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著《史记》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3. 司马迁著《史记》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由家族荣誉感所激发的著史愿望
身被腐刑的耻辱经历
胸怀大志,有“圣人”情结

  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在周朝时世为史官,春秋时期虽然失去官职,司马谈却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後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後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於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於「拾遗补蓺」。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再精确不过了

因为司马迁为了完成他父亲的意愿,所以才发奋著史记

楼上的说得对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在《报任安书》中也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司马迁著《史记》的主要动因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3535282530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要动机
    邬骅策1、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在周朝时世为史官,春秋时期虽然失去官职,司马谈却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2、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3、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 135352825303. 司马迁著《史记》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邬骅策胸怀大志,有“圣人”情结

  • 13535282530司马迁创作出《史记》的原因是什么?
    邬骅策综合而言,《史记》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司马迁为了继承父亲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国语》、《世本...

  • 1353528253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动因有哪些
    邬骅策总之三个原因父亲遗嘱。黄河养育。英雄启迪

  • 13535282530司马千创作史记的过程
    邬骅策1、 创作动因:司马迁是汉代武帝时的史官。司马迁创作史记,基于两方面的动因,除了继承世代著史的家学渊源外,他的著述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这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司马迁说:“先父曾经说过,‘自从周公死后五百年而诞生了孔子。孔子死后至今...

  • 13535282530司马迁为什么要愤发写史记的是哪三点
    邬骅策司马迁愤发写《史记》的原因:1、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2、受父亲的影响和嘱托,立志完成父亲贵愿。3、飞来横祸,入狱受了酷刑,反而使它意志坚定。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文: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

  • 13535282530司马迁著作《史记》的原因是什么?
    邬骅策到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历史巨著时,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司马迁几乎用尽了毕生精力,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考辨,融会贯通,写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而把历史学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在中国史学史上树立了一块不朽的丰碑。司马迁早在10岁时就在儒学大师...

  • 13535282530史记的创作原因是什么
    邬骅策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

  • 13535282530司马迁写史记的前因后果
    邬骅策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 1353528253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是哪几个方面
    邬骅策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阳夏(jiǎ)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