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摆脱六道轮回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佛教的六道轮回分别指哪六?~

  ‍  佛教中强调的六道是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
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
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罗,则为五道,或五趣。

(1)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罪,则堕地狱。

(2)饿鬼道∶即孤贫潦倒受苦之鬼。经常处于饥饿中,到处游行,求食不得。相传有历千百年不闻浆水食物之声音,而常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则堕饿鬼道。

(3)畜生道∶即牛、羊、猪、马及一切虫、鱼、禽、兽等动物。众生若造下品十恶业则堕畜生道。

(4)阿修罗∶属于非天道的一种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而无德,性多嗔恚,统率夜叉、罗刹等,以阿修罗为首,故称阿修罗道。众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罗道。

(5)人道∶即人类。因人道苦乐参半,善于分辨事物的前因后果,易于知苦断集,明理去惑,转凡成圣,故《大智度论》卷四说,佛之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众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

(6)天道∶即天界。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没有男女情欲,唯色相庄严,故名色界。无色界,无有形相,唯精神心识存在,故称无色界。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

此六道,若加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即天台宗所说之十界。
十界之中,六道是迷界凡夫所住,故又称六凡。
声闻等四界是圣者所住,故称四圣。
  六道轮回是:
所谓六道轮回,乃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都是属迷之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是在六道里轮来轮去,像车轮一样地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又因此六道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而在六道之中又有胎、卵、湿、化之四种众生,故又名六道四生。至於为何有六道轮回?又如何轮回?大致可从下列三类型轮回,阐述如下:

(一)心念各别轮回。乃指有情众生因无始劫来所具有贪、镇、疑三毒,单一性地各别未经净化而轮回受生。贪毒重者,受生饿鬼道;镇毒重者,受生地狱道;疑毒重者,受生畜生道。本师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天曾看到一窝蚂蚁而笑著对众弟子开示:此窝蚂蚁因疑毒甚重,已历经七尊佛出世又涅盘,而尚在蚂蚁身。可见因疑犯者,为过深重,复难舍离(<大宝积经>有此开示)。

(二)心念相继轮回。乃指有情众生因无始劫来所具有贪、镇、疑三毒,无定性而相继出现,交互轮回而现前於六道。换言之,即一会儿贪毒现前,而受生饿鬼道;一会儿镇毒现前,而受生地狱道;一会儿疑毒现前,而受生畜生道。若不贪而常布施修福,但镇毒很重,则受生阿修罗道;修十善业而贪镇疑三毒很轻微,则受生天道;有贪镇疑三毒但受持五戒,则受生人道。

(三)生生世世轮回。乃指有情众生因无始劫来,因前二者加在一起,有时因心念各别轮回,有时因心念相继轮回,而受生於六道。大多数之有情众生,或因未修四谛法而证得阿罗汉果;或因未修十二因缘法而证得辟支佛果;或未因修六波罗蜜法十波罗蜜法而证得菩萨摩诃萨及佛果,无法超出三界,都依此类型而轮回於六道。

由此观之,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即展转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之旋转,无有脱出之期。何以故?盖如同<佛本行经>所示:有情众生一念心恶,能开五不善门,即(1)烧人善根;(2)从恶更生恶;(3)为圣人所呵;(4)退失道果;(5)死入恶道。纵使心生善念,口称善语,身行善事,若未依佛法加以净化成无漏善,仍旧会在六道轮回。

总而言之,吾等之起心动念,不论善恶,皆会在六道轮回,即善念生三善道,恶念生三恶道。所谓一念心生,则入三界;一念心灭,则出三界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是也。是故学佛修道者欲超出三界,唯有将三毒净化,即如法修三十七道品为基础,进而修四谛法证得阿罗汉、修十二因缘法证得辟支佛、修六波罗蜜法十波罗蜜法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方能避免堕落六道轮回。然而因末法时代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缘特多,除非乘愿再来之菩萨,决定无法一生就办,不受后有。唯有修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方能达到此目的。

何以故?盖只要有下列四种情形,即得如愿:(1)正念往生(指平常有早晚课,精进念佛号,念到临命终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2)狂乱往生(指平常造恶多端,命终遇善知识开示,能一念乃至十念佛号至一心不乱而往生);(3)无记往生(指平常发心皈依三宝,命终无恶无善无记,藉平日修持,而临终一念乃至十念佛号至一心不乱而往生);(4)意念往生(指虽不能出声念佛,但能意念、默念、观想念佛号至一心不乱而往生)。愿与诸仁者共勉之.


