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守我能行留守是什么意思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龙源期刊网一篇文章下载~

周宁县留守儿童状态调查
字数:2841 来源:开放潮 2008年6期
  [编者按]本期开设“关注孩子”专栏,安排三篇文章。分别用社会学调查中定性描述、定量数据及教育叙事三种方法,描述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灾区儿童的教育状态,欲使社会各界把更多的关爱投注在这些远离父母的边缘群体上,使教师们在面对这类教育问题时有方可循。让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同时不失健康的成长方向。
  目前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子女生活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跟在父母身边在城市里不停地辗转流动,称为“流动儿童”;另一种是迫于城市生活消费的高昂,将孩子留在村庄,或由祖父母监管,或寄宿亲戚家,称为“留守儿童”。这两种家庭模式下儿童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群体。
  周宁县受地域和县情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十分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20万人口中有近8万人在外办企业务工。全县的幼儿及小学、初中在校生22000多人,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有5000多人。另据县政法部门统计,近年来周宁县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全县在2006年至2007年共17个月中有300多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有149名是青少年,而这些青少年大多数缺乏家庭的有效管教。
  我校(英才实验学校)的留守儿童问题同样突出,我们很早就这一问题展开了专题调查研究,力图不使任何一个孩子因外部影响而降低教育质量。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行为规范、思想认识和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并在下文以案例描述的定性方式呈现我们的调查发现。我们的分析试图越过现实数据展示的留守儿童现状这一教育浅层次现象的状态,而直达留守儿童应该如何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如何开展等核心教育目标。
  [案例一]小辉,男,六年级,小队长,父母外出四年,只在春节期间回来,由祖父母照顾。
  小辉是个热心班级事务,热情开朗,大大咧咧的男生。由于担任小队长,并喜好表演,在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收集和留守儿童中队活动中担负主要任务。但他在活动中总是红着眼圈,有时甚至经常找不着人影,一反常态。
  一次当老师在放学后轻声向他问起原因时,小辉跑出教室,用自来水冲湿头发,掩着面坐在空旷的操场边上,强忍哭声抽泣着。老师心疼,无语,递上毛巾,小辉没接。老师知道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男生,不想让同学和老师看到自己哭泣的样子,淋湿头发只是为了掩饰满脸的泪水,就再递毛巾,低声说:“自来水跑进眼睛很疼的,你的眼睛都红了,擦一擦。”
  小辉接过毛巾擦了一把脸,递回毛巾。
  老师接过毛巾,细致地给他擦头发,低声关切地说:“用冷水洗头发会感冒的,以后要注意。”
  小辉抑制着哭声,说:“李老师,谢谢你。我知道了。”
  为什么我们的关爱活动会让一个合群的孩子孤独地落泪?难道只是因为我们触发了孩子对父母的想念?凭着职业的敏感,老师们注意到不仅这位男生,还有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回避同学们关切的目光,也回避老师真切的问候,他们害怕被称为“留守”,他们有脱离团队的孤独感,他们惊恐于自己的特别。在一次县级留守儿童工作交流会上,另一个学校的老师也谈了她的经历。
  县移动公司与该校留守儿童建立了帮扶关系,有十位留守儿童受邀参与移动公司的参观活动,其中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被选作代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谈留守儿童得到社会关心的感激之情。该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县移动公司的感谢,情绪稳定。第二天,老师发现该生未到校,到他家里家访,看到他蒙在被里哭泣。询问后,该生说:“我没脸见人了,只要电视台的新闻播出了,大家都会知道我家穷,知道我是留守儿童。我不想去学校了。”
