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州 状元出过状没有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古代贵州 状元出过状没有~

光绪朝贵州科举诞生的二状元一探花

科举奠基于隋,形成于唐,兴盛于宋、元、明、清,衰亡于20世纪初年。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因设立科目,考试以举士,所以称为“科举”。明代与清代,科举相沿袭,形成为“三年大比”之制:即每逢子、卯、午、酉年的秋季举行乡试,乡试考中者为举人,每逢丑、辰、未、戌年的春季举行会试,举人会试考取者为贡士,贡士经殿试赐进士出身为进士;进士分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甲者,等也。
  状元———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称谓,别称殿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举功名中的最高荣誉,人们夸耀为“独占鳌头”。
  榜眼———殿试一甲第二名的称呼。宋时一甲第二、三名均称为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宋史·陈思让传》云:思让之孙素不能文,竟中第二名,遂有“瞎榜眼”之说。自此以后,榜眼专指第二名,而以第三名为探花。
  探花———唐时进士在杏园举行
  “探花宴”,以少年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亦称探花郎),遍游名园,摘取名花装点宴会。南宋以后,探花专指第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还有鼎甲之称。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鼎甲”,始于元顺帝(1320-1370)时期。状元居鼎甲之首,又别称“鼎元”,援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官,故又别称“殿撰”。
  贵州二状元一探花诞生在光绪朝,光绪是清代德宗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光绪一朝34年
  (1875-1908),共举行殿试13科,状元13人分省情况:山东2名、江苏2名、广西2名、贵州2名、福建2名、四川1名、直隶1名、顺天1名。清代科举功名,鼎甲乃最高荣誉,为天下读书人所羡慕景仰。兹评述贵州科举的二状元一探花。
  丙戌科状元赵以炯
  赵以炯(1856-1906),字仲莹,又字鹤林,贵州贵筑青岩堡(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人。光绪元年(1875年)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光绪五年(1879年)已卯科贵州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会试贡士,在90名贡士参加的殿试中位居榜首,名列第一。时任监察御史的贵阳人李端棻特撰楹联祝贺:沐熙朝末有殊恩,所传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喜吾黔今钟间气,忆神仙流传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赵以炯状元及第,授职修撰,改变了全国士林认为“黔无人”的习惯看法,结束了科举制度诞生千年以来贵州无状元的历史。时任驻日使臣的遵义人黎庶昌在其《赠赵殿撰序》中指出:“举状元者,……东南大省,县或至数人,而西南边徼之地,至乃十数行省旷数百年而不得一与,又何难也!”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光绪十四年(1888),赵以炯出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光绪十七年(1891)提督广西学政,光绪二十六年(1900)回藉丁母忧,三年后返京,不久辞官回乡,讲学青岩,光绪三十二年(1906)卒于贵阳,终年50岁。
  戊戌科状元夏同和
  夏同和(1868-1925)。关于夏同和其人其事,《贵州通志·人物·文学》载:夏同和,字用卿,麻哈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举于乡,翌年戊戌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而况再举《人才辈出的黔东南》则说:夏同和,字用卿,麻江县高枧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巳顺天乡试第29名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会试贡士,殿试策问“举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项内容,同和上溯古代,下系变法,洋洋二千言,剖析精辟,见地深远,光绪帝亲点第一甲第一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奉派为庚子、辛丑并科湖南乡试副主考,回京后任职政法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日本学习工业和经济,直至民国元年学成回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留学生。民国二年(1913年)出任众议院议员,民国七年至十二年(1918至1923年)出任江西实业厅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病逝于北京。夏同和有著作传世,尤善书法,是清末知名的书法家。
  赵以炯、夏同和二人在光绪时期的12年(1886-1898)间先后大魁天下,独占鳌头,这对于僻处西部,交通闭塞,被视为蛮荒之地的贵州来说,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喜事,不仅以炯、同和二人光荣,黔省人民亦光荣,全国学界不得不对贵州文士刮目相看。
  癸卯科探花杨兆麟
  杨兆麟(1871-1919),字次典,别名锡谟,遵义牛蹄场(今遵义县牛蹄乡)人。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京会试,时值马关议和,遂以“杨锡谟”之名在“公车上书”上签名,反对议和签约。是科不中,落第返乡。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赴北京会试,名列殿试一甲第三名,授职翰林院编修。功成名就,家门悬匾“探花第”,人们称其宅为“探花府”。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历时两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授候补浙江嘉兴府知府。宣统三年(1911)受赏二品衔,赐记名提学使、资政大夫。辛亥革命时避居上海。民国三年(1914)回遵义,担任《续遵义府志》总纂。民国六年(1917)出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参议员。民国八年(1919)病逝广州,终年48岁,遗体归葬老家金鼎乡下玉石坝,有遗著传世。

