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历史的来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懂历史的来。~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的八国联合军队。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中国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中国付出庞大赔款为终。
  【起因】
  由于西方传教士、教民与一般民众的冲突、帝后党争等等的因素所引起的义和团运动,导致部分中国民众袭击在华的外国人。而清廷政府面对列强要求剿灭义和团的态度又暧昧不明,因此几个列强国家决定由自己出兵镇压义和团。 不过一般认为这些列强国家出兵中国的动机并不单纯,除了维护本国在华人士的权益之外,亦有趁机剥削、掠夺中国权益的目的。
  【经过】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在廊坊受义和团围攻,(史称廊坊大捷)兵败后加大兵力一举占领廊坊,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至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后果与影响】
  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四亿五千万即当时中国总人口,以示每人一两,达羞辱中国人之意),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称为庚子赔款。 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掠夺,因而造成大量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失窃、破坏。
  在战争中,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后来美国为了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向清政府减少了约1千万两白银的赔款。退款主要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使中国有机会大规模向美国派遣留学生,清华大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国的两次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纷起退款。这一方面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
  【相关资料】
  光绪二十六年三月(1900年4月),英、美、德、法四国公使先后照会清廷,限令清廷在两个月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直接出兵干涉。五月初一日(5月28日),驻北京的各国公使举行会议,决定以“保护使馆”为名,联合出兵北京。五月初三日至十二日(5月30日至6月8日),各国侵略军近千人由天津陆续开抵北京,进驻东交民巷。为了阻止侵略军继续进犯北京,义和团开始拆毁京津铁路,切断京津电报线,并与前来镇压的清军发生激战。1900年6月11日,日本驻华使馆书记杉山彬被刚调入京的清兵甘军所杀。至6月15日,军机处曾一度传旨,令在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及山东巡抚袁世凯速入京,6月16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亦曾发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谕。不料到了翌日(6月17日)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时还要求她归政于光绪的情报。于是慈禧态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转变。6月14日下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K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率士兵出外寻衅,看到义和团练拳习武,毫不迟疑地下令开枪,打死团民约20人。6月20日,在其前去总理衙门的途中,途经东单牌楼时,又开枪寻衅,被清军虎神营士兵击毙,遂成为列强对华开战的借口。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奥地利十一国同时宣战。义和团及朝廷军队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由于列强做好以武力镇压的准备,北京各使馆已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 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负责指挥防卫。
  事件最终演变为列强对华大规模入侵,在战争平息之前,约有45,0001名来自日本、美国、奥匈帝国、英国(英军中包括英在威海卫训练的由中国人组成的中国兵团)、法国、德国、意大利及俄国的八国联军与反抗入侵者的中国军队以及义和团拳民对战。联军的指挥官是英国人Gaselee将军。就在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之前,联军早于6月17日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联军占领了天津;直隶总督裕禄兵败后自杀。联军在8月4日向北京进发,沿途并没有遇到真正有力的抵抗。当时沿途的清兵和义和拳民估计有15万之多,而联军总数开始时仅3万多人(后来有所增加)。时值8月,气候炎热而潮湿,加上沿途浓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为进军增添了种种困难。联军于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经两天的激战,到8月15日逐步攻占了北京各城门,随即与清军在京城各处展开巷战。至8月16日晚,八国联军已基本占领北京全城。而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之前已出逃西安。
  在美国的历史记载里,称这次军事行动为中国解救远征,中国则称之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中国。他们因为热切执行德皇威廉二世7月2日发布的命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威廉二世的这段讲话是对5世纪匈奴入侵欧洲的回忆。后来这段话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英国人借用来贬损他们的德国敌人。德军因四出掳掠,而倍受批评。
