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来自:品购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屈原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2010-12-30 09:30:25| 分类: 学术研究 | 标签:屈原 楚辞 艺术成就 |字号大

小 订阅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作家。何其芳说:“在屈原以前的诗歌还是群众性的创作,从屈原起才算有了专门的文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学史上,它结束了一个旧的时代,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司马迁在《屈贾列传》中高度评价《离骚》中所表现的屈原的人格,他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写《史记》,就常以屈原的精神来鞭策自己。王逸《楚辞章句叙》高度评价屈原的创作:“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也。”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耳。”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一、形象鲜明的个性化抒情

屈原的作品,都是“发愤以抒情”的抒情诗,诗中富有强烈的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别是《离骚》,让读者不但感受到作者那强烈的悲愤感情,而且还似乎能眼见作者自身的鲜明形象。这是与作者善于通过叙事来进行个性化的抒情分不开的。屈原的作品中,有极为丰富的叙事成分,有虚构的事件和奇异的情节,有关于人物活动、人物对话和矛盾斗争的精彩描写,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既充分地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鲜明形象。作品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悲愤强烈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对自我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塑造来表现或加强的。

屈原的这种作法,曾被班固指斥为“露才扬己”(“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班固的非议是不对的。因为,首先,作者的人格是伟大的、完美的,而且,他把自己放在现实斗争的旋涡中心,使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他所表现的思想和感情,与人民是息息相通的,并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哀天尤人。通过作品抒情主人公的完美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屈原其人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人格,这就是诗人对进步理想的执着信念和顽强追求,对腐朽势力的不屈反抗和猛烈抨击,对自己祖国的高尚关怀和无限热爱。而且,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作品中深刻的现实内容,这就是楚国政治状况和政治斗争的广阔画面。

在抒情诗中塑造出鲜明的、富有个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它将我国的诗歌发展在《诗经》的基础上推到一个新的高峰。从此,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伟大诗人的名字,才出现具有诗人个性的诗篇。

二、 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屈原作品的深刻现实内容,大多是通过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出来的。这样,屈原便成为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屈原在作品中发挥自己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大量地运用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把神话传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组织进自己的诗中,他还虚构了许多瑰丽多彩的形象,构成一个神奇的境界,这样来为表现抒情形象的思想、性格和感情服务,来刻划自己复杂、激昂、悲愤的心情。前面讲过,屈原善于通过叙事来抒情,但屈原的叙事与《诗经》的写实是不同的,象《离骚》,其中的叙事是建立在幻想、虚构的基础之上的。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况和自己心中的复杂心情,安排在想象的、虚幻的境界中表现出来,比如香草麦人、滋兰树蕙、女媭的责备、向重华的陈词、上下求索、灵氛巫咸的劝导、四方周流等,无不如此。其中还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罗列了许多传说。因而郭沫若说:“作为诗人,屈原的想象力,在中国文学史中是独步的。”(《屈原赋今译·屈原简述》)屈原积极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增添了作品的色彩和情调,使其作品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刘勰《文心雕龙·辩骚》:“……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屈原作品获如此高的评价,与其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分不开的。

注意其与《庄子》的消极浪漫主义的区别。

三、 比兴手法的充分发挥

屈原的作品,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义,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此话虽未免胶着(后三句曾遭朱熹所讥),但就其论及屈原作品的比兴来说,还是曲尽其意的。刘勰也说:“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比兴手法的运用,的确是屈原作品的一大特色。

但屈原的比兴手法,与《诗经》是与不同的。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具有其自己的独特特:(1)屈原的比兴具有象征意义。他不是用一种事物来形容、说明另一种事物,而是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比如用草木代人、以男女关系代君臣关系等等,便是。(2)屈原用来比兴的东西不是单个的,也不是片断的,而是一系列的比喻组成一个系统,通过它们来抒发感情。司马迁《屈贾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即谓此。这是一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这样,屈原的比兴、象征手法,就创造性地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自己的作品显得等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更富有美的感染力。

四、 富有楚国地方特色的华美语言

屈原作品的语言,是华丽优美的作家的语言。其最成功之处,是在大量吸取前代有生命力的语言之外,还特别熔铸进去不少楚国的方言俗语,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的特色,形成我国文学史上唯一以地方命名的一种诗体——楚辞。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悲壮顿挫、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

