉、珙桐、台湾杉、银杏、百山祖冷杉、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植物。【1】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具有生态、物质资源、遗传基因、文化四大功能,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大力培育、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虽然,我国在野生动植物数量上有着如此华丽的数字,让世人瞩目、羡慕。但是,如今中国的野生动植物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人类自顾着自己的眼前利益,做出了种种破坏自然环境和威胁野生生物的行为。使得我国的野生动植物,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是急剧减少。更可怕的是,我们还没有完全从这种错误中清醒过来。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无度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惨遭却难,陷入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近年来,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极度减少,物种衰退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据估计,地球上共生活过5亿种生物,而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只剩2%左右。据统计,近一个半世纪记录在案的动物中,已有120种兽类和250种鸟类灭绝;近400年来,全球已灭绝的物种数以千计,其中灭绝的鸟类150种,兽类95种,两栖类约80种。目前,野生动植物物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势。以兽类为例, 1771~1870年的100年间,全世界共灭绝了12种; 1871~1970年的100年间,则灭绝了43种;目前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达600多种。据估计,仅仅因热带雨林受到破坏每年就使大约4 000~6 000个物种趋于濒危【2、3】。
可以说,由于人为的因素影响着全球气候、地球环境等呈现恶性变化的趋势,许许多多的野生动植物已经无法正常生存。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讲吧。第一,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量存在使得资源过度利用,特别是商业目的的贸易活动使大量野生动植物遭捕杀、破坏,野生动植物被利用强度超出了物种自身的再生速度。第二,由于经济的繁荣带动着石油时代的继续发展,全球气候因为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上升速率很快,直接影响着地球生态类型的变异和瓦解。据中国日报报道,1993年夏天,北极海冰覆盖面积约为750万平方公里。到2007年9月,北极海冰覆盖面积仅剩430万平方公里。据估计,北极海冰即将面临再一次的大面积崩塌。在北极海冰融化过程中,北极熊将是最大的受害者。虽然北极不在我们中国,但是它的存亡危及到我过的生态平衡。如果我国的碳排放不能有效控制,估计北极冰川将面临完全消失,进而导致我国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第三,随着我国人口压力的增大,我们大量占用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使得动植物生存空间不断锐减,迫使大量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第四,我国公民的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普遍缺乏,普遍有着与野生动物为敌并随意加以捕杀的意识,这些直接导致野生动植物生存面临威胁,有的地区公民文化素质低下、科学知识贫乏,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意义不了解,使得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不到基本的和谐,也会导致物种的丧失。第五,生物入侵也是导致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与消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主要是外来草本植物的入侵,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和谐,使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逐渐破碎化与丧失。例如上海的水葫芦泛滥就是一个教训。第六,科研工作滞后,资源管护手段原始,加之一些新建的地方自然保护区机构不健全,缺乏社会优秀人才,很难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这虽是一个不起眼的原因,但是它直接影响着现有野生动植物的能否得到有效保护。
许许多多的威胁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来说都是挑战。我们务必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挽留一些不必要的失去。同时这也是在挽救我们自己的未来,因为我们人类和这些动植物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界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断变化的庞大生态系统。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野生动植物一旦遭受损害或种群灭绝,必然引起维系生态系统的生物链的缺失或断裂,如不及时修复,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整个生态大厦就有土崩瓦解的危险,届时地球上的一切物种都将难逃厄运,人类当然也不能幸免。【4】
目前,我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已取得很好的成效。 第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快速发展。
自然保护区是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遗传资源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十五”时期全国共新建自然保护区790处,截至2006年底,全国林业系统建设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 740处,面积达1·21亿h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6%。全国有26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14处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大熊猫、兰科植物等15大物种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项目,使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的主要种群及其栖息地得到了良好保护。另外,全国共建立了47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9处国家湿地公园,其中30多处湿地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使45%的天然湿地得