  上述两个学生;自尊心都极强,他们平时表现突出,是师生眼中的好学生,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却回避甚至反感。因为孩子们不要廉价的同情和怜悯,需要的是“尊重的爱”,或者说是不以留守为理由的爱。在班级中说某些学生是留守的,把他们单独列出一块,让留守儿童有被剥离团队的孤独感。尤其是在留守比例小的班级中,孩子们更加惊恐于自己的特别。
  因此,开展留守工作面对学生时,应该淡化留守的概念,过分渲染会让他们产生压力。 “留守”只是一个概念,它的提出应该仅限于成人世界中。若直接使用在孩子身上,虽然“留守”只是一个名称,却让他们产生了从学生群体中被驱离的感觉。这是一种不平等的暗示,是一种成人无意识的伤害,甚至会因此让部分学生产生对父母的抱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淡化留守的概念,舒缓留守带给他们的压力,树立他们正面认识的心态。
  我们的调查工作需要留守学生的第一手材料,我们都尽量减少或不把他们单独列出来开展活动,而将他们融在集体活动中,呈现自然状态,精巧设计问卷,从不易觉察处侧面获取想要收集的资料。这只是细节的考虑,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就是由这一个个细节构成的。
  [案例二]小全,男,六年级,父亲去世,母亲外出打工,由亲戚照顾。
  小全是个品学兼优、阳光向上的学生,从他每日绽放的笑脸里,大家都以为这是个从小生活在温馨家庭、被幸福养大的孩子。看到调查问卷后,老师们震惊地了解到: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家仅靠体弱的母亲抚养四个孩子,家庭生活极为困苦。姐姐主动放弃师范的学习,辍学外出打工,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弟妹。小全珍惜学习的机会。积极地面对生活,从他微笑的脸庞里没有人能猜到他的遭遇。我们害怕他过于压抑情绪会影响身心,造成心理不健康,就向他建议:难过就哭出来。他说:“当想起爸爸,想起妈妈的辛劳时。偶尔我会躲在一旁哭,但更多的时候,我会笑,因为哭不能解决问题。我如果愁眉苦脸的,妈妈会担心,姐姐妹妹们会担心。我微笑着,就不觉得生活还能有多苦了。姐姐的成绩很好,却把读书的机会让给我,我要更努力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我要让她们过上好生活。”
  一个生活充满艰辛的孩子却能有这样阳光的心态,坚韧的个性,不被生活打垮,不被困难压倒,这种品质令人佩服,也给了我们以工作的启迪。因为实践中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和方式,希望以此来干预留守儿童的道德养成过程。口头的说教已被实践证明是低效的,小全的事例打开了我们的思路。于是我们就将能自理、自强、自立、自律面对留守生活的儿童例子作为重点宣传,改消极的说教方式为积极的正面引导。直接告诉孩子们:“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是承受不住风雨的打击的,是不能美丽绽放的。”通过名人伟人的例子,让孩子们知道留守的生活就是挫折教育,留守就是考验,让孩子们认识到这是比同龄孩子多了锻炼意志、克服怯懦、培养坚韧独立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最好机会。让留守儿童从内心强大起来,从榜样中汲取力量。不再畏惧留守的身份。
  我们还编了一则快板:“我留守,我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留守,我独立,关心爱护记心头,少了依赖更独立,稚嫩的手顽强的心。我留守,我能行,一定行!”
当孩子们一遍遍读着朗朗上口的快板时,慢慢地就能主动面对留守。当孩子们能笑对困难、笑对留守时,内在的力量就被调动起来了,留守生活就有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案例三]小强,男,四年级,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由祖母照顾。
  小强是个脾气暴躁、语言过激、爱闹事、不守纪律、让教师头疼的“捣乱分子”,被认为是软硬兼施无效“没救了”的学生。在留守儿童集体活动中,他不是招惹同学就是猛敲桌子大喊大叫。通过多次个别谈话,我们了解到他的情况:幼年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由年迈的奶奶照顾,经济由姑姑负担。自小的心灵孤独使他渴望被关注、被爱护,因此他就采用过分淘气的行为,做出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案例四]小荣,女,六年级,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家里仅剩她与在职中读书的哥哥,生活自理。
