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哪些?~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业问题

学习没有动力,学习上感到有压力、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大学主张自主学习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由于部分大学生始终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总是在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习,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玩游戏等,从而感觉到学习难度大,会感到很苦难,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和面对考试焦虑问题。

(二)情绪问题

稳定、积极良好的情绪不管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还是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主要的负性情绪主要有抑郁,焦虑,情绪失衡等。

大学期间学生因受考试、情感、恋爱和挫折的影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产生的情绪波动、喜怒无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保持正常心理。


(三)人际关系和适应问题

大学交往相比中学更开放,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交往形式,处于新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大学生,对学生人际交往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活可以说是一个小的社会,从高中被动的交往到大学主动交往,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交经验出现焦虑,陷入困境。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和勇气,不愿意参加一些活动,产生人际关系障碍,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生潜力的充分发挥。

进入大学,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打破旧的平衡状态,新的平衡平衡状态建立之前会产生适应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于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大一新生当中。

(四)手机、电脑、网络依赖问题

随着社会的和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普及到了每个家庭,这对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对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某些大学生当中形成对手机、电脑和网络的依赖综合征,并危害着大学生身心健康。一是无限制的使用电子产品的产生的辐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长期的不良的坐姿会得紧追病,另外产期看电子产对眼睛不好。
二是学习中表现为:大学生直接从网上查看作业答案,不会自己动脑子解决问题,大大降低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三是长期依赖电子产品,熬夜刷朋友圈、刷抖音、网络游戏等会打破正产的生活规律,一旦离开就会产生极端的情绪变化。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平衡和适应。

二、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

1、坦然面对。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

2、不要急于“诊断”。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3、转移注意。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4、调整生活规律。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整个的精神面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所谓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

5、不要讳疾心理咨询。对于严重的、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也可寻求专家咨询及心理卫生机构的帮助。

三、个体维护与增进心理健康的一般原则与措施

1、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2、自尊自爱。

3、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放弃偏见,求助心理医生。

6、积极实践,将上述观念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及时调整心理生活与反应。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1、环境、角度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

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这是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其次需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认识到优、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应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应因为缺点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弃。

2、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建立正确而适度的学习标准,确立适合的抱负水平,避免由于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过度焦虑。另外应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如焦虑严重且持续较长,则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排除。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现代化家电的普及,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同学,首先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此外要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羞怯,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再次要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确保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宜提倡,但也不可压制,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应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培养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和恋人,在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时,应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使消极情绪得以合理渲泄,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心理健康。

5、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进行职业辅导,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应了解自我,包括对自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的认识,这方面可以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验工具,诸如《气质调查量表》等来进行。其次要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情况。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职业。同时还应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以便在求职过程中能发挥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推销自我。最后还应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调整心态,不断努力寻找机会。

6、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足。如自我认识片面,情感脆弱、冲动、不稳定,意志薄弱,怯懦、虚荣、冷漠、固执,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不懂得心理健康,缺乏心理调节的技巧。应丰富心理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调节的基本技能并力求训练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性问题、特殊群体问题、生活适应问题。

1、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

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学习目的不明。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目的时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

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

面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虽然也感到危机重重,但真正想多学一点时,却提不起精神来。

3、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

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4、学习动机不纯。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校园内出现的基础课、专业课门前冷落,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等却门庭若市的现象,以及学生“考证热”都与学习功利化有关。

2、情绪问题。

1、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

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过分的焦虑则会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考试、恋爱、经济和择业等方面。

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2、抑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缺乏精神,兴趣降低,不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故意回避熟人,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

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他们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或严重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焦虑和抑郁以外,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还有嫉妒、易怒、冷漠等。

3、情感问题。

1、爱情困扰。有些大学生在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一切以爱情为中心,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甚至连睡觉吃饭都没时间。

导致早退、旷课、厌学等现象,严重影响学业,甚至于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的有之。

