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为行为艺术家?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行为艺术的四个特征是什么~

  一部真正的艺术史实质上艺术样式的自由度不断开放的历史。行为艺术断不可失的先锋色彩和前卫品格,首先表现在艺术形式上的打破。行为艺术在新开放的艺术空间内寻求可能性,在视觉语言转换中,行为艺术的形式转换体现了当下艺术语言一种崭新的审美现代性述求,具有创造性展示和典范意义,这本身符合全部艺术史的规律和史实。行为艺术是人类艺术史经历了现代艺术阶段后的产物,它是人类在经历了各种艺术媒介艺术表现方式的穷尽后的又一次另辟蹊径。艺术家开始意识到绘画语言的苍白和形式的单一,他们寻找着一种能包含个人和普遍意义的表现空间的可能性。本文认为行为艺术具有以下几个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艺术的表象特征。

  一、行为事件的偶发性
  行为艺术并非完全事先设定事件如何发展,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未完成的开放的文本,不确定的文本突出强调事件的偶发性,作品在展示,观众直接欣赏艺术家创作作品,展示作品的全部过程,在创作与展示的同步进行时曲调中的欣赏。行为艺术的偶发性突出体现艺术家在创作灵感突然来袭时或是不预期的情况发生,使得将其纳入作品未预轨道,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使得作品更加丰富而完整,“随机创作”是部分行为艺术的特点,这种“随机创艺”的偶发性和随机性时的行为艺术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性。而偶发性一词的本义也是将行为表演过程当中的偶然产生的因素和意向扩大开来,出其不意或将错就错地制造某种事件,例如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其中“枪击事件——第一次闭馆;恐吓信事件——第二次闭馆”这一事件过程,都是行为艺术偶发性的典型展现。在中国的行为艺术中常常将警察设计在其中,警察变成行为艺术的“最热衷的参与者”,行为艺术的最终收场都和他们相关,吴山专在中国美术馆卖对虾,最后却被经济警察处以20元的罚款,但是吴山专却在警察给予施加罚款时贴出“正在盘点”变成行为艺术的一部分,也是行为艺术的尾声,这种偶发性自然而不做作,更能促进人们对心灵底处的灵魂链条的拷问。里面的警察还只是以话语权力控制着艺术家的心灵自由,真正的世俗警察则是以手铐和警棍来对待行为艺术家的艺术行为。而行为艺术本身似乎正在戏谑着代表官方体制的警察。由于自然多数的不可预期性,所以将自然的偶发因素援引到艺术作品中去的较为少见。美国的行为艺术家卡普罗(Allan Kaopron)认为一件行为艺术作品可以借助一群探旋下跌的蝗虫来完成。其实行为艺术作品的偶发性也并非是出人意料的,很多是作品的偶发性,明显是预设的,例如王晋在郑州的作品《冰•天然•1996》人们对失火后的冰封的上千件时髦商品哄抢而走。作品的偶发性其实是在预设之中的,作品通过这样一个偶发性因素来讽喻今天的社会的物欲横流,对人性被经济利益扭曲的和泯灭的一种嘲讽。林一林在作品表演的尾声向观众洒钞票,观众有的将兴奋占为己有,有的故作清高的避开,有的调侃式点燃,观众的多种反应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行为艺术家马六明:“……行为艺术在现场,有很多东西你没考虑的,艺术家应该根据现场应付这些。” 由于行为艺术在其制作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不确定的因素和偶发因素,这种偶发性更变成一种直接传达思想的和体验的有效手段。

