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汗情”,“辨汗”识病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出汗是一件好事,有利于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还有排毒防癌、稳定血压、减肥防慢病、提高免疫力等惊人好处。

出汗异常是一些疾病的征兆,也不是什么坏事,它提醒我们:你要好好出汗!也许,一次异常出汗,通过身体调理,汗出正常了,就可能避免了一次肾衰竭、一次心肌梗死、一次脑中风、一次癌症。

对出汗漠不关心,就坏事了。不关注汗情,出汗异常了也不闻不问,就有可能演变成“汗灾”:有位患者,刚开始经常胸口出汗,他没觉得异常;后来头部也汗,还是没有在意;再后来,一睡觉就出汗,“汗灾”就在他不经意之中悄然而至,他脑梗了——“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长期出汗异常,导致他血液粘稠,诱发血栓,最终脑梗。

身体怎么样?问一问身上的汗!

有人体检时各项指标正常,却突发了心梗、脑梗,化验单、体检报告也会欺骗人,但出汗不会。比如胸口出汗异常,说明心有问题了,但体检不一定能检测得出来——“一问寒热二问汗”,汗是人体健康最真实“晴雨表”。

一、汗是怎么来的 ?

汗,再熟悉不过了!但汗是怎么来的?懵圈了!

《素问·阴阳别论》就强调“阳加于阴谓之汗”。在这里,阴指人体的津液,阳指阳气。阳气蒸发津液、通过毛孔排出体外的液体就叫汗。津液是汗的物质基础,没有津液人就出不了汗;阳气是动力,没有阳气的推动人也出不汗;毛孔是出汗的通道,毛孔不能开合人也出不了汗。

津液,毛孔,很容易理解。但阳气是什么呢?让人很困惑,理解有难度。

阳气是人生命的动力、一种能量。阳气一为先天性,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阳气看不见摸不着,但人的生存需要阳气支持,阳气不足人就生病,阳气耗尽人就会死亡。

出汗牵动了阴阳,与整个五脏六腑皆密切相关,出汗异常是是疾病的征兆,反映五脏病理。对待异常出汗,既不要背上思想包袱,又不可掉以轻心,辩汗识病,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异常出汗的类型

1 、自汗

【症状】人醒着的时候,凡不是因劳动、炎热等因素而致全身性出汗,称为自汗。自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人坐在那里,别人都不出汗,他却自个儿在那里出汗,动一下出得更严重。

【病机】自汗的原因是阳气虚弱。阳气对人体血、津液具有固摄作用,阳气虚弱则津液失于固摄,就容易出汗,活动消耗阳气,所以活动之后出汗更甚。

【建议】阳气虚弱自汗者忌食耗气食物,诸如萝卜、山楂、槟榔、柿子、空心菜等耗气食物在吃的时候都要控制量,不要吃得过多。主治方剂有“玉屏风散”:防风30g,黄芪60g,白术60g,研成粉末,一天2次,每次约6-9克,用红枣煮水送服。

2 、盗汗

【症状】一睡觉就出汗,一醒了汗就停止了,就叫盗汗。盗即偷盗,古代中医用汗液像盗贼一样趁人睡着时偷偷出来行动来形容盗汗,十分形象贴切。

【病机】盗汗的主要原因是阴虚内热。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人睡了后,阳气不活动、跑到身体里面去,体内本来阴虚,阳气都聚集到体内,导致阴虚内热,就容易出汗。而人醒了后,阳气开始活动、跑到身体外面来,内热减少,就不出汗了。

【建议】黑芝麻绿豆粥对盗汗有很好的调理效果,炒熟的黑芝麻50克,绿豆50克,加适量大米煮粥即可,黑芝麻补肾阴润五脏,绿豆清虚热,可以达到平衡阴阳的调整作用。盗汗的主治方剂有“知柏地黄丸”(中成药)。盗汗也是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结核病、甲亢等的常见症状,应注意辩症,及时治疗原发病。

3、黄汗

【症状】黄汗实际上是一种病,一个病名。病人身上的汗出来之后粘在衣服上,衣服呈黄色,黄如柏汁。黄汗与黄疸不同,它的特点是汗的本身是黄是白看不出来,只有粘在衣服上才能看出来,病人的皮肤、眼睛并不发黄,小便也不黄。

【病机】中医认为,黄汗是人体阴阳失调,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由于平时饮食不注意,或外感湿邪,引发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湿热熏蒸肝胆,胆汁随汗外溢肌肤。

【建议】清淡饮食,避免膏粱厚味、辛辣油腻,避免生冷食物,注意保暖,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黄汗的主治方剂有“茵陈蒿汤”: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每日1剂,文火水煎2次共取汁30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用,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

4、战汗

【症状】战汗在病情较重的情况下发生,多见于各种传染病中,先是战栗,然后发热、出汗。战汗的前提是人处于疾病状态。

【病机】人在疾病状态,病邪藏于体内,阳气就聚集起来到体内与病邪较量,体表就感到恶寒,所以战栗。阳气在体内与病邪较量,聚集了能量,人就开始发热,如果阳气最终战胜了病邪,邪去正安,阳气恢复,出一身汗病就好了,烧也退了。

