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特点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鲁迅作品特点~

1、小说特点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杂文特点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
3、散文特点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
4、学术思想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翻译思想
鲁迅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在他一生中,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翻译思想涉及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见解独到,对现今的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扩展资料:
鲁迅的主要影响:
1、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2、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
3、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4、政治影响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别闲我累啊,你看着其实更累.呵呵......累就别看了...把分给别人吧/
鲁迅杂文的特点

我本人以前对杂文类的文章可以说孤陋寡闻,在经过鲁迅杂文的学习渐渐的杂文的特点有一丝丝的明白。虽然我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网上的了解,开始对杂文艺术有大致框架的了解。以下就是我本人对鲁迅杂文特点的叙述。

杂文是 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种广义上的杂文,确如鲁迅所说,是“古已有之”的,但在这种广义杂文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了独立含义的中国现代杂文,却是鲁迅的一种独立创造。是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不论从历史事实上进行观察,还是从社会中的思想和社会文艺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分析,我们都能看出,鲁迅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是适应鲁迅解剖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表现的思想艺术需要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便写了一些类似杂文的文章,并在《新青年》上开辟了“随感录”栏。从1918年起,鲁迅开始在《新青年》“随感录”栏发表杂感文章,以后又在《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国民新报副刊》、《语丝》、《莽原》、《猛进》等多种报刊上发表杂文,并开辟专栏,予以倡导。杂文便逐渐以一种独立文体的面貌出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而鲁迅则是写杂文最多、最好的作家。鲁迅说,杂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这是对杂文产生根源的概括说明。

鲁迅杂文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不断绵延流动的过程.从鲁迅杂文的形成——发展——成熟期。可见他的杂文蕴涵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简直就他本人精神灵魂的浓缩吗。

鲁迅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苍老的最困苦的时期。所以他的杂文是了解中国那段历史最好的方式。

就是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鲁迅后来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贫困,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吃人血馒头的精神的愚昧。在《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鲁迅同样严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辛亥革命时期独战多数的英雄,在强大的封建传统的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在酒楼上》);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

鲁迅还说过,他写小说,是因为青少年时代许多痛苦的记忆,使他不能忘却。于是,当年在日本幻灯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围观的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称之为“看客”),就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腿),没有引起周围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围观着取笑他;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点刺激。而这些人在听厌了之后,又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们就是这样鉴赏着他人的痛苦,这不仅是麻木,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信念,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先驱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与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在这些描写的背后,读者不难感觉到,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如此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开拓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毒害与咀嚼。

最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种“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造国民性”)特点的,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自己说,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于是,中国的读者也就永远记住了,并且永远摆脱不掉这位头戴毡帽的阿Q。鲁迅在他身上发现的是“精神胜利法”: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的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过以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类)发泄,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来,也是做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奴役他人的梦。因为鲁迅,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说的结尾,阿Q在走向法场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小说后来翻译成多种外文,许多外国读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发现了阿Q,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表示,阿Q让他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这或许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现象;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说是一部“为人类写作”的作品,它不仅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通过我对书本和网络的了解综合以上都是我对鲁迅文章的自身的体会和分析,看了那么多关于鲁迅杂文特点的分析我不仅对他的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还对鲁迅本人有了深刻入微的了解。我在分析他的杂文的时候仿佛也同时在解剖他的灵魂他的思想。我真是对知识增进不少!

在“五四”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以白话写小说的人。他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以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其小说中的语言简约而不失丰腴、冷峻,含蓄又透着幽默。文章就其小说语言中的模糊语言、追问、疯话作具体展开。

一.模糊语言

鲁迅小说语言的模糊主要体现于语义的模糊

(一)语言磨棱两可

《阿Q正传》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里“我们”指哪些人?“先前”是什么时候?是一年之前还是几年前?“阔的多”究竟有多阔?在此,阿Q用这种磨棱两可的(模糊)语言来为自己壮胆,威压别人,掩盖他的心虚,体现了阿Q在精神上常处优胜的特征。而鲁迅写阿Q这一人物形象正是为了暴露国民党的弱点。

(二)语义的多义指向和暗示性

小说《药》的结尾部分,“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得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句话从字义上看,是写了在王俞儿去逝以后,有人来祭拜他的坟墓。而实际上,小说在给人沉重之后,这一笔——革命者坟上的花环却“显出若干亮色”,透露了代表朝代性的革命的希望和力量。体现了模糊语言使文章含义比字面的表达更多,更丰富。

(三)言外之意

鲁迅先生在创造中常在语言中有意识地留下“空白”或“未定点”,带有“言外之意”,需要读者自己发挥想象力来填充。

如《药》中,老栓在为独生子买药的路上冷不了地听到“哼,老头子。”“倒高兴……”随后“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这高兴到底是为什么而高兴呢?是老栓为能买到可以“治好”小栓的病的药而高兴?还是反革命者为杀了革命者夏俞而高兴?而“那几个人”又是什么人呢?是凑巧而遇的路人?是革命者?是反革命者……

(四)语言中的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为国讳和家讳,它主要以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或改音法来回避。

