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游包禅山记>>里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急求<游褒禅山记> 的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
  15.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名词作动词,向上走。
省略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8.(余)遂与之俱出
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此余之所得也
  4.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5.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倒装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宾短语后置)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
多义词
  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⑥道芷阳间行(取道)
  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⑤其文漫灭(碑文)
  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7. 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欣赏)
  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此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建筑物的一种,读gu`an)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观赏)
  8.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定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不名一钱(以私人名义占有)
  狄公有盛名(名声)
  9.之
  以其故后名之曰(代词,它)
  余之力尚足以入(助词,的)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助词,补语标志)
  悲夫古书之不存(取独,不译)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三、特殊句式
  1、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个……的人。)
  (2).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2、省略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3、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此余之所得也
  (4).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5)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4、倒装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宾短语后置)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
  四、一词多义:
  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7. 观
  (1)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
  (2)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五、古今异义词: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 古义:“悲”,感叹 今义:悲伤。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 古义:“至”是“到”,“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 今义:表提及。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一词多义(扩展)

  (一)虚词“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 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副词,才

  (二)实词“道”

  1、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三)实词“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 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四)实词“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 动词,掩饰

  (五)实词“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六)虚词“其”

  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2、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之谓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与?

  3、固定用法“何其” ,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衰落啊!)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3、请辞于军 “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6、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 “(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7、具告以事 “以事”表示“把事情……”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 “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

  全面的很

《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文言文<<游包禅山记>>里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