另外,象“鸷鸟之不群”、“量凿而正枘”(《离骚》)等,“惩热羹而吹齑(切成细末的冷菜)”、“九折臂而成医”(《惜诵》)等,这些在民间谚语基础上铸造出来的语言,也增添了作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屈原的语言,还形成了一种朗朗上口的特有节奏和美妙声调。至隋,道骞和尚仍能用楚声读《楚辞》,可惜至宋代便已失传。姜亮夫先生在巴黎抄到一本《骞公楚辞音》的残卷,也“只有音读,比见声调”。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主要是它特有的句式和一些特殊语助词如“些”、“兮”、“只”之类的运用。

五、 对诗歌形式的创造与突破

在屈原以期,《诗经》的句子虽然也有长短不齐,但大体上都以四言为主,而且篇幅都比较短小。屈原在《诗经》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文学,主要是楚国民歌的形式与韵律,创造了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楚辞,也叫骚体诗。在句式上,由原来的四言短句,发展为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六七言长句,语式结构也较特殊,丰富了诗句的音节美和表现力;在篇幅上,从单薄短小的抒情短章发展为抒情主线绵延起伏、并且具有丰富情节的长篇诗章,扩大了诗篇的容量,使其更适宜于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变化,固然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但跟屈原的伟大创造是分不开的(“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对屈原的这一历史贡献,郭沫若曾作了高度的评价:“后来的诗句的变化,几乎是为屈原一人所尝试尽了的。这项工程无论怎样不能不说是屈原的天才所致。屈原之所以成就这项工程的重要原因,我看就是因为他利用了自然天成的歌谣体。他是利用了歌谣体的自然韵律来把台阁体的四言格调打破了。屈原,可以毫不夸大地给他一个尊号,是最伟大的一位革命的白话诗人。”

此外,屈原作品完整宏伟的结构、主客问答的体例,等等,也以其高度的成就影响于后来的文学,尤其是汉代大赋。


司马迁在《屈贾列传》中高度评价《离骚》中所表现的屈原的人格,他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写《史记》,就常以屈原的精神来鞭策自己。王逸《楚辞章句叙》高度评价屈原的创作:“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也。”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耳。”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1、开拓了抒情诗的全新境界。屈原的作品主要是抒情,都是忧愁怨愤之作。在这类作品中,屈原运用了许多新的词语,比这《诗经》丰富得多,《诗经》对忧愁悲怨的抒情还比较简单直白,而屈原从自身的遭遇、环境、神情、心态、行为举止多方面结合起来描述,回环反复地吟唱。屈原不仅多方面地、细腻地表现了他缠绵悱恻、殷忧愤懑之态,而更主要的是通过抒情表现了诗人的人格,展现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屈原人格的核心是他的美政理想。作品中表现的屈原人格,不止是理想,还有公平正直的品德,宁死不屈而不同流合污的顽强性格。屈原抒情中还内涵着一种悲剧美,不但展示了主人公与黑暗社会环境顽强斗争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斗争。

2、诗体的革新。屈原的作品创造了一代诗体,骚体。一是宏篇巨制。屈作以抒情为主,如何衍成长篇巨制?把“迂回断续”看作《骚》诗之体,是很重要的。“迂回断续”就是刘熙载《艺概》中所说的“回抱法”。二是语体化。所谓语体化,首先是词语的运用,多用口语,尤其多用方言;其次是句式散文化,长短参差,具有错落美。再次是语气词“兮”字等的广泛运用,成了骚体句式的标志。最后是复音词与三字节奏的采用。三是广声貌,趋艳丽。屈作的比喻,数量比《诗经》多,意义比《诗经》广。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而且运用于谋篇构思,象征的意义广泛而深远。加以芳草象征高洁、比喻贤才,以男女爱情比喻君臣的遇合,来揭示现实中不便明说的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皆为后世诗人所仿效。

3、浓烈的浪漫色彩。屈原浪漫主义的特点是:抱北方学派之人生理想,体现南方从富于想象的文学形式。屈作浪漫主义的第二个特点表现在运用了大量的非现实性的题材,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

4、诗人与民间文艺的光辉结合。屈作与民间艺术有密切关系。(1)《天问》《招魂》较多地保留了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原型;(2)《九歌》原为楚地民间祭歌,实则为男女性爱生活的反映。(3)屈作深受民间巫歌的影响。

