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境界?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佛与道的境界~

佛与道的境界问题可以参见一下两部分内容:

1、“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系辞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心造诸如来。”——《华严经》

客问:“儒、道、释三教,为同为异?”
师答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则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大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

2、《老子不是辟支佛》

老子绝对不是佛教的“辟支佛”!
简单地归纳一下辟支佛的特征: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悟的道并非究竟圆满。喜欢清净,另外还有常行头陀行,没有师傅弟子。
那么我们来对比一下老子:老子绝非单是悟了十二因缘的流转门而以还灭门来修证脱出生死轮回的圣人,从他的《道德经》来看他绝对证悟了佛法的最高境界。一切的佛法最高了义,《心经》、一切禅宗教理都不会超出《道德经》。
另外,老子不象辟支佛那样不传道,毕竟传出了《道德经》,甚至成为日后道教的本经之一。另外,由历史可以知道,孔子等人曾经向老子请法。
那么我们看老子的《道德经》就知道,老子的所悟绝对是佛法的最高层次,绝对超越辟支佛。
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圣人呢??我认为很有可能是某个佛菩萨的因缘化现。
那么老子到底是不是佛呢??我们知道,佛教里,菩萨可以证悟到佛法的最高境界,但是还要继续修行很长时间才最后功德圆满成佛。
那么,我们找不到确切证据证明老子是否已经功德圆满。而依照禅宗的即身成佛而言,老子的境界绝不在六祖等任何一位禅宗祖师之下。
有的人考究老子化胡,或是转为迦叶尊者的,没有确切的证据是或者不是,我认为妄自去猜测这些,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是不是都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因为,无始劫以来,在广大无量虚空里,有无数的佛菩萨存在。佛菩萨因缘化现而来说道家的法自然的很,《道德经》成为日后禅宗传入,中土为“大乘气象”之土的一个重要铺垫。
《金刚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无论怎么说都好,老子绝对不是佛教的辟支佛,老子绝对证悟到了佛法的最高境界。

