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用了哪些客卿从蛮夷之地而统一六国?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什么叫历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
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
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扩展资料: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
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英国武力侵占香港三步曲:
侵吞香港岛。1840年4月,中英鸦片战争首先在香港揭开序幕。战后,英国代表义律提出割让香港,赔偿鸦片烟价等无理要求。
清政府负责对英交涉的琦善在谈判中虽力求妥协,但由于道光皇帝态度强硬,琦善未敢接受义律的割地要求和与义律订立任何条约。
但1841年1月20日,义律却擅自宣称与琦善达成了“把香港岛及其海港割让给英国”(即《穿鼻草约》)。这纯属义律所捏造。
公告颁布5天后,英国侵略者便用武力强占了香港岛,并于26日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要求清政府赔款和清军从广州城撤出。
并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1842年6月,英国攻入长江,并于8月进入南京江面。面对城下耀武扬威的炮口,清政府彻底屈服了,遂于8月29日,派全权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军谈判。
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割占九龙半岛。英国殖民者侵占香港岛后,便以港岛为基地谋取九龙。
1860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3月,侵华陆军司令克灵顿遵循英国在华全权代表卜鲁斯的指令,派遣军队强行占领了九龙半岛岬角至尖沙咀一带。
在军事占领后不久,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是年9月,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逼北京,10月24日,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从而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又被英国割占。
谋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双方就香港扩界问题开始谈判。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根据英国外交部的指示,向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围的地图。
李鸿章等屈从于压力,遂于1898年6月9日,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沙头角海至深圳湾最短距离直线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
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租予英国,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这颗“东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国殖民者的魔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最大的功臣是商鞅!他在秦国变法,让秦国从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国力与日俱增。五张羊皮换来五位贤才