如《祝福》中,“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地问。“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老了……死了?”这里的“老了”是“死了”的意思。作者这里用“老了”二字,就避免了触犯了某种忌讳。

二.语言中的追问

小说《故乡》中“闰土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管贼么?……他不咬人么?……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么多……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文中通过“我与少年闰土的对话”,以“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天空”的我的追问刻画了活泼、勇敢的少年闰土,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美丽。而文章的后部分“阿!闰土哥,——你来了?……”“老爷!……”被生活压迫了的闰土与回忆中海边西瓜地上手持银叉的小英雄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追问的语言来刻画了中年闰土这个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被无情剥削的受苦农民的形象。

语言中的追问,还运用于《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孔乙己》中“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文章的主人公孔乙己是唯一的站着喝而又穿着长衫的人。他穷愁潦倒,却死守着“读书人”的身份,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甚至流为窃贼,也还在声辩“窃书不能算偷“。他深度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通过对孔乙己的悲剧性格的提示,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三.语言中的疯话

小说《狂人日记》中,“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依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些话是出自一“狂人”之口,狂人的话似乎每句都是疯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这里,作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言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提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通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

《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庆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人们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

而深受“精神胜利法”影响的阿Q也说了许多“疯话”。“这明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嘿,跪下叫首,‘呵Q饶命!’……搬得不快打嘴巴。”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此时的阿Q,还是沉浸在精神胜利之中。

鲁迅的语言简约而不失丰腴、冷峻、含蓄又透着幽默,而且讽刺之余,又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善于调用各种比喻及其辛辣的笔调,总之,其文学作品正是通过其精练的艺术语言再现风格和韵味,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的。

在“五四”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以白话写小说的人。他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以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其小说中的语言简约而不失丰腴、冷峻,含蓄又透着幽默。文章就其小说语言中的模糊语言、追问、疯话作具体展开。

一.模糊语言

鲁迅小说语言的模糊主要体现于语义的模糊

(一)语言磨棱两可

《阿Q正传》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里“我们”指哪些人?“先前”是什么时候?是一年之前还是几年前?“阔的多”究竟有多阔?在此,阿Q用这种磨棱两可的(模糊)语言来为自己壮胆,威压别人,掩盖他的心虚,体现了阿Q在精神上常处优胜的特征。而鲁迅写阿Q这一人物形象正是为了暴露国民党的弱点。

(二)语义的多义指向和暗示性

小说《药》的结尾部分,“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得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句话从字义上看,是写了在王俞儿去逝以后,有人来祭拜他的坟墓。而实际上,小说在给人沉重之后,这一笔——革命者坟上的花环却“显出若干亮色”,透露了代表朝代性的革命的希望和力量。体现了模糊语言使文章含义比字面的表达更多,更丰富。

(三)言外之意

鲁迅先生在创造中常在语言中有意识地留下“空白”或“未定点”,带有“言外之意”,需要读者自己发挥想象力来填充。

如《药》中,老栓在为独生子买药的路上冷不了地听到“哼,老头子。”“倒高兴……”随后“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这高兴到底是为什么而高兴呢?是老栓为能买到可以“治好”小栓的病的药而高兴?还是反革命者为杀了革命者夏俞而高兴?而“那几个人”又是什么人呢?是凑巧而遇的路人?是革命者?是反革命者……

(四)语言中的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为国讳和家讳,它主要以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或改音法来回避。

如《祝福》中,“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地问。“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老了……死了?”这里的“老了”是“死了”的意思。作者这里用“老了”二字,就避免了触犯了某种忌讳。

二.语言中的追问

小说《故乡》中“闰土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管贼么?……他不咬人么?……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么多……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文中通过“我与少年闰土的对话”,以“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天空”的我的追问刻画了活泼、勇敢的少年闰土,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美丽。而文章的后部分“阿!闰土哥,——你来了?……”“老爷!……”被生活压迫了的闰土与回忆中海边西瓜地上手持银叉的小英雄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追问的语言来刻画了中年闰土这个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被无情剥削的受苦农民的形象。

语言中的追问,还运用于《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孔乙己》中“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文章的主人公孔乙己是唯一的站着喝而又穿着长衫的人。他穷愁潦倒,却死守着“读书人”的身份,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甚至流为窃贼,也还在声辩“窃书不能算偷“。他深度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通过对孔乙己的悲剧性格的提示,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三.语言中的疯话

小说《狂人日记》中,“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依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些话是出自一“狂人”之口,狂人的话似乎每句都是疯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这里,作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言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提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通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

《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庆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人们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

而深受“精神胜利法”影响的阿Q也说了许多“疯话”。“这明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嘿,跪下叫首,‘呵Q饶命!’……搬得不快打嘴巴。”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此时的阿Q,还是沉浸在精神胜利之中。