  二、文本共创的参与性
  在传统上文本是指作者写就的东西和定型的东西,它是一套作者包括小说家、诗人、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道德家、宗教家和政治家等等向读者传递和散步的精确信息,作者是文本内容的作后决定者。我们这里所讲的行为艺术,也就是广义上的行为文本,行为艺术的创作具有共同的参与性,如普通民众,这种行为艺术通常是指对象化的行为艺术活动,如王德仁“抛撒避孕套”,王晋的《冰•天然•1996》,孙平的《中国游戏1号发行股票》,林一林在广州实施的“安全度过林和路”的搬砖行为,吴山专的《大生意》都是体现艺术家与普通民众共创文本的经典的行为案例,这是对以往的单纯艺术家个体创作文本形式的打破,让参与者直接进入体验行为,于艺术精英们处于同一层面,拉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形成艺术家与参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行为文本消除了客观内容和确定本质后,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生动性和随意性,具有一种相对于参与人而言的主体间性和主观感受性,这种主观的感受性因为主体的在场或体验而衍生,因此行为艺术中现场感很重要。然而在现实的形态下行为艺术的传播和真正的受众颇受限制。由于行为艺术多是采用摄影照片和录像的形式来纪录人们对行为艺术活动的了解,只能通过二手的图像材料,而行为艺术最重要的不同于其它的传统艺术方面的就是身体和行为的展示,场所和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本质上它超越了架上绘画甚至装置材料对艺术家主体意志的限制,因此现场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西方这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它们因为缺少意识形态及社会因素的许多方面的限制,往往在公共场合实施和传播,图像和文字仅为辅助和提示。行为艺术本来是对架上平面绘画的革命,然后又被制作成二维的图像展示资料,结果有以另一种形式落入到另一种限制之中,如此是行为艺术的现场感受性大大减弱,由此也背离行为艺术的初衷。行为艺术作品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特殊需要和趣味,而是潜在地具有向所有人开放其存在的本质,并且只有当他已经向公众开放其存在的时候,他才作为艺术作品而存在。传统架上绘画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接受者和静态的旁观者,而行为艺术尤其是参与人数比较多的大型的行为艺术直接强调的大众的参与文本的完成(作者本人甚至无需出现),与文本直接建立起现实的感性的联系,行为本身也成为艺术,这就使作品不在孤立于艺术家的身体外,使艺术家在展示作品是可以和观众现场交流,同样还因为行为艺术本身的开放性,使得观众的交互式反映也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样不仅作品的接受机制产生质变,还为作品提供丰富的可能性,这种特点也造成了行为艺术信息反馈的即时性。宣泄着对所谓高贵艺术的无情嘲弄,要求打破矫饰文明的框框,把艺术作品从神圣的殿堂搬到你的身边,让你以感性的态度,以直接参与的形式来展示作品、体验作品。

  行为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反动,它不满足于现代艺术对于语言、个性、风格等艺术本体的探索,而是激进地再现和参与公共空间,公众问题以及文化身份话语权利的反省上。甚至成为行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艺术共识艺术家——艺术作品被改写了,艺术家和大众参与了艺术文本的共创是向人人参与艺术生活的乌托邦理想迈出可喜的一步。艺术家从以往的启蒙者转化为一种贫民身份的对话者,而作品的单向性输入进入到一种观众积极介入和交互的反馈状态。行为艺术有意地在自身的文本中留出空白,从而为观众保留了一个位置,从而在某个人的话语中隐含了对话性,体现了受众和批评家的同等性。因为行为艺术具有开放的情感表演性特征,它不象架上绘画艺术家那样局于一室孤寂地创作,而是走向街头广场来展示自己的行为过程,在开放的空间中展示“场”,由此将传统艺术的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高度的神圣光环穿破,摆放到普通观众心目中的“不过如此”的平淡状态,消解了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观众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传统美学总是要求审美活动具有一种距离感,由此提出了诸如移情说,陌生化的目的是强调艺术于生活的距离,后现代主义美学颠覆这以传统的美学观,取消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等级秩序。