  小荣在班级生活中总是孤独地躲在一边,不爱与同学们交往,成绩中等,不苟言笑,性格特别内向。当老师注意到这个默默的身影和胆怯的目光时。就加深了对她的关注。在老师的关心下,她慢慢打开了心门,写了张纸条:“李老师,我面对爸爸不知道是不是还该叫他爸爸。他离开了妈妈,妈妈要照顾我和哥哥,特别辛苦。我恨他,不能原谅他。”老师看到后才明白是父母的离异给敏感的女孩增添了许多压力,也是她封闭自己的原因,就告诉她:“父母离婚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起不快乐,才选择分开。这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的事,但不是爸爸或妈妈的错。作为孩子,无论爸爸妈妈选择在一起或分开,他们都永远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他们都永远爱着自己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小荣打开了心结,说:“我原来很矛盾,既爱爸爸,想爸爸。又恨他,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又可以叫爸爸了。我还是有爸爸的孩子。”此后,在老师一次次的肯定中。小荣慢慢退却孤独和害怕,慢慢走出孤独的个人世界,拥有了更多的朋友。
  媒体对留守群体的大量宣传,使人们说到留守儿童就联想到性格孤僻、感情脆弱等消极状态的孩子,说到“留守儿童问题”就联想到“问题留守儿童”。
  在我们眼里只有“留守儿童问题”,没有“问题留守儿童”。上述两个孩子,粗一看行为,似乎都正是媒体宣传中典型的留守儿童问题。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消极行为的轨迹起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小强是在完全缺失父爱和母爱的非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在他心里爸爸妈妈是个模糊又向往的形象,他的不循常规是对爱的需要。小荣的父母离异带给她强大的思想包袱。她的紧张来自对家庭不完整的恐惧,对父亲是拒绝还是接纳的认知矛盾影响了她的内心世界。
  因此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孩子归为“问题留守儿童”。即使有些孩子有不良的行为,也绝不能将这些缺点放大为思想或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有问题就找根源,对学生不做思想品德的定性,只做心理行为的引导。
  综合以上几个案例,结合问卷数据和实际接触,我们发现:留守儿童问题随年龄增长而分化愈加明显,初中留守儿童问题比小学更显著,三至七年级是最好的预防教育时间;留守儿童中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偏差,更需要关注,更讲求方法。
  留守对于教育者是解决许多个案的细致的工作。留守儿童问题会因城乡、年龄、家庭收入、家长文化等的差别,而呈现不同的心理性格差异,教育者应该在做好充足的调查和分析后,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关注、关爱、教育的侧重点不一,城镇和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也不同。个体不同,需求不同,要求工作的针对性应该更强,切忌依葫芦画瓢,更忌搞形式主义。当看到“百名爱心妈妈与百名留守儿童结对子”此类活动时,我们应思考,到底有多少爱心妈妈是孩子们所接受所需要的?到底有多少留守孩子是为了凑足百人而参与的?到底有多少爱心妈妈只是把送个书包送点书当作结对于的全部内容的?这种很“热闹”的方法值得商榷。
  留守儿童工作是爱心工作,只有怀揣火热的爱心,保持冷静的头脑,整合多种资源,勤勤恳恳地做,才不会因为留守而“富一代,误一代”。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动静美作者:万久玲《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 字数:2866 字体: 【大 中 小】
  摘 要:静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同时诗人也善于描绘动态。静可以分无声之静与静态之静、有我之静与无我之静;动可分为声响之动与运动之动、客观之动与主观之动。王维的山水诗以禅入诗,以静为主,动静结合,静而不死,动而不张,理境交融,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动静美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4—0119—03
  收稿日期:2008—03—12
  作者简介:万久玲(1962—),女,河南信阳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作为可与李、杜比肩的“诗佛”,唐代诗人王维以其参禅悟理的博大、净美明彻的情怀和淡远空灵的诗风,开辟了以禅入诗、将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相融合的山水诗创作的新时代,成为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王维的山水诗清澈简远,恬静安详,灵动秀美,字淡味浓,无论是画面、结构、色彩,还是音韵、意象、意境,往往都是美不胜收。本文试说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动”、“静”之美。