西方人将科举制度视为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发明,西方的文官制度就是借鉴了我们的科举制度。
科举产生的状元,从古到今都受到人们的追捧,因为这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受到人们的尊重也是理所 当然。但是很遗憾,历史上被记住的状元实在是太少了。
司马迁就曾经说过:古有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以清朝为例,清代一共有112个状元,下面是名单,看看你现在能够知道哪些:
八旗三人:满州麻勒吉、满洲图尔宸、蒙古崇绮。
直隶四人:陈德华、张之万、陈冕、刘春霖。
江苏四十九人:吕宫、邹忠倚、孙承恩、徐元文、马世俊、缪肜、韩希、彭定求、归允肃、陆肯堂、戴有祺、胡任舆、李蟠、汪绎、王式丹、王云锦、赵熊诏、王世琛、王敬铭、徐陶璋、汪应铨、于振、彭启丰、陈谈、于敏中、钱维城、秦大士、庄培因、毕沅、秦大成、张书勋、陈初哲、钱棨、胡长龄、石韫玉、 潘世恩、顾皋、吴廷琛、吴信中、吴钟骏、李承霖、陆增祥、翁同、徐甫阝、翁曾源、洪钧、陆润庠、 黄思永、张謇。
安徽九人:黄轩、金榜、吴锡龄 、赵文楷、洪莹、龙汝言 、戴兰芬、李振钧、孙家鼐。
江西三人:戴衢亨、汪鸣相、刘绎。
浙江二十人:史大成、严我斯、葵启尊、蔡升元、沈廷文、周澍、金德瑛、仁和金、梁国治、吴鸿、蔡以台、汪如洋、会稽茹、史致光、王以衔、姚文田、朱昌颐、钮福保、章、钟骏声。
福建三人:林鸿年、王仁堪、吴鲁。
湖北三人:刘子壮、蒋立镛、陈沆。
湖南二人:彭浚、萧锦忠。
河南一人:吴其凌。
山东六人:傅以渐、邓钟岳、孙毓 氵桂、孙如仅、曹鸿勋、王寿彭。
陕西一人:王杰。
四川一人:骆成骧。
广东三人:庄有恭、林召棠、梁耀枢。
广西四人:陈继昌、龙启翰、张建勋、刘福姚。
贵州二人:赵以炯、夏同。
在这份名单里面你知道几个?又有几个出现在你的历史教科书中?
而清朝的很多名臣、名人都不是状元,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科举成绩进士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所以,每次提到科举成绩,曾国藩就恼怒不已。曾国藩曾经出了这样一幅对联讽刺左宗棠:替如夫人洗脚。左中堂回击道:赐同进士出身,骂人怕揭短,曾国藩气的险些与左宗棠断交。
李鸿章是二甲第十三名、张之洞进士第三名探花。而讽刺曾国藩的左宗棠,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考中进士。
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他曾经连续多年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曹雪芹、吴敬梓、李渔、金圣叹、洪秀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也都不是进士。
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状况呢?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一时的成败断然无法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就,那些考中状元的人也许就满足于现状,不再最求进步,而那些没有考中状元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加倍努力,才留名青史,永垂不朽。而有些人知道自己不适合“科举”,于是就转行,去做是适合自已的行业,最后也作出了伟大的业绩。