秦国于西部崛起,起于秦穆公。秦穆公是个很想有作为的君主,他喜欢养马,也喜欢招揽天下人才。他得到的第一个王佐之才百里溪,就是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百里溪本是当时一个小国虞的人。他在虞国得不到重用,就乞讨流浪到处碰自己的机会。他在齐国遇到一位名叫骞叔的人,两人成了知交。他后来在齐、周等地周游,但都没有什么结果,只有回到故乡虞国。百里溪的朋友骞叔还是劝百里溪不要在虞国作官,以免有杀身之祸。但是百里还是作了虞国的大夫。后来晋献公攻占了虞国,虞国君和百里溪都成俘虏。秦穆公于此时正好娶晋公主为妻,晋国就把百里溪作为陪嫁的奴隶送往秦国,到秦国,百里溪逃亡,到了楚国,被人捉住作了养马的奴隶。秦穆公结婚后,在陪嫁的礼单上发现了百里溪的名字,才知道他是逃亡的原虞国的大夫,并且是一个很有贤能的怀才不遇之士。秦穆公派人四处搜求,知道百里溪到了楚国为人养马,就备贵重的礼品,要求赎回这个人。后来有人劝秦穆公说:“千万不要用重礼去赎,那样楚王就会知道百里溪是个有用之人,就不会放他。”秦穆公大悟,就按照当时一名老奴仆的价格,派人到楚国用五张羊皮来换回他。楚国王不知道百里溪有什么能耐,就让秦国使者用囚车把百里溪带了回来。一到秦国,秦穆公把他从囚车中放了出来。秦穆公见他满头白发,就问他多大年岁了。百里溪回答说:“才刚到七十岁。”秦穆公大失所望。百里溪对秦穆公说:“君王如果派我去山上打虎,臣确实老矣。如果让我坐下来谈国家大事,臣比姜太公还要年轻。”穆公茅塞顿开,便与他坐下来讨论国家大事,连谈三日,穆公非常高兴,便把国政委任于他,称号为五羖大夫,意思是五张羊皮大夫。百里溪却辞让说:“要论才能我远不如我的朋友叔。骞叔有贤才而世人不知道。臣过去在与他交游中,他洞察世事,知人甚深。大王要成就大业,就得把他请来。”于是秦穆公使人厚礼迎骞叔。骞叔辞让不愿来,经过再三的请求,骞叔才说:“百里溪是治国的贤才终于遇到了明主,我得成全他。”遂就秦国任大夫。百里溪后来带来了自己的儿子孟明视,而骞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也随其父同赴秦国,作了秦国将军。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了两位王佐和三位将军,秦穆公重用这五位贤才,富国强兵,很快冲出旧的封地雍,而有三秦之地,并西征戎狄,而有陇西之地,国土扩大,秦作为诸侯国,遂于中国西部崛起,而不再是原来的小诸侯国。
秦孝公举国听商鞅
秦孝公即位时,距穆公时已有十几代,但这期间,没有一个国君能继穆公之业者。这时,穆公抽开拓的疆土已经丧失殆尽。东部六国齐、楚、燕、韩、赵、魏,都是很强大的诸侯国。只有秦国退缩于原来的封地歧雍之间,不与其它诸侯国之间会盟,西边的戎狄还常来骚扰。孝公耻于国衰,想重振穆公时秦的威势。于是他下令广招天下贤士:“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与之分地。”于是卫国的卫鞅西入秦,投奔秦孝公,遂成就了他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的不朽声名。卫鞅本是当时的卫国的王族后裔,本姓公孙,早年曾学过刑名之学。后来从卫到了魏,作了魏国丞相公叔座门客。公叔座是个识人之人,他知道卫鞅有匡世之才。后来他年老病 弱,魏国君惠王就亲自前往病榻前探视,并问他:“假如你死了,将有谁能委以国政呢?”公叔座说:“我的门客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有奇才,愿王能举国而听他调度。”魏惠王对此沉默。惠王将要离去时,公叔座又把左右屏开,对魏惠王说:“如果大王不听臣的推荐重用公孙鞅 ,那么就要把他杀了,不要他出境到别的国家去。”惠王答应了。惠王走后,公叔座又把卫鞅召来,把他对魏惠王讲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卫鞅,并劝卫鞅赶快离开魏国,不然国王会杀掉他。卫鞅则说:“既然魏王不能听你的话而重用我,那也就不能听你的话而杀我。”他并没有急于离开魏国。果然魏惠王昏庸地认为:“公叔座病昏了头脑,想让我举国而听任卫鞅,这不是太荒唐了吗?”并不杀卫鞅。而于此时,秦孝公正下令广招天下贤才,卫鞅入秦。魏惠王身边有贤才而不用,重臣有识之士推荐他不听,秦孝公身边无贤才而招之,秦魏两国未来的历史命运,便由这一位匡世 之才的得失而决定了。那就是秦国的强大,魏国的日渐衰微。卫鞅身怀匡世之才,于天下分崩离析之际,欲求一明主而事之,所以他到了秦国之后,见了秦孝公,并不是把自己的见识全盘推出,而是审于量主,他要试一下秦孝公。第一次谈话,把个秦孝公谈得直打瞌睡。结果,孝公对引荐卫鞅的大臣景监大发脾气。景监又后过来对卫鞅加以责备。卫鞅说:“我这谈的是儒者这王之道,而秦王一点兴趣也没有。”就请示景监再与秦王相见。五天后再相见,见后秦王对景监说:“你推荐的这个人还可以,可以与他进行谈话。”景监来问卫鞅。