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出家是爱情原因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李叔同出家是爱情原因吗?拜托各位了 3Q~

不是爱情的原因.是他看透了生死无常的道理.想要找一个能出离生死的办法.

在一本旧杂志上读一文:《怀李叔同先生》,作者丰子恺,读完,深为文中之真情所感,丰子恺为李叔同的学生,曾多次撰文对李叔同表达深深的景仰和怀念之情。今天,这样的师生之情已不多见。

李叔同,现代著名艺术家,多才多艺,出身富贵,少年时即已“才子”驰名上海,到日本留学后,看到明治维新后的变化。即仰慕西洋文明,学习绘画、音乐、戏剧,创办春柳剧社。自编自演小仲马的《茶花女》,这是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回国后在南京杭州等地学校任教美术和音乐,深受学生敬佩,他才华出众,工作极为认真。丰子恺此文主要即是赞美他的认真。后来,“他生活日渐收敛起来,最后出家为僧”。就是著名的弘一法师。

丰子恺说:“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这些都是认真的缘故。”

“认真”?难道“出家”仅用“认真”二字即可解释?我记得丰子恺还在另一篇文章中说过,李的盛年出家(39岁)是对生活极大的“瘾”,贵公子、艺术家都无法过瘾,只有出家才能去体验真正纯净更高境界的精神生活,是一种超然的享受,此说我亦疑之,觉得有点牵强。

李叔同的出家、王国维的自杀、周作人的变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三个谜,而最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就是李叔同的出家。

想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好的途径是读他的文章,但李叔同好象没有留下多少作品,隐约记得有一本《李庐诗钟》,由于我的浅陋,没有读过。只看过他写的字,都是佛学谒语,如“以戒为师”、“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他的字尽得北魏石碑的神采和气度,别具一格。他与朋友的书信,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不得而知。最近读夏丏尊的散文,有一篇叫,《弘一法师之出家》,说李叔同的出家与他有关,我反复看了几遍,他其实是在回忆李叔同的出家经过,并没有深究其因,不过,在该文结尾,他说一句这样的话:“象他那样的人,是于过去无量数劫种了善根的,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愿使然,而且都是稀有的福德”,还是隔靴搔痒。

在夏丏尊的另一篇〈〈怀晚晴老人〉〉一文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点谜底:弘一有一次与他久别重逢(他们本是同事、挚友),“他见我有愁苦的神情,笑对我说道,世间一切,本来都是假的,不可认真,前回我不是替你写过一幅金刚经的四句谒了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现在正可觉悟这真理了。” 夏丏尊的文风素以朴实著称,引用大师之语定非妄言,李叔同的遁入空门,可否从这几句话中略见端倪呢?夏丏尊对李叔同的评价有这几句话:“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谨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恰如其分,因为经历过,所以漠然,因为尝过百味,所以感到淡是真味,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看得透。一切名和利,都将归为尘与土。

弘一法师的这段话又使我想起另一个人,他号六如居士,这六如就是“人生如梦幻泡影无雾电”。他就是明代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他有一首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唐寅卖画,李叔同出家,本质一模一样的人生,只是他们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罢了。

所有的人,来到这个世上,说到底都是走一遭,离开时交一份人生答卷。有的人卷子做得一塌糊涂,有的人做得恰到好处,没有人能得满分。我想,李叔同------弘一法师应该属于后一种人。

这一谜,我曾想得头痛,从此不再瞎想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让我们一起寻味大师圆寂前留下的四字真经吧

李叔同,法号弘一法师,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还要从他的好友和同事夏丏尊和虎跑断食的经历说起。

李叔同比夏丏尊长六岁。他俩气味相投、情同手足。李叔同比之于夏丏尊多少显得豁然,而夏丏尊比之于李叔同又多少显得老成,所以,他俩几乎没有什么年龄上的隔阂。夏丏尊虽是一位忧国忧民且具有一副古道热肠的人,但也正如他自己所以为的那样,在那个时候,他身上的少年名士气息已歼除殆尽,只想在教育上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他并不热衷于政治。他跟李叔同一样,并不愿参与社会政治活动。1912年,社会上一时盛传要进行普选。夏丏尊不愿当选,便改名“丏尊”,以代替读音相近的“勉旃”,有意让选举人在填写“丏”字时误写为“丐”而成废票。当然,此后并未真的实行普选,但他的性情则由此流露无遗。

旧时西湖湖心亭,1913年的一天,李叔同和夏丏尊雇了一只小船到西湖中的湖心亭里去喝茶。这是他俩寻求清静的一种法门。这天他俩要躲避的是来学校演讲的一位所谓的社会名流。喝茶时夏丏尊对李叔同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

  诚然,对于夏丏尊来讲,他的这种话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像他这样一个对待校务和学生什么都要愁一愁、忧一忧的人,哪能做得如此洒脱呢?