佛。

一 佛学
青年学者刘周在“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佛学四谛的一些思考”一文中,认为佛学的主要理论“苦集灭道”四谛都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理论界把佛学框定为唯心主义的主要依据:“生死轮回说”——只是佛学中的一种“权法”,而不是实法。佛学在本质上具有唯物主义的属性。该文观点如下:
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佛学四谛的一些思考
佛学不同于佛教。
佛学在本质上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还是属于唯物主义的?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学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基本教义,本文就从四谛说起。
一、苦谛 苦谛讲苦的现实。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弱肉强食是生命运动的永恒规律。在浩渺的宇宙万物中,一种生命的维持必然依靠于对另一种生命的扼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羊吃草,狼吃羊,老虎吃狼———这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食物链,是生命运动的基本模式。没有了这种模式,生命运动便不复存在。因而一切的生命运动都永恒地充满着露骨的或隐蔽的弱肉强食。生命界的生存斗争冤怨相报永无止境(故称苦海),这就是生命运动的残酷性和痛苦性。这种痛苦加上生命个体生老病死的痛苦,即构成了苦谛的基本内容。苦谛的基本理论完全基于对生命现实的透彻了解,其立论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二、集谛 集谛讲苦的产生。
列宁说:世界上只有运动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佛学认为物质运动的普遍原理便是“因缘聚合”。何谓因缘聚合呢?因缘聚合就是说,物质运动的各种现象无论怎样复杂,它们之间都有着严格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果联系。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因(主要原因)和缘(次要原因)聚合到一起而造成;一个现象既是其它现象所产生的结果,同时又是产生另外的现象之主要的或次要的原因。所以,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任何现象都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一切物质运动现象的产生都不能脱离永恒的因果联系;一切的物质运动都遵循着永恒的因缘聚合原理。
因此概括地讲,弱肉强食是生命运动的现象,而因缘聚合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物质动的一种)的原理。弱肉强食讲苦的现象,因缘聚合讲苦的产生。集就是因缘聚合。因缘聚合理论完全契合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原因和结果”的论述。所以集谛的基本理论是唯物主义的而不是唯心主义的。
三、灭谛 灭谛讲灭苦的哲学原理。
根据因缘聚合理论,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因和缘聚合到一起而造成,而任何事物的因和缘又都各有其所以产生的因和缘。所以第一,任何事物中真正有实在性的是构成该事物的因和缘,因为我们看到的任何事物归根到底不过是———构成该事物的因和缘,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时空条件也是因缘)聚合到一起———这样一个事实。所以我们在谈论该事物的时候,本质上实际只是在谈论这些因和缘。离开了这些因和缘,该事物便不复存在,便是空的。所以该事物本身不具有实在性,它只是依托于这些因和缘才存在的,这些因和缘才具有实在性。第二,任何事物的因和缘又都各有其因和缘,所以任何事物的因和缘也都没有实在性。由此一直推去,任何事物———包括它们的因和缘以及因和缘的因和缘———没有一个事物是具有实在性的。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空”性。其本性都是“空”。
这个空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而是物质的一种根本属性。正如苏东坡诗中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这个所谓的空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物质的———“有”———的关系,其实也只是横看与侧看的不同。从直观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有”,站到哲学思辩的高度我们看到的就是空。空和有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的两面。从这面看它是存在是有,从另一面看它就是不存在是空。所以,空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空———这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色(指物质)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义。
因为“空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空”,所以“苦”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现象,也不具有实在性,苦的本性也是“空”的———觉悟“苦”的空性,这便是灭苦的哲学原理。
灭谛的理论是对物质世界进行哲学思辩的产物,不存在任何主观臆测和玄秘虚妄之谈。灭谛的理论没有唯心主义色彩,其立论完全是唯物的。
四、道谛 道谛讲灭苦的方法
———即通过修行以达到涅盘极乐境界觉悟成佛的方法。
何谓涅盘极乐境界呢?涅盘极乐境界与苦海同是一物,并非两个世界。苦海所以苦是因为生命界的弱肉强食;而涅盘所以乐也未脱离或改变生命界的弱肉强食。那么苦海与涅盘极乐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苦海与极乐的区别用中国的五行学术来阐释最容易使人明白。
五行学说根据物质的性质性状,将宇宙万物分为五类。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作为五类事物的代表。五类事物之间的关系有相互促进相互利益的一面,也有相互制约相互伤害的一面。因此就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这种关系。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木 木
水 火 水 火
金 土 金 土
五行相生图 五行相克图
相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一种是良性循环系统。
相克的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一种是恶性循环系统。
木、火、土、金、水五行———就是这同样的五类物质———可以有相生的良性循环,也可以有相克的恶性循环。而且是有相生必有相克,有相克必有相生。因此生命界的弱肉强食也是这种情况———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的是五行相克的恶性循环运动。但是正如五行之间有相克必有相生一样,以食物链模式进行弱肉强食的生命个体之间,除了相克的恶性循环系统,还有一种相生的良性循环系统在发挥作用。这种良性循环系统指的是生命个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利益的联系系统。这个系统与弱肉强食的恶性循环系统是同时存在的。
因此,所谓苦海就是指,生命个体陷于相克的恶性循环系统,虽有相生的良性循环系统发挥作用,但是相克的关系占据主要位置,因而充满永无止境的痛苦。所谓涅盘极乐就是指,生命个体之间相生关系占据主要位置,而使相克关系永久淡化(但并未实际消灭)的微妙境界。这就是佛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可思议境界亦即“佛”的境界。
一切修行法门均以达到此佛的境界为最终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而生出许许多多的修行方法,佛学上称之为修行法门。道谛所讲的便是这些法门。修行法门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以放下对现象的执著、觉悟苦的空性,从而超越生命界的弱肉强食,以促进生命界的良性循环为主要原则。
所以,道谛就其修行法门的指导原则来讲,也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综上所述,就其本质而言佛学是唯物主义的。那么它为什么被认为是唯心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佛学“生死轮回说”的误解。“生死轮回说”是理论界将佛学框定为唯心主义的主要依据之一。然而必须澄清的是,生死轮回说在佛学体系里只是“权法”。何谓权法呢?权法是释迦牟尼为了适应众生的接受能力而讲的权宜方便之法,讲权法是为了给讲实法(实法即佛说四谛)铺路,这在佛学中叫做“为实施权”。“施权”只是手段,最终还要“废权立实”。那么,为什么说“生死轮回说”是权法而非实法呢?第一,生死轮回说的全部目的归结于一点,那就是为了警示众生向善,也即是为了促进生命界的良性循环,所以释迦牟尼讲生死轮回说,只是一种手段。第二,佛的意思就是觉者,觉就是觉悟苦的空性,放下对物质世界的执著,跳出弱肉强食的恶性循环系统,达到涅盘极乐的微妙境界,所以佛学上讲“放下即佛”,无所执著即佛。而生死轮回说则讲从善积德就可受赏升天,作恶就要罚下地狱。这与佛学的根本理论四谛实法是不相符的。第三,佛学认为空是物质世界的本性实相,善恶只是一种差别相———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凡救一物必害一物,凡害一物必救一物”———杀死一只狼,对狼来说是恶,而对于时刻可能被这只狼吃掉的羊来说则是善;救活一只狼,对狼来说是善,而对于受狼威胁的羊来说则是恶———所以,同样的事物,站在这个角度看是善,换个角度看就成了恶。所以,善和恶都不是该事物的本性实相。善和恶都是由弱肉强食的生命运动中产生出来的差别相。佛学认为只有破除对差别相的执著,才可觉悟苦的空性,才可登于涅盘圣境。但是“生死轮回说”则拘泥于善恶果报,加重人们对种种差别相的执著。所以“生死轮回说”决非佛学的根本理论。
生死轮回说是佛学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权法”,但却不是佛学的本质,因此,以生死轮回说框定佛学为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唯心主义只是佛学的一种表象,唯物主义才是佛学的本质。

