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一季不如一季?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许多人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不如第一季?~

《舌尖上的中国》不知怎么就火起来了,街头巷尾都在讨论它,火爆程度还是相当的好。于是乎,团队也从业余变得专业,成为了央视的项目组。接下来的第二季,虽然也很火爆,但是有许多人都认为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这是为什么呢?看了网上的评论,总结了这么几个点。

1.期望值太高
续集,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客观的说,不管什么剧,续真的不好的拍。对于第一季来说,观众对它一开始就没有期待值,但是《舌尖2》,有了《舌尖1》作对比,观众对于它的要求,不管是从素材,剪辑,拍摄上来说都有更高的期望值。
2.从素材上来说
舌尖2在某些部分已经重复拍摄,有炒冷饭之嫌,比如养蜂人,挂面工艺,干丝儿,辣椒油,菜籽油这些都有其他节目专集呈现,拍摄剪辑都是新的,但是素材本身确实重复的。所以会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

3.从定位来说
舌尖1是更加注重美食的展现,舌尖2注重的中国人文情怀,生活方式的体现。这是不同的命题,不论好坏。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舌尖1》里面选择美食的制作者,要么是擅长烹饪,要不是对食物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总之跟烹饪的关系是比较近的。但是《舌尖2》里面对于人物的选择可能只是因为恰好,在外打工的儿子从外面回来,妈妈做了一顿美食给他。人们都是喜欢看故事的,也不是说这个不好,但是对于吃货的我来说,还差那么一点。

4.网上有文章说过《舌尖2》和《舌尖1》体质上的差别。
文章是这么说的“《舌尖1》是体制外人首创,《舌尖2》是央视帝国内部人马重金打造的。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任长箴在家里浇花,闫大众(首席摄影)在拍广告,胡迎迎(第二集编导)是在给公司拍宣传片,马羽洁(第三集编导)是在拍农业科教片,顾洁(《花絮篇》编导兼摄像)在找人要上一个片子的工钱。他们当中有些人曾经在央视工作过,但现在多转做自由职业者。
任长箴被任命为执行总编导之后,把他们都找了回来。这帮人都有了15年以上的电视拍摄经验,但近些年已经很少拍纪录片了,用胡迎迎的话说“养不活自己”。这次被任长箴召集拍片,多少有几分《少林足球》里周星驰游说当年那帮师兄弟踢球的味道。朱乐贤说这在央视叫项目制,跟项目管理一样,央视自己的人不够,再临时外聘一部分人,“因为我们要团结更多的力量来做一个片子。””
其实体制内外都有它的好处。体制外没有更多的限制,特别是在选题的时候,大家天马行空能做的事情更多,但是想想,体制内的话,剧组能得到的资源也会更多,原本舌尖1的资源上的限制就会少很多。
其实就个人来讲,觉得它还是不错的。咱们讲一讲优点。
1.舌尖2比舌尖1有深度
不得不说,在立意上,第二季比第一季有深度的多。第一季注重的是舌尖,第二季注重的是中国,一下子从小的“舌尖”跳跃到了“中国”这个命题,从美食讲到了人文和情怀,用这种特别的方式道出了中国特色,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让中国人和外国人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和每一点蕴含在中国人生活当中的内涵。

2.依然立足于美食,重视美食
续集真的是太容易跑偏了,尤其是这些比较火的剧,有些甚至会大改革,比如小编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忘记了美食的初衷,一集里面美食不到10分钟就去聊生活啊,智慧啊等等,这里就不一一提到了。所幸虽然舌尖2更加注重情怀了,但是依然有不错的美食呈现。

1、 视觉享受2、民以食为天3、人们不想再吃对地沟油,和皮鞋了!
步骤


美食诱人?地域文化更诱人!
科学技术的发达、交通的便利让现代人可以随心所欲尽情享受口食的欲望,冬天里可以吃到夏天里的西瓜,夏天可以在空调屋里吃热气腾腾的火锅;食物也不分南北,一座二线城市便可以尝尽祖国各地的特色美食。
北京王府井、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武汉户部巷、济南芙蓉街这些地域城市的美食地标早已赫赫有名,成为城市独一无二的美食文化的聚集处。自诩为“吃货”的人越来越多,吃的欲望被人们接受和认同。
《舌尖上的中国》里那些普通的食材不名贵却足够新鲜,需要经过寻觅才能获得,弥足珍贵,从第一季的松茸、冬笋、酥油茶、太湖莲藕、上海醉蟹到第二季的酥油蜂蜜、云南野生木耳、莽山糍粑、台州跳跳鱼,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之中蕴含着普通人恋家的朴素情怀,让观众随着片中主人公的寻找中反观小时候那些尝过之后再也无法忘记的家乡的味道。
制片组网罗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从南到北再由北到南,东部沿海、中部平原,东北平原、内蒙古大草原、云贵高原,美食故事的讲述中辗转祖国东西南北,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也是一部“咫尺天涯的壮美民族风情图”。
动物、植物、佐料这些身边的美食在油中沸腾,被镜头一一放大,它传递的是一种吃的理念,对生活认真的态度。

