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写人的部分有什么特点?既然是写景的文章,作者写人的作用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满井游记 其中写人的部分有什么特点?既写景,作者为什么又写人~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满井游记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潇(xiá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hài)之二月也。
编辑本段译文
满井游记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起风时就飞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每次顶着风快步疾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可以看见水底,河水亮晶晶的样子好像刚打开的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般,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短毛一样,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但汲泉煮茶喝的人,拿着酒杯唱歌的人,身着艳装骑驴的女子,也时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一旦走起路来,就会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之间就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人不能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大自然之间潇洒自然的,就只有我这种闲官。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此时此地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这是己亥年二月了。
编辑本段注释
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燕(yān):指北京地区。 花朝节(zhāo):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为百花生日。 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冻风,冷风。作,起。 砾:小石块。 局促:拘束。 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写月份。廿:二十 稍:略微 和:暖和。 偕(xié):一同,一起。 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土膏:肥沃的土壤。膏:肥沃。 若脱笼之鹄(hú):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鹄:天鹅。 于时:在这时。 冰皮:河面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 波色乍明: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像鱼鳞似的波纹。 晶晶然:亮晶晶的样子。 新开:新打开。 匣(xiá):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娟然:美好的样子。 倩女之靧(huì)面: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倩女,美丽的少女。靧,洗脸。 髻(jì)鬟(huán)之始掠:刚刚梳好髻鬟。鬟,梳成的环形发髻。掠,这里指梳理头发。 梢:指柳梢。 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 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约一寸。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 驴。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劲:猛,强有力。 浃(jiā):湿透。 曝(pù)沙之鸟: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 呷(xiā)浪之鳞: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代鱼。 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通“隳”,坏、耽误。 潇然:形容无拘无束潇洒的样子。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适:正好。 恶(wū)能:怎能。 纪:通“记”,记述。 己亥(hài):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注音
燕地(yān) 花朝节(zhāo)飞沙走砾(lì)廿二日(niàn)鹄(hú) 波色乍明(zhà)倩女(qiàn)靧面(huì) 髻鬟(jì huán) 浅鬛(liè)茗(míng)罍(léi)蹇(jiǎn)浃(jiā)曝(pù) 呷(xiā)堕(huī)事恶(wū)纪(jì)
古今异义
1.土膏微润 古义:肥沃 今义:糊状的东西 2.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古义:梳掠 今义:夺取 3.柔梢披风 古义:在风中散开 今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4.恶能无纪 古义:怎(么),哪 今义:厌恶 5.局促一室之内 古义:拘束,局限 今义:常指“拘谨不自然”等
通假字
纪:通“记”,记述。 堕:通“隳”,耽误,毁坏。
一词多义
1.于:①于时冰皮始解(介词,在) ②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介词,从) 2.然:①娟然如拭(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 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表转折,但是) ③晶晶然(……的样子) 3.鳞:①鳞浪层层(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一样) ②呷浪之鳞(借代鱼) 4.之:①若脱笼之鹄(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5.乍:①波色乍明(副词,初,始) ②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副词,突然) 6.始:①余之游将自此始(动词,开始)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前一个作副词,才。后一个作副词,尝;曾经) ③于时冰皮始解(刚刚、开始) 7.得:①欲出不得(能够) ②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8.时:①冻风时作(经常) ②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9.而: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表顺承) ②罍而歌者(表修饰)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 10.鬣:①麦田浅鬣寸许:兽颈上的鬃毛 ②毛羽鳞鬣:鱼鳍 11.室:①倚而室之:改造成一间屋子 ②一室之内:屋子
词类活用
1.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跑) 2.鳞浪层层(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一样) 3.麦田浅鬣寸许(名词作状语,像兽毛一样) 4.泉而茗者(名词动用,汲泉水,煮茶) 5.罍而歌者(名词动用,端着酒杯) 6.红装而蹇者(名词动用,穿着艳装,骑驴)
特殊句式
1.山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为……所……,被动语态。) 2.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否定词倒装,应为“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3.局促一室之内(省略句,可加“于”至“促”字“一室”之前) 4.若脱笼之鹄(省略句,省略“我”,译时要补上)
编辑本段文章主题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希望在公事之余能够继续出游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愉悦,轻松的感情!还有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能不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答案; 有男有女,有动有静. 一 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满井游记》也不例外。文章的第二段用寥寥数百字描绘了一幅北国初春风光图:那里冰冻初解,水波粼粼,山色晴和,明净如洗;杨柳随风摇曳,麦苗破土而出;游人或喝茶饮酒,或唱歌骑驴,其乐无穷;鱼儿悠然嬉戏,小鸟怡然曝沙。这幅优美的暮春风景图中,渗透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作者犹如鱼儿、小鸟那样怡然自得。而这正是他“独抒性灵”理论的具体体现。袁宏道所处的时代,宦官擅权,政治腐败,朝内党派斗争剧烈。他既不参加斗争,又不愿同流合污,一生曾多次退守田园,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满井游记》典型地体现了袁宏道这种“闲适”的思想。
二 抓住特征,字字珠玑。
作者写景抓住特征。第一段写北京气候的寒冷时,“余寒犹厉”的“犹”字强调了严寒的余威之烈。“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句中的“作”“飞”“走”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刺耳、沙石漫天的肃杀景象。两句中的“寒”“冻”也集中地表现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丧、郁闷的心情。第二段中,“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一“始”一“乍”,把初春冰面开始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的景象描绘得十分活脱,又透露了作者心情的解冻,融融的春意也来到了作者的心田。“镜”的比喻,描绘出满井水光亮晶晶,乍暖还寒的特色。“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中,“拭”字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点。“倩女”的比喻,则进一步突出山峦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刚洗脸梳妆过的少女一样,多美啊!再如“柔”“披”“惟”等字,也都用得十分准确传神。
三 妙用衬托,起伏多姿。
袁宏道的游记十分注重结构上的变幻起伏,课文集中体现在妙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上。作者第一段极力描写北京气候寒冷,是用来衬托第二段满井风光的;用城内的“寒”衬托满井郊野的“暖”;用城内的“冻风”“飞沙走砾”衬托满井的水色山光、飞鸟游鱼;用囚于一室“欲出不得”的烦闷衬托游于满井山水中那种“若脱笼之鹄”的“悠然自得”的欢愉。