  俄国除了与随联军进攻北京外,更另外从南北两路派二十余万人进占中国东北。北路俄军8月攻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9至占领吉林省城吉林;南路8月占据营口,10月占领沈阳,10月6日两军会师,占据了东北全境。
  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徵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为锡克兵)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联军暴行】
  八国联军把北京分成不同的占领区,东四以北由日军占领,东四南大街以东由俄军占领,以西由意大利军队占领,皇城东北由德军占领,皇城东部由日军占领,皇城东南由英军占领,崇内大街以西东长安街以南由德军占领。西城由美军、法军、英军、意军占领,外城由英军、美军、德军占领,实行军事统治。日占区设立"安民公所",德占区设立"华捕局",沙俄侵略军张贴布告,禁止中国人民反抗,说"遇到执枪械华人,定改必即行正法。若由某房放枪,即将该房焚毁"。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大肆屠杀,被捕的义和团威武不屈,视死如归。
  八国联军经常强指人说是义和团,不由分说加以杀害。侵略军把西四北太平仓胡同的庄亲王府放火烧光,当场烧死1700人。德国侵略军奉命"在作战中,只要碰着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一概格杀勿论。"法国军队路遇一队中国人,竟用机枪把人群逼进一条死胡同连续扫射15分钟,不留一人。日军抓捕中国人,施以各种酷刑,试验一颗子弹能穿几个人,或者故意向身体乱射,让人身中数弹才痛苦地死去。杀人时,八国联军全副武装"监斩",人各个角度照相,企图恐吓中国人民,如今成为八国联军罪行的铁证。
  据记载说:"城破之日,洋人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幼呼救声,街上尸体枕籍。"英国人记载说:"北京成了真正的坟场,到处都是死人,无人掩埋他们,任凭野狗去啃食躺着的尸体"。
  八国联军侮辱妇女,任意蹂躏,据记载:"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曲老少,仅驱诸裱褙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经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大学士倭仁的妻子已经九十岁,被侵略军百般侮辱而死。许多人不甘侮辱,含冤自尽。国子监督酒王懿荣居住的锡拉胡同11号,愤怒地说:"岂能被所辱?"全家投井自尽。同治皇后的父亲、户部尚书崇绮的妻子女儿被拘押到天坛,遭到八国联军数十人轮奸,归来后全家自尽。崇绮服毒自杀。
  8月28日,八国联军在皇宫阅兵,各国军队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集结列队通过天安门、端门,穿过皇宫,出神武门。依次有俄军、日军、英军、美军、法军、德军、意军、奥军等3170人,俄国军乐队吹奏各国国歌、乐曲。这是对中国的严重的侮辱,对中国主权的践踏。阅兵之后,各国军官重新回到皇宫,以参观为名公然疯狂抢劫,一个英国侵略者事后回忆说:"一大群联军军官见到这些东西伸手就拿,把他们想要的东西装入口袋"。
  北京被占领以后,八国联军统帅、德军元帅瓦德西特许士兵公开抢劫三天,以后各国军队又抢劫多日。中国的珍贵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俄军最高指挥官阿列科谢也夫将军等人把慈禧寝宫用黄金和宝石精制的数十件珍宝"洗劫一空"。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装,运回驻地。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法国天主教主教樊国梁从一个官员家里抢走价值100万两白银的财物,法国侵略军统帅佛尔雷一个人抢劫的珍贵财物就有四十箱。法军抢劫礼王府白银200万两。东四一带的商店被抢掠一空,著名的"四大恒"金号全部被抢。地安门以东、东安门以北,房屋被焚毁十分之七八,前门以北东四以南,几乎全部被毁。
  当时一位目击者写道:"各国洋兵,俱以捕孥义和团,搜查枪械为名,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稍有拦阻,即被残害。"一个英国人说:"凡是士兵所需要的,都是一派出一队一队的士兵去抢劫中国人的财产而得来的。如果士兵需要一些东西,而中国人稍一迟疑的话,就免不了送命。" 八国联军抢走北京各衙署存款约6000万两白银,其中日军劫掠户部(今公安部院内)库存白银2914856两,并立即放火烧房,掩盖罪证。鼓楼的更鼓,被日军用刺刀刺破。
  古观象台的天文仪器,在世界天文史上有重要地位。法国侵略军和德国侵略军争抢这批仪器,瓦德西说:"这些天文仪器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们的造型和各台仪器的龙形装饰都极为完美。"12月2日,法军抢去件,德军抢走天体仪、纪限仪、地平经仪、玑衡抚辰仪、浑仪,运到德国柏林。直到1921年才归还中国。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1403--1408)210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联军劫掠破坏,后来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成里,1900年全部被八国联军损坏。《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1772--1782)36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种古籍,共79309卷,全书共7套,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时毁坏一套,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毁掉数万册。翰林院(今公安部院内)收藏了许多宝贵书籍,八国联军把藏书抢掠糟蹋一空。直到现在,伦敦、巴黎的博物馆里还有许多当年被抢掠去的图书。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继续进攻了保定、易县、永清、张家口、山海关、娘女关等地,沙皇俄国出动17万军队侵占了东北,八国联军在各地烧杀抢掠,把城市乡村变成一片废墟 。