美食故事里的亲情故事
地域的跨越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和文化上的色彩斑斓,更重要的是以人物命运的起伏为线索,串联起一个又一个在时代大潮下面临生存、选择、传承的打动人心的故事。
第一季《自然的馈赠》中,小卓玛天不亮就要和妈妈去原始森林中挖松茸,奔波一天,妈妈差点摔倒,看着别人都挖的比自己多想到妈妈的身体不好却拼命找松茸,小卓玛着急又心疼;在《时间的味道》一集中,在北京奋斗打拼的朝鲜族女孩金顺姬回到老家,和母亲一同腌渍泡菜,秘制记忆中的味道;第二季《脚步》里白马占堆冒险爬上四十多米的大树为家人寻找制作酥油蜂蜜的蜂蜜;苗族女孩李建英望着母亲脱下家乡服饰穿上都市流水线上的衣服,为了大山里的一双儿女远离故土、奔走他乡……
在琐碎的讲述中,把食物与人物命运牢牢地拴在一起,传递着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对自然与父母的感恩涤荡在观众心中,那么熟悉,那么浓……

精心烹制的“视听”盛宴
除却美食的诱惑、亲情的感召和家乡的记忆外,整部纪录片的包装也可谓耳目一新。青年音乐作曲家阿鲲创作的配乐清新秀丽,那是一种能在心涧流淌的音符。《劳作的春夏秋》、《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冬藏》这些原创音乐与整部纪录片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颇为动人。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副教授李立宏担当配音解说人,他的声线沉稳老练,把普通人的故事经过声音的置换,讲述的荡气回肠,有赵忠祥声音的味道,却又比赵忠祥更为理智和生动,为片子增色不少。
摄制组主创坦言向BBC经典纪录片《美丽中国》、《人类星球》取经,在镜头上突破传统,另观众印象深刻而又爱的深切的就是美食制作完成后,俯拍一家人举杯共饮的镜头、人们拿着自己用汗水获得的食材拘谨而又朴实微笑的镜头、摄像机跟拍食物上桌的镜头,这些画面自然流露出对劳动者的尊敬、对美食的敬畏,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又饱蘸自然地烟火气,深入人心。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中国纪录片史上的新纪元,更是为中国地域美食开创一个广为传播、蓬勃繁荣的一个机会。摄制组笑言“自己是笨拙的匍匐前行。”可是他们对于创作的态度、对纪录片的诚意使“真正的中国美食文化”回归正统,让中国人在口水过后的泪水中尝尽那一飨舌尖上的盛筵。


原来的第一季名声打出来了,各方面的干预就越来越多,从开始介绍中国美食,到现在插入更多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这些东西一插就显得整体很混乱,美食也没功夫介绍了。再加上导演,文案实力和第一季相比略输一筹,似乎第三季是想跳出前两季给大家留下的刻版印象,所以就开始大改,变成了四不像。然后就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了。

舌尖1是更加注重美食的展现,舌尖2注重的中国人文情怀,生活方式的体现。这是不同的命题,不论好坏。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舌尖1》里面选择美食的制作者,要么是擅长烹饪,要不是对食物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总之跟烹饪的关系是比较近的。但是《舌尖2》里面对于人物的选择可能只是因为恰好,在外打工的儿子从外面回来,妈妈做了一顿美食给他。人们都是喜欢看故事的,也不是说这个不好,但是对于吃货的我来说,还差那么一点。



我个人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大家的期望值太高,续集,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客观的说,不管什么剧,续真的不好的拍。对于第一季来说,观众对它一开始就没有期待值,但是《舌尖2》,有了《舌尖1》作对比,观众对于它的要求,不管是从素材,剪辑,拍摄上来说都有更高的期望值。第二个是从素材上来说,《舌尖2》在某些部分已经重复拍摄,有炒冷饭之嫌,比如养蜂人,挂面工艺,干丝儿,辣椒油,菜籽油这些都有其他节目专集呈现,拍摄剪辑都是新的,但是素材本身确实重复的。所以会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

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请给我留言点赞哦~



第一季做的太好了,不仅是题材上还是拍摄制作上,都刷新了人们对国产纪录片的认识。正是第一季的巅峰,第二季的制作压力就很大,并且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IP,此时多方力量就进入了,当然也不是否认第一季有的多方力量,只是没第二季更复杂。你想,这个金招牌谁不想蹭点金。而第三季完全毁在纪录片水平与人们的期待的矛盾上,第一季太好的表现也拔高了人们对第三季的要求。

