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是什么时候建的?是谁建的?有什麽意义?背景?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苏州园林有哪些历史背景,要详细的资料.~

一、东吴大地的史前文明
在距今3700年前后,洪水终于退却,气候也随之好转,远出避难的人们逐渐返回了远离的家园。虽然曾经辉煌一时的“良渚文化”受此灾变,而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但回归的居民却带回了周边甚至中原地区的诸多文化因素,形成了当地的“马桥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l世纪,北方周族人的一支,南下太湖流域,与当地的居民结合,共同整治水系,恢复生产,建立国家,这就开始了记载中的吴国的历史。从殷商晚期到春秋中叶的数百年间,吴国尚未完全从洪水造成的灾难中摆脱出来,因此,经济、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许多诸侯国家,以致长期以来只是一个僻处于长江下游默默无闻的蛮夷小国而已。
二、壮丽宏伟的吴国宫苑
苏州园林的起源,较阖闾城的出现更早。如今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是唐人陆广微在《吴地记》中所载的吴王寿梦的“夏驾湖”。据后人考证;“夏驾湖”位于今天苏州城内吴趋坊一带。当年寿梦为盛夏避暑纳凉,在此“凿湖池,置苑囿”,故名“夏驾湖”。到阖闾建城,“夏驾湖”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增筑改建,成为阖闾、夫差两代君王的游乐之所。吴国覆亡之后,此苑被废弃而荒芜。到宋朝,湖已基本不存,仅在西城根下留有一部分,与外壕相联,当地百姓在其中植栽菱荷,其菱味甜美,称“夏驾湖菱”。宋人杨备有《夏驾湖》诗云:“湖面波光鉴影开,绿荷红菱绕楼台。可怜风物还依旧,曾见吴王六马来。”大约到清代初年,夏驾湖完全湮为平地。
春秋吴国最负盛名的宫苑,是位于吴城西南30里灵岩山上的“馆娃宫”。据说吴越由于疆界相接,长期以来时有小争,但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征战。阖闯五年(公元前510年),吴王借口越国不随其伐楚,而大举进攻越国,破携李城(今浙江嘉兴附近),自此吴越结下冤仇。阖闾十年(公元前504年),越国乘吴王率兵攻楚,并与之相持之际,从其后方掩袭吴地。在背腹受敌的情况下,吴王大败而归。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5年),吴国大举伐越。由于轻敌,吴为越所败,阖闾也因此受伤而亡。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为报父仇,夫差亲自率兵攻打越国,大败越军于夫椒(在太湖中),越王勾践仅领残部5000逃归国都会稽。吴国原想乘胜一举灭亡越国。在此危急时刻,越国臣僚提出了忍辱图存的策略,由越国大夫文钟前往吴国,厚贿吴宰相伯豁,说以利害,终于在伯豁的帮助下,说动吴王同意接受越国的投降,让越王勾践率妻子到吴国为奴。
三、秦汉吴地苑园
吴国灭亡之后,其地为越国所有,阖闾城丧失了作为一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城市衰落,宫苑荒芜。不久越国又被楚国所灭,吴越大地都并归楚国。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即位,封春申君黄歇,公元前248年赐领江东吴国旧地,始对荒废了200余年的吴城宫室重加修造。春申君父子在治吴期间,更对当地颇多建树,单兴修水利方面,就对城中居民免遭水患作出了较大贡献。此外还有“桃夏宫”、“吴市”、“吴诸里大闸”、“吴狱庭’’等营建活动。史书中有“春申君都吴宫,因加巧饰”之说,但由于记载疏略,难以了解更多的详细情况。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于吴越之地置会稽郡,原吴城及周边地区建为吴县,故城成了郡治的所在地。不久刘邦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起了刘汉政权。起初江南及吴县仍沿袭秦制,属会稽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10年),吴地封与荆王刘贾,后又为吴王刘濞的封地。到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反汉被杀,恢复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会稽郡,将浙江以西之地设吴郡,吴故城为吴郡治所。 秦汉时期,吴地地广人稀,与当时的北方中原地区相比,经济和文化都较落后,但因有春秋吴国宫苑的遗存,仍可看到这一时期不少有关造园活动的记载。西汉刘濞居吴时,也曾对原来遗留的“长洲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以致枚乘在《谏吴王濞书》中写道:“(武帝)修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后来唐人孙逖的《长洲吴苑校猎》诗也写道:“吴王初鼎时,羽猎骋雄才。辇道阊门出,军容茂苑来。山从列阵转,江自绕村还。剑骑缘汀人,旌门隔屿开。合离分若电,驰逐隘成雷。胜地虞人守,归舟汉女陪。可怜夷漫处,犹在洞庭隈。山静吟猿父,城空应雉媒。戎行委乔木,马迹尽黄埃。揽涕问遗老,繁荣安在哉?”
四、“吴中第一”的六朝园林
自东汉末年起,我国进入了一个战乱频繁的动荡时期。起先是为镇压黄巾起义,而演成各地军阀割据混战的形势。继而兼并为三国鼎立,相互间又时有攻伐。三国归晋后,虽有一段短暂的平静期,但不久西晋皇室中的争权夺利又发展成“八王之乱”。此时,北方一些游牧部族乘机进入中原,各自划地建国,彼此间争夺与混战,又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直至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方使国家逐步统一,从而结束了长达近400年的分裂和战争状态。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姑苏园林
经历了近400年的战乱、分裂之后,北周到武帝时已逐步统一了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其时,隋国公杨坚及其父杨忠,因战功显赫而逐渐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逼迫静帝禅位,建立隋朝,称文帝,当年改元为开皇元年。杨坚称帝后,一方面在北方施行均田、租调,统一北朝时期混乱的货币制度,以及改革朝廷和地方行政制度,以巩固其统治,同时积极准备向江南进军。经过了几年的恢复之后,隋朝已国力大增。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冬,杨坚之子晋王杨广,率兵五路临江,次年一举渡江灭陈,不久即平定了南方所有州县,统一了全国。文帝时期,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巩固措施和经济政策。使国家日渐繁荣,呈现出“强宗富室、家道有余”的景象,“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各地还出现了许多“重楼延阁相互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的商业集散地。(《隋书·食货志》)继文帝之后,炀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并为便利漕运及军事运输,利用南北天然河流及旧有渠道,开凿自余杭直通洛阳的大运河,促进了当时的商贸发展。然而,隋朝的强盛也是建立在迫使百姓承担繁重徭役和兵役之上的。文帝建仁寿宫的工程浩大,役使严急,丁夫死者成万。炀帝营洛阳、凿运河,更是“年常役百万人”,而文帝,炀帝数次征伐辽东,又都是劳而无功。炀帝每年远出巡幸,更是需要沿途郡县强迫农民预交数年的租调,于是山东、河北自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开始暴发农民起义。到大业十三年(公元619年),各路义军实力越来越强,隋王朝已陷于土崩瓦解。大业十四年(公元620年),禁军首领宇文化及终于在江都缢死了炀帝,隋朝灭亡。