六道轮回图是佛教宇宙生物圈的概括,所谓六道众生,生生死死在这六个范畴内轮回,永无止尽。六道众生又名“有情世间”。分别为天界、非天界、人界、畜牲、饿鬼、地狱等。天界、非天界、人界为善趣道,是比较好的投生之处;畜牲、饿鬼、地狱为恶趣道,是下等受罪的投生处。于是轮回图里把一个圆圈分隔为六格,分别表示这六个道的生活情况。
1、天界。生为天界者,是为无形体,生活和享受都很美满,寿数也长,无忧无愁,一生充满幸福欢乐。可是,当他们的气数将尽,最终坠毁之时,也是十分痛苦的。
2、非天界。与天界有相仿的寿数和地位,然而因地位稍次于天界。特别使他们想不通的是,有些高品味的果树,根子长在非天界,果子结于天界,被天界所享用,于是他们不服气,往往用斧欲砍断果树,与天界争高下而打仗,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3.人界。人,为我们常人,有形体,有智慧,但一生也处于苦海中。其苦有:生、老、病、死、苦、怨恨会,爱别离,求不得等诸类。人在出生的时候要受一次苦,老了要受苦,病了也是受苦,死的时候要受一番苦,还有苦力苦恼的苦;所谓怨憎会者与所僧恨的人聚在一起,受他们的打骂、陷害、偷窃等;所谓爱别离就是与自己心爱者又往往不能相聚,受生离死别之苦;所谓求不得,就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条件限制而得不到,使心灵受到伤害。如上种种,在人们的一生中不是时常遇到吗?
于是人生苦海之说,便立足于上述种种理由。但反过来讲,佛教徒认为在大道众生之中,人生得之不易,是为有形体中最高层次者。所以,告戒人们要珍惜人生,发掘和创造人生存在的价值,做好此生应做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因有生、老、病、死、苦的感受,是为接受佛家超脱思想的基本体验,大有一定智慧,能接受各种教育,为超越三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人与天界、非天界不同的是有实际的肉体,是为修行的根基。
人生得之不易,为此,佛教界最反对轻生寻短见之举。祖释迦牟尼从天而下降,从人间修行成佛,其所传之法亦为“世间法”,为人们所学习和接受的教法。

4.畜牲道。故名思义,当然是指猪牛羊等家畜及野兽之类的低等动物,投生于此道者,智力低下,生命短暂,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受人奴役,任人宰割买卖。如此一生,是为恶趣之道。

5、饿鬼道。终身受饿渴的折磨,肚大颈细,口中喷火,能咽下的食品,远远不能解肚中之饥渴。每每于荒漠中远远看见海水,赶去欲饮过痛快,当到达海边时,此海乃变为一火海。再往远处一看,似乎又有清泉,赶至泉边欲饮,泉水又变为火,无法饮用,如是一生奔波,受尽饥渴折磨。传说此类是因前世太过吝啬,不乐施舍贪婪成性者转世投生也。
6.地狱。地狱里所受的罪,那是罄竹难书的了,如有上刀山、下火海、割舌、挖眼之类的各种酷刑,分不同罪孽,受不同的惩罚,在阎王殿上,以秤等量功过,判以罚刑,毫不留情。被打入地狱者,无非是前世作恶多端造下的业果。藏传佛教与内地佛教,皆从天筮传入,其内容,自然是基本出入一辙,只不过是所用语言的不同和流传方式的异同而已,其宗旨,大概不外乎劝人向善,积德修好,造成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人与人和睦相处,奉行乐善好施的风尚。人与众生和睦相处,造成生态平衡。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维护生存环境的优美。
在轮回图正中,画有一个动物、猪、鸟、蛇一个咬着一个的尾巴的图,这是表明贪、嗔、痴三毒相互关连,是引导人们走向恶趣的三大毒素。要摆脱三种毒素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学习“三学”,所谓“三学”,就是戒、定、慧。学好戒、定、慧,方能克服三种恶因。图中还画有以铁链把人向下牵扯者,这就是“欲望”,人因为有欲望,执着地追求财富或名利,这“欲望”过份了,就只会将往低处扯。在另一面,则是佛法僧把人的灵魂净化,向上导引,引至极乐境界。
图画外围面有恋爱、结婚、同床、生小孩等世间琐事,指明人生一世皆有因有果,而在风尘世间,无限循环。因果学说,是佛教的一种基本哲理,也含有对人类社会现象的折射,在对整个轮回的解释中,又浓缩了人类社会诸般现象。

“我”,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因造作种种善不善业而被业力牵引,于无数世在六道之中轮回不已,若不闻佛教导、不信受、奉行佛法,将永远生生死死以至无穷。这是因为不知道有解脱生死的方法,甚至不知道生死轮回这件事。

教人了脱生死,停止轮回就是“度人”(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这个方法唯有佛法能够做到。