2、友情困扰。与同性朋友的兄弟情、姐妹情,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分寸、尺度都是大学生要面临的情感考验。没有朋友烦恼,有了朋友也烦恼,在君子之交淡如水已经不再流行的当下,大学生交友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也发生着变化。

死党型、闺蜜式的关系也成为了大学生对友谊的普遍认同。可是过分亲密和缺乏交往尺度的关系,往往也更容易导致摩擦和矛盾,再加上缺乏处理朋友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大学生的友情也常常出现问题。

3、亲情困扰。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父、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78.2%和86.0%,说不清楚的分别占9.8%和4.0%,不满意的占6.9%和3.8%,从整体上看,学生对家长是基本满意的。尽管如此,亲情的困扰还是客观存在的。

父母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物质上倾力相助,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学习,学有所成。

很多学生则反映:与父母没有太多的话可讲,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心理,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失落、难过,总把我们当成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业成绩,孩子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情感的交流、内心的沟通。

4、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

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去关心别人想得较少,却又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回答“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时,有80%的学生涉及人际关系。“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

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不少学生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

3、个体心灵封闭。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勇气,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调查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

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5、性问题。

1、性生理适应不良。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

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产生过“性幻想”,用自慰的方法解决自身的生理冲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

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错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有大学生因产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也有大学生由于对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纵,与恋爱对象发生两性行为。

2、性心理不成熟。青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由于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不成熟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在处理爱与性关系时有着不同的观念。

更多的人认为,最初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使对方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也有人认为认为,“爱,不能没有性。”“既不破坏社会公德,又不影响他人,健康的性行为为什么不可以呢?”性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性与爱的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6、特殊群体问题。

1、独生子女问题。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不足,进取意识不强,而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则较高。

据一项关于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存在成就需要弱、心理较脆弱、自立能力弱等问题。

有的独生子女坚持“在家靠父母,在校靠保姆”,连从事与自身有关的简单劳动如洗衣服都懒得动,有的家长甚至千里迢迢赶到学校,只为了给孩子洗衣缝被。

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以及来自长辈过多的宠爱,极易诱发他们任性、自私、偏执、集体生活不适、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引起社会问题。

2、贫困学生问题。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学生既要承受家庭经济压力,又要承受学习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双困生”,家庭经济很困难,学业成绩不理想,对心理健康带来更严重的影响。

面对现状,部分学生自卑、自责,不能走出家庭经济条件的阴影。一位女大学生说:“因为女生的面子,我不愿写困难补助申请,而拮据的经济又始终困扰着我,我不愿走在校园里像贴上标签一样让同学用特别的目光注视”。

有的学生则认为政府、学校提供的一切帮助是“理所当然”,出现了八十年代大学生“躺在父母汇款单上”,九十年代困难学生“躺在困难补助上”的现象。他们对各种补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感,有的甚至将补助直接纳入自己的预算中,滋长了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7、生活适应问题。

1、生活能力弱。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着非常高的比例,由于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家庭的照顾,不少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主要表现为:缺少了父母的呵护,不知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该怎样做,常常丢三落四;生活没有规律,影响了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

习惯了家里的优越生活环境,认为学校条件差,不习惯过集体生活,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寝室同学的关系;没有住校经历,不会料理简单的日常生活事务,如收拾内务,清洗衣物、被子等;部分毕业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显得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足,一唯等待家里想办法。

2、耐挫能力差。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家里有“父母捧着”,学校由“老师宠着”, 可谓是“一路高歌到大学”。进入大学后,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他们显得无所适从,反映出种种不良心理。

主要有:因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紧张、厌倦情绪,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产生羞怯、孤独心理,因失恋而产生绝望、自弃情绪,因就业困难而产生烦躁、焦虑情绪,因身体疾病或生理缺陷而产生自卑、失望情绪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到挫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性问题、特殊群体问题、生活适应问题。

1、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

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学习目的不明。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目的时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