到有效保护,相当一批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改善。陕西省共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站)46处,总面积101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89%,有效地保护了陕西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群落,较好地保护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和红豆杉等),对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培育、扩大物种种质资源,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5】。
第二,濒危物种拯救成效显著
建立了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250多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400多处。对大熊猫、朱鹮、扬子鳄等20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和红豆杉等上千种野生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使相当一批极度濒危的物种在人工状况下得到良好保护,摆脱了灭绝危险,有的濒危动植物已经成功回归自然。据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和大熊猫资源调查表明,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增长40%以上,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长到740多只,藏羚羊种群数量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濒危状态发展到现在的10多万只,亚洲象、金丝猴、野驴等一批濒危物种种群数也在增加。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量整体上稳中有升。
第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不断加强已在野生动物重点区域设置了350处国家级、
550处省级和一大批地县级监测站,布设监测点和巡查路线近万处,建立起全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以预防野生动物向畜禽、人类传播疫病。
第四,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利用形成规模
全国已发展各类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2·45万家,野生植物人工培植基地1·7万家,野生动物园、动物园330多家,植物园、树木园上千处。 2006年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及贸易总产值约1 500亿元。以人工繁育方式解决大部分需求量大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来源,不仅能满足社会需求,维护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也能缓解野外资源的保护压力。【6】
由于我国在保护野生动植物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晚,已经造成了大量野生物种的灭绝,加上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使得我国野生动植物生存形势相当严峻。目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得补救措施,使这一严峻形势的得到一些缓和,但是现状仍不容乐观。虽然通过人工繁殖等手段避免了一些物种的灭绝,但是物种的许多,野生独立生存的基因表达已经丧失,这还是个难题。例如,我国华南虎就面临这一困境。为此,国家还需要继续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这项工作,努力改善现在存在生态的问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各种规模的自然保护区。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格保护好自然资源,统筹兼顾群众利益,促进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同时,作为每一位中国公民,我们要从过去的错误思想中汲取经验教训,用正确的眼光、科学的手段去对待同我们息息相关的野生动植物,不要见蛇就打,见鸟就赶。我想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再积极配合国家的相关方针和政策,我们还是可以做到有效防止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急剧灭绝,使得野生动植物和我们人类和谐相处,共存地球。

我国部分珍稀动物简介

(1)大熊猫:亦称猫熊。哺乳动物。体肥胖,形似熊,长约1.5米,肩高约66厘米。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喜食竹子,有时也吃小动物。善于爬树,性孤独,不群栖。仅产于我国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2)朱鹮:鸟类。雄鸟体长近80厘米,雌鸟稍小。羽毛多是白色,有的部位粉红色,颈部有若干延长而下垂的柳叶形羽毛,额、眼周、头顶、嘴基部、跗跖及裸露的下胫为红色。生活于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栖于高大乔木上,以蟹、蛙、小鱼、田螺、甲虫等为食。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3)金丝猴:亦称仰鼻猴。哺乳动物。体长约70厘米,尾长与体长相等或更长些。背部有发亮的长毛,脸两侧、胸及后腿毛赤色。生活于2500米~3000米高山密林中,群栖,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4)白头叶猴:哺乳动物。体长约50厘米,头小,尾较体长,四肢细长。头白,有毛冠,体背的毛较腹面长而密。生活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中,群栖树上,很少下地,以野果、叶、花等为食。产于我国云南、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黑叶猴,也是一类保护动物。)

(5)羚牛:亦称扭角羚。哺乳动物。长1.7米~2.2米,肩高1米~1.3米,重可达350公斤。尾较短,雌雄均有短角。全身棕黄色或深棕色,眼周黑色。一般栖于3000米~4000米高地,夜出觅食,吃青草、树枝、竹笋等。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6)白鳍豚:又称白暨豚。哺乳动物。体长1.5米~2.5米,头圆,嘴长,约30厘米。体背面淡蓝灰色,腹面白色,鳍白色。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我国特产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7)黑颈鹤:鸟类。大型涉禽,体长约1.4米。头、颈及飞羽均黑色,尾羽亦黑色,体羽灰白色,外观黑白分明,易于识别。主要栖息在生长较高水草的沼泽地,以鱼、蛙、螺、虾等为食,在青海、四川西部3500米~5000米的高山沼泽繁殖,迁徒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越冬。鹤类中唯一的高山种,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8)扬子鳄:爬行动物。长2米余,背面角质鳞有六横列。背部暗褐色,有黄斑和黄条;腹面灰色,有黄色小斑和横条;尾部有灰黑相间的环纹。前肢五指,无蹼;后肢四指,有蹼。穴居池塘、沼泽底部,以鱼、蛙、小鸟及鼠类为食,冬季蛰居穴中。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我国特有,一类保护动物。

