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3月15日,中央 财经 委员会召开第九次会议,透露出了重大信号,展现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 社会 系统性变革,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们当前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把碳达峰和碳中和提高到民族发展的高度,这个战略定位是空前的。为什么碳中和这么重要?

关注@投行魔方

(一)能源结构转型的大势已来

国际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球石油需求达峰基本已成定局,主要产油国未雨绸缪谋划转型,由于各方投资转向新能源领域,油气煤炭等化石燃料供应能力未来或将面临严重困难。

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2020年我们总计消费48亿吨标准煤;在能源结构上,85%是化石能源,其中60%是煤,绿色可再生能源只占15%左右,而要达到碳中和目标,就要把两者比例倒过来——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占85%,化石能源占15%以下。

目前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这个数字完全可以降下来,在源头上节省能耗,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减少碳的排放。在节能降耗上中国的潜力非常大,在未来5 10年,在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节能降耗上。这样既可以在过渡阶段将存量持续降下来,又可以避免运动式的、激进的关企业行为。

化石能源中的原油我国主要依靠进口,而原油主产区位于中东、西非等国际局势热点地区,原油运输回国要途径苏伊士运河、波斯湾、马六甲海峡,运输通道受制于人,能被轻易被掐断。


因此,不论是从降低对外能源依存度、还是对内倒逼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压降化石能源占比、鼓励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

(二)“碳达峰、碳中和”语境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我们现在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8%,还没达峰,经济规模占比(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7%)远远小于碳排放量的占比,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单位GDP的能耗比欧美高很多。

在碳排放达峰之前就承诺实现碳中和的时点,这既是对国际 社会 积极履行大国责任,占领一个政治正确的高点,抢占制定碳中和、碳交易标准的话语权,也是对内倒逼改革,把落后的发展方式逼出局, 探索 出一条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实践道路。

未来,乡村振兴的方式,可能不局限于生态 旅游 和绿色农业,而是整个绿色资产的价值重估。

这里继续引入两个概念:“碳足迹”和“碳汇”。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欧盟已经出台标准,对生产过程中碳排放超标的产品加收“碳税”。

例如,中国和乌克兰的钢铁企业主要采用高炉和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碳排放强度很高,生产每吨钢材约排放2吨二氧化碳当量。加拿大和韩国的钢铁行业里小型电弧炉炼钢厂比例更高,总体碳效率更高。中国的 汽车 钢板生产企业向欧洲出口就可能被征收额外的“碳税”,如果要达标则要增加设备投资、提高成本。

碳汇(carbon sink),是指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所能吸收固化的二氧化碳,就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

碳汇,我认为未来是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最重要一环,没有其他。中央 财经 委会议提到: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光是列举这几条,想象空间就足够巨大了。

根据国家林业局数据,截至2021年6月,全国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3.04%,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

按1公顷森林每天吸收1吨二氧化碳计算,全国森林每天吸收2.2亿吨二氧化碳,每年吸收800亿吨,目前全国碳排放配额的价格50 60元/吨,这就是4万亿价值的市场。

全国草原面积4亿公顷、湿地面积5300万公顷、海洋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冻土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5%......如果全部的国土和海洋资源全部用来发挥“碳汇”作用,产生的碳排放交易权价值将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我们贫困地区的群众真是坐在了“金山银山”上,真可谓是“要想富、多种树”。

当然,这条致富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碳汇资源,能否为我所用,关键在于以我为主,制定国际公认的“碳汇”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

话语权之争已经是决定一国发展前途的关键之争,背后体现的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经济政治的角力。在这个领域,中美之争已有苗头。

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各国纷纷进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快车道,但国际 社会 对新兴绿色低碳产业的行业认定、标准制定、规则约定、市场准入门槛等都缺乏共识,有的分歧还相当大。

比如,中美在绿色项目与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上就难以统一;中国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只有约10%符合国际CBI标准,等等。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各类低碳标准,将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国际谈判。

我们也率先开展了草原碳汇、海洋碳汇的标准制定,以期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占领先机。谁能占据先机,谁就有可能掌握全球低碳发展领导权。




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视频

相关评论:
  • 15853636672我们国家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分别在哪年实现?
    祖茗桑我们国家提出“碳达峰”承诺在2028-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利用清洁能源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达到“碳中和”。

  • 15853636672碳中和相关概念股
    祖茗桑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

  • 15853636672碳中和投资项目是真的吗
    祖茗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 15853636672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举措包括
    祖茗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统筹协调、明确路径、综合施策,能源体系改革是根本途径,重点领域转型是重要抓手,技术创新是关键引擎,碳汇能力提升是重要补充,治理体系变革是基础保障。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

  • 15853636672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什么建设布局
    祖茗桑碳达峰简介: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

  • 15853636672哪年碳达峰哪年碳中和
    祖茗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查询中国碳排放交易网显示。1、碳达峰。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目标。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2、碳中和。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碳中和,节能减排术语。是指国家、企业、产品...

  • 15853636672贵州为什么不是共同富裕
    祖茗桑发展不足。贵州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制约就是发展不足,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把“蛋糕”做得更大、质量做得更好,并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落实“双碳”要求和能源保供,把绿色低碳作为鲜明导向,加快构建绿色低碳...

  • 15853636672碳中和首部蓝皮书和首个城市监测平台项目启动
    祖茗桑在主旨演讲环节,中石化原董事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傅成玉在发言时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并不是简单的减碳问题,而必须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看待。“碳达峰、碳中和”是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经济 社会 变革,“我们要通过‘碳达峰、碳中和’来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15853636672700座阿尔卑斯冰川或在30年内消失 体积缩减60%
    祖茗桑今年夏季,欧洲多国热浪滚滚,持续的高温干旱进一步加速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愈发凸显,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已经迫在眉睫。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坚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面对全球气候挑战,世界...

  • 15853636672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双碳问题
    祖茗桑从唯物史观看双碳问题,一是“双碳”是时代潮流,更是必由之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低碳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我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彰显大国责任担当的具体体现。作为国有煤炭企业要主动作为,从思想和实践中走出“舒适地带”,...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