佛法分为二种道路:
其一为“小乘解脱道”,是教人证得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空,断除“我见”,“我执”,断除“三缚结”;三界之中已经找不到这个“我”了,成为“阿罗汉”“辟支佛”入无余涅盘,不再受生死。这样就解脱了生死。
其二为“大乘菩提道”,是教人先发菩提心,以开悟明心而实际发起般若智慧为入门,实际触证我们人人具足的真如如来藏而明白“人人皆可成佛”“生佛不二”等道理;再实修菩萨六度万行,直至成佛。
而小乘解脱,虽然已了生死,不受后有,但是不是究竟,未能证知本具之真如,不实际了知成佛之道;
究竟是成佛,也叫做“唯一佛乘”。

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大乘佛菩提道。除此以外,别无任何方法可以了脱生死,更不能走上成佛的道路。

佛教将一切有情分为十法界。十法界又分为“六凡四圣”:

六凡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等六道;六凡不能出离三界,升降沉浮,轮回不已;
四圣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四圣能出三界而常住三界以救度众生出离轮回。(阿罗汉、辟支佛可能因畏怖生死,乐于入涅盘,因而不度众生,名为“自度”;也可能“回小向大”,触证真如而明心;由此成为菩萨而度众生,名为“度他”。)

六凡可以通过修学佛法而了脱生死,出离轮回。方法有三种: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乘的意思就是“乘坐的工具”,经中用“白羊车”、“白鹿车”、“白牛车”比喻)
其中,声闻乘和缘觉乘合成“小乘”;声闻乘通过观察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空而证阿罗汉果;缘觉乘通过观察十二因缘法缘起性空而证辟支佛果;
大乘(菩萨乘)则是:先发菩提心,通过开悟明心,触证人人具足的如来藏;因此发起般若智慧而入门,悟后起修,实修菩萨六度万行,层层增上直致成佛。
以上三乘佛法,声闻、缘觉只是中途暂时停留的境界,不是究竟圆满。其实三乘终究合为“唯一佛乘”,究竟圆满成就无上菩提。

简言之,佛教就是教众生成佛;方法就是佛法。由凡夫的“无常、苦、空、污染”境界,转变为佛的“常、乐、我、净”境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教的终极目的是求真理(梵文中”真理“叫做菩提),而真理就在现实生活中。
《金刚经》的第三分,大乘正宗分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涅槃与渡生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假如一个和尚执著四相最后端坐着离开人世了,那他叫做涅槃吗?假如一个人带着企图心去弘扬人文和宗教信仰,这算是行菩萨道吗?

下面是我引用的释迦牟尼的故事,看他求得真理,也就是证得菩提的过程:
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后来他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于十九岁,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遂至29岁时,他终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初访毗舍离国求教,复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没有得到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派了五位侍者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悉达多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当时,共修的五位侍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之后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即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他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 觉者 、 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 由此因缘,毕钵罗树被称为菩提树。释尊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侍者,即后来蒙佛教化而成道的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昔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详见一乘三乘),于此同时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佛教化。其中熟知的有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佛教的终极目的,就是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这个真理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我们思维意识中对真理的认识,而是宇宙的本源。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因妄想执着而迷失了真理,在六道中妄造种种罪业,妄受种种苦报。这一切都是虚幻的,不是本性的境界。修行的目的,就是放下妄想执着,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摆脱六道轮回只是第一步,还不究竟。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加上六道,称为十法界。
超越十法界,回归一真法界,才是我们的自性受用的法界,才是真实的境界,才是学佛的终极目的。

佛教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些疑问是迷者的无明妄想,对事物如实知见的证悟者来说,在他们的智慧中并没有此烦恼。凡夫有无明妄想,认为有"我",有"我"就有"他",那他是谁?他就是佛陀,所以我们要找佛陀去了哪里?如果没有"我",没有"他",有谁去了哪里,目的地是什么?所以我们不可以说证悟涅槃的佛、菩萨,他们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根本没有这回事。
我们凡夫执著名称里面有一实体,就有东西来,就有东西去,所谓“终极目的”亦复如是。如果你认为有目的地,那就是执著目的地这个名称,而生起妄想。因为这些妄想,所以我们就生起佛陀入涅槃后去了哪里的疑问,证悟涅槃者离一切妄想,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佛陀把凡夫的妄想称为戏论,我们不可以此来分别、了解涅槃,以及证悟涅槃者何去何从。生死来去是众生无明的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迷惑之所见,把一切看成是实在。
实际上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所以涅槃并不是生、灭幻相以外,还有个不生不灭的境界。既是说:我们往往误会在生、灭中没有涅槃,而在生、灭以外可以得到涅槃,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妄想执著有生、灭,而看到生、灭之相,实际上在生灭当中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三法印的第三个法印是涅槃寂静,它是指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但是凡夫不知不觉,大慈大悲的佛陀却为愚昧、执著的我们开示诠释。