  一、静

  静,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点,也是诗人最爱描绘的景态。综观王维现存的所有山水诗,无论是对浩瀚宇宙的俯仰观照,还是对空山林溪的状物临摹,大至松风明月、天光云影,小到夕阳打照的一抹余晖、寒潭渐合的几丝波纹,诗人都好写一种静态,表现静境,给人以安闲悠然、舒适宁静之感。可以这样说:静,既是王维山水诗的外部标记、特有符号,也是诗人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高度融合的体现。
  王维之所以对“静”如此偏爱,这与他的家教与宗教体验有关。王维的母亲崔氏是虔诚的佛教徒,家庭浓厚的佛教氛围和盛唐佞佛的社会风气,使王维学佛信教;官场的失意和仕途的消沉,更使他“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雏《叹白发》)。因此,其大量的山水诗中都渗透着禅意。而佛教禅宗是以“静”为基础的,静坐、静虑、静悟、静修,在参悟佛理的过程中,几乎都少不了“静”。这应是王维山水诗好“静”的一个原因。此外,诗人功成名就之后,对现实社会已毫无不满与所求,安居山林心满意足,陶醉松月有滋有味,心境的怡然宁静也为其诗作奠定了一个“静”的基调。如果把王维山水诗中的“静”作一个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无声之静、静态之静、有我之静、无我之静等。

  1.无声之静与静态之静
  王维诗中的无声之静,还可分为直接之静和间接之静。直接之静,就是直写自然山水的幽静、闲静、虚静,诗人常用“静、寂、幽、闲”等字眼。间接之静是指诗人不直说其静,诗中并无“静”字,而是用对比、隐喻、融情等手法,创造出静谧、静雅、静穆的意境与氛围。写间接之静,王维好用“空、清、虚、独、淡、澹”等字,如“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直接之静常常体现出客观的一面,是诗人对山水的“实写”;间接之静则往往含有一定的主观意识,时而是心静的物化再现,时而是物静心安的灵魂独白,抑或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超凡境界。但与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不同的是,王维超越了陶渊明“此中有真意”的玄旨理趣和谢灵运模山范水、精雕细刻的形式,体现出一种遗貌取神、轻盈安详、了无痕迹的诗风。
  静态之静,是指静止、不动之静。“清静无为”既是一种哲学思想、禅宗理念,也是一种美学形态。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无论是佛学修养还是宗教实践,都达到了深远的境地,因而他的不少诗作都表现了不输李、杜的静止美、停顿美、凝固美。如《宫槐陌》:“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在这首与声音基本没有什么相干的静态诗中,幽径绿苔,欲扫还休,路不动,树不动,苔也不动。山僧来否?目前没有,或许根本就不会来。一切都静止在那儿,停顿在那儿,定格在那儿。《鹿柴》中的“返影人深林,复照青苔上”更是凄美绝艳:夕阳射进幽暗的森林,返照在古木下的青苔上,又冷寂,又温暖;又光明,又黑暗;又强烈,又微弱;又永恒,又短暂。它蕴含着哲理与玄机,又涂抹上宗教色彩,制造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意境,宗教体现与审美体验已高度融合,彼此难分。