《满井游记》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满井游记》可以引导学生读读、讲讲、议议。
要求学生预习时查字典,作到读准字音。把课文中的语句读顺畅。
教师组织学生读读、议议。
明了文章第1段写城中景象,抒发他欲出游而不得的心情。文章第2段写满井的早春景色。可分三层:一层点出出游的时间、人物、地点;二层写满井的早春景色;三层写作者的感受。
明了全文的整体气氛:作者心情是愉快的。作者袁宏道当时虽是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但终日的拜谒酬道,使他颇感苦闷,因此,他寄情山水,逃避现实,是典型的“闲适”思想,所以春寒料峭的时候,他便兴冲冲急匆匆走进了大自然。为了更好地传达出心情的愉悦,作者在第一段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勾画北国早春的特点:“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渲染了只好闷在斗室内的压抑。这种心情的人一旦郊游,看到早春“冰皮始解”,心自然豁然开朗,也解冻了。于是,文中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交融,山好、水好、万物美好,人有情,景也有情,春景融进了感情色彩。
明了文章中文句的照应,朗读时语气、音调上要呼应。如:2段中写春景“天稍和”与1段中“余寒犹厉”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照应等等。
明了对春景的描写形成一幅幅山水画。波色鳞浪,山峦、柳条、麦田如画;游者男男女女各具神态;鸟、鱼皆有喜气。朗读时眼里要有画面,才能把作者用词准确、比喻传神的语言功夫传达出来。

《满井游记》资料: 矛盾手法的妙用

矛盾法则,是事物的辩证法则,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揭示事物既矛盾又统一的内蕴,有助于了解事物的本质。因此,文学创作中引进矛盾法则,也是自然之理。
《满井游记》中矛盾手法的运用,很值得探讨一番,开掘它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艺术矿藏,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文章一开篇,就揭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因严寒而不能出游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局促”与“不得”这对矛盾,具体申诉了自己的矛盾心理。“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这“驰行”与“辄返”的矛盾,则从行动上展现了主、客观的矛盾对立状态。这样,通过矛盾的心理和矛盾的行动的描写,就为下文正面的出游,陶醉于大自然初春的美景,作了最好的渲染与铺垫。写满井的春水、春山,作者分用了两个比喻,联想丰富,秀奇传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接写柳条时,不再用喻,却换用矛盾手法:“将舒未舒”。这一“将”一“未”,肯否叠用,显得神情活现,细腻逼真,令人击节赞赏!你说这柳枝上的嫩芽将要舒展开吧,可又没有舒展开;你说没有舒展开吧,可又将要舒展开。再加上“柔梢披风”的正面描写,更使人遐想不尽,美感顿生。苏东坡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中吟道:“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困酣骄眼,欲开还闭。”这正是“将舒未舒”的最好注脚。
按逻辑规律说,“正”中包含着“反”,肯定命题中倚伏着否定命题;反之亦然。这就是哲学上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再如,写“游人”,是“虽未盛”,写“风力”,是“虽尚劲”,其后均列举了与之相反的情况。这样,就从对立统一规律中推出了直观形象,在字里行间浸润着早春的芳香,更透露出作者的喜悦,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这都与作者矛盾手法的妙用分不开。