鲁迅的语言简约而不失丰腴、冷峻、含蓄又透着幽默,而且讽刺之余,又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善于调用各种比喻及其辛辣的笔调.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说到“鲁迅小说的特色”,不能不回简略地说说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著译上千万字,1918年5月发表的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五四吹响了号角,它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鲁迅的文学创作硕果累累,先后写了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阿Q正传》在内的十四篇小说。1923年结集为《呐喊》出版,后又在北京八所学校兼课,并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边,支持他们对封建势力的正义斗争,写出小说《彷徨》及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1927年初,鲁迅到广州中山在学任教时,同共产党有了接触;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营救被捕的革命青年到处奔走;未成,愤然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血的教训始他转变成一位共产主义战士,1930年发起成立“左联”,并为领导人之一。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又与茅盾联名致电党中央、毛泽东,热烈祝贺长征胜利。这时写有《故事新编》的部分小说及杂文。

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用小说这种形式揭露了黑暗的社会;他撰写的二十卷本的《鲁迅全集》,已被法、俄、亚非拉等三十多个国家用五十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不少国家还出版了他的传记和研究他的论著。世界上重要的百科全书和文学辞典里都有关于他的条目。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在中国,鲁迅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无论左派还是右派,无论文学界还是普通民众,都得到了罕见的一致的承认。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散文诗集《野草》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展现出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其杂文,通常短小精悍,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的。这一政治立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鲁迅思想中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他也是现代中国大陆很多民族主义者的膜拜对象。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在《新民主主义论》对鲁迅有高度评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仆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并将中共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取名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在共产党掌权后,鲁迅的形象被严重政治化,其文学地位也因政治需要被权力集团高度肯定。据2001年出版的周海婴著《鲁迅与我七十年》记载,1957年毛泽东在回答罗稷南的问题时表示,如果鲁迅仍然活着,“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他在中国大陆是一位受意识形态保护的作家,现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鲁迅研究机构和专门的鲁迅研究杂志。虽然现在大陆学术界对他的评论已经自由化,但是要完全摆脱几十年来的主流意识形态框架,在体制及思想上都要作一定时间的努力。两岸政府对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评价,使当代对鲁迅的真实思想需要重新澄清。


鲁迅小说的特点视频

相关评论:
  • 13690328707鲁迅的小说有哪些特征?
    巫费看答:1、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例如:《狂人日记》(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等。2、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例如:《故乡》里那幅“神奇的图画”、祥林嫂最后的“肖像”等。总上,鲁迅的《呐喊》、《彷徨》通过独特...

  • 13690328707鲁迅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巫费看答:鲁迅的小说富于独创性,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这种风格的形成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外古典文学的影响。鲁迅佩服中国传统艺术精深朴素的表现。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现实主义创作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在谈到中外作家创作艺术的时候,他称道了“画眼睛”和“勾灵魂...

  • 13690328707鲁迅的小说具有怎样的特点?
    巫费看答:《祝福》通过一个在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故事,一个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女人"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来揭示封建礼教的残酷。鲁迅的小说以小见大,以部分代整体,真真切切地揭示了社会的真实。(二)独特的格式 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独具特色,结构严密,与五四早期浪漫主义、形式松散的小说不同。鲁迅在小说中的...

  • 13690328707鲁迅的小说有哪些特征?
    巫费看答:一、深刻的社会洞察——鲁迅小说的独特题材、视角与结构模式 1. 鲁迅开创了以“农民与知识分子”为主题的现代文学先河,这两个题材至今仍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2. 他始终关注在“病态社会”中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困境,这种关注体现了他深刻的人文关怀。3. 鲁迅小说中常见的“观察者与...

  • 13690328707鲁迅的作品风格特点表现
    巫费看答:鲁迅的作品风格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鲁迅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他善于剖析社会现象,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揭示问题的本质,举重若轻地表达深刻见解,言简意赅地传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其次,鲁迅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他的一生中,创作了众多作品,展现了其对农民、小...

  • 13690328707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可以从几方面去写
    巫费看答:【摘要】:鲁迅小说“讽刺艺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讽刺艺术”有所承传和突破,同时也广泛地借鉴西方小说的“讽刺艺术”特点的,从现实批判的高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讽刺艺术特色。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结合的产物,在中国...

  • 13690328707鲁迅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特点是怎样的
    巫费看答:一、修辞运用巧妙精当 鲁迅的小说在修辞运用上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他巧妙地运用比喻、象征、借代、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寓意深刻。例如,在《药》中,鲁迅用“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的比喻,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的愚昧和麻木。此外,鲁迅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也颇具特色,...

  • 13690328707简述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巫费看答:(一) 鲁迅小说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体现在《孔乙己》和《祝福》中;同时,在《狂人日记》中,他融合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二) 鲁迅的小说展现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总体上,他既注重白描,也有如《伤逝》这样的抒情小说,以及如《肥皂》这样的杰出讽刺小说,还有《故乡》这样的乡土小说。(三)...

  • 13690328707鲁迅的文学特点与写作手法是什么
    巫费看答:文学特点:1、选材独特 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2、视角独特在观察和...

  • 13690328707鲁迅作品的特点风格及思想是什么?
    巫费看答:鲁迅作品的写作特点:剖根揭骨、冷嘲热讽、举重若轻、言简意丰。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