六、两宋年间的平江园林
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动乱之后,赵匡胤在原后周的基础上,利用兵变夺得政权,建立了赵宋王朝。不久,对国内各割据势力用兵,在军事打击与政治压力之下,各割据政权相继覆亡,终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鉴于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教训,宋朝建国之初,就采取了削减州郡长官权力、改任文人的做法。同时又收夺各高级将领兵权,且经常更换军队驻屯地区,从而大大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形成所谓“偃武修文”的政治制度。其结果,虽使国家倍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但因政府对文人的优厚待遇,以及隋唐以来的经济发展,促使宋代的文化较以前又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苏州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之后,到北宋时期,其繁盛之状超过以往。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说:“钱氏有吴越,稍免干戈之难。自乾宁至太平兴国三年钱傲纳土,凡七十八年。自钱锻纳土至今元丰七年,百有七年矣。当此百年之间,井邑之富,过于唐世,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远郊隘巷,悉瓮以甓。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实太平盛世也。”在造园方面,高堂广宅式的府宅园林仍在流行。如祥符进士、两守苏州的蒋堂“隐圃”,内建“岩扃”、“烟萝亭”、“风篁亭”、“香岩峰”、“古井”、“贪山”诸景,又有溪池、“水月庵”、“南湖台”等,甚至蒋堂还将溪池风光比作“采香径:’和“明月弯”
七、元朝的苏州园林
蒙古部族,原为世居塞外的古老游牧部族之一,在唐称“蒙兀室韦”。宋金对峙之际,蒙古诸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强盛。13世纪初,蒙古孛儿只斤部在其首领铁木真的率领下,已先后臣服周围诸部,统一了大漠南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大会各部于斡难河,被尊为“成吉思汗”(后尊为元太祖),创立了蒙古汗国,并开始大规模的西征和南侵。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取《易经》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亡宋,统一全国。蒙古势力在刚进中原时,曾将北方大量民田占为牧场,为征用车马,还强令百姓不得将马用于拽碾耕作,使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统一全国之后,为削弱汉人的反抗,还将境内之民分为4等,汉人被置于社会的最底层,这又制约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直至平息了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反抗后,受中原及江南高度发展的农耕经济的影响,元朝统现。尤其是一些文人,因不屈于外族的统治,常将山水作为平抚胸中愤懑的良方,从而使园林兴建有所发展。