  90回答者: wnc7188 - 十八级 2007-12-12 22:31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八国是那八国 3 2010-8-10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起止时间 17 2010-8-1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24 2010-3-20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真的无辜? 37 2010-2-23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是() 9 2010-2-9
  更多关于从八国联军到现在的战役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八国联军 侵华 侵华 战争

  等待您来回答更多
  3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侵略者的目的是什么?又是怎样发动战争的?《辛... 1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事形式 3回答 5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腐败的原因 快点呀、、、、 3回答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丧失了哪些领土
  其他回答 共 1 条
  八国联军战争
  八国联军: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进入中国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的八国联合军队,总人数约3万人。

  概述:

  起因:
  中国一些意见认为起因是,西方列强妄图以义和团运动反抗作恶多端的传教士、领事为借口,企图共同瓜分中国。
  西方主要意见认为起因是,清朝纵容义和团运动残忍杀死西方传教士及领事人员,义和团拳民对东交民巷外国大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地发动了
  攻击。
  另有观点认为,清朝统治者图谋通过义和团运动来打击西方国家对其的控制以加强其统治地位。

  经过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并于14日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和
  亲贵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鸿章乞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侵略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
  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此间,帝俄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
  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后果与影响
  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被迫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结束,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
  被称为庚子赔款。由于八国联军的入侵,原藏于清廷中的大量珍贵的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遭到掠夺和破坏亦是不争的事实。
  在战争中,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各方观点
  中国一些看法认为,八国联军军事行动是一场侵略性质的战争,八国联军不仅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在中国无恶不作,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
  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义和团运动则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农民运动。
  西方主要观点认为,这是一场为了营救各国大使以及公民的多国合作的军事行动,而事情的起因,则是义和团攻击位于东交民巷的大使馆,以
  及德国公使克林德的被杀。
  过去甚至有西方极端主义者认为,西方国家肩负着开化落后民族的艰巨任务(the white man's burden),但从客观角度上来说,的确为中国
  脱离封建统治创造了条件。而且在之后,由于清政府无法赔付如此巨额的赔款,而改为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也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
  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出自陈蕃传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严复目录
1.个人简介
2.教育思想
3.人物评价
严复之墓
4.严复赋税思想
严复 - 著作

[编辑本段]1.个人简介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汉族,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刑》、《严译名著丛刊》。
目前严复的故居,就在天津古文化街宫南西侧114-1乔香阁
[编辑本段]2.教育思想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化。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 。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的开始。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编辑本段]3.人物评价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着,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他的功过是非与成败得失,值得后世用心研究总结。虽然研究严复的论着已为数不少,但相对于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而言,还远远不够,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材料、变换视角、革新思维,做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判。
[编辑本段]严复之墓
严复墓在福建省 福州市郊区盖山镇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墓坐西向东偏北34度,花岗岩石结构,呈如意形,三层墓埕,占地面积仅200多平方米。封土为三合土质,封土前竖一青石墓碑,楷书阴刻:“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墓柱为金瓜顶,飞龙盘柱。两侧立卷书石围屏,上刻有梅、雀、松鹤等图案,形态逼真。坟周以花岗岩石砌护坡。墓系清宣统二年(1910年),严复为归葬亡妻王氏,令长子严伯玉监造,严复自书墓碑及“惟适之安”横屏。民国10年(1921年)严复病逝后葬于此。陈宝琛为其撰墓志铭,曰:“旗山龙渡岐江东,玉屏耸张灵此钟。绛新籀古析以中,方言扬云论谭充,千辟弗试千越锋,昔梦登天悲回风。飞火怒扇销金铜,鲸呿鼍跋陆变江。氏见犹阅世君非蒙,咽理归此万年宫,文章光气长垂虹。”196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0年代,墓周围环境严重破坏。1984~1988年,由福建省文物行政部门拨款和旅美严复长孙女严倚云,汇款,在上岐村民委员会支持下重新修复以原墓为中心,保持原状不变,在墓的两侧及后侧建一堵高2.3米的砖墙,在墓前砌建长40米、高2米多的石墙,扩展二层墓埕,墓园面宽40米,纵深42米。并在墓园内种植白玉兰树。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市区乘坐6、18、24、726、727、950路公交车可到严复墓。
[编辑本段]4.严复赋税思想
严复曾赴英国学习海军,并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他对赋税的职能、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纳税是公民的义务,而政府征税后要用之于民。他说“赋税贡助者,国民之公职也”:“取之于民者,还为其民”。在向谁征税的问题上,严复提出了“赋在有余”的原则。指出“国家责赋在民,必有道矣。国中富民少而食力者多,必其一岁之入,有以资口体、供事畜而有余,而后有以应国课。”他提出不能以“养民之财”、“教民之财”和“赡疾病待赢老之资”作为征税对象。这一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严复主张赋税轻重要适度,“赋无厚薄惟其宜”,认为统治者的责任在于“为其民开利源,而使之胜重赋”,即鼓励人民发展以提高负税能力。
[编辑本段]严复 - 著作
天演论序
《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
《原强》,《直报》,1895年
《辟韩》,《直报》,1895年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 ,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严几道诗文钞》
《愈野堂诗集》
《严几道文集》
《严译名著丛刊》
《侯官严氏丛刊》
《侯官严氏丛刻》
《严侯官先生全集》
《严复集》,中华书局,王栻主编,北京,1986年