二 道学
道学的最基本理论就是讲一元事物的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由此而造阴“ ”阳“ ”两种最基本的符号,以其按照中国古典哲学的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理论所构成的奇数“三”用阴阳符号分别自重,得到八经卦中代表天、地、父、母的乾“ ”、坤“ ”两个图案画作为纲领。这就体现了“道生一,一生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哲理;尔后依阴阳相交而产生万物的道理,就可产生出八经卦中的其他六个卦画。道学理论认为,阳交阴,阳主动,所产生的事物呈现阳性;阴交阳,阴气就盛,产生的事物就呈现阴性;同时,凡阴阳相交,促使新生事物产生、发展,都是由小而大、由弱而强、由低而高的一种渐变发展,卦画产生也同样要遵循这个道理。因此,阳交阴依次得出的是“ ”、“ ”、“ ”三个卦画。按照自然现象,天地相交,一阳始生而交之与阴,首先表现为春雷震动,其随之出现的是雨水,最后是雾罩于山或高山积雪,如此,就有了代表“雷”、“水”、“山”的三个图案画,这在今本《周易》之中分别称《震》、《坎》《艮》。若依人事而言,则先生者为“长男”,次产者为“中男”,最后产生者为“少男”;阴交阳由地而上交于天者,首先为风气,其次为火气,风之吹拂,火热蒸腾,上升于天便云生雨降……如此,便有了代表“风”的《巽》卦,具有“中虚之象”、代表火的《离》卦,以及代表水泽的《兑》卦。而按人伦之理,则其产生的这三个图案画,依次便代表“长女”、“中女”、“少女”。如此,在也就能体现出自然界“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的大化流行,滋生万物的基本条件。故,以此而作为立卦原则,以为天地之道蕴涵、表达的基础;按人道而言,“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母)子(女)。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由家庭而社会,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演绎基础也就有了。这,事实上也就能初步表达了阴与阳“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学理论了。

当然,阴阳符号之创,八经卦之立,只是为道学理论的建立,树立起了一个最基本的理论框架,确立了立卦原则与象术原理。但只用这八个图案画是远远不能完成天道、地道、人道、时变这个四维一絷哲学理论体系完整表述的。其一,万事万物都各具阴阳,而在八经卦代表天、地、人这三个方面,各才有一个爻位,不论是天道、地道、人道,不是孤阴,便是孤阳。而在哲学理论上,则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其二,在天、地、人这一大自然范围之内,万事万物纷纭复杂,只这八个卦画远不能表达其复杂的变化与道理;其三,凡事物之变,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外因、主客观相结合才有事物的变化,而八个经卦则还不能表达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道理;其四,中国的道理讲时变,讲“与时偕行”,以八经卦的三个爻位,是效法不了时变观念的。因此,就以八个基本图案画为经、为纬,作八八相重,变为六十四个图案画,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以八经卦作八八相重,也是严格地按着“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的立卦原则进行的,而不是无原理、无顺序、无规则,想怎么重,想如何排列都可以的。我们依此立卦原则画出一个六十四卦相重表附在下面,以供读者玩味其整个卦画哲理传承系统的设立,以观其道理之蕴涵。因为,通过这种观察与研究,就可以知道伏牺作“八卦”并非只是八个经卦,而是一个卦画传道的完整系统。

我的理解应该是道吧!道是看不见,但可以感受的到的,道情即人情!人情不修,天道远亦。佛,讲求四大皆空,既然是为人,如果无情,那又何以立本!
大道无所不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真性情,才最重要!
浅谈一二,看各人理解吧!如有不同观点,那就心动不如行动!
试试吧,见笑本人其实一直想修道,探求中......