李叔同对出家人的生活感兴趣,可他身为教师,虽然内心与西湖的空山灵雨颇能契合,但几年来,他倒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在实际的教学之中,生活也就相对的稳定。然而,这种相对的稳定终于还是在1916年夏日的一天给动摇了,其客观原因,当与夏丏尊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天,夏丏尊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断食的修养方法》的文章。文章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自古宗教上的杰出人物,如释迦、耶稣等都曾实行断食修炼。还说断食可以改去恶德,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并且又列出了实行断食过程中的种种注意事项和方法,继而介绍了一本专讲断食的参考书。

  夏丏尊读了日本杂志上的断食文章后,觉得很有趣,一时兴奋,就把它介绍给李叔同。李叔同不看倒也罢了,可这一看,就被迷住了。在此后两人的闲谈中,彼此都有“有机会时最好把断食来试试”的话。像这样的话,在夏丏尊看来不过是说说罢了,作为一种戏言,随之也就忘得一干二净。可李叔同不然。他是一个凡事都认真的人,虽然无意去做释迦、耶稣那样的圣人,但既然这篇文章中说断食有许多好处,为何不去试试呢?李叔同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是这样表白的:“我于日本杂志中,看到有说关于断食的方法的,谓断食可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因为我那个时候患有神经衰弱症,若实行断食后,或者可以痊愈,亦未可知。”

  李叔同下了决心。但在学校,他没有声张,只是私下里为此作着准备,就连夏丏尊,他也没有告诉。

  李叔同实行断食的地点是在杭州的虎跑。虎跑有大慈定慧禅寺,俗称虎跑寺。该寺由唐开成二年(837年)僧钦山建,名资庆。大中八年(854年),改大慈。当时僧寰中居此,得泉,寺名始著。咸通三年(862年),寰中入寂,建塔曰“定慧之塔”,僖宗御制塔赞,并以塔名配寺,曰“大慈定慧寺”。定慧寺在此后的岁月里,曾屡毁屡建。

  李叔同在虎跑的断食实行得很顺利。他的原意只是来试试断食后的感觉,并无其他更多的期望。可他这回亲临寺院,对僧人的生活更加亲近起来。他经常看见有一位出家人从他的窗前轻轻地走过,每至此时,他都会羡慕其与世无争的超凡气象。有时他会向僧人借来佛经看,企图在经书中探觅另一种人生。

1916年农历十一月廿二日(1916年12月16日)李叔同决定断食;农历十一月卅日(1916年12月24日)入虎跑;丙辰嘉平一日(1916年12月25日)起断食;丙辰嘉平十八日(1917年1月11日)为断食最后一天;丙辰嘉平十九日(1917年1月12日)李叔同返校。故他的断食时间,准确地说是1916年12月25日至1917年1月11日,前后共18天。如果加上他入山和返校的两天,共20天。

  按照李叔同的惯例,他一般是在每周周末回上海一趟,跟居留在上海海伦路家中的日籍夫人团聚,然后于星期日下午返杭州。他宁可自己辛苦奔波,却从来不无故请假。在夏丏尊看来,李叔同每个星期六都是要回上海的,那么年假时也必定如此了。所以这回夏丏尊以为一切如常,学校的公历年假一放,就自管回上虞老家。可假满返校时,一贯准时归来的李叔同却没有人影。一天、两天、十天,直到两个星期后才发现李叔同一副清癯消瘦的模样回来了。直到这时,夏丏尊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仁兄是背着自己独自到虎跑去实行断食了。他为此惊异地问:“为什么不告诉我?”

  李叔同的回答是:“你是能说不能行的。并且这事预先教别人知道也不好,旁人大惊小怪起来,容易发生波折。”

  夏丏尊听了此言,除了苦笑之外,竟也答不出一句话来。他后悔早先介绍李叔同读那篇文章,有了这一回,还不知将来再发生什么样的事呢!

