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与明孝陵的渊源?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中山陵和明孝陵同在紫金山?~

紫金山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又叫钟山,钟山三峰相连形如巨龙,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古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三国时期诸葛武侯曾赞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占地面积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6年列入国家首批AAAAA级风景区。相传当初朱元璋与徐达。刘伯温同时登上紫金山,事先约定三人分头查看,选定风水宝地后各自写在手心对照,结果三人生都写了独龙阜。于是选定此地建造陵寝。
明孝陵
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包含其附属建筑在内占地8万余平方米,同为AAAAA级风景区。西侧毗邻明孝陵。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天就曾前往紫金山明孝陵祭奠,有祭文一篇:
孙中山“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驱逐满清、光复汉室的喜讯。从汉本位的角度来看,孙中山把推翻清朝的事业功绩比拟朱元璋推翻元朝的事业功绩。尽管反映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1912年3月,孙中山在紫金山打猎时曾对胡汉民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g土,以安置躯壳尔。”
弥留之际也曾留有遗言:“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1925年,宋庆龄随众人赴紫金山考察墓址
1925年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遵照他的意愿,遗体葬在了紫金山茅山坡。西侧是灵谷寺,再向西行便是明孝陵。
既是风水宝地,又与先贤隔山而望,共同俯瞰着整个金陵城。

赶早(9点之前)先去明孝陵,再去中山陵。具体路线:大金门-->四方城-->翁仲路神道-->陵宫-->出明孝陵,过海洋世界-->中山陵-->沿陵园路,走木板旅游专用道下山,一路到苜蓿园地铁站,返回市区。

  网上资料,简单摘录,希望有所帮助,更详细资料请点击网址.
  http://bigfish.blog.hexun.com/3338804_d.html
  中山陵选址南京,而不是广东或别的地方,这一选择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政治进程紧密相连。

  这个选择是孙中山本人做出的,并且由来已久。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与胡汉民前往紫金山打猎,途中有感于自然形胜,曾提及死后愿意安葬于此。4 当然,这还只是一时的戏言。不管怎样,孙中山确实在1912年流露过归葬钟山这个念头。1925年3月11日,也就是临终前一天,孙中山明确对汪精卫提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5 这次谈话,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最后选择。

  孙中山最终葬于紫金山,与明孝陵这一含义丰富的文化遗存颇有渊源。孙中山与朱元璋这两个人物,客观上有一定相似之处,即推翻少数民族统治,光复汉族政权。而且,包括孙中山和国民党人在内,当时的人主观上也有将孙、朱比而论之的意思。清帝刚刚退位,孙中山就亲率各部将校和数万军士,赴明孝陵举行盛大典礼,声称清廷的覆亡,「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牍启后人,成兹鸿业」,「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因而要来恭谒陵墓,「告无罪于我高皇帝」,当面称颂其「驱除光复」之伟勋。6 但孙中山毕竟身处与朱元璋不同的时代,因而有着与后者不同的理念和追求。正如吴稚晖在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迁宁成立典礼上指出的,朱元璋只知民族主义,孙中山则在民族主义之外,兼图发展民权、民生两主义。7 因此,后来中山陵选址时,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以下简称葬事筹备处8)各位成员,包括孙科、宋庆龄,都强调墓址地点应高于明孝陵,并且「不可使人在更高处建墓」。9 结果,建成后的中山陵,墓室高度超过南京历代所有陵墓,比明孝陵还高90多米。10 确定中山陵碑石的大小时,也度量过明孝陵神功圣德碑,11 因而建成以后的碑石也高于前者。这一切都表明,南京中山陵的建造,与明孝陵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内涵之间,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表达了孙中山和国民党人继承和超越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建构新式国家形态的抱负。

  另一方面,孙中山这一选择,也表明他非常看重「南京」这一空间符号在中国现代历史中的象征意义,并且试图通过葬身南京,为身后的国民党和全体国民留下一个关于现代中国的记忆焦点。对于孙中山而言,辛亥革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既是毕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一生最大的遗憾。而南京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始终以护卫民国为己任,努力督率同人,将中国造就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国家。可惜直到他逝世为止,这一理想仍未实现。南京这座城市,他也没有再踏进一步,而永远留在了记忆之中。因此,南京是孙中山生命记忆的凝结、人生意义的象征和未竟期望的寄托;选择葬身南京,等于给后来者留下一个强烈的信号,与他那句著名的政治遗嘱一道,时时提醒他们继续努力,以完成自己生前未竟之功。

  对此,孙中山的后继者显然心神领会。国民党人把孙中山的墓址选择,当作新式中央权威的象征,并积极将「南京」这座城市建成为新的政治中心。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随着国民革命迅速挺进到长江下游地区,从1927年4月初起,国民党人即反复鼓吹「南京是总理指定的首都」、总理曾指定南京为「永久国都」。12 国民党上海兵工厂政治部的通电指出:「辛亥革命,总理曾定为首都矣。总理逝世,复遗嘱指为基地矣。建都于此,既可占形势之便,亦足增警惕之思,诚莫善于此者。」13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迁宁典礼,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发表演说,重申建都南京是孙中山的主张,「生前早有表示,观其生前不遂死后欲葬于宁即可见一斑。」14 一年以后,北伐军占领京津地区,社会上纷纷传言国民政府将迁都北京,国民党控制的舆论于是又反复宣传「南京乃总理指定之首都,无可变更」;蒋介石也在中央军校总理纪念周上说,国都问题没有必要讨论。1928年6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正式议决,将北京改名为北平,15 社会上的传言遂逐渐平息。

  可见,在墓地选址南京这一点上,孙中山自己和国民党人都赋予了丰富的政治内涵,即纪念与象征,由此奠定了中山陵建筑精神的基调。

应该没有渊源,孙先生生前曾两次提到在南京下葬,因为南京是辛亥革命胜利的标志,所以他在临终时就说:"我死后,可葬在南京."可并未说安葬在那儿,中山陵地址是宋庆龄与孙中山之子所选的,至于为何与明孝陵为邻,只应该是一种巧合吧


中山陵与明孝陵的渊源?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