  三、时空选择的自由性
  行为艺术是对博物馆展览和收藏机制的反动,在空间上它已经摆脱了博物馆和美术馆对艺术展示的限制,艺术博物馆已担负起教堂或庙宇的许多方面的职责:朝圣的肃静,维持和守护着其神圣对象的偶像崇拜。这些正是被观念艺术家快乐地利用了的东西,按传统美学的理解,经审美距离处理后在展厅、画廊、沙龙中的作品展示活动,才是审美定理。 行为艺术对艺术对象作为独特的、可收藏的或可买卖的传统地位提出了挑战,由于作品不再以一种传统形式出现。虽然在89年中国现代美术展上,很多行为艺术登台亮相于美术馆,如《枪击电话亭》《大生意》《现场孵蛋》等,但是更多的行为艺术是发生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之外,私人场所和租来的居室、商场和街道、城郊和农村、图书馆、荒山野岭甚至厕所、江河海洋。地域场所之广,完全是对传统架上绘画和室内创作的一种打破,空间选择的自由度开放了最大的限度。时间是行为艺术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行为艺术是一种过程艺术,它相对于传统的架上绘画而言,时间是区别于其中的重要因素,传统绘画是在二维的平面里表现三维的空间,而行为艺术则是从三维的视觉空间走向四维的行为事件,如果说传统的艺术品呈现为一个具有物理实体性的存在物,及艺术作品首先是一“物”,而实体性的连续呈现的行为艺术则呈现为“事”,时间在其中扮演着极为中枢的角色,特定的时间形成特定的艺术意义,所以行为艺术带有偶发性和不确定的因素。行为艺术在语言符号观念上,获得了不受限制的时空观后,对无限开放的艺术追求,就成为“是对生活本身而不是任何预定的美学体系的应答”(波莱蒂语)行为艺术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的结果存留而言,它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由此把艺术注重行为结果的单一视域拓展到充分认识,注重行为过程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人们完整地认识人类的艺术的整体行为,合乎艺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发展运动。

  四、日常事件的陌生性
  行为艺术自身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行为艺术中身体和行动本身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物成为艺术符号的能指进入到作品的存在之中。而这种符号的独特性就在于事件的日常性,在当代行为艺术理念中,身体已不再是纯粹的审美对象,与传统架上艺术所迷恋的“人体美”的根本差异在于:行为艺术中的身体是形式创造与观念表现过程的“场所”,因而也是艺术家阐释社会、演绎思想、图解或解构现实的活性工具性载体。它驱使艺术家脱离美学个人风格的自律的原则限阈,将艺术家思考的主题与日常事件一道,随着主观感受而呈现出来,日常生活话语逐渐解构着意识形式话语,行为艺术从两个方面体现现象学的双重化解:一是悬搁或解构文本,面向事实本身,回到在场性; 二是通过哲学解释,建立新的理解基础。从社会的动向分析,出现了由文本返回生活世界的现象,可以说,它是观念和文本从传统形而上方向返身到现实世界的一种表达。因此行为艺术亦称观念艺术。艺术在经过自我批判、自我净化及自我定义之后,已厌倦只停留在自我身上,而想出门去拥抱世界。行为艺术已走出象牙塔,重新投入社会之脉动呼吸中。 但这里取材的日常事件,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真的”“平淡的与日常生活无异质的”粗线行为而是能够承载深刻艺术思想所展示的艺术创造行为,使作品对经验和意识的状态具有视觉陈述的效力,而这种视觉陈述的效力,是以日常事件的陌生化形式来呈现的。艺术的语言特征决定了它所独具的与日常生活相差异的性质。狗咬人变成了人咬狗。例如吴山专在中国美术馆的作品《大生意》其实卖对虾是在集贸市场,海鲜水产市场里最常见的事情,事件的日常性毋庸置疑,但是这种日常性又是以陌生化形态呈现出来的,因卖对虾的场所和环境发生了变化,水产海鲜市场已经变成了中国美术馆一个收藏和展览绘画艺术作品的地方,对虾这种俗物何以能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其意义何在?这一语境使得这一熟悉的事件具有了非常的意义。

  吴山专在《中国美术报》上说:在美术馆卖对虾是对审判艺术的法院美术馆的反抗。因为美术馆这种权利,将导致美术品这一无罪的羔羊受到法律程序的审判,导致了空间的浪费。而这种陌生化是以显然违背事实的方式,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否定,给读者以全新的视界从而唤起我们的真实反应,还原这个世界的陌生化本质,观念以日常语言有异的方式呈现,因此进入艺术语言状态体现出一个差异性的结局,有一个陌生化的处理过程。艺术也因此将自己和哲学以及其它的文化表述方式区别开来。日常的生活经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年轻的艺术家们拿来“聚焦”和“显微”,被冠以“日常”经验之类的展览俯拾皆是。艺术家们有一种在我看来普遍的思维定势: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就是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关注日常生活经验中的某些局部、某个切片或某种异常的现象,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就是语言上的陌生化效果,认为这就是当代艺术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可参与性的体现.