  2.有我之静与无我之静
  王国维把境界分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和“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无我之境”。按照这一理论,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喜欢把王维山水诗所表现的意境归纳为“无我之境”,强调其“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一面。其实,他的不少作品也表现了“有我之境”。应该说,王维的山水诗是“有我”、“无我”并存的。“静”已作为“境”的主要构成元素和基本意象。
  作为“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王维《饭覆釜山僧》)的仕者和诗人,王维的禅学理念要有地方融化,烦恼痛苦要有地方发泄,激越情怀要找地方寄托,闲情逸致要有地方消遣,艺术灵感也要有地方释放。他找到了大自然,找到了“静”。他要观察、体验、琢磨、抒发,“无我”显然是不行的。在《竹里馆》里,“有我之静”表现得及为鲜明:“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深山竹林,孤身独影,万籁无声,黑夜里一片怕人的死寂。但一向爱静的王维却在大享孤独的盛宴。他弹琴长啸,纵情宣泄,大肆抒发着只有寂静和独处才能带来的愉悦和快感,而且愈静他愈喜,越无人他越狂放。等他弹琴弹得手酸了,长啸喊得嗓子哑了,空谷的回响也消失了,才发觉一轮明月不知何时升起,正在静静聆听。这安静的朋友是多么心有灵犀的知己!这幽深静美的自然又是何等惬意的抒情舞台!从“独坐”的静,发展到“弹琴长啸”的响动,最终,“明月来相照”——又回归到起点的静。一个“静”字贯穿了全篇,很好地诠释了南禅宗师们所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意境。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如水乳交融,把“我”净化了,也使作者静夜自娱、心满意足的状态和高雅不俗的浪漫情怀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无我之境”,在王维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只需将“境”换成“静”字便可品味出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诗中没有诗人活动的痕迹,似乎是纯自然的“无我之静”。其实,“我”藏起来了,与随缘由命、自生自灭的芙蓉融合在了一起。深山幽谷里的花朵不为人知,不被人赏,多么寂寞、清冷;但它也不为人生、不为人谢,不依靠人、不取悦人,无拘无束、无欲无求,又是多么的轻松自然。花开花落,循环往复,瞬间永恒,这不但是禅宗禅悟的体现,也是哲理与美感的进发。因为渗透了禅意,使看似寡淡如水的词语显得物我浑融、超凡而深邃。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1](P82)如果说“有我之静”是“入乎其内”的话,“无我之静”就是“出乎其外”了。
  研究王维的人很容易发现,他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空”字。张法对此评价道:“眼看见了,耳听闻了,身感受了,但却是用一颗无我之心去看,去听,去感受的。而当人以无心的空灵去体味外景外物,那么,空境呈空,静境呈静,动境也静。”[2](P185)“有意无心”——这便是王维作为“诗佛”的独特之处。正如美学家李泽厚所言:“禅宗喜欢讲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打交道。特别是在欣赏大自然风景时,不仅感到大自然与自己合为一体,而且还似乎感到整个宇宙的某种合目的性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高级审美感受。”[3](P210)王维自己也说:“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正是对虚实有无、物我色空的高超掌控,才使王维在有我与无我之间随意转换,在宗教与审美体验中巧妙双得。

  二、动

  综观王维的全部作品就不难发现,他是唐朝诗人中少有的发展得最全面的一位。禅宗“语默动静体安然”的境界使他爱写“静”也会写“动”,他的诗或宁静淡远,或灵动机巧;或秀雅若涓溪,或壮丽如山河。他写林溪一角的幽静,也写沙场征战的马嘶;写“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的“小响”、“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的“小动”,也写“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等大动作和大胸怀。

  1.声响之动与运动之动
  声与色是体现诗情和营造意境的重要元素,曾做过大乐臣的王维深谙音乐之道,对大自然中的各类声音也格外的敏感。泉响竹喧、钟声磬语、莺歌鸡鸣,他都可以精确地捕捉到;风拨松弦、雨过春城,也都能出神人化地描绘出。王维写声响有两个特点,一是动静衬托,显出对比美;二是动静平衡,显现出和谐美。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游感化寺》),是以动来衬托静,用有声来衬无声。“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桃源行》)”,则表现了动与静的平衡,显现出一种和谐美。在这些诗句中,诗人对动与静的描写,无论是遣词用字,还是意象的使用、意境的营造,都注意把握全局,表现出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动静和谐,也反映出诗人心灵的空阔若谷、张驰有序。
  如果说王维写静态能给人以恬静的美感的话,诗人笔下的动态,则给人以气势飞动、机巧灵动之美。他在《观猎》中写道:“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急,雪尽马啼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全诗飞动如瀑,一泻千里,从头到尾不作丝毫的停留,势如卷席,充满了动感。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将“流动”作为一品,唐朝李峤《评诗格》提出诗歌要有“飞动”之美,都说明了“流动”、“飞动”给人带来的美感。而王维诗中的流动美,正如司空图所言“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它如神明般变化莫测,周流无滞,返归于空无寂寞,上下几千年而始终如一,这才是“流动”美的本质)!”王维诗中的“动”还常呈现出一种细腻微妙的状态,显得机灵而活泼。如《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一个山中常见的画面,到了诗人眼里却有了非同寻常的美。“跳波自相溅”,观察细微,描写灵动,并带有几分拟人;“白鹭惊复下”,更是神来之笔,用最朴素的手法写出了谁都见过、但谁也未写出过的情景:面对与平时不一样的溪流,白鹭又惊又喜,激动而慌乱,飞起又降落,上上下下,左顾右盼,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从而以一巧妙的角度,营造出一种跳跃、空灵的动态美景。

