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现实提高学习效率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现实提高学习~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给历史教学增加了难度,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其实历史正是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来的生活痕迹,是过去的人们创造生活的印记,我们今天生活凭依的正是历史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给历史教学增加了难度,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其实历史正是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来的生活痕迹,是过去的人们创造生活的印记,我们今天生活凭依的正是历史。

如今,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生活,赋予历史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是关注社会现实,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搞好教学,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真正做到推行素质教育,
把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可以增强生活阅历;而生活阅历的增长,更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感受到快乐,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我总结出有以下方法可以让
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一、
让历史教材融入生活。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树立生活历史观,就要求历史教学,要以课堂历史教学为核心,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开放性历史课程体系,把历史学习过程辐射、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历史教学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历史教学过程,而且由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能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历史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历史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历史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历史课堂,又带着历史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的这种以适应社会前进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依然指明着前进的方向。它明确要求我们改变过去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历史教学真正活起来。只有在教学中加强与生活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中,我先问学生:“每天你都要吃些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的答后都意识到,米饭时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我再问你知道米饭时怎么来的吗?有些孩子是城镇的,就说不知道,有几个是农村来的说知道,我就让知道米来源的同学向大家介绍,米是怎么来的?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说得不错,然后我向学生展示实物:几十颗水稻种子并补充说:未脱皮的--稻,稻谷,谷子;脱皮的--大米,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
1.2
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水稻源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又问道:那你知道水稻是哪个国家最早种植的吗?是中国,今天就来了解我们的祖先当时的生活,在这一课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材资源,同时又在历史课堂中找到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知识,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增长见识、知识、语言组织能力和生活观察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
让学生成为教材的主人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如在教学《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历史人物的重要性。我先
请同学们浏览教材标题,这节课的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是……第三个问题是…
点评学生发言后对比学生与汉武帝采取的措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学生发表感想。
这一节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合作探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学习一旦和学生个体的经验结合起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我认为教师不应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即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在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删教科书,也可以增补课外知识,以补充教材内容,同时也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


如何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现实提高学习效率视频

相关评论:
  • 19781807140浅谈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历史课堂的参与性
    尹俗明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活动意识 三、分组教学,学会协作求知 四、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总之,攻克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性难关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时刻注意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而学生也要时刻寻找参与的机会,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

  • 19781807140如何让情境更加贴近学生
    尹俗明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我把节庆活动提到了前面,设问:我们现在都过什么节日?宋代人都过什么节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学生非常感兴趣。总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境,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

  • 19781807140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尹俗明通过教师有效、得法的引导,学生将宋代生活与现代习俗做了比较,并且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活跃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必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也必然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2. 联系时事热点,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中...

  • 19781807140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历史
    尹俗明为了达到满足未来生活需要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生活被忽视了,学生被物化为一种工具,一种“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难以体验到属于他们的乐趣,历史教学的质量也难以提高。[2]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触摸到历史的真实,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下列三个结合。 1.历史学习与课外考察...

  • 19781807140如何历史课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尹俗明历史教学在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行为和心理障碍上,应该是有所作为的。重视学生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增强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总之,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会和世界和谐相处应该是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性的重要目标之一。最后,应引入竞争的学习机制,...

  • 19781807140中小学应该如何进行红色教育?
    尹俗明体验式教学 角色扮演:在历史课或班会活动中,组织学生扮演革命人物,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模拟训练:开展军事训练或野外生存训练,让学生体验红军当年的艰苦生活,培养他们的坚韧意志和团队精神。三、校园文化建设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校园文化 红色标语:在校园内张贴革命...

  • 19781807140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工作总结
    尹俗明(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营造师生平等、互助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认真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4)历史教学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历史书籍。 3、关心、了解、爱护每一位学生...

  • 19781807140如何打造魅力的历史课堂
    尹俗明五、紧密联系现实,贴近生活,关注时政热点问题。历史课教学的内容大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回顾与思考,容易给学生形成“偏、旧”的感觉,觉得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常有一些学生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呢?”故此,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外,还应想方设法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现实问题,...

  • 19781807140如何让历史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尹俗明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历史课内容庞杂,学生不易掌握,缺乏学习兴致,长期以来,历史课被看作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尤其是初中历史课程,许多学生、家长更加不重视。如何改变人们对历史课的偏见,真正让学生喜欢历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摆在每个历史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

  • 19781807140如何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尹俗明我们从多方面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提高提问的水平,从而达到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做到:⑴ 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生不仅感兴趣,有话可说,而且还能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让学生谈谈2008年经济危机,给自己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改革开放后,...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