  五、视觉效果的冲击性
  身体是最直接的媒介,它的体验性和观众产生共鸣感是极强的,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与‘事物’相比,‘事件’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本能反应,而一件‘事件’的主要特征,也恰恰在于它是动态的。” p509“运动是最容易引起视觉强烈主义的现象。” 中国前卫艺术当中最能引起争议和关注的就是行为艺术。前卫艺术家往往采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自我主体意识,而且行为艺术又是最为直接表现形式,行为艺术力图是一种大视觉艺术。虽行为艺术多取日常事物和生活现成品,但这种日常事物是经过艺术家陌生化处理的事物,采取包扎、并置、转喻、戏拟、挪用、拼贴等处理方法,正是这种陌生化过程,是行为艺术具有与日常熟悉事物不同的视觉效果。不管是王晋的《娶头驴子》、徐冰的《文化配猪》、邸乃壮的《走红》,还是东村艺术家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马六明的《芬•马六明》、罗子丹的《白领行为》,都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了。“行为艺术能较直接地对时代和人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它选择人的身体评议和特定的媒介传达,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 我们的眼光首先被吸引过去,至于如果去看,去想是另外一回事,重要的是我们的注意力已经被这些行为艺术所占有。它们在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如1989年引起最大轰动、制造最强烈社会效果的美术馆“枪击事件”。行为艺术正是以一种激进的,出人意料的方法使观众的视线被作品迅速地攫住,猛烈地撞击着我们感官和精神的承受极限。在陌生化赋义的视觉叙事中,带来了艺术视觉魅力的延长。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这便是最能形容行为艺术在中国的生存状况。面对官方的敌意,大众的不认同,行为艺术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路慢慢其修远兮!然而不管我们对之咒骂也好,褒扬也好,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它的存在,它一直以自己的言说方式和语言策略在摸索自己的路,或许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是却比夕阳西下的黄昏更为可贵。毕竟黎明过后,人们会更清晰地看见世界的风景,或许它只是死水微澜,只是铁屋中的呐喊,但是它毕竟会或多或少地刺激一下人们沉睡的神经。行为艺术在征途上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何必破帽遮颜,随着时间的流逝,美术界与普通受众在情感上已经接受的时候,这顶破帽该抛洒江中。又何必漏船载酒呢,行为艺术要清算自己,不能鱼龙混杂,长此以往,必会沉入江流,使清酒与浊水同流。艺术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行为艺术正是这车轮所经过的路途,传统艺术已经变成了远逝的风景。不管你是否认同,都是无法挽回的。行为艺术从各个方面受到挑战和冲击,从艺术媒介到作品形态,从创作心态到大众接受,从展览机制到文化述求,都为我们开启一个澄明的世界。行为艺术总是在艺术的最前沿表征着艺术的勃勃朝气,缺少了行为艺术的挑战,艺术便缺少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张力,不知道行为艺术要走多远,但是即使是昙花一现,也要比那些精致到极点却无丝毫进步意义的艺术胜过不知多少倍。行为艺术注定会有它自己的历史,这种历史的发展与终结,是我们所无法预料和改变的,一切要等历史来判明。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最后让我们以诗人北岛的一句诗作结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
  行为艺术的鼻祖是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恩(Yves Klein,1928-1962)。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把这称作《自由坠落》。
  行为艺术的特征 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行为艺术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的结果留存而言,它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作为行为艺术家,大多坚信——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造自由。 其次,艺术泛化性特征。行为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创造行为过程展示,把传统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高度的神圣殿堂,摆放到了普通观众心目中的“不过如此”的“平淡”状态。尤其在有的作品中,还请一般观众参与,这就更消解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观者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同时,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行为过程,这在客观上,就把艺术注重行为结果的单一视域拓展到了充分认识、注重艺术行为过程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人们完整地认识人类艺术整体行为的,合乎艺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发展运动。最后,行为艺术具有平凡中的艺术深刻性特征。即是说,行为艺术是行为艺术家“有意味的”行为过程展示艺术。我们讲行为艺术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线,行为艺术家曾邀请观众参与到其具体作品中去共同创造艺术作品。