《满井游记》资料: 难句译解

1.“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冰融化了,水波开始发出光亮,呈现出像鱼鳞似的波纹,清澈见底,光亮的样子简直像新打开的镜匣子里的镜子发出冰冷的光亮一样。用“镜之新开”而发出的冷光,比喻“冰皮始解,波光乍明”的光亮,二者相似,比喻贴切。
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美好的样子如擦拭过一样,鲜妍明媚,简直如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过发结一样。用“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比喻用雪水洗过的山峦,表现了山峦的特殊美。
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喝着用泉水煮的茶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艳装骑驴的……泉罍、茗、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从动作、装束打扮上去描写游人,显得活灵活现。同时也表现了游人在漫长冬季之后的舒展心情。

《满井游记》资料: 一处标点的商榷

标点符号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能帮助读者分清句子的结构,明辨句子的语气,让人不至产生歧义,从而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满井游记》第二段开头的几句,在初中《语文》第六册中是这样使用标点符号的: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古人笔录或排印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但在阅读或指导学生学习时,得进行断句活动,这就是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习其句读”。可见古人也是很重视断句的,因为它牵涉到对文意的明确理解。今人写、印文章,使用标点符号,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比古人进了一大步。但是,今人对古文进行标点,必须仔细揣摩文意,力求准确使用,才能有益于后学。这里的十五个字,我认为以这样标点为宜: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因为第一,从上下文意看,上文写到自己在漫长的冬季“局促一室”,早就按捺不住出游的心情,甚至“冒风驰行”过,但终因酷寒难当,“未百步辄返”,只因“天稍和”机会才来了。从这15个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愉悦之心,从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中,也可找到印证;因此,将它们点成三字句,乃是顺应上下文气之举。这五个三字句,显得短促、急迫、明晰、跳荡,加上“偕”“出”“至”三个动词的配合使用,就活脱出了作者的形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潜《归园田居》),一个面带“喜气”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袁宏道,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第二,以句子结构看,“廿二日”是时间名词,可作为独立的句子出现,是表述时间的,语法书上称为独词句。“天稍和”是完整的主谓句,是描写气候的。以下三句都是省去主语的动宾式短语,是分别记叙作者“偕数友”的行踪的。它们都能独立成句,无懈可击。再说,这五句字数一样,结构匀整,排比而下,一气呵成,具有整齐对称美;音律和谐,铿锵悦耳,颇富音乐旋律美,很适合作者此刻舒爽惬意的心情。反之,像教材中断为三句那样,是不合理的,既不适合表达“我”的愉悦心情,也有语法上的欠妥之处。如果说“偕数友出东直”构成连动式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前一句的“廿二日天稍和”(明明是两个单句!),无论如何也不应糅合为一句。也许教材中此文的标点者,考虑到上下两句各为六字的对称美,但终因“廿二日”是叙时间的,“天稍和”是述气候的,多自独立成单句,怎能合二为一呢?
还要指出的是,作者在这里用一“廿”字,而不用“二十”两字,也正好说明他引文时原意,就是用的五个短促的三字句。

