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改革还存在有些教师还是经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或不善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教师为了追求完美的教学课堂,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教师总是带着问题牵着学生走,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渐渐的,一些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下面我就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谈几点体会:
1.激发兴趣,让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动力,要使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先采取多种数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同事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有关0的运算。课堂开始,我就交代了一个问题,你会写出有关0的运算算式吗?你们喜欢0这个数字吗?为什么?他表示什么?学生听到了这样的问题想这不很简单吗?学生们个个提笔列式,接着教师提问,把你们的列式说一说,学生复述:0+0=0,0-0=0,0×1=0,5÷0=0,当同学们看见黑板列式,我及时询问到,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立刻说道5÷0=0,这算式不对:为什么?学生及时回答,0作为除数没有意义,所以这样的算式不成立,通过观察交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理论来解释了题为什么错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的轻松,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建设和谐平等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就是放下教师方式,蹲下来和学生相处,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情感信息,消除学生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即使学生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不恰当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或是很简单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勇气。例如:我们学习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学生们每四个人一组动手操作,我的要求是四个小正方体,你在下面只能摆3个,剩下的一个,你可任意摆,可以摆放出不同形状的物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图形并把你看到的画下来。在同学们动手操作时,对后等生我就要多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操作时也能提出不同的见解,我也会及时的参与到其中,操作过程结束了下面是汇报环节,这时我看见张松举手了,我想这是个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那就让他来说说,他站了起来,他说老师我所摆的图形从前面看上面看一样,从左面、右面看形状是一样的,当他回答后其他同学有的笑了,可能认为他发现的问题太简单,在操作时还没有符合老师的要求,他是把三个正方体摆放在一起,而剩下的一个没有用上,可我没有这样想,他既然有自己的见解那就让他去表达,这也是表现的一种机会,这时我让他拿着正方体到展台前来摆放并讲解给大家听,他讲的非常认真,当回答完问题我摸着他的头说,好样的,你有自己的见解,你能从你的思维中去观察,并且说的很有条理,这就是你的进步,从此以后他对数学课很感兴趣。
3.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数学问题,一题多解,部分同学出现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根据自己观点提出质疑,学生主动参与,是训练思维大好时机,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例如我在讲加法中的简便运算,我首先出示了情境图,根据情景图学生列出算式,学生们汇报列式为115+132+118+85、115+85+132+118、85+115+118+132,看到学生们列出几道算式,我又向同学抛出了一个问题,请你们计算出算式结果,请你进行计算并汇报计算过程,出现了两种运算方法,按计算顺序从左到右,还有同学用了加法交换律再运用加法结合律,我把同学们的方法写在了黑板上,这时丁千慧提出来问题老师我也是这道题而我用的是先结合再交换,我问同学们可不可以?可以通过你的思维方式去解题,我在讲资源评价题时,有这样一道题,一辆货车有8节车厢,每节车厢装5吨,运6次,一共可以运煤多少吨?再进行计算6次共运煤多少吨?讲完作业我们班方俊杰望着,想要发言,我注意到了他,我说你有其他解题思路,我想先算6次共有多少节车厢参加运煤?老师列出算式并说出你的理由,并引导同学们讨论,通过比较两次计算数据结果,这是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积极主动探索着。
三、注重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并提出不同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问题”要求学生面对同样的情景图能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教材中43页主题图,如果教师问,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有的跟数学有关,有的跟数学无关。如果教师问:看了这幅,你发现了哪些跟数学有关的问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学生会立刻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幅图并提出许多不同的数学问题。如:1.小数点后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多?2.小树后面的单位名称一样。3.怎么比较他的大小。4.怎样把0.9变成0.09呢?用同样一幅情景图摆在学生的跟前,逐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我相信在我们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获取新知的突破口,那解决问题的过程则是培养灵活性、独创性的窗口。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
无论是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它首先就要从心理上对它认可,同样道理,要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用处,感受它的价值,学生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从心理上对数学产生认同感,从而学好它。例如在讲到一个数学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它并不仅仅是为了会做几道数学题,而是可以用它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正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当然数学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如医学、航天技术、气象学等这些学科无一不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学好数学,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就要发现问题,教给学生善于发现周围的数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发现的问题而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这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不仅能使提出问题的学生解决了疑难也会促进全班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由于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周围的各种现象,例如在讲到长方形面积的知识时,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周围有哪些东西是长方形,运用学过的知识怎样计算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等,通过这种比较实际的问题的解决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应用意识、策略意识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意识标准,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这四个意识,才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才能使学生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去积极探索。在数学课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题目,而每一种类型的题目都有几个比较常用的方法,具体主要包括几种:
1、展示实物或模型进行举例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一般不强,而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多时候小学生需要一些具体的生动的形象呈现在眼前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注意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长方体面积公式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组成,以及这几个面有什么特点,从而推算出长方体的面积公式。通过这种具体的模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数学公式的演变过程,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画图的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数学问题,除了拿实物或模型来展示,数学中还有一个常用到的方法就是画图。例如在讲到路程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画图的方式标出所求路程与速度及时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法也能使学生直观明了解决数学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列表的方法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还有一个很常用的方法,那就是列图表,通过收集相关的有用的信息,把它制成图表,这样所有的信息即简单又明了,学生能够通过图表快速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找到答案。
4、假设的方法
说到假设的方法就不能不提数学中的方程问题,而所谓方程问题实质上就是利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已知某个沙厂每天的生产量平均为20吨,在不算节假日的情况下,这个厂一年的生产总量为6400吨,问这个厂一年的的休假有多少天?这个问题就可以利用方程很快解决。可以假设这个厂一年休假x天,那么一年的生产量6400=20×(365-x),进而解出方程x=45天,得出一年的休假天数为45天。通过这种假设的方法往往能够省略很多的计算步骤,快速而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5、总结规律的方法
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在数学中存在着很多规律性的问题,于是在做题时会经常用到各种已被证明的定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教给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
四、教师要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努力让家长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普遍自制力较差,这时就需要成人的约束,在学校时教师可以承担起这个责任,而在校外,就需要家长担负起这个责任了。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因此,在学习数学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例如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零花钱,并做一些记录,或者也可以让孩子对整个家庭的开支有所了解,并为家庭制定一个收支计划等,这样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又可以使孩子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使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数学课的开设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大有益处。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但是,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是思维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得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常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广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促进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

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多角

度的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案;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训练学生罗辑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