  行为艺术其实也就是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一种类型,但是,由于近一二年来,有一些在视觉上比较"刺激"的行为艺术作品被冠上"病态"、"血腥"、"暴力"等称谓之后,不仅在"圈"内,同时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行为艺术"的现场性、直接性的特点,在事后仅仅靠几张照片很难来完整地反映某个作品的具体实际情况,所以难免会引起别人对于行为艺术理解的片面性。 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进行到现在,已经在艺术界和社会范围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这场讨论中,我们的一些大众媒体包括一些专业刊物在这场讨论中一直没有对所谓的"行为艺术"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介绍,道听途说、以偏概全式的报道误导了大众包括一些专业人士对于"行为艺术"的了解。
  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讨论这些艺术现象,就必须要提供给业内人士包括一些对前卫艺术有兴趣的网友全面了解这些作品以及与"行为艺术"有关的评论文章和知识背景,这对于我们冷静、理性地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会有所帮助。
  行为艺术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自行为艺术出现在中国以来,由于和中国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社会传统反差较大,始终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行为艺术”的发展中部分创作者更以自虐、伤害、鲜血等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直接挑战人性和道德的极限。我在这里列举,希望可以拓宽我们对于艺术、人的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
  中国的行为艺术是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向西方拿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从1985年新潮美术时期�(1985—1989) 它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宋永平、宋永红兄弟的“一个场景的体验”、丁乙等人的“街头布雕”等具有行为展演倾向的艺术活动,普遍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这与80年代年轻艺术家企图通过反文明、反艺术的手段来求得精神自由的价值取向有关,透露出对“文革”、对精神压抑的反抗,表达了艺术家寻求思想解放的时代愿望。 80年代,行为艺术进入中国。最开始的行为艺术总是惊世骇俗、叛经离道的表现形式出现,猛烈地撞击国人的感官、挑战精神的承受极限,让大众敬而远之不能接受。在大多数人看来,行为艺术不过是一种小团体性质的行为,是社会非主流的意识。 如今,这种曾经小众的、先锋的、前卫的、充满哲学意义的艺术形式,已经蔓延到各个圈子,融合了各个领域特色、以变幻的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娱乐圈、文学圈、宗教领域、公益事业……都借以行为艺术这把利剑在第一时间吸引到眼球宣传了理念,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悄然走进了泛行为艺术时代! 其实艺术也好,做秀也罢,各取所需未尝不可--表演人士或达到商业目的,或引导教育了大众,或发泄了情绪,而看客观众们思想受到启迪心灵受到震撼,再差也能添份茶余饭后的谈资。
  各种以“艺术”之名,行“非艺术”之实的行为一度迅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它的危害性不在于针对某种艺术问题而在于对整个艺术的颠覆。 我们今天对西方艺术的过去百年至的发展历程已不算陌生。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有三个词是普遍被提及和运用的。一个是“现代”。这是西方艺术总体上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性质,其中积极的历史性成果已为我们所识并借鉴。另一个是“前卫”。它以超越形式语言规范的实验性为表面特征,更以在文化内涵上的探索性为根本特点。“现代”的艺术不一定都以“前卫”姿态出现,但“前卫”的艺术推进了艺术的“现代”进程,它本身良莠掺杂,只有经过历史选择和文化过滤,它有价值的精神方面和物态结果才成为文化总汇中的组成部分。再一个是“非艺术”。它经常与“现代”和“前卫”伴生并混同于其中,但实质上并不具备真正的现代精神和前卫意识,因为它以否定艺术的价值、特别是艺术的创造性价值为目的,采用极端的手法和捣乱方式颠覆艺术。它要打破的并不是所谓艺术的“界限”,而是整个艺术本身,因此,它属于艺术之外的破坏性行为。对这三个词也即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种现象,我们不能混而视之,尤其不能把形形色色的“非艺术”行为视为“现代”“前卫”。
  在我们这里出现的“非艺术”行为,首先是对国外各种“非艺术”现象的抄袭和沿用。血腥的、残暴的、破坏的、敌意的;自虐的、施虐的种种手法,在西方早已有之,这是“非艺术”行为不求其“新”、只求其“异”的基本特点。在某些行为者那里,甚至“异”得超过了西方的已有程度。这些行为的出发点完全不是建立在艺术发展史逻辑之上,也没有提出什么艺术问题或要解决什么艺术问题其意义不在艺术之中,而是指向我们正在发展的艺术形式,向认真的、严肃的艺术创造进行挑战,以构成对艺术的颠覆。这类活动的策划人和组织者想必了解和熟悉西方艺术已走过的历史知道这类“非艺术”行为的真正指向。让这类行为在中国发生,无非是针对正在朝着现代型态发展的整个中国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总的趋势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条件下建立具有现代文化内涵和视觉样式的型态,不同年龄段的几代艺术家都从各自的角度发扬创新精神以不同的方式解决艺术实践的各种课题。“现代”一词已不再是与“传统”对立的艺术样式,而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几代艺术家共同的文化理想包括许多青年艺术家以“前卫”的意识对某些艺术问题进行真诚的探索,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要警惕的是。一些“非艺术”行为试图颠覆艺术在今日的存在价值和健康发展的中国艺术。