八、闲适典雅的明代园林及造园著述

元代末年,各地的抗元斗争蜂起云涌,不久南方形成了陈友谅、张世诚、方国珍、朱元璋等多处武装割据。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削平南方各割据势力后称帝,建立了明王朝。与此同时,其北伐大军也迅速推进,子同年八月攻克大都,将元顺帝逐出中原。
由于经历了元代短暂而残暴的统治,以及元末抗元战争和割据势力的相互攻伐,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文化受到了较严重的摧残,明初便采用“宽政”,以“安养生息”为治国方针,经济上则采取移民垦荒、实行军屯、减轻赋税及兴修水利等措施,同时遏止奢侈,提倡节俭,从而促使农业、商业及手工业都在短期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由于吴地在元末曾是张世诚的势力范围,并将苏州建为都城,因而朱元璋在平灭张世诚时,也殃及当地百姓,不仅焚毁了张氏王宫,而且将吴地大量富户迁徙到凤阳,又沉重打击了当地的经济,滞后了这里的经济和文化的恢复。所以明代前期,苏州地区的造园活动未有太大的发展。到明代中叶,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经历了一段较长时期的休养生息之后,再度出现繁荣。但有鉴于对明初以来政治上党狱株连的恐惧,对文化上程朱理学的厌倦,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不思仕进,专事享乐的“有闲阶层”。当然,所谓“闲”,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将绝大部分精力,用在对衣食生活的追求,对生活中诸多事宜的深究和考证之上。因而推动了这一时期造园活动向纵深发展,还出现了许多讨论园林规划和设计的杂论、专著。这就使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园林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下述著名园林:
九、清代的“半城园亭”

明清鼎革,虽然也曾造成经济的破坏和文化的衰退,但由于清朝的统治者能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南下进行统一战争之际,就有意识地拉拢汉族的士大夫阶层,并在全国趋于安定之时,改变了人关后一味烧杀劫掠的政策,采取措施以恢复生产和缓社会矛盾。因此,到康熙初期,就已初见繁荣。江南因自古繁华,所以不仅医治战争创伤的时间更短,经济的恢复更早,而且还有继续向上发展的势头。到康熙中叶以后,苏州阊门内外已是“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璨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孙嘉淦《南游记》)有了发达的经济作为基础,然会带动百业兴旺,文化昌盛,造园之风也日益兹长。清末诗人袁学澜在《苏台揽胜词》中写道:“兹自承平日久,闾井繁富。豪门右族,争饰池馆相娱乐。或因或创,穷汰极侈。”据清同治《苏州府志》统计,直至当时,清代的府宅园林就不下130余处,而仅以花木峰石稍加点缀的小型庭院,更是遍布街巷,多不胜数,故有“城中半园亭”之誉,雄称天下。至清代中后期,尽管国势日衰,但对苏州的影响并不太大,园林兴建仍时有所闻,只是人清后随着造园活动的普及,造成了园林风貌的雷同和程式化。
十、近代花园