1.小乘佛教指的是众生平等...无神人魔之分...当列首位...而大乘佛教并没有堪透这一点...故排在道之后
现在的世界上...信仰小乘佛教的人已经非常之少了...所以...综合来说...道的境界稍高
2.佛 渡 以求改变世界
道 无为 保持自然 超脱于外...以和谐为根本...
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来说...道的境界高

佛教的境界高

按照佛教的修行等级和标准 道家最高的修行水平在三界的欲界天

还没有出离三界 有的甚至还没有出离六道

是不究竟的修行

想出离六道者言 佛高一尺

思六道中自在者 道高一丈


佛、道境界?视频

相关评论:
  • 19421865934道家和佛家谁的境界更高一点?一样高吗?
    叶梅鸦问境界高低,当有一个视角,对佛道两家而言,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若有佛道修行中人有此问,则必然未入门径。从非佛道角度来看,境界高低又毫无意义,不同的见识,不同的修养,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所见各不相同。道家和佛家差异:一、道家贵生,修长生。佛家舍生,寻解脱。所以道家从物理属性的身体...

  • 19421865934佛教和道教哪个境界更高
    叶梅鸦1. 佛教与道教的境界高下,常常是哲学与宗教讨论的课题。两者源自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因此难以直接比较。2.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教义中确实提到了不同阶次的生命存在。佛教的修行目标是达到涅槃,即超越生死轮回的最高境界。3. 道教中的“仙”概念,指的是超越常人极限,长生不老的境界。在...

  • 19421865934关于佛与道的境界问题!!!
    叶梅鸦佛与道的境界问题可以参见一下两部分内容:1、“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系辞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

  • 19421865934道教和佛教哪个境界高
    叶梅鸦1. 各有各的境界。关于道教和佛教,两本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一本主老空要是宣扬道家,一本则扬佛抑道。2. 在《封神演义》中,道教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是三清及其徒弟们的恩怨情仇。而佛教方面,只有准提和接引出现,他们前来主要是吸引道教信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教的形象。3. 在...

  • 19421865934道教和佛教哪个境界高?
    叶梅鸦各有各的境界。“道”与“佛”的本源,就是他们的世界观或者叫宇宙观。我们在说世界观时,似乎还停留在地球上,但是说宇宙观时,观念似乎霎时扩大了整个宇宙。其实,二者都是关于时空观的表述。老子认为,有无相生,有都是从无开始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并说“反着,道之动也”。老子更像一...

  • 19421865934儒家、道家、佛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叶梅鸦3.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追求的是超脱世俗,顺应自然。这一境界要求人们能够洞察天地之道,理解人生的真谛,从而做到豁达开朗。简而言之,就是“想得开”,意味着能够超越世俗的困扰,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总的来说,儒家、佛家、道家的最高境界分别是对人生的积极应对、内心的清净自在...

  • 19421865934佛和道的最高境界有何区别?
    叶梅鸦儒家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学了儒家要去用的,要进入"红尘世界"去安邦治国,经世济民. 佛教和道教本质上是"出世"思想,是讲究个人清净无为,出离红尘而修身养性.当然佛教和道教在修行的目标上有区别,佛教讲究涅磐而道教讲究成仙.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则经世...

  • 19421865934儒道佛最高境界三句
    叶梅鸦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

  • 19421865934在最终观点上“道”与“佛”的意境有何不同 【终极问题】
    叶梅鸦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区别的,佛讲佛法自然,而道家亦有大道自然的说法。说到它们的终极,犹如禅讲的三个境界: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表面文字看第一个和第三个是一样的,可个中滋味却只有经历过才品味的到。简单的说个例子呢,象是劫后余生的人...

  • 19421865934佛法好还是道法厉害,那种境界更高
    叶梅鸦道法高,为什么高,道法越高离俗人越远,讲究出尘脱俗求道求真,为什么世上学佛的比修道的多?就因为佛你虽然看不到但是它让你晓得彼岸,你道法越高越看不到道有多高,道法好不好?大大的好,但是太高了,高到道法的门槛就卡住了世上大多数人,因为道这个东西没有大毅力大智慧你基本修不了,佛在...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