3.我国部分珍稀植物

(1)银杉:常绿乔木,高达20米。枝平列,小枝有毛。叶两型,长枝上的叶放射状散生,长4厘米~5厘米;短枝上的叶轮生,长2.5厘米,线形,下面有白色气孔带。球果。产于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1956年发现,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2)水杉:落叶大乔木,高达35米,胸径达2.5米。侧生小枝对生,羽状。叶条形,扁平,长13毫米~20毫米,交互对生成两列,羽状。球果下垂,近四棱球形或短圆筒形,长约18毫米~25毫米。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1941年发现,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3)珙桐:又称水梨子。落叶乔木,高15米~20米。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锯齿。球形头状花序,花序基部有两片乳白色大型苞片,苞片矩圆形或卵形,长约7厘米,宽约3厘米~5厘米。我国特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开花时,白色苞片布满树梢,有如群鸽栖息,所以又有“中国鸽子树”之称。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

(4)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厘米~60厘米。纺锤形或圆柱形的肉质根,茎很短,掌状复叶,三至六枚轮生。花小,淡黄绿色,伞状花序。果扁球形,红色。产于我国东北、朝鲜等地,有极好的药用价值,为“关东三宝”之一

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国家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做自然保护区。我国已划建了400多处自然保护区,其中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就有10多个。1983年5月以后,邓崃山、岷山、秦岭等地熊猫分布区相继发生竹子开花枯死,严重威胁大熊猫的生存。国务院为抢救大熊猫,拨出了一笔专款,责成有关省认真做好保护工作。林业部和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先后成立了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组织了52个巡护观察组。国家还建立了一些大熊猫饲养场,用以收容、饲养受灾的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使它们得到发展,同时还可以利用自然保护区对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为大量繁殖、培育新品种提供种源。

由于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因此对人们研究自然资源、自然历史、自然条件、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监测活动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是人们进一步探索、深刻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基地。

从1995年开始,分别开展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资源的调查;有计划地对大熊猫、金丝猴、朱huan、扬子鳄、华南虎、野马、雪豹、野驴、白唇鹿、麋鹿、海南坡鹿、丹项鹤、黑颈鹤、黄腹角雉、高鼻羚羊等60多种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和银杉、红豆杉、攀枝花、苏铁、金花茶、珙桐等多种珍稀植物进行分布、数量、生态和繁殖培植利用研究;开展了候鸟迁徙规律研究;开展了中国主要森林气候带生态多样性调查及生态系统演变趋势研究和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已建立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站11个。推广了大熊猫人工繁殖技术、丹顶鹤人工孵化技术、扬子鳄人工繁殖技术、鸟类环志技术以及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制订和推广应用了《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标准》和《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档案管理模式》。国家林业局还多次举办自然保护区管理、水禽湿地保护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自然保护区特种旅游、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管理等培训班和学习班,以提高在职人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水平。还初步建立起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5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努力,到2003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已经发展到1999个,面积14398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37%,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齐全、分布基本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在已建立的1999个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个、面积8871.29万公顷,省级655个、面积3997.72万公顷,市级339个,面积426.91万公顷,县级779个、面积1102.1万公顷。并有长白山、鼎湖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盐城、西双版纳、天目山、茂兰、九寨沟、丰林等14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扎龙、向海、鄱阳源、东洞庭湖、东寨港、青海湖等6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较好的保护。同时,这些自然保护区还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稳定地区小气候等重要作用。


我国珍稀动植物的分布 数量和保护情况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