  2.客观之动与主观之动
  王维诗歌中的“动”,又可以分为客观之动与主观之动。所谓客观之“动”,就是大自然中真实存在着的、并为诗人耳闻目睹的声响与运动;主观之动,则是诗人心动引起的景动。
  在描绘自然的声响与运动时,王维的主要技法在于:观察得极为细致,表现独到入微,动词的运用简朴传神,字词组合不凡,音韵烘托助力。如“草色摇霞上,松声泛月边”(《游悟真寺》)。朝霞初升,为含露的青草涂抹上一层辉煌;风起松涛,一直传递给天边的月亮。这或许是一种低角度的观察,但加上对时空的扩展与延伸,给人一种明媚而凄美的感觉。两句诗动中含静,明里有暗,暖中带冷,耳濡目染,如餐秀色,唇齿留芳。再如“清灯入幽梦,破影抱空峦”(《东溪玩月》)。灯是“清”灯,“入”的是“幽梦”,影是“破”影,“抱”的是“空峦”。“清灯”搭“幽梦”,“破影”配“空峦”,一组衰落、残败的字词,组合出清苦、惨淡的意象,如闻梵音,给人一种宗教般的凄楚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待储光羲不至》)。一个“过”字,仿佛交待了雨的来龙去脉,写活了雨的阵势,使诗句动感十足。用音韵来烘托动静,也是王维的一绝。凭借着他对音律的熟练掌握与运用技巧,他总是能用字音来强化词意,用音象来烘托意象。在写“静”时,他常用“寂、幽、独、孤”等字眼,这些字字音收缩、压抑、拘谨,发音时双唇开口度相对较小,正与词意吻合,有人称之为阴性字;而写“动”时,诗人则爱用“响、上、开、来”等声音开放、响亮的字眼,起到了烘托动感、音意和谐的作用。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4](P72)王维对大自然动态的描绘也正是如此。他写松风云影的响动、游移,写声色、光韵的漂浮、转换,但这些还都不足以表达他的禅意与灵感。于是,在写自然的运动之外,他还要写心灵之动。不仅由景动引起心动,还要让心动引起景动。如《书事》:“轻阁阴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窗苔色,欲上人衣来。”细雨洗过的苍苔那么鲜亮夺目,好像要爬到人的衣服上来。这分明是一种主观的想象。因为景色(绿色)的美丽,触动了诗人的心灵;心动又引起了景动,于是诗人又把秀“色”转化为活灵活现的“形”,把一动不动的“静”转化为跃跃欲试的“动”,把大自然的景色赋予了人类的情感。
  在写“主观之动”时,王维还善于运用通感,调动不同的感官,并相互作用,巧妙挪移,错综交换,以创造独特的动感意象,给人以立体的美感。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上艰难穿行,仿佛发出幽咽之声;夕阳的余晖暗淡无力洒落在幽静的松林上,给人一阵阵寒意。“咽”字把泉声写得细致到位,又极富感情色彩;“冷”字通过形容词动用,将视觉转化为触觉,使深山古寺的荒僻与幽冷跃然纸上。运用通感,诗人写“动”时能更好地赋予主观色彩,景动与心动的转换与钩联也更方便了。
  总而言之,王维的山水诗以前所未有、时隐时现的佛理禅意,表现了大自然的静美、跃动与内心的空灵与欣悦,将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融为一体。他的诗以静为主,动静结合,静而不死,动而不张,都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他那动静相偕、理境融通、参禅悟道、冲淡自然的诗风,不仅成为我国山水田园诗派真正形成的标志,而且成为一种共认的审美取向和文学标准,对宋朝以后的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维.人间词话[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法.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党春直)