【建议】人在疾病状态,如果出了一身汗,烧并没有退下去,或者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说明正不胜邪,阳气、津液都被消耗得越来越多,是病情恶化的表现。所以战汗的关键不在止汗,在于治病。

5、 绝汗

【症状】绝汗,即病变危重阶段出现的大量汗出,汗出不止,人好像虚脱了一样,是一种阴阳离决的表现,又称脱汗。绝汗有两种:一种冷汗淋漓如水,耗散阳气,又称亡阳之汗;一种是热汗黏稠如油,耗散津液,又称亡阴之汗。

【病机】人在久病重病中,耗散阳气,特别是心阳过耗不能固摄津液,汗出如水,阳气散于体外四肢厥冷,是阳气将绝之象。由于大病重病耗阴,造成津液严重亏损,体内阳气多津液少,内热蒸化本身就很少的津液,所以汗的浓度很高,黏稠如油,是津液将绝之象。

【建议】绝汗一症,除了随时掌握原发疾病的病情变化,亦应辩证亡阳之汗、亡阴之汗。亡阳之汗主治方剂有“参附汤”,回阳救逆;亡阴之汗的主治方剂有“生脉散”,育阴生津。绝汗情况复杂,无论是“参附汤”还是“生脉散”,需要加减化裁辩证施治,遵医嘱。

三、异常出汗的部位

1 、头汗

【症状】头汗,指仅头面部汗出。“齐颈而还”,脖子以上出汗,脖子以下就不出汗了。头汗经常伴有小便不利、面色苍白、气短畏寒、神疲乏力等症状。吃了辛辣的食物、小儿睡眠时头部汗出,但无任何症状,则不应视为病变征象。

【病机】头部高高在上,什么东西容易往上向走,当然是湿热。头汗多半是上焦湿热、中焦湿热造成的,上焦主要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上焦、中焦有湿热,热蒸发湿往上冲,迫其津液外泄,所以头部容易出汗。

【建议】情绪容易引起头汗,尽量保持心境平和,保持充足睡眠也很重要,头汗过多的情况下,应注意多饮水。头汗的主治方剂有“茵陈五苓散”:茵陈4g,白术9g,赤茯苓9g,猪苓9g,桂枝6g,泽泻15g,以上药物研成粉末,空腹用水送服,一日三次。

2、心胸汗

【症状】心胸汗出,又称“心汗”,指胸正中地方出汗比较多,正如《类证治裁.汗症》所载:“当心一片,津津自汗”。

【病机】心肺居于胸中,心胸出汗是心的一些功能失调的病症。心脾两虚的人,胸阳不振,卫气失固,导致津液外泄;心属火,肾属水,心肾阴虚的人,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导致津液外泄。

【建议】心胸汗出的人,伴有气短乏力、心悸健忘、脉象虚弱等症状,属于心脾两虚,主治方剂有“归脾汤”;心胸汗出的人,伴有头晕耳鸣、咽干舌燥、腰酸膝软、小便短赤等症状,属于心肾阴虚,主治方剂有“补心丹”。心胸出汗的人,需要严谨的辩证,对“补心丹”、“归脾汤”进行加减化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腋汗

【症状】腋下出汗异常,是指两腋乃至胁下局部异常出汗。腋汗还会引起狐臭,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要及早治疗。

【病机】肝居胁下,肝主疏泄,肝虚内热的人,肝阴不足,以致肝络不和,汗便从腋下经脉泄出;胆附于肝,其经脉亦循于两胁,肝胆湿热的人,湿热蕴结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汗便从腋下经脉泄出。

【建议】腋下出汗异常,其汗不臭,属于肝虚内热,主治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中成药);腋下出汗异常,其汗发臭,属于肝胆湿热,主治方剂有“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6g,黄芩(酒炒)9g,山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酒炒)8g,生地黄20g,柴胡10g,生甘草6g,研成粉末制成丸剂,一日两次,每次6-9g,温开水送下。

4、半身汗

【症状】半身汗,是指单独的左半身出汗或右半身出汗,表现为一半身有汗,一半身无汗。比如,有的人向着左边睡觉,右边出汗,翻向右边睡觉,左边出汗。

【病机】半身汗的病位,在不出汗的那一边,一般是由于这一半身的经络阻痹了。由于风痰、瘀痰、风湿等阻滞了半身经络,导致半身气血不畅,出现一边出汗、一边不出汗的“奇观”。

【建议】半身出汗时,伴有手脚屈伸不方便、肢体沉重等症状,属于寒湿入侵、闭阻一侧经络,主治方剂有“蠲痹汤”;半身出汗时,伴有面色无华、倦怠乏力、手足发麻等症状,属于气血亏虚,造成半身气血偏虚,主治方剂有“人参养荣汤”;半身出汗时,伴有发热头痛、筋脉不舒等症状,属于营卫不和,出现半身阴不内守、卫阳不固,主治方剂有“桂枝汤”。“蠲痹汤”、“人参养荣汤”、“桂枝汤”需要医生进行加减化裁,遵医嘱。

