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简述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分枝的历史过程。19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不少学者试图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论证教育过程。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早在1806年,他就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该书企图用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教学的理论问题。
1835年,他又写了《教育学讲授纲要》,对前书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学思想作了补充与发挥。赫尔巴特将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立志于用准确、精密的数量化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问题。
1903年,他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来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并于1913—1914年出版。在该书中,桑代克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从而正式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扩展资料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这两个名词经常交替使用,但通常从事理论工作及研究的人员较倾向称作教育心理学家,而在学校或学校相关埸所从事实务工作的就被归类为学校心理学家。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与发展,实务工作上特别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理解教育心理学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心理学

共同特点:
游戏的年龄发展水平展现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许多心理学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阶段性体现心理发展的水平,其意义在于揭示发展过程中的质的差异。
研究发展的阶段性可以用多种指标来说明差异的状况。上述三种心理学派都不约而同地分析了游戏的年龄阶段状况,将游戏水平及其方式作为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判别指标。   
在精神分析学派那里,弗洛伊德的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分别对应了五种游戏。通过典型的五种游戏展现儿童的心理特点:母婴游戏是口唇期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认知发展学派中心理发展与游戏的对应关系是最为清晰明确的。
在皮亚杰看来,感觉运动阶段对应机能性游戏、前运算阶段对应象征性游戏、具体运算阶段对应规则游戏。通过这三种游戏展现儿童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虽不像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发展学派那样,有明确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但在艾里康宁那里还是涉及到发展阶段问题。
他认为,游戏的三阶段,即掌握物品的习惯用法到最初动作的发展再到动作的进一步概括化,展现了儿童心理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从摆弄和操作物品的动作转向模仿人的活动、体会相互之间的关系。

扩展资料
1、精神分析学派:
要解决的矛盾是本我与超我不平衡问题,需要自我的积极作用。自我的作用发挥得好,则个体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反之,则郁闷,失常。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者认为,游戏能够帮助自我不断获得强有力的能力,调整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并使平衡能够保持下去。
因为游戏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帮助内化社会规范,及时反映变化,并在假想的情境中实践与体会。所以,游戏丰满了自我,对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有特殊的意义。   
2、认知发展理论:
要解决的是适应问题,适应要求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相等,但往往由于主体的发展,客体的复杂、多样,对等的状态常常短暂、难以维持久远。要么同化作用大于顺应,要么顺应作用大于同化,不适应随时发生,带来的是情感的失落。
皮亚杰将同化作用大于顺应的思维方式,称作游戏,可见在认知发展心理学派这里,游戏本来就是与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游戏通过反映客观现实,构建认知结构,逐步适应,满足情感需要。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文化历史的制约,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学习前期他们确定了游戏在其中的意义,这是因为,孩子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境,这种想象的情境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并通过游戏,试图超越他现有的水平,逐步地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从而使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得以提高。

德国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对弗洛伊德的影响非常大。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直接受到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莱布尼茨的微觉学说、赫尔巴特的意识阈概念、费希纳的无意识思想、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思想、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以及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的影响。
弗洛伊德曾听过布伦塔诺三年哲学课程。布伦塔诺对他的思想主要有两点影响:一是心理现象的意向性、能动性的观念,以及心理现象的能动力量是只存在于内在世界的一种“内在的客观性”;二是间接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发生学的观点。莱布尼茨是近代第一个肯定无意识心理现象的人,他把微觉视为未被意识到的无意识,是积极主动活动着的东西。微觉形成一个浮动的冰山,它那不大的山峰为智者观察自身活动打开了眼界。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的价值就是受此启发。赫尔巴特认为意识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他关于无意识和意识等差的观念、关于心理活动的冲突、排斥和复合的观念,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明显的影响。弗洛伊德公开承认费希纳的无意识思想对自己有重要影响。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思想也与弗洛伊德思想也有多处相似之处。弗洛伊德还极为敬佩尼采,称尼采的一些猜测和直觉,常常惊人地与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相一致。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也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影响:重视无意识的地位、肯定无意识的可能性以及悲观主义倾向。 19世纪盛行能量守恒和进化论的思想,这些科学思想通过弗洛伊德大学时代的老师、著名生理学家布吕克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世纪中期赫尔姆霍茨提出能量守恒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至另一个物体,却不能被消灭。赫尔姆霍茨还指出,有机体内除了普通的物理和化学力外没有别的活动,心理能就是脑细胞所提供的物理能。深受这些思想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人从大自然获得能量,又为某种目的消耗能量,人类的行为就是能量释放的结果。
另外,弗洛伊德也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经过不断的进化而形成的,是从动物阶段过渡到人的阶段,在许多方面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这种把人生物学化的观点就构成了弗洛伊德本能论的依据。他也把人的本能和动物的本能等同起来。
最后,当时的医学,主要是精神病学背景,也对精神分析的产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精神疾病的原因和治疗一直是个令人困惑的难题。在文艺复兴以前,对精神病的认识和治疗一直是迷信观点占统治地位。文艺复兴后,由于科学和社会思想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精神错乱是一种疾病,对精神疾病应予以治疗。德国精神病学者格里辛格尔提出把精神病的原因应归为大脑病变,并于1845年提出了生理病因学的观点。但是很快心理病因的观点也开始形成起来。心理病因观是指在心理或精神方面寻找行为异常的原因。精神分析就是主张心理病因观点的一些人发展起来的,而维也纳医生麦斯麦可以说是心理病因说的先驱。1843年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提出以精神催眠代替麦斯麦的“通磁术”,正式确立了催眠术的概念。后来催眠术分为两个派别,弗洛伊德分别向两个派别进行了学习。



心理学知识分享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历史背景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