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

面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虽然也感到危机重重,但真正想多学一点时,却提不起精神来。

3、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

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4、学习动机不纯。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校园内出现的基础课、专业课门前冷落,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等却门庭若市的现象,以及学生“考证热”都与学习功利化有关。

2、情绪问题。

1、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

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过分的焦虑则会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考试、恋爱、经济和择业等方面。

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2、抑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缺乏精神,兴趣降低,不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故意回避熟人,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

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他们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或严重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焦虑和抑郁以外,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还有嫉妒、易怒、冷漠等。

3、情感问题。

1、爱情困扰。有些大学生在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一切以爱情为中心,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甚至连睡觉吃饭都没时间。

导致早退、旷课、厌学等现象,严重影响学业,甚至于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的有之。

2、友情困扰。与同性朋友的兄弟情、姐妹情,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分寸、尺度都是大学生要面临的情感考验。没有朋友烦恼,有了朋友也烦恼,在君子之交淡如水已经不再流行的当下,大学生交友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也发生着变化。

死党型、闺蜜式的关系也成为了大学生对友谊的普遍认同。可是过分亲密和缺乏交往尺度的关系,往往也更容易导致摩擦和矛盾,再加上缺乏处理朋友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大学生的友情也常常出现问题。

3、亲情困扰。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父、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78.2%和86.0%,说不清楚的分别占9.8%和4.0%,不满意的占6.9%和3.8%,从整体上看,学生对家长是基本满意的。尽管如此,亲情的困扰还是客观存在的。

父母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物质上倾力相助,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学习,学有所成。

很多学生则反映:与父母没有太多的话可讲,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心理,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失落、难过,总把我们当成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业成绩,孩子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情感的交流、内心的沟通。

4、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

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去关心别人想得较少,却又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回答“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时,有80%的学生涉及人际关系。“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

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不少学生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

3、个体心灵封闭。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勇气,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调查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

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5、性问题。

1、性生理适应不良。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

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产生过“性幻想”,用自慰的方法解决自身的生理冲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

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错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有大学生因产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也有大学生由于对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纵,与恋爱对象发生两性行为。

2、性心理不成熟。青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由于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不成熟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在处理爱与性关系时有着不同的观念。

更多的人认为,最初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使对方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也有人认为认为,“爱,不能没有性。”“既不破坏社会公德,又不影响他人,健康的性行为为什么不可以呢?”性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性与爱的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6、特殊群体问题。

1、独生子女问题。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不足,进取意识不强,而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则较高。

据一项关于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存在成就需要弱、心理较脆弱、自立能力弱等问题。

有的独生子女坚持“在家靠父母,在校靠保姆”,连从事与自身有关的简单劳动如洗衣服都懒得动,有的家长甚至千里迢迢赶到学校,只为了给孩子洗衣缝被。

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以及来自长辈过多的宠爱,极易诱发他们任性、自私、偏执、集体生活不适、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引起社会问题。

2、贫困学生问题。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学生既要承受家庭经济压力,又要承受学习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双困生”,家庭经济很困难,学业成绩不理想,对心理健康带来更严重的影响。

面对现状,部分学生自卑、自责,不能走出家庭经济条件的阴影。一位女大学生说:“因为女生的面子,我不愿写困难补助申请,而拮据的经济又始终困扰着我,我不愿走在校园里像贴上标签一样让同学用特别的目光注视”。

有的学生则认为政府、学校提供的一切帮助是“理所当然”,出现了八十年代大学生“躺在父母汇款单上”,九十年代困难学生“躺在困难补助上”的现象。他们对各种补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感,有的甚至将补助直接纳入自己的预算中,滋长了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7、生活适应问题。

1、生活能力弱。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着非常高的比例,由于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家庭的照顾,不少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主要表现为:缺少了父母的呵护,不知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该怎样做,常常丢三落四;生活没有规律,影响了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