卫鞅说:“这次用霸王之道来说服秦王,他好象有些兴趣。假如他再见我,我就知道他到底要干什么了。”于是卫鞅再与秦孝公晤谈,这次谈话数日都没有结束,谈论所产生的兴趣使他们不由得靠近得连膝盖都碰到一起。事后景监就问卫鞅:“你怎么能使吾君产生这样大的兴趣?”卫鞅说:“我说秦王以帝王之道来治理国家,修政以德,上追尧舜。秦王则说,‘这太慢了,我不能等那么久。贤明的君主,应在其当世就显身扬名于天下,怎么能慢慢等待数百年而成就帝王的声誉呢?’所以我用强国之术说秦王,秦王非常高兴。强国之术虽能使秦国强大,但却不能德比殷周。”卫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以强兵富国为目的,以法治国为手段的变法计划,在秦国开始了他前无古人的大改革。这个变法改革涉及到制度、农耕、战争、赏罚、文字、民风等各个方面。为了坚定秦孝公的心,卫鞅对秦孝公说:“犹豫的行为不能获得名声,疑惑不定地去干事不会获得成功。况且有高超行为的,总是为世人所非议;有独创思想的人,总是被民众认为骄傲;愚笨的人总是不能办成事,智者却能预见事物于未萌发前。论超拔之德的人总是与俗众不合,办大事的人不与俗众相谋。所以自古圣人虽可以强国,但却不遵从其旧俗,可以给人民带来利益,但从不因循守旧的作法。”秦孝公则表示对变法毫无疑虑。卫鞅的变法在秦国实施十年后,秦国民众对变法大加赞颂,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富强景象。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孝公在变法第十年时任卫鞅为大良造;第十三年,在咸阳大造宫室,并从雍把国都迁到咸阳这个平原地带;第十五年,秦人富强,周天子来贺,其他诸侯国来朝。第十六年,卫鞅领兵攻魏,设计擒魏公于昂,收回魏国占去的全部河西之地(黄河以西)。魏国被迫从安邑迁国都于大梁(今开封)。这样,秦开始居河山之固,东向而制诸侯,开始了其东并六国的漫长而壮烈的历史。而这时,魏惠王才明白,不用卫鞅的后果,悔恨地说:“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到底是恨其不用,还是恨其当日不杀,就不得而知了。
汉刘歆在《新序》一书中对商鞅有这样一段评价:“秦孝公保有崤、函两个关口的险固,以扩雍州的土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称雄于诸侯,东周的王室对它也有依赖,四方的人都来朝贺,成为战国的霸王之君,秦国因此而强盛,经过六世的努力之后,吞并诸侯,这些都是商鞅谋略的结果。而商鞅本人则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众对内急于耕织之业以富国,对外重战伐之赏以强兵,法令出而奸息,秦国而由此而算治。”
由此可见,得一个匡世奇才的作用和重要性。虽然不能说这是英雄创造历史,但却证明伟大人物因时势而改变历史的运动方向。历史上对商鞅的评价很多,但却很少谈到秦孝公与商鞅的关系。秦孝公得用商鞅,可谓上追周武王之用姜太公,下及刘备之用诸葛亮,也同样两心相契,无任何疑心。人仿佛就是只为商鞅这个大才,提供变法改革实验的场所,公叔座让魏惠王举国而听政于商鞅,魏惠王不用,秦孝公却是“举国而听政”于商鞅,他对商鞅的信任、对商鞅的变法的支持,也是“极身无二虑”。秦国的太子违法,按商鞅的法规,当受刑,但太子不能受刑,最后刑及太子的老师公子虔。此举使秦国上下震荡动,王族上下反对,但秦孝公予以支持。由此可见,秦孝公的胸怀、胆略和气度,可谓千古明君。如果不得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就会中道夭折,秦国也不会强大到最后统一六国。秦孝公与商鞅,可谓既是君臣,又是师友。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获得了中国古代改革家中最悲惨、也最壮烈的命运,但新的秦国君主,并未因杀了商鞅而全面改变商鞅的变法之路,而是继续遵循着商鞅的治国之道,经六位国君的继续奉行,终并六国,统一天下。可见,商鞅为秦国的强大,留下了多大的一笔政治、军事财富。
借天下之智以攻天下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君立,车裂商鞅。但惠文君并没有否定商鞅的变法,也没有放弃重用天下贤才的用人路线,而是继续广开重用天下贤才之路,因为秦国已于秦穆公、秦孝公两代君王那里获得了重用外来人才的经验,获得了莫大的好处,享受了能人治国的巨大利益。
