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精品~

自信心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底气,也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自信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自信心就会阻碍他们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以身作则
小学生在家里和学校成长,接触的人除了家长就是老师,学生具有向师性,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学生,一个怎样的老师就可以教出怎样的学生,同样自信的老师会教出自信的学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满自信,以身作则。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学生,学习好的学生就那么几个,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备受老师关注,受家长的爱戴,受同学的羡慕,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处处受表扬,是最自信的,但学习成绩好仅仅是少部分,很多学生都是一般学生、甚至还有一些学困生,他们在家人眼中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若在学校里老师不关注他们,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失去信心,因而,要让学生树立信心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亮点,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学生的缺点,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一步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让学生感到自己很重要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主角,希望所有人对自己认可,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是第一位的,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干什么都是对的,可对于学差生来说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但他们也渴望在家里在学校能得到他人的认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班级中很重要,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加以适当肯定,有了教师对自己认真思考结果的肯定,学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会更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多关注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部分是不自信造成的。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而不发表自己的想法,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班级中可有可无。因此我们教师要为这些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感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我也很重要。
四、老师的赞美教育激发学生
“你是可以学好的,你完全有能力学得更好,希望你继续努力,加油!”应该用这样的话语来激励学生。而不应该用“你怎么笨得出奇啊!”“你坐在教室里怎么像个呆子?”诸如此类的话语刺伤学生幼小的心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要轻易地对学习不好的学生说他们不行,不能否定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赞美学生,当学生通过自我表现获得赞美,体会到被表扬的喜悦时,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而自信心的增强,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更勇于表现自己。只要学生能学会勇敢地展示自己,就是在把握机会,积极进步。
五、归零教育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归零教育使他们“成绩代表过去,一切还得更努力”,“学如逆水行舟”;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归零教育使他们还要更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归零教育使他们抛弃包袱,开创新成绩。
六、关爱、责任
教师要考虑缺乏自信心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意向,注重从感情上抓住他们的情绪动向,同他们顺利地进行思想交流,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取得学习上或活动中的成功。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工作中,与家长紧密配合,坚持培养目标与措施相结合,严格要求与信任关怀相结合,做好培养工作。特别是对成绩差的、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敢问、敢回答。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学生有兴趣了,才能更好的记住知识,掌握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经营,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中慢慢的进步,树立自信。

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    摘要: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门槛,学习时间、方式和要求的骤变使他们处于不适应状态,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对学习缺乏主动和持久的耐性,表现在课堂上为被动,不专心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设计并实践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重要和有趣的,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本文从培养一年级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和教给学生发言的方法和要求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了如何激发一年级小朋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这个问题。   关键词:学习观 学习兴趣 发言 主动参与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催化作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仅应该担负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任务,更应该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小学阶段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还很稚嫩,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学习数学还依赖教师、家长,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普遍存在着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   二、主要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学生的心理需求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便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并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研究的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