建议去下面的网站看看 很详细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孝廉 本是汉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 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贡士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会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举人 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解元 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秀才 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贡生 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严复 http://baike.baidu.com/view/1995.htm
冼星海 http://baike.baidu.com/view/28294.htm
古代科举制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403169.htm
祝你备课成功!~

对不起啊
可能有点长
我只能帮这些忙了

严复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化。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 。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的开始。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冼星海的~~~~
有点难
我是初一的
好像初二才学~~~~~~
你问问老师吧~~~~
呵呵~~~~~~

严复 http://baike.baidu.com/view/1995.htm
冼星海 http://baike.baidu.com/view/28294.htm
古代科举制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403169.htm


懂历史的来视频

相关评论:
  • 15686655426“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是什么意思?
    晏骨怨意思是:“读以往的历史发展,可以明白清醒,鉴别以往的过错,知晓未来需要如何发展。”想做一个聪明人,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典故和历史的,姑且不去评论历史人物的对与错、是与非,从历史中,应该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做生活中的智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

  • 15686655426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意思
    晏骨怨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的研究和了解,可以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和一种深刻的思考方式。我们应该珍视历史、学习历史、运用历史,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我们的未来之路。

  • 15686655426懂历史的人请进来,南越国的问题!
    晏骨怨懂历史的人请进来,南越国的问题! 我最近要写小说,历史背景是南越国!越国的皇室贵族是什么民族?写成汉族?还是古越族??... 我最近要写小说,历史背景是南越国!越国的皇室贵族是什么民族?写成汉族?还是古越族??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武大靖在冬奥的表现,怎么评价最恰当?ywh517 2010-05-15 ·...

  • 15686655426如何用一句话,表现出你对历史曾经很有研究?
    晏骨怨三、为人要谦虚。为人谦虚是处世之道啊,如果别人问你懂历史懂哪些,你就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朝代更替给他背一下,然后对自己比较了解的地方进行深刻的讲解,别人也会觉得你这个人不一般,了解历史。其实,个人觉得不一定每个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框框条条来书写,因为每个人对历史的了解都是不一样的,...

  • 15686655426在博物馆中我们是通过什么来了解历史的
    晏骨怨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文物所展现出来的时代特点、文字古籍所呈现的信息以及讲解员的讲解来了解历史。我们接触的民间故事、传说、书籍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碎片化知识,而博物馆,通常来说是按历史纵线进行整理,在各个时期的不同文化、史迹、文物,典型、有代表性,可以体现时代特征、当地特色。

  • 15686655426...对历史一点点也不懂,有时看电视也看不懂的什么来,我想从头了解历史...
    晏骨怨我觉得你如果想要知道历史 一般电视剧都是或多或少经过改编的 我是建议你在看了一些 书籍的基础上在纪录片啊 什么的 会比较容易理解 如《历史是什么玩意》就挺好看的 浅显易懂 《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如果看不懂,就看白话文的吧)《二十四史》《二十六史》什么的 本人觉得 中央十套的 ...

  • 15686655426熟悉历史的人来(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晏骨怨熟悉历史的人来(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开始时间~~我个人认为是从明宋之间开始的大家发表下看法说具体点``最好每个朝代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之类的谢谢... 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以及开始时间~~我个人认为是从明宋之间开始的 大家发表下看法 说具体点``最好每个朝代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之类的 ...

  • 15686655426有哪个懂历史的大神来说说,五代十国孟昶继位后诛杀了朝中鳌拜式的权臣...
    晏骨怨楼主你好,他诛杀了李仁罕,请采纳吧。

  • 15686655426有关华盛顿..懂历史的,或者有些自己见解的来帮我解答一下啦
    晏骨怨他反对以一个党派的意志来代替国家所代表的意志,他警告说,党争将导致国家的分裂。他告诫他的同胞们,要与一切国家自由友好和睦相处,以正直、公正的感情来对待一切国家。他坚定地指出,我们的“真正的政策是避免与国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久结盟,只能信托暂时的结盟以应付特别紧急的情况。”华盛顿的这些...

  • 15686655426从什么书看起来了解中国的历史
    晏骨怨看钱穆的《国史大纲》,或是樊树志的《国史概要》也不错。千万不要看什么上下五千年之类的书,那样你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的孤立的历史事件,你学到的只是“历史资料”,而非“历史知识”。全球通史贵在有系统,而不是资料完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中国古代史》也不错,有很多突破,而且叙述详实,可以...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