就是你父母从小就离开你而外出打工,你在爷爷奶奶的抚养长大

父母都不在家


我留守我能行留守是什么意思视频

相关评论:
  • 13962642666如何有效培养留守儿童的交往合作
    逄彼知在工作中我们的教师注意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欣赏他们,使他感觉我能行,对于学困生给予良好的期望值,增长他们的自信,感受老师的关爱。我校四年级学生白家辉,生来胆小,怕见生人。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靠爷爷奶奶照顾,学习上不能帮助他,成绩较低,自卑感强,和同学不敢说话,常受到学生欺负。本学期学校开展以上工作...

  • 13962642666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计划
    逄彼知根据上级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少先队和学校关工委等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校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

  • 13962642666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逄彼知根据上级关于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

  • 13962642666怎样制定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站管理制度
    逄彼知留守儿童谈心制度 一,谈话便于了解儿童的思想动向,掌握儿童的心理状态,便于及时全面了解每位儿童.二,教师要主动,积极,热情的找每一位儿童,每学期要谈话两次.三,谈话要重视后进生,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树立"|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的信心.四,找优生谈话,要使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一定能把...

  • 13962642666志愿者防疫工作总结
    逄彼知我回答说:“处长,我能行,我可以下沉,坚决打赢防疫战。其他同事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斗,都非常辛苦。我可以克服困难。” 2月21日下午,我到北岸润和城社区报道入列。社区辖区面积约0.39公顷,5544户,12000多人,共有47栋楼。其中房屋出租情况较多,居住人员情况复杂,多是回迁户。人员车辆流动较大,给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 13962642666如何做好中职学生班主任的探索
    逄彼知当他们领悟到成功的喜悦了,品尝了学习的乐趣,就会增强“我能行”的自信心。例如,刚接手上初一年级这个班时,有一次,笔者叫学生到黑板板书,其他学生就在下面议论纷纷:“老师,他很笨的,还是个左撇子。”该学生听见后,低着头涨红着脸。笔者走到他身旁拍了他的肩膀,对他说:“你是用左手写字的...

  • 13962642666社会实践策划书大全
    逄彼知2.通过发放宣传单向市民宣传创全国文明城市相关要求并发出我为创城加一分倡议。 3.请过往的市民在“创全国文明城市我能行”百米长卷上签名。 4.派出小小志愿者深入社区进行义务劳动。 5.各中队派代表在百米长卷上签字。 社会实践策划书3 一、指导思想: 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及对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建立实习基...

  • 13962642666“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逄彼知多找学生“能”的地方加以鼓励、表扬和肯定,把“你不行”变为“你行”。著名童话家郑渊洁说得好:合格的老师和父母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她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是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她什么地方不行。自信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留守学生成功的今天和明天。

  • 13962642666暑期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
    逄彼知我实践,我成长!我体验,我快乐!, 五、活动内容 1、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广大留守儿童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广大青少年努力勤奋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巨大热情。 2、以“动手又动脑、科技我能行”为主题,组织开展暑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热...

  • 13962642666小学一年级家务劳动我能行实践活动教案
    逄彼知活动过程:一、实践班会仪式 班主任:我宣布,主题班会现在开始。二、活动内容 我们一年级3班这个大家庭中有**位成员,**位成员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因为我们一直坚信——家务劳动我能行,让我们一起看看你们是怎样做的。活动一:知识问答拓眼界 1、在日常家务劳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学生:炒四季豆和...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