  一直以来,对于司马南先生,我都是比较尊敬的,司马先生在反对伪科学方面,确实做了不少事。

  但是,人吖,千万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否则,会出现智商上的大幅度下降。司马先生现在是名利双收的名人了,伪科学也被司马斗士打击得没多少声音了,于是司马斗士向社会科学进军了。

  我一直认为,大凡主流或者自认为主流的精英们,脑子都有些问题。司马先生又验证了我的看法,司马先生这篇博文,让本人看过之后很有些智商上的优越感:司马先生愤怒于南方报业对杀*人*犯的歌颂,但司马先生引用的文章片段完全推翻了司马先生的愤怒:“《南方周末》如此旗帜鲜明地同情和歌颂杀*人*犯,有选择地、牵强地、依据报纸的需要重新结构故事,将一个意外事件的背景罗织得无比详密,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社会。这样以主题先行之,有悖客观性、真实性基本新闻理念的反体制行为,虽然受到来自读者的批评,但是由于信息平台的严重不对等,也由于《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同为广东报业集团的摇钱树,他们似乎总能争取到拥权爱财者的庇护,得以我行我素,变本加厉地坚持错误的舆论导向,明目张胆地偷塞自己的私货。”

  司马先生或许想不到,他对愚氓们挑战公权力行为的愤怒,带来的是人们对事件真相的更多的猜测和对杨佳的同情——原来这世界真有林冲的。

  奉劝司马先生一句:千万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这不,先生一把自己当回事,智商就下降了。

行为艺术家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将自己的行动与自己的观念合二为一,行为过程既是他的作品,这种作品具有即时性,不像其他的作品一样可以存留

看着不正常的就是了

http://zhishi.baidu.com/zhishi/121087.html

我今天才做的知识,不过郁闷的是 居然没被推荐。
但是,应该可以让你找到答案。

“行为艺术”这个词语已经泛滥了,而且离艺术已经渐行渐远了

发送短信8006+姓名,发送到106662262,一条短信一元,


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为行为艺术家?视频

相关评论:
  • 15656298198从哪些方面一眼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出身?
    万邰肿衣服,干净基本没有褶痕是两个重要标志。穿背心短裤拖鞋的,不一定是流氓,东莞去买玛莎的标配衣着呢(什么鬼),开业三个月完成一年的销售任务;穿得花花绿绿的,男的不一定是神经病,女的不一定是交际花(我辞穷了),要知道行为艺术家的世界不是我们能理解的;穿旧衣服,不一定是穷光蛋,只要没有...