李叔同断食后留影对于这次断食,李叔同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是这样评价的:“我住进去以后,常常看见一位出家人在我窗前经过,即是住在楼上的那一位。我看他却十分地欢喜呢!因此就常和他来谈话,同时他也时常拿佛经来给我看。……这回到虎跑寺去住,看到他们那种生活,却很喜欢且羡慕起来了。我虽然在那边只住了半个多月,但心头十分愉快,而且对于他们吃的菜蔬,更喜欢吃。……这一次我到虎跑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

  李叔同在断食期间,经常写书法。自以为笔力非但未减,反而更顺畅了。心境要比平时灵敏,颇有文思。他自己说过:断食以后,“心地非常清,感觉非常灵,能听人所不能听,悟人所不能悟”。断食结束后,李叔同拍了一张照片,侍者闻玉有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丙辰新嘉平十九日,侍子闻玉敬题。”李叔同自称断食十七日(应该是虚指),他写过一幅“灵化”,题记是:“丙辰新嘉平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书此奉酥典仁弟,以为纪念。欣欣道人李欣叔同。”

李叔同于1918年正月十五日这天皈依了佛教,并为正式出家积极作着准备。他的生活,正如他的学生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中所说“日渐收敛起来”了。他的同事夏丏尊在《弘一法师之出家》一文中痛悔自己当初的作为。

  李叔同出家前与弟子刘质平(左)、丰子恺(右)合影留念在这七年中,他想离开杭州一师有三四次之多,有时是因为对于学校当局有不快,有时是因为别处来请他,他几次要走,都是经我苦劝而作罢的,甚至于有一个时期,南京高师苦苦求他任课,他已接受了聘书了,因我恳留他,他不忍拂我之意,于是杭州南京两处跑,一个星期中要坐夜车奔波好几次。他的爱我,可谓已经超出寻常友谊之外,眼看这样的好友因信仰的变化要离我而去,而且信仰的事不比寻常名利关系可以迁就。料想这次恐已无法留得他住,深悔从前不该留他。他若早离开杭州,也许不会遇到这样复杂的因缘的。

  看到李叔同如此“世味日淡”的模样,有一次夏丏尊急了,不经意就脱口说了一句愤激之言:“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

  李叔同听了此言并未介意,却是笑颜相对。夏丏尊哪里知道,他早有这个打算了。

 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告别了任教六年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正式出家为僧。

李叔同决意出家后,遂将平日所用物品和书籍作品等分赠友人、学生。出家前的一个晚上,李叔同写了《姜母强太夫人墓志铭》石碑碑文,碑文末有“大慈演音书”的落款(李叔同皈依后释名演音)。此事须追溯到1917年春。当时姜丹书之母患胃癌逝世。姜丹书即请李叔同为其母书写墓志铭。李叔同虽在口头上答应了,但却迟迟没有动笔。一直到一年多后,李叔同在出家前的一天晚上,方才恭敬地点燃一支红烛,写下了他在俗时的最后一件书法作品。写完后,他当即将毛笔折成两截。翌晨,李叔同即出家为僧,姜丹书闻讯赶到李叔同房中时,早已是人去楼空,惟见残烛一支,断笔两截,再有的就是端放在书桌上的《姜母强太夫人墓志铭》。李叔同如此举动,加上“大慈演音书”的落款,这幅墓志铭恰到好处地说明是李叔同在俗时的绝笔。

对于李叔同出家的缘由,姜丹书曾问过李叔同。在为大雄书局1943年出版的《弘一大师永怀录》所写的“传一”中姜丹书写到了他与李叔同的一段对话:

  上人之将为僧也,余曾问之:“何所为?”曰:“无所为。”曰:“君固多情者,忍抛骨肉耶?”则答曰:“譬患虎疫死焉,将如何?”

  姜丹书听了李叔同这般答语,便也无辞。他觉得李叔同的出家并非厌世,更非欺世,实在是由于参透了人生,飘然出世,正所谓返璞归真。

不是爱情的原因.是他看透了生死无常的道理.想要找一个能出离生死的办法.

因为受不到世界上的欲望!


李叔同出家是爱情原因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5651736990从李叔同事业巅峰时选择出家,看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何方?
    元庭巧现代人认为,信佛修佛的人,多是因遭遇不幸,或姻恋失败,或是要解决身体疾病,所以李叔同的出家原因,百年来众说纷纭。 人们无法理解,正值事业巅峰、一生富贵的他,为什么要义无反顾遁入空门? 李叔同被称作所谓“新文化运动先驱”,但在“五四”运动的前一年,这位积极探索西方文化的激昂之士,绕了一大圈,却返回了中国传...