光绪朝贵州科举诞生的二状元一探花

科举奠基于隋,形成于唐,兴盛于宋、元、明、清,衰亡于20世纪初年。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因设立科目,考试以举士,所以称为“科举”。明代与清代,科举相沿袭,形成为“三年大比”之制:即每逢子、卯、午、酉年的秋季举行乡试,乡试考中者为举人,每逢丑、辰、未、戌年的春季举行会试,举人会试考取者为贡士,贡士经殿试赐进士出身为进士;进士分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甲者,等也。
  状元———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称谓,别称殿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举功名中的最高荣誉,人们夸耀为“独占鳌头”。
  榜眼———殿试一甲第二名的称呼。宋时一甲第二、三名均称为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宋史·陈思让传》云:思让之孙素不能文,竟中第二名,遂有“瞎榜眼”之说。自此以后,榜眼专指第二名,而以第三名为探花。
  探花———唐时进士在杏园举行
  “探花宴”,以少年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亦称探花郎),遍游名园,摘取名花装点宴会。南宋以后,探花专指第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还有鼎甲之称。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鼎甲”,始于元顺帝(1320-1370)时期。状元居鼎甲之首,又别称“鼎元”,援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官,故又别称“殿撰”。
  贵州二状元一探花诞生在光绪朝,光绪是清代德宗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光绪一朝34年
  (1875-1908),共举行殿试13科,状元13人分省情况:山东2名、江苏2名、广西2名、贵州2名、福建2名、四川1名、直隶1名、顺天1名。清代科举功名,鼎甲乃最高荣誉,为天下读书人所羡慕景仰。兹评述贵州科举的二状元一探花。
  丙戌科状元赵以炯
  赵以炯(1856-1906),字仲莹,又字鹤林,贵州贵筑青岩堡(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人。光绪元年(1875年)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光绪五年(1879年)已卯科贵州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会试贡士,在90名贡士参加的殿试中位居榜首,名列第一。时任监察御史的贵阳人李端棻特撰楹联祝贺:沐熙朝末有殊恩,所传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喜吾黔今钟间气,忆神仙流传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赵以炯状元及第,授职修撰,改变了全国士林认为“黔无人”的习惯看法,结束了科举制度诞生千年以来贵州无状元的历史。时任驻日使臣的遵义人黎庶昌在其《赠赵殿撰序》中指出:“举状元者,……东南大省,县或至数人,而西南边徼之地,至乃十数行省旷数百年而不得一与,又何难也!”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光绪十四年(1888),赵以炯出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光绪十七年(1891)提督广西学政,光绪二十六年(1900)回藉丁母忧,三年后返京,不久辞官回乡,讲学青岩,光绪三十二年(1906)卒于贵阳,终年50岁。
  戊戌科状元夏同和
  夏同和(1868-1925)。关于夏同和其人其事,《贵州通志·人物·文学》载:夏同和,字用卿,麻哈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举于乡,翌年戊戌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而况再举《人才辈出的黔东南》则说:夏同和,字用卿,麻江县高枧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巳顺天乡试第29名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会试贡士,殿试策问“举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项内容,同和上溯古代,下系变法,洋洋二千言,剖析精辟,见地深远,光绪帝亲点第一甲第一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奉派为庚子、辛丑并科湖南乡试副主考,回京后任职政法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日本学习工业和经济,直至民国元年学成回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留学生。民国二年(1913年)出任众议院议员,民国七年至十二年(1918至1923年)出任江西实业厅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病逝于北京。夏同和有著作传世,尤善书法,是清末知名的书法家。
  赵以炯、夏同和二人在光绪时期的12年(1886-1898)间先后大魁天下,独占鳌头,这对于僻处西部,交通闭塞,被视为蛮荒之地的贵州来说,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喜事,不仅以炯、同和二人光荣,黔省人民亦光荣,全国学界不得不对贵州文士刮目相看。
  癸卯科探花杨兆麟
  杨兆麟(1871-1919),字次典,别名锡谟,遵义牛蹄场(今遵义县牛蹄乡)人。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京会试,时值马关议和,遂以“杨锡谟”之名在“公车上书”上签名,反对议和签约。是科不中,落第返乡。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赴北京会试,名列殿试一甲第三名,授职翰林院编修。功成名就,家门悬匾“探花第”,人们称其宅为“探花府”。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历时两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授候补浙江嘉兴府知府。宣统三年(1911)受赏二品衔,赐记名提学使、资政大夫。辛亥革命时避居上海。民国三年(1914)回遵义,担任《续遵义府志》总纂。民国六年(1917)出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参议员。民国八年(1919)病逝广州,终年48岁,遗体归葬老家金鼎乡下玉石坝,有遗著传世。

有三个,都在清朝,分别是,赵以炯,曹维城,夏同和。只有赵以炯是真正的状元,曹维城是武状元,夏同和是取消科考以后的状元。


古代贵州 状元出过状没有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