惠文君即位3年,便作用又一个魏国人犀首为商鞅的后继者。第十年,再一个魏国人才张仪入秦,惠文王任其为相。张仪和苏秦是当时天下的大谋略家,同时师从鬼谷子,而苏秦不如张仪。当时,由于商鞅变法于秦,秦国强大,拥据险关,虎视东方,东方六国视秦为虎狼之国。天下恐惧,诸侯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日益加剧,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瓦雷鸣、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就这样开始了。苏秦和张仪这两个大谋略家便应着时代而出。苏秦创合纵之谋,挂东方六国相印,合纵以抗秦;张仪相秦,发联横之策,拉一个打一个,拉拉打打,分裂东方六国,各个击破之;两人的谋略把个战国导演的神秘莫测,变化无常,热闹非凡。张仪相秦,其最大的贡献,是于战国的多极关系中,施其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使苏秦的合纵抗秦的策略不能成功。而诸侯各国各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又迫于强秦的压力,张仪驰骋于这种纷乱的局势中,为秦国争利,使秦国处于有利的地位,解决战争的后顾之忧,保证外交上的有利态势,然后让秦国军队再决胜于疆场。可以说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不是千军万马,却胜似千军万马。张仪于联横外交策略中,成功的就是离间了齐国和楚国的联盟。
当时齐国和楚国是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这两个强国如果结成生死联盟,其他较弱的国家就会围绕着这两国的轴心联盟而合纵抗秦,那样秦国东出潼关,各个击破诸侯国的战略计划就会泡汤。于是张仪于秦惠王十三年前后使楚,劝说楚国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与秦国联盟,并许诺秦国将归还已占领的原楚国的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懦弱无能,毫无远见,为了眼前利益所惑,又不听屈原等忠贞之仕的劝谏,遂绝交于齐。而回到秦国的张仪根本不承认曾给楚国有任何许诺。于是楚怀王怒而兴师,结果秦国大败楚兵,斩首八万,并占领了楚国的丹阳、汉中两地,失败的楚国不得已还割让两城以请和于秦。从此以后,楚国国力日衰,后终被秦国所灭。张仪的谋略作为诸如此类。张仪一生游说诸侯,反复无常,毫无信义,但他于自己的联横强秦之术则守之如一,秦国于此术而得益难以记述。张仪作为战国的大谋略家,以秦国为依托,把利用矛盾、坐收鱼利;制造矛盾、分化敌人;转移矛盾、赢得主动;转化矛盾、以屈求伸;相反相成、化险为夷等策士谋略,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国之有了张仪,在其吞并六国、统一中国的王霸之业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这就是用人才的巨大力量。自古以来用人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人才的才能、智慧和谋略。牛顿曾经说过,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把地球撬起来。而人才的才能、智慧和谋略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有了这个资源,整个牛顿的那个撬起地球的杠杆才能架设起来。自古成大事者无不靠机和势,而人才就是设机和造势之人。设机和造势之后,再动用其他力量,将这机引发,将所造之势推动,然后才能成功,把那个设置好的杠杆推动。太史公司马在评价张仪时说:“三晋(韩、赵、魏)多权变之士,操合纵联横的游说之士,多为三晋人。张仪的行为要比苏秦为上,世人之所以痛恨张仪,是因为他死得早,而且他对于自己的联横强秦之术一点犹豫也没有,所以多暴露自己的短处。总之,张仪、苏秦都是对别国有危险的大谋略家。”张仪相秦后,于秦武王时,又有下蔡人甘茂相秦武王。甘茂虽为策士,懂游说之术,但也能带兵打仗。他率兵攻打宜阳,一战而杀韩兵六万,遂使秦武王问鼎周室。后他又细秦昭王解楚国围而救赵,不使楚韩相合以对付秦国。后因其他大臣谗害,不得已离开秦国。甘茂之后又有楚国人魏冉为相于秦昭王。魏冉本是楚国人,其姐嫁到秦国,是惠文王的妻子。魏冉从惠王时就任秦国的官吏,昭王即位后,因昭王的母亲是魏冉的姐姐,所以魏冉助昭王平息内乱,而任为相国。