《满井游记》资料: 最后一段不该删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清新俊逸,玲珑剔透,“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汩汩地“从自己胸臆流出”,读之“令人夺魂”(《叙小修诗》)。原文有三段。第一段写燕地的气候特征和自己想出游而“不得”的心情。用“寒”“余寒”“冻风”“飞沙走砾”“局促”等词语,尽力烘染铺垫,欲扬先抑,为下文蓄势,为正文张本。第二段是全文重点,写游满井所见秀美的初春景色和游人的雅兴。先总写自己的行踪,继写郊外的景色;然后分写山、水、人、物。描摹十分细腻,用喻极为新奇。段末两句,语含哲理,总括正文,自然有致。
最后一段(即中学教材中被删去的一段),写游满井后的心情。原文如下: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这一段文字,自有其佳妙之处,删去诚为可惜。理由如次: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第一大句抒发了士大夫的闲适之情与官场失意之慨,略带自慰、自嘲、自傲之意。第二大句中的“余之游将自此始”,俨然是一庄重声明,表现了作者对“城居者”尘俗喧嚣生活的不满和对山石草木幽景的憧憬。这一段,看似闲笔,其实与上文有内在的联系。它回应了首段,并与之一道对第二段进行了烘染映衬,即突出了描摹满井初春的美景,正是为了寄情山水;而寄情山水,又是为了表达官场的不得志。如果最后也不点明主旨,那么单纯地写景又有多少意义呢?如果行文只到“城居者未之知也”为止,那么袁宏道独特的性灵和空灵飘逸的审美情趣又在何处呢?因此,文末两句不是蛇足,实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之妙。
第二,从文章结构上看。这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末尾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议论,并推进一层,再起波澜,由议景转到议政,从而呼应了第一段。而末段所展示的袁宏道的闲适、惬意的心情,恰好与首段的“局促”难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句话这首末二段烘染映衬中段,实有两宾夹一主,以宾衬主之妙。
第三,从作者其他散文的结尾看。袁宏道在《答李元善》中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他身体力行,写文章无定格式,注意“发人所不能发”,只要有“新奇”动人的内容就行。如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先概写西湖朝夕的“最盛”之景。接着描写梅与杏桃的“相次开发,尤为奇观”,从而渲染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为写月景作了铺垫。再写“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游人,重在表现他们(她们)的庸俗低下,为下文抒写自己“待月”时高雅“浓媚”的自然情趣进行反衬。最后,在以上层层蓄势、铺垫映衬的基础上,正面描写“六桥待月”的美景,从而最好地展现出作者的“别是一种趣味”。到此,顺势发出两句议论“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以此收束全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耐人咀嚼,余韵无穷。又如他的《佛手岩至竹林寺记》其写法也极独特,主要不在记游庐山,而是铺写他多次梦游仙境的情状,对仙境、仙僧极尽赞美向往之笔,这就反衬出当时尘寰的污秽。文末,也是顺势议论,点明主旨:“噫余安知兹游之不为梦也!”这里,巧妙地把尘世与梦境合而为一,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中,让人们从作者梦境里尽情享受仙境的圣洁,自然也就厌恶现实的黑暗。《满井游记》末段的议论是如此,都是凸现主旨之所在。因此可以这样说,袁宏道的篇末点睛之笔,是他游记小品中“独抒性灵”的一种独特风格和表现艺术,是他“无定格式”中的“有定格式”,我们应让中学生从《满井游记》中了解了他的性灵全貌。

《满井游记》资料: 作者和公安派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
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所以称做“公安派”。“公安派”把李贽写真心写真人的主张加以发展,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文学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公安派”的文学创作给了复古派以摧毁性打击。
公安派的贡献,在创作方面,表现为对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主张“独抒性灵”,相对摹拟古人的倾向而言无疑是进步的。但他们所谓的“性灵”却是一种超越客观现实的主观精神。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人,他的“性灵”是无法超越具体社会的,而要受社会关系的种种制约,只是社会的能动的反映。公安派所谓的“性灵”,当然只是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性灵。由于他们文学主张的片面性和唯心主义,就使他们的创作题材局限在自然景观和身边琐事的范围内,缺乏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重大内容,而所表现的情志,又多是文人雅士的情怀意趣。因此从文学创作的整体来看,公安派的文学成就很有限。但是,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小品文因而在明代后期兴盛起来。公安派的散文“清新流丽”,是优点,但也有不足,这不足之点发展下去就是空疏浮滑,清晰而不深邃。


满井游记写人的部分有什么特点?既然是写景的文章,作者写人的作用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5350367134满井游记中哪些句子用了比喻?品味其效果
    吉茅钞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

  • 15350367134在满井游记一文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的
    吉茅钞“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

  • 15350367134满井游记即写景为什么还写人?
    吉茅钞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已赞...

  • 15350367134《满井游记》的作者是谁?
    吉茅钞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编辑本...

  • 15350367134满井游记的原文与译文? 袁宏道的
    吉茅钞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已赞...

  • 15350367134初二语文(语文版)第24课满井游记的全文解释是什么?
    吉茅钞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

  • 15350367134满井游记为什么被删
    吉茅钞教材把它们编入同一单元(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下册),对于我们比较分析是很有帮助的。两篇游记在表现手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在景物描写上。《小石潭记》在描绘景物上,采用了穷形尽相、细致描摹的手法,做到了“以形传神”。作者抓住小石潭景物的特征,一方面写潭,一方面写潭上的景物。写潭,先写潭水、...

  • 15350367134满井游记中写人的句子
    吉茅钞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15350367134如何用写景叙事抒情写文言文
    吉茅钞何处之景?有何特点?然后围绕这一特点进行写作,自然就抓住了景物特征。比如,《满井游记》的第二段,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其写作之时便能够很好地抓住“早春”这一时令特征,即“乍暖还寒”、“万物复苏”,其中,“土膏微润”中的一个“微润”,仔细想来,用得确实妙极,因在初春时节,地气上升,气温...

  • 15350367134满井游记第二段改写作文
    吉茅钞5. 【满井游记第二段从哪方面写了满井春色】 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