习惯了家里的优越生活环境,认为学校条件差,不习惯过集体生活,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寝室同学的关系;没有住校经历,不会料理简单的日常生活事务,如收拾内务,清洗衣物、被子等;部分毕业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显得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足,一唯等待家里想办法。

2、耐挫能力差。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家里有“父母捧着”,学校由“老师宠着”, 可谓是“一路高歌到大学”。进入大学后,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他们显得无所适从,反映出种种不良心理。

主要有:因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紧张、厌倦情绪,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产生羞怯、孤独心理,因失恋而产生绝望、自弃情绪,因就业困难而产生烦躁、焦虑情绪,因身体疾病或生理缺陷而产生自卑、失望情绪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到挫折。



1 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

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

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

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

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

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大学生容易遇到的情绪困扰:

、1.自卑:由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

有自卑感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导致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多愁善感,自尊心极强,过于敏感,严重影响各方面的正常发展。

2、焦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是人们对即将发生的某种事件或情境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过分的焦虑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画

3、抑郁:当学生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而过早“看破红尘”,导致情绪抑郁,他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快乐。临

4、易怒: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

4、易怒: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易怒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激情,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甚至动拳.脚伤人。

5、情绪起伏大: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带有明显的起伏波动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情绪有时会表现为大起大落,大喜大怒的两极性。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平衡和适应。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视频

相关评论:
  • 1383852443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别翟怖答:1. **焦虑和抑郁**:面对学业压力、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人际关系等问题,大学生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抑郁。2. **人际关系困扰**:大学生可能会在处理与同学、室友、恋人、家人等的人际关系中遇到问题,如冲突、被排斥感、孤独等。3. **自我认同和身份问题**:大学生在探索自我身份、价值观、生活目标...

  • 1383852443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别翟怖答: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人际关系的困扰、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经济的负担。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

  • 13838524431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哪些?
    别翟怖答: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学业问题 学习没有动力,学习上感到有压力、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大学主张自主学习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由于部分大学生始终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总是在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习,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玩...

  • 1383852443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别翟怖答:一、大学生新生容易产生的几种心理问题 1、焦虑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 张、忧虑、不安而兼有恐怕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它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与罪疚感的增加等。而过度的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会损伤他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如忧虑...

  • 1383852443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回答要点,答出5条即可)
    别翟怖答:【答案】:(1)环境适应问题 (2)学习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5)性格与情绪问题 (6)求职与择业问题 (7)神经症问题

  • 13838524431常见大学生心理问题
    别翟怖答: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扩展阅读】 常见青春期心理问题 1、抑郁:总觉得苦闷无趣、上课无精打采;2、焦虑:总是觉得很莫名其妙的紧张,易怒,提心吊胆...

  • 13838524431大学生有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啊?应对措施有什么?
    别翟怖答: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

  • 1383852443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哪些方面?
    别翟怖答: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就业压力、身体健康。1、学业压力:大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课程负荷及难度加大;同时,还要应对考试、作业、实验、论文等各种学业压力,进而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2、人际关系:大学生处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当中,可能会遇到与家庭和社会...

  • 13838524431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别翟怖答:1、环境适应 大学生活伊始,步入一个全新环境。在大学一边磨合,一边摸索。大学生活相对独立,却又充满未知,易产生一些适应性问题。这是需要慢慢过渡的。比如饮食、集体活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2、学习挫折 这是指在学习和智力活动中遭遇的挫折。如老师讲课内容自己听不懂,记忆力衰退,考试失败等。

  • 13838524431大学生心里发展中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别翟怖答:大学生心里发展中的常见问题有哪些(ACD)。A.社会适应问题 B.学习能力问题 C.性的困惑问题 D.情绪情感问题 正确答案:ACD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适应问题 一般是在大一新生容易出现,因为他们从以往一个熟悉环境突然到了陌生环境,这时候要适应新环境,还要适应新学生,这时候容易...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