是的。宇宙起源于我们自性里面的迷而不觉的一念,结果你和宇宙万物一起产生。所以,你和万物都是一体的,你们是一起产生的,有情无情,同源种智。一切万物都有佛性。连尘埃也有,一粒沙尘里有一个世界。这个是不能用我们的妄心去解释的,唯有证得。

你信谁的?你依据的标准?你是否能够看到真相?或者是你相信回答者符合你的自己的意思?
严肃地说——佛是人自己所谓“觉悟”到的,其实是人的自我欺骗,虚拟出一群佛,企图解释自然和人类自己并且内心,但实在是谬误和自毁的。
没有六道轮回,所以也根本不存在需要摆脱。
人的生命出于上帝,人所存在的空间时间也出于上帝,所以,人唯一的归宿就是信靠上帝,并最终灵魂归回到上帝那里,才是生命的终极目的;实现这个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信靠耶稣基督——这是上帝来告诉人类的,不是哪个人或者哪一群人编造的。
然而,上帝并他儿子耶稣基督之外的,都是人自己编造的。


佛教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摆脱六道轮回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8557401016佛教的教义是什么,佛教的最终追求又是什么??
    凤仁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关键在于自净其意,就是心的净化。当这个有杂染的、无明的心完全净化了,我们也就彻底离苦解脱了。这也是一切诸佛的教导。佛陀的根本教法,是纯正完美的解脱道,是烦恼及苦的止息,即四圣谛:苦,苦集,苦灭,灭苦之道。实践四圣谛,是亲证涅槃的唯一...

  • 18557401016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凤仁时所以在法华经讲,佛陀教我们佛法,最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我们成佛,乃至令一切众生,脱离错误的知见(包括阿罗汉,在某些方面的知见仍旧可以说是不明了的),真正认识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至于极乐世界,您可以看看《佛说无量寿经》,另外请问您,您能不能放下执着?如果您说,学佛不靠欲(欲中又有...

  • 18557401016佛家和道家追求的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们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凤仁时道教讲求顺乎天道,崇尚自然,不压抑自身的欲望,注重自身的修炼,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不管任何宗教,都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其中包涵着或许是对普世的关怀或许是对个人的关怀。总而言之,都是对人生的终极追问而产生的不同思想及行为的...

  • 18557401016佛教的目标有哪一些呢?
    凤仁时终极目标是成佛,毕竟成佛嘛。所谓烦恼断尽,大彻大悟,福慧圆满吧。再往下就是成菩萨,觉有情,自己觉悟了,也还觉悟其余众生,但是还没有100%彻底觉悟,福慧尚有欠缺。再下来就是成辟支佛,阿罗汉,这是自己觉悟了,脱离生死苦海了,但是不主动去觉悟其他众生,那就福慧又次了。以上三级目标,基本上...

  • 18557401016如来禅与道家禅有何区别
    凤仁时二者有本质区别,道家厌恶死亡所以他所做的一切事是为了长生!而佛教的终极目的是明心见性,开悟解脱,禅修也是为了明心见性,道家禅是为了修长生!

  • 18557401016佛教是不是让人不能犯错
    凤仁时没有这种功能的,佛教有利于人的修行,但是,佛教对人的影响是外在的东西,是次要的。人是否犯错,主要是内因起决定作用。

  • 18557401016志求寂灭菩提的人是什么意思
    凤仁时下决心去证得涅槃,来成佛的人。佛教的终极目的,就是证涅槃,这没有什么好说的。

  • 18557401016如果说佛教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自己和其他众生成佛,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成 ...
    凤仁时释迦牟尼: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因为你会死,因为你有苦,因为你整天都有烦恼,因为你会流转三恶道下地狱,所以要成佛,才能彻底解脱,出离苦海是成佛的主要目的与好处,第二个好处就是得到无边的大神通与全知能力,想要什么就有什...

  • 18557401016学佛的终极目标是成佛,那么在人生短短几十年里,这个阶段的终极目标又该...
    凤仁时修行佛法的目的法增比丘一.充实精神的生活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一下子就过去了,想一想,每一个人生下后,经过几年的孩童生活,接下来就要上学过学习的生活,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然后幸运的进入大学四年,接下来就要为生活奋斗了,成家立业,天天都是为生活而努力,维持家庭,经营事业,忙得不可透支,然后身体渐渐老了...

  • 18557401016佛教跟道教的区别在哪
    凤仁时从根本上来说,佛教道教都是为了一窥宇宙真相,但是道教的目的是修身养性,最终达到与天同寿、长生不老的境界;而佛教的目的则是明心见性,最后是解脱生死、超越轮回。二者其实有本质的不同。譬如以对待鬼的态度和方式来看,是不一样的,道教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先降伏、再抓捕,...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