5、手足汗

【症状】手足汗症,表现为手掌、脚掌多汗,即使是在大冷的冬天,汗水也从不“偷懒”,照出不误, 轻者手掌、脚掌湿润,重者手掌、脚掌蜕皮明显,甚至皮肤溃烂,预示着身体出现病变了。

【病机】脾主四肢,脾胃湿热导致湿阻脾胃,热集中在胃部,湿热熏蒸把津液逼向四肢;脾胃气虚导致津液输布不均匀,津液旁注于手足;脾胃阴虚导致虚热内生,迫使津液泄于四肢而手足出汗。

【建议】手足汗出伴有不思饮食、身重体困、小便短赤等症状,属于脾胃湿热,主治方剂有“连朴饮”: 制厚朴6g,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3g,香豉(炒)、焦栀各9g,芦根60g,水煎温服,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手足出汗伴有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等症状,属于脾胃气虚,主治方剂有“参苓白术散”(中成药),补脾胃,益肺气;手足汗出伴有咽燥口干、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脾胃阴虚,主治方剂有“沙参麦冬汤”: 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调节脾胃,生津润燥。


关注“汗情”,“辨汗”识病视频

相关评论:
  • 18294279955可以通过汗辨病吗?
    籍航齿(6)有的儿童无汗,可能是患“先天性外胚叶缺损症”,这样的孩子皮肤干燥甚至干裂。(7)老年人半身出汗称为“偏汗”,是中风的前兆,要注意防范。(8)高热病人出汗后体温下降而四肢厥冷者,表示体质极虚,要当心复发与注意调养。(9)肝硬化的病人汗带黄并有一种特殊的腥味。(10)糖尿病患者的微汗带芳...

  • 18294279955天热流汗很正常?汗博士:6种出汗部位与异样看疾病警讯
    籍航齿【黄馨瑶】你知道从汗水也能看出身体状况吗?日本的汗症专家五味常明指出,流汗位置改变,汗水变多变少,都可能是疾病的征兆。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症汗水容易集中在上半身,甲状腺失调会使汗水增加或减少,若是符合下列举出的几种汗水异常,平日也有身体不适的情形,不妨到医院向专业医师咨询 【汗水增加】...

  • 18294279955汗症的辨证施治
    籍航齿关注 展开全部 汗的病变可以是汗腺自身发病,亦可由全身性疾患引起,或是皮肤病变累及汗腺。因此,观察汗的变化,对于辅助诊断、治疗某些疾病,尤其对某些皮肤...三、关于辨汗方法的探讨 前人对辨汗虽有论述,但不够系统。为此,笔者按照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提出如下初步探讨。 (一)颜色、气味辨证 除去服食某些药物、...

  • 18294279955如何从汗水看出身体健康
    籍航齿汗水干了之后,脸上是否留下白色印迹?这些都是“咸汗(汗水盐分偏高)所致。平时喝水较多,且低盐饮食的人,一旦在运动过程中喝水不足,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专家提醒,在运动过程中增加饮水量,十分关键。 汗有鱼腥味,也许吃错了食物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资料表明,身体发出鱼腥味可能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所致。这类...

  • 18294279955小儿出汗的辨识与家庭护理
    籍航齿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若不分睡眠与否,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盗汗多属阴虚,自汗多为阳虚。病理性出汗常见疾病有结核病、佝偻病、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性疾病等。病理性出汗一般有发病史,并伴有其他症状,如小儿结核病往往有结核接触史,家中老人、父母或保姆患有结核病,同时伴发热...

  • 18294279955事务的经典名言警句
    籍航齿1.《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2.惟有埋头,才能出头,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不会真正...

  • 18294279955病汗有何表现
    籍航齿中医调理 女子“汗”症进行中医调理有优势,通过辨汗知病,审因论治,明确病之根本:为什么病汗出?阴阳失调的程度?现状缓急的主次?脏腑失衡的病位等。针对根本的病因进行调理才能药到汗止,补虚缓急,标本兼顾。中医汗症的调理分为调治和调养两个阶段,调治多采用汤剂以敛汗滋阴,益气为主,达到汗...

  • 18294279955身体总是出汗,为什么
    籍航齿常见汗出异常的中西医疾病与发热基本一致。 “热汗”,可见于风寒表虚症、风温(热)表证、暑温表证、暑温气分证,阳明经证、阳明腑症、热邪壅肺症、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小肠湿热、膀胱湿热症、肝胆湿热症、湿热伏募原症、疟伏募原症、疫毒内陷症等症候中,具体的辨证诊治参见发热一节的有关部分。 “自汗”,主要...

  • 18294279955伤寒论名言佳句
    籍航齿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

  • 18294279955百草益寿养生苑仲景辨证堂
    籍航齿仲景辩证堂,源自“辨体识病”的理念,遵循扶阳理论,根据个人体质,定制养生方案。辨证分三类:一,五运六气判断体质与未来疾病趋势,识别易感疾病;二,十二经络检测当前身体状况,追溯疾病根源;三,舌诊预测潜在疾病,提前预防。运用“仲景辨证检测系统”,已获国家专利。辨证师均具备中医药大学养生师...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