魏冉对秦国主要贡献,有一条是由他向秦昭王推荐了战将白起。白起生于眉(今眉县),本是秦人。他一生征战七十多次,没有打一次败仗。秦昭王用魏冉这样的谋略之士主持国政,用白起这样的战将四处征战,一里一外,两人相得益彰。在两人的合作与配合下,赵国和魏国的大半国土为秦国吞并。赵魏两国其实已是名存实亡。从此以后东部六国中,只有齐国还算是强国。司马迁说:“秦之所以能向东扩张土地,使诸侯变弱,并开此时曾称帝于天下,东方六国皆面向西而称臣,这都是魏冉的功劳。”
魏冉为秦相的未期,魏国的另一谋士范睢入秦。他到了秦国后,便对秦昭王说:“魏冉的权势过大,而诸王室公子又富比王室,这对秦国的王权来说是很危险的。”秦昭王才恍然大悟,罢去魏冉的相位,消弱诸公子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权力。范睢入秦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它说明了范睢这样的人才料事如神、识人精深的才能。它也说明战争时代,“朝为贫士,夕为卿相”的用人特点。范睢是魏国的贫士,家里穷得没有办法生活,便于魏中大夫须贾那里求得一点差事,但须贾一点也瞧不起他。他随须贾出使齐国,齐国人知道范睢有口才,就给范睢送去了肉酒和金子。须贾以为范睢向齐国报告了什么魏国的秘密才受到如此待遇。回到魏国后,就和魏相魏齐一起鞭打范睢,范睢被打得掉了牙折骨,就假装死了,须贾就把他 扔到厕所。须贾的宾客喝醉酒以后,便在范睢身上撒尿。后来范睢就对监守他的人说:“你能把我放出去,日后必有厚谢。”监守人便向须贾请求把范睢的尸体扔了。这样范睢得以逃出来。魏国的一个贤人郑安平便把范睢藏了起来。正于此时,秦国的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就假装作了王稽的侍从。王稽出使魏国的使命中,就有一项是为秦国搜求贤才。可见当时秦国的使者出使他国,招揽人才是其一项制度。王稽便对郑平安说:“魏国没有贤明之士愿到秦国作官吗?”郑平安说:“有一个人,愿与你相见,言天下大事。但这个人有仇,不敢白天相见。” 王稽遂夜见范睢,并把他载入秦国。入秦路上,远望前面来了一队车马,范睢问王稽来者是谁,王稽说是秦相魏冉在县邑巡查。范睢就说:“魏冉在秦国专权,对来自他国的贤士很提防,我最好是避开他。”过了一会,魏冉果然来,便于半道上慰劳王稽,并问:“有没有招揽来他国的游说之士?这些人一点用也没有,只能乱国家的事情。”王稽说:“不敢。”遂分手各奔东西。这时藏于车中的范睢说:“我知道魏冉是智谋之士,但思维不够敏捷,不过等他想过来就会返回搜查车中。”于是范睢下车步行。走了十几里路,魏冉果然派人返回搜查了王稽的车队,没有发现西入的秦人。这样范睢以其料事如神而躲过了魏冉,入了咸阳。王稽向秦王复了使命之后,对秦王说:“魏国有一个范睢,是天下辩士,他对臣说:‘秦王的国家现在危如累卵,得到我的辅佐,才能得以安宁。但秦王不能白天召见我。’”秦昭王不信任范睢的话,把范睢放在客舍里不予理彩,达一年之久。因为这时,秦昭王对天下辩士已经厌恶烦。
范睢怀抱不世之才在客舍中被冷淡一年以后,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并不是现成的,而是自己创造和捕捉到的。因为魏冉主张要秦军越过韩、魏两国之隔,专攻打远方的齐国。范睢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便向秦王上书,要求面见,并许诺如果面谈时他的话中有一句是无用无效之言,甘当杀头。于是秦王召见范睢于远离咸阳城的离宫。到了离宫,范睢假装不知底细,而闯入禁宫,而这时秦昭王来到,服侍的宦官便发了怒,说:“秦王来了,你还不躲避!”范睢假装糊涂:“秦国那有王?秦国只有太后、秦相魏冉而已。”范睢想用这些话来激怒秦昭王。范睢以这样的方式见秦昭王,使当时在场的群臣都感到害怕。秦昭王遂屏左右,使宫中虚无一人来见范睢。秦王先行长跪之礼,并以请教的口气说:“先生有何要教导寡人的?”范睢则只以“嗯嗯”回答。过了一会,秦王再次长跪而请曰:“先生有何要教导寡人的?”范睢还是用“嗯嗯”来回答,这样反复了三次。最后秦王长跪曰:“先生最终还是不愿意让我有幸受到你的教诲吗?”
范睢便说:“我不敢那样。过去,周文王于渭河上遇姜太公,当时两人还没有任何交情,很疏远,两人一交谈,文王大悦,立姜太公为太师,这时他们谈得很深。文王因有太公而有天下。今臣作客于秦,与王交道疏浅,而所言者有都是匡正秦王的事情,我愿意效忠献计但却不知道秦王您的心思。我并不是怕死,自古圣贤谁无死,死是人所必不可免的事。只要我的话对秦国有益,您听了我的话而改变了您所处的危难之境,那我死就比活着好。”
于是范睢拜秦昭王,秦昭王也拜范睢。范睢乃言秦王治国之失。范睢首先讲的就是对外战争的失误,抓住魏冉要举兵攻齐的策略,认为自古以来军不远袭,远袭不仅无益,弄不好还会损兵折将。正是于此时,范睢向秦