早在明代中后期,西方思想就开始进入我国,并逐渐传播。进入近代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的国门后,西方文化的冲击更是异常强烈。一方面,是众多有识之士有感于国家积弱不振,倍受外族欺凌,希望借助国外的民主思想来振兴祖国,抵御侵略;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许多城市设立租界,开办洋行、工厂,更直接地将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带人中国,从而动摇了千百年来的固有传统。苏州虽属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消费型城市,但普遍的社会倾向自然也会在人们的生活追求中有所显现,尤其是地近上海这样一个被称之为“帝国主义冒险家乐园”的国际化都市,受其影响更为强烈。因此,除个别园宅由于自身的承传关系和一定的社会条件,而继续出现外,固有造园传统的总趋势已日渐式微。而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园宅建设中也有西洋因素的引进,出现了所谓“中西合璧”风格。这种园林形式的优劣姑且不论,却是为发展了2000多年的传统园林艺术注入了活力,给人以“新异”之感,只是因为时局所限,而未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在“民主”和“民族”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公园渐次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出现。苏州也因经济和文化都较为发达,所以继上海之后,各城镇也开始营建或改建公园。于是,苏州近代的造园,可分传统花园、新式花园和公园这三个方面来介绍。
近代传统园林
(一)春在楼——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按传统方法营建的宅园之一。位于洞庭东山,为金锡之兄弟所建。金锡之早年受雇于上海某企业家,后人赘为婿。由于经营有方,且又继承了岳丈的大笔遗产,遂成巨富。发迹之后,令其弟金植之在家乡东山镇附近,营建了这座豪宅,以光宗耀祖。
园宅占地约5000平方米,居宅建筑,坐西朝东按传统轴线布置。由于大门东向,故取“向阳门第春常在”、“春天永在,万年长青”之意,题名为“春在楼”。大门之前是开阔的庭院和高大的照墙,入门依次为前楼、中楼、后楼和附房杂屋。楼厅之间用厢楼相连,并楼面前后沟通,形成了所谓的“跑马楼”。整组建筑大面积使用当地传统的砖雕、石雕和木雕,俗称“雕花大楼”。门前庭院之南,为始建于明代的
老屋“亲德堂”。“春在楼”北建有花园。
“春在楼”花园面积近300平方米,东西狭长。内有假山、水池、回廊、曲桥。磴道蜿蜒,洞壑幽深。四时花木,参差布置。为扩大景深,利用了传统的借景方法,在北楼加廊,亭上建阁,使建筑高下错落;在起伏的云墙上,辟有13方漏窗,令园内外的景色相互关联。
(二)朴园——位于苏州城北高长桥,是又一座采用传统方式营建的园林。园主汪某是上海商人,1932年到苏州购地建园。园林虽然仍以假山、水池为主,但作为主体建筑的四面厅及花厅等,已能看到近代上海仿古建筑的影响,体量小巧,不拘成法。园中花木也品种繁多,变幻丰富,使园景在荫郁幽邃中增添了某种清新。
(三)启园——位于洞庭东山。建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大体也是传统风格的园林。园址原为濒临太湖的鱼塘洼地,东山商人席启逊在此购地10余亩,又向太湖要地。填扩至40余亩。建园之初,由著名画家蔡铣、范少云、朱竹云等,仿明代王鏊的名作《招隐图》的画境予以设计,寓意“临三万六千顷波涛,历七十二峰之苍翠”。园林的主体建筑,是两层四面厅“镜湖厅”,四周空旷开阔,能极目远眺,收湖光山色于眼底。东面叠湖石“五老峰”,置“真竹假笋”。园中设有复廊,这不仅丰富了原来较为空廓的园景层次,而且使人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观览游憩,所以俗称“避阳弄”。如此种种,都体现了传统手法的继承。“镜湖厅”前,绕有大池,名“转湖”。沿湖驳岸用疏密相间的湖石拟动物造型,这种趣味在当时较流行。“转湖”外临太湖处,有小河长堤,堤中留有缺口,上架拱桥,这不仅将河水与太湖贯通,在当年又是园主坐汽船由太湖开来的人口。小河的一端通往“新楼”,即居宅。由此可见新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整座园林在建筑、山水、花木的规划上,构图均衡呼应,配置和谐,而且疏朗明快,可以说是民国期间最为优秀的作品。
近代新式花园
(一)天香小筑——受西洋建筑文化的影响,苏州此时出现了一些所谓“中西合璧”的新式花园,“天香小筑”就是其中较著名的一座。天香小筑位于苏州城内人民路,为东山商人席启逊于1933年所建。园宅占地共3亩6分。其西为住宅,平面作“回”字形布置。南面作“鸳鸯厅”,其后为天香小筑“品”字形排列的3幢2层楼房。主要建筑间用廊相连,围合成院。屋角墙隅缀以花石。宅东花园占地约1亩5分,内堆土山,绕以长池。池周有曲廊、花径、湖石、树木。因山顶六角亭侧,散列无数状如各种动物的太湖峰石,所以当地人戏称其为“百兽园”。
(二)紫罗兰小筑——位于苏州城东甫桥西街,又名“周家花园”是著名作家、盆景艺术家周瘦鹃的宅园。其前身为书法家何子贞的“默园”。“九一八”事变后,周瘦鹃从上海返回故里,用长年的稿酬积蓄购得,欲从此放弃文笔生涯,以侍弄花木盆景自娱。1946年翻建旧屋,改造花园,新建了平房6间。中为“爱莲堂”,是接待宾客之所。其西“且.住”陈列古玩。又有“寒香阁”。厢房“紫罗兰庵”杂陈奇石。
堂东的“含英咀华之室”是主人的居室,1955年又在其上加盖楼层,用作书房。还有六边形的厢房“凤来仪室”。园地以“爱莲堂”为界,中分为东西两区。
近代公园
自1868年上海在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兴建了被人称作“公家花园”的外滩公园以后,就揭开了我国近代公园营建的序幕。然而这座公园只向外国人开放,华人不得人内。
(一)苏州公园——俗称“大公园”,占地64亩。其址相传是春秋吴城的子城,之后为历代郡守衙署。元末张士诚称王,在此建王府。后来朱元璋灭张士诚,将此焚毁,故又被叫作“皇废基”。辛亥革命后,人们倡议在此建造公园,题名为“皇废基公园”。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传播东方文化的使者,在1979年首先在美国纽约建造了“明轩”庭园,开创了中国园林出口的先河。其深厚的影响不断延伸,进而在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美国、西班牙、南非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造苏州古典园林,出口单体建筑、小品陈设和园林微缩模型。成为“中国的长驻文化大使”。

