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男子20称什么?

来自:优品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古时男子20称为什么?~

弱冠。
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40岁(男)——不惑
50岁——知天命;60岁---花甲;70岁——古稀

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7岁。
始龀、龆年:男孩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指数之年:9岁。
10岁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jī]: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作“弱冠”、“加冠”。
《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即称“弱冠”。早在周朝,男子二十岁时要行成人礼,其仪式主要是加冠礼,还要加冠 三次,表示有权力参与管理、报效国家、参与祭祀。为什么说“弱”呢?孔颖达解释说:“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原来是指体格还不够强壮。在实行加冠礼的时候,男子还要把头发盘起来,做成发髻,因为要戴帽子,由此又产生一个现象:“结发”。当然,“结发”还有指结婚或者妻子的意思。
男子20岁。古代男子二十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扩展资料行加冠礼: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家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加冠、弱冠。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指男子20岁,也称加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扩展资料

对于帝王而言,冠礼具有特殊的意义。周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位之王去世,嫡长子无论年长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年行冠礼则不可亲政。

周成王幼年继武王之位,但周公摄政直至其成年。嬴政十三岁即秦王位,但也是直到二十二岁,“冠,带剑”,方才亲政。

明朝迅速恢复了被破坏的华夏礼仪制度,冠礼实现了第二次复兴。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总的来看,明代冠礼比较盛行。

清军入关,华夏衣冠文化再度遭受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冠礼进入了自南北朝以来第二次长时间的沉沦期。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直接摧毁了华夏衣冠礼仪的文化土壤,衣冠发式俱毁,成为至深的民族耻辱和伤痛。

清廷颁布“十从十不从”政策,其中,“老从少不从”使清初幼儿仍可保留汉族发式、著童子服,及至成年,还可勉强行冠礼,但行礼之日即剃发之时,汉民族从此告别了延续几千年的加冠礼仪。在社会整体全面文化环境下,冠礼逐渐湮灭在历史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加冠



加冠、弱冠。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指男子20岁,也称加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扩展资料

对于帝王而言,冠礼具有特殊的意义。周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位之王去世,嫡长子无论年长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年行冠礼则不可亲政。

周成王幼年继武王之位,但周公摄政直至其成年。嬴政十三岁即秦王位,但也是直到二十二岁,“冠,带剑”,方才亲政。

明朝迅速恢复了被破坏的华夏礼仪制度,冠礼实现了第二次复兴。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总的来看,明代冠礼比较盛行。

清军入关,华夏衣冠文化再度遭受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冠礼进入了自南北朝以来第二次长时间的沉沦期。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直接摧毁了华夏衣冠礼仪的文化土壤,衣冠发式俱毁,成为至深的民族耻辱和伤痛。

清廷颁布“十从十不从”政策,其中,“老从少不从”使清初幼儿仍可保留汉族发式、著童子服,及至成年,还可勉强行冠礼,但行礼之日即剃发之时,汉民族从此告别了延续几千年的加冠礼仪。在社会整体全面文化环境下,冠礼逐渐湮灭在历史之中。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弱冠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古时男子20称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8436364136古代男子二十岁叫什么
    邬欣选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称为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礼,是中国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嘉礼的一种。其他还有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为:赤子(初生的婴儿),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龆龀(七八岁的儿童),垂髫(指三四岁至八...

  • 18436364136二十岁用古语怎么说?
    邬欣选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弱冠指男子20岁,也称加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

  • 18436364136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之为什么年
    邬欣选1、古人称男子男子20岁称弱冠之年。2、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

  • 18436364136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三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一百岁?
    邬欣选(1)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2)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2、三十岁:而立,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3、五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4、六十岁:耳顺、耳顺...

  • 18436364136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之为什么年
    邬欣选1、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2、在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要在宗庙中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然而,因为身体还未完全强壮,所以称为“弱冠”。冠礼由父亲主持,并邀请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贵宾会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予一个与...

  • 18436364136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叫什么
    邬欣选古时汉族男子20岁左右叫弱冠,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较年少。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男子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戴上帽子,弱冠不能用于女子。男子指的是男性的人类,指男人、儿子、丈夫、刚强有作为的男人、称无官爵的成年男人、嫡长子。

  • 18436364136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什么之年,三十岁为什么之年,五十岁为什么之年,六十岁...
    邬欣选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2、30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3、40岁 不惑(...

  • 18436364136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之年
    邬欣选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

  • 18436364136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之年
    邬欣选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之年。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不惑之年。五十岁称知命之年。六十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七十岁称古稀之年。八九十岁称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一百岁岁为期颐之年。

  • 18436364136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三十岁为什么之年?
    邬欣选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