简单点说,第一次吃佛跳墙的美味,你肯定记得;第二次你还记得;第三次第四次多少次之后,然后你觉得吃个馒头就个咸菜丝也比佛跳墙好吃。这就涉及到一个味觉的阈值问题,腻歪了。同样,视觉审美疲劳了。给你一个大美女你能天天硬吗?这都是最原始最朴素的道理。哈哈。

侵权必删,谢谢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很好看的,至于为什么一季不如一季也许是因为大家都审美疲劳了,每一季都是一样的套路。

观众出现审美疲劳了,这很正常,我觉得制作水准还是在线的。


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一季不如一季?视频

相关评论:
  • 13968959636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一季比一季差
    苗典该答:从素材上来说舌尖2在某些部分已经重复拍摄,有炒冷饭之嫌,比如养蜂人,挂面工艺,干丝儿,辣椒油,菜籽油这些都有其他节目专集呈现,拍摄剪辑都是新的,但是素材本身确实重复的。所以会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从定位来说舌尖1是更加注重美食的展现,舌尖2注重的中国人文情怀,生活方式的体现。这是不同的命...

  • 13968959636《舌尖上的中国》一直在线,为何网友大呼没有了“味道”?
    苗典该答:02、拍摄内容的偏差。我们之前也说了,《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比较少见的把焦点对准美食的纪录片,其他类型如人与自然、人文历史的纪录片有很多,虽然美食也离不开人,但是最终美食应该是主角。在第一季里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美食确确实实是主角,但是后续几季焦点好像有点放在做美食的“人”...

  • 13968959636《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全集》收视率怎么样?
    苗典该答:手机版 我的知道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全集》收视率怎么样? 搜索资料 我来答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网络繁忙请稍后重试 新浪微博 QQ空间 举报 浏览1 次 本地图片 图片链接 提交回答 匿名 回答自动保存中为你推荐:特别推荐 可以“穿越”的虫洞,如何形成和工作? 为什么中国人爱喝热水? 永乐盛世是真是假?朱棣统...

  • 13968959636...舌尖上的中国》的口碑为什么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苗典该答:一是节目创新不够。二是内容不够丰富。这一季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美食量太少了。不论制作方想要什么内涵,这毕竟是美食类节目,还是以美食为主。这一季有一种舍本逐末的感觉。诉说的情感过多。二是内容不够丰富。三是制作不够精良。可能是导演和剧组都有变动,整体的感觉不如第一季那么精良了。有些...

  • 13968959636舌尖上的中国2为什么不如第一部
    苗典该答:《舌尖上的中国1》和《舌尖上的中国2》为何有如此的差距呢?原因很简单,主创人员大换血。第一部的总导演是陈晓卿,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所谓总导演也就是个统筹,其从来没有去过拍摄现场,执行总导演是任长箴,原在央视工作过,后离职,脱离体制,第一季七集的分集导演都是任选定的,有张铭欢、杨晓清...

  • 13968959636《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有什么区别?
    苗典该答:不过这些都让网友“小叶子”觉得“有哪里不太对”:“我原以为‘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在中国’,现在看了第二季的感觉是‘人文在中国’,第一季是70%中国美食+30%厨房哲学,到了第二季第一集,就变成了50%人文关怀+20%煽情+30%美食”。作为一部讲述食物的纪录片,可食物在《舌尖2》里已经成了...

  • 13968959636对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评价都有哪些?
    苗典该答: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地域与地域之间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不同,中间穿插这一个个真实饱满的小故事,从架构上摆脱了传统国产纪录片说教科普的套路,通过镜头直接的吸引观众对于饮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关注。(国际...

  • 13968959636《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与第一季有什么区别,多了哪些新看点?
    苗典该答:回答:两季都看了,对比一下。 第一季是看食物, 很羡慕那些做菜的人, 向自己成为做菜的人。原来我吃了那么多东西, 连好吃的边也没碰, 更是吃的味道的心态。故事里的人也是美味的一部分。 第二季度的第一感觉是强烈的、社会的现实。在食物的描述中, 食物只是人物的陪衬。我不知道你的读者有没有这...

  • 13968959636哪些纪录片能够真实地展现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苗典该答: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 我本人就是一个纪录片的爱好者,经常会用不同的纪录片下饭。 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个人觉得可以展示中国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纪录片吧。 1.《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第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的时候,我还在读大一,那个时候我没有旅游过,也没有怎么吃过外面的食品。 当时我宿舍的舍友和...

  • 13968959636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苗典该答:《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