  • 15656298198行为艺术与艺术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万邰肿行为艺术的意思是一个人为了自身所追求的事物所做出的种种行为,而艺术行为的意思是一个人所做的某种行为被别人称作为艺术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

  • 15656298198聊一聊你怎样看待行为艺术?
    万邰肿因为城管会驱赶,这样会很尴尬,但是现在也有改善,比如我今年就在争取到广州天河区政府开放花城广场给艺术家进行演出,所以认知也是可以改变的,需要政策的支持,今年来表演还包括了美国格莱美打击乐奖得主troy,还有世界salsa冠军pinky,全国指弹吉他冠军周小清等的加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艺术家加入。

  • 15656298198在公众镜头下,你觉得语言艺术和行为艺术哪个更重要?
    万邰肿一、语言艺术更为大众所熟知。语言艺术其实简单说来,就是说话,不管你是两人交流,还是一个人的演讲,但说话本身,是广大受众都熟知而且了解的一种方式,虽然有地域、方言等限制,但大部分语言表达,都是能够为大家所熟知的。二、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较多。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很多,比如小品、相声,以及近...

  • 15656298198发自身体的行为艺术:是艺术 还是“异术”
    万邰肿她能与骷髅睡在一起,她可以吞下重度抑郁症患者才可以服用的药物,她甚至坐在鲜血淋漓的兽骨堆上低吟悲伤的儿歌,她无所不能,只为求的一时解脱。于是,阿布拉莫维奇惟以行为艺术这样高深内涵的表演方式,才能释放她内心的躁动。她说:“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力量,而我一样都不喜欢,它们都暗示着一个...

  • 15656298198行为艺术就可以铺张浪费吗?
    万邰肿虽然行为艺术的表演往往需要一定的场地、器材、人力等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为艺术就会铺张浪费。实际上,很多行为艺术作品都是非常简约和朴素的,有些甚至只需要一个人和一件简单的道具即可完成。行为艺术也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减少浪费等方式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因此,行为艺术是否铺张浪费,取决于具体的...

  • 15656298198什么是艺术?
    万邰肿反应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就叫做艺术

  • 15656298198最大胆行为艺术:她麻醉全身任人施为,后来怎样了?
    万邰肿可是玛丽娜却完全不在意,她称自己只是牛刀小试,以后向大家呈现的,才是真正的艺术。次年,玛丽娜在《韵律5》中,先用刀子在腹部刻上了一个五角星的图案,随后又迅速躺进了地上的火圈中,直到因缺氧失去知觉被人救起。事后,玛丽娜非常生气,因为她发现人的身体是有局限的,失去知觉之后,就不能顺利...

  • 15656298198女艺术家将身体麻痹6小时,让路人随意处置,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_百度知 ...
    万邰肿1974年一个名叫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家在那不勒斯的意大利中扮演了“行为艺术”。她签署了一份文件,免除了参与者的所有法律责任,然后麻醉了她的身体,只是保持大脑清醒,然后移交给一群身份不明的人,让他们来处理,这个“行为艺术”被命名为“韵律0”。玛丽娜进行“行为艺术”的原因是要了解人的...

  • 15656298198为什么会说李小龙是行为艺术家也是一代功夫大师呢?
    万邰肿当33岁的李小龙突然离世时,不但整个香港的街道堵塞了,整个世界也为之震惊。而那时的中国,除了高层人士,有几个人知道李小龙?有几个人看过李小龙的功夫片呢?对于李小龙和儿子李国豪的死,至今是一个未解之谜。李小龙在电影里的影射,恰恰就是儿子最后的结局,这难道一切都是巧合吗?当一个人的商业...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