  • 15651736990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元庭巧他也不曾回头,大步飘摇,绝尘而去。李叔同为什么如此决绝的抛妻弃子去行菩提之道呢?原因之一是因为他在断食期间亲身体会到了佛法的可行性,证悟了万法无常的道理,感受到了由正法带来的益处,信解佛法,了知其法的真实不虚,故此出家。原因其二其三有很多人持不同观点,不赘述。中心的问题要看你怎么...

  • 15651736990从风流公子到一代高僧李叔同为何出家?
    元庭巧李叔同的日籍妻子:《童叔叔》李叔同:“请叫我弘毅”。妻子:“弘毅大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爱是同情。”许多人辱骂李叔同,说他抛弃了家庭和孩子,不负责任。但出家前,他已将三个月的工资留出,分成三份,其中一份连同从自己身上剪下的一绺胡须,交给老朋友杨先生,请朋友将妻子送回日本。从这个细节中,...

  • 15651736990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元庭巧原因 李叔同后来在自己的文章《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讲到,自己出家的远因,便是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近因,则是西湖周边的佛教氛围。李叔同出家并非一时起心动念。他正式剃度的时间是1918年8月19日,这一年李叔同不过39岁,而早在一年前,李叔同就曾在杭州大慈山下的虎跑寺中暂住。想通过断食疗法...

  • 15651736990从风流才子到得道高僧:李叔同出家背后的秘密
    元庭巧李叔同出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夏丏尊。李叔同原本只是亲近佛寺,喜欢那样的环境和心境,试图通过“断食疗法”抵抗疾病的痛苦,找回原来的状态,因此时常在寺庙中居住,但并没有真正剃度受戒。直到夏丏尊前去探望,说了一席气话,称他这样子是“不伦不类”,李叔同像是突然受到了“激励”,随即剃发为僧。...

  • 15651736990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弘一法师
    元庭巧李叔同从繁华世界中看破红尘,毅然出家,且态度决绝。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在庙门外哭泣三天三夜,他却坚决不见,选择留在寺庙中,孤独地流泪,与这个世界一刀两断。这是绝情,还是看破?弘一法师用自己坎坷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答案——人的一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这是一种内心的慈悲!人生匆忙,...

  • 15651736990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
    元庭巧在杭州虎跑的大慈定慧禅寺,李叔同开始了他的断食实践,这不仅改变了他对僧人生活的看法,也让他体验到了与世无争的超凡境界。经过18天的断食,李叔同对僧人生活产生了更深的向往,这成为了他出家的直接原因。夏丏尊在李叔同出家后惊讶于他的决定,李叔同解释自己认为夏丏尊仅停留在口头上说说,而自己则是...

  • 15651736990李叔同为什么出家啊?
    元庭巧李叔同的出家之路并非偶然,而是由家庭环境和西湖佛教文化共同塑造。他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历》一文中阐述,早年的家庭影响与西湖的佛学氛围交织,为他出家埋下了伏笔。1918年8月19日,39岁的李叔同正式剃度,此前一年,他已曾在虎跑寺尝试通过断食疗法治愈自身的肺病和神经衰弱。这次静修期间,他深入佛经...

  • 15651736990日本妙龄女子爱上民国有妇之夫,放弃家庭来中国,结局如何?
    元庭巧雪子本以为就这样,即使没有名分,可以与他厮守一生也好。但是不久之后,李叔同却选择遁入空门。弘一法师手持佛珠,向大雪深处走去。他的出家有很多原因,一是从小接受的佛学教育,一是友人的离别,让他看破红尘。心如死灰的雪子回到日本。与父母断绝联系的她,孤身一人,孑然一身,了却残生。弘一法师临终...

  • 15651736990关于李叔同…
    元庭巧39岁的李叔同在杭州出家,发妻带着两个儿子在寺庙外长跪不起,磕头4小时鲜血直流,李叔同不见。13岁的儿子质问原因,痛哭道:既然不尽父亲的责任,为何生下我们?弘一双手合十:我心空无一物,红尘离我远去,施主请回。儿子肝肠寸断,他头也不回。当年,妻子在家拉扯儿子,李叔同前往日本留学。房东的女儿...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