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通过此诗展现出屈原杰出的艺术成就。

  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对自我形象的描写。屈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备受打击,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他一再克服这痛苦的经历,这是具有伟大心灵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够作到的。这种对未来的道路进行过苦苦的探寻的心情在《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所体现。这种情怀与伟大的人格,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峻洁、高大。

  ②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他的整个心灵都被痛苦所充塞,但从未忘记国事,这种至死也不忘怀祖国的真情,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本身就带有某种悲剧因素,体现在作品中基调就是苦,感情核心却是恋,这种苦恋使屈原在精神上经受着巨大的折磨,在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情调及无限的悲愤,在失望夹杂着希望的感情中抒发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使作品融进一种缠绵凄婉的悲剧气氛,如《离骚》中‘惟昔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出了作者的那种危机感与无奈的恋之情。

  ③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想。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作者运用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奇诡动人,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乘坐美玉、象牙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上天入地的,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感情。屈原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独具特色的“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突破了《诗经》中既有的“比兴”手法,开辟了香草美人的典范。在屈原笔下,花鸟虫兽、日月风雷、仙灵神鬼、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都成了诗人展示内心世界的意象。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⑤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极富开创性。汲取楚地民歌的丰富营养,又吸取散文的章法和句法,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不受形式的拘束,使诗的结构错综变化。《离骚》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带有大量的“兮”字,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此外,《离骚》中含有不少散文化句式,大量运用“之”、“乎”、“者”、“也”等语助词,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法形式,创造出了舒卷自如的新诗体。屈原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骚体文学形式的创造者。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370多句,近2500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中追述了屈原为现实“美政”理想所作的努力和斗争,展示了诗人斗争失败后痛苦的心灵历程,抒发了诗人对楚国深沉执着的爱,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腐朽恶势力的憎恨,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是伟大的,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他在充分吸收民间文学营养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体诗歌,推动了中国诗体形式的发展。从屈原开始,中国古代诗歌开创了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他也把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统一起来,为后代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屈原的作品可与诗三百首并列,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座高峰。

屈原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屈原的思想和品格光照千古。他忠于国家、关心人民的爱国情感,坚持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嫉恶如仇、修洁行的高尚品格,哺育了历代进步作家。从汉代起,贾谊、司马迁,不论在思想上、在创作上都受到屈原的深刻影响。到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宋代陆游、辛弃疾的思想、创作也与屈原息息相通。鲁迅、郭沫若都从屈原的人格和创作中吸取,了巨大的力量。总之,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作家和诗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屈原思想的影响,并且在进步作家中形成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重视气节,愤世嫉俗的传统美德。

屈原在艺术上的创造精神对后代文学发展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开端,并为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代进步作家都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秀传统,从而汇成了从李白、李贺、辛弃疾、汤显祖、吴承恩、蒲松龄、曹雪芹,直到现代的郭沫若等一条浪漫主义文学的巨流。

楚辞体的出现,也为汉赋乃至以后骈体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是对汉赋的直接影响。班固说:“《离骚》弘博雅丽,为辞赋宗。”汉赋的“铺采摛文”风格,直接取法于楚辞。楚辞注重辞采华丽、句式对偶,对魏晋时代骈文发展也有很深影响。特别是楚辞比较灵活的词句形式,具有很大的诗体解放的意义,成为四言诗向五、七言诗过渡的桥梁。

屈原对《诗经》的比兴手法有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以美人芳草为寄托的新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也为后代作家创作提供了新的艺术构思。

总之,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刘勰说屈原“衣披词人非一代也”。鲁迅先生认为从艺术成就来说,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超过《诗经》,他说:“较之《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所谓“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就是说《楚辞》比《诗经》具有更加奔放大胆的想象和绚丽的文采;所谓“其旨甚朋,凭心而言,不遵矩度”,也就是说突破了儒家所强调的礼法和实用功利的束缚,自由奔放地抒发冉己的思想情感。正因为这样,历代把《诗经》奉为不可改易的经典的人们(像班固)则常对《楚辞》进行指责,然而事实上,《楚辞》,特别是《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确有超过《诗经》的地方。


屈原的艺术成就和影响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