苏州古典园林,简称“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苏州古典园林现保存完整有60多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一、建筑规模

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代表了中国江南园林风格。

苏州古典园林至今保存完好并开放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

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因其精美卓绝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于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艺术特色

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产生于苏州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它们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

这四座园林占地面积不广,但巧妙地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

它们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地区传统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

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在美化居住环境,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园林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9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四大名园”与同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退思园一道,构成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产生于苏州园林的鼎盛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它们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这四座园林占地面积不广,但巧妙地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它们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建筑特色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园林发展史
从宋代起经元、明、清的千余年来,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独树一帜的私家园林。所有这些古典园林,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遗迹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构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总体特色。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园林是什么时候建的?是谁建的?有什麽意义?背景?视频

相关评论:
  • 19355242940苏州园林是由哪个画家设计的?
    蔡刻昨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

  • 19355242940苏州园林是哪个朝代修建的,谁修建的
    蔡刻昨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5 已赞过 已踩...

  • 19355242940苏州园林建于什么时候?
    蔡刻昨苏州园林是中国十大名胜之一。早在春秋时, 吴国始建姑苏台、馆娃宫等为苏州园林建筑的开始; 东晋时顾辟疆所筑辟疆园是江南最早的私家园林。五代时,钱元轩在苏州”好治园林“,南园(已废)及现在的沧浪亭即始建于此时。北宋末年,宋徽宗好奇花异石,在苏州广为采运。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

  • 19355242940苏州园林谁建的
    蔡刻昨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

  • 19355242940苏州园林在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
    蔡刻昨指我国苏州城内的私家园林建筑,起始于公元前514年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各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移步换景,变化无穷。古代苏州园林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怡园等。

  • 19355242940苏州园林谁建造
    蔡刻昨而苏州市的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家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苏州园林已走向世界。一般说沧浪亭是最早建立的园林之一,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园林。五代时是吴越广陵王钱元镣的池馆,到北宋时诗人宋舜钦建,取名沧浪亭。

  • 19355242940苏州有几大著名园林?
    蔡刻昨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4、留园 坐落在苏州市阊(音:chāng)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

  • 19355242940苏州园林是中国什么园林的代表 苏州园林是什么园林的代表
    蔡刻昨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包括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耦园等。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代的吴王宫苑,多建于太湖山水之中,是苏州园林的发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建城前后已有苑囿。秦汉时期,苏州地方官员在衙署中起造园林。此后历代造园兴盛,直至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到清末苏州已有...

  • 19355242940谁能详细的告诉我苏州园林的起源啊?急,谢谢啊~~~
    蔡刻昨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时代,在吴国建都后,吴王阖闾就利用苏州郊外一带的自然山水,“笼西山以为囿,度五湖以为池”①,兴建了规模浩大的姑苏台等离宫别馆。吴王夫差五年(前491年),扩建了姑苏台,又“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勾玉槛,宫之楹楹,珠玉饰之”②。夫差还在吴县建有梧桐园,在嘉兴建有...

  • 19355242940苏州园林是以什么为原型建造的?
    蔡刻昨苏州园林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囿,形成于五代,成熟于赵宋,鼎盛于清代。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其池馆林泉之胜,当时号称吴中第一。这一名园一直到唐代都还存在,唐代大诗人李白还有“竹暗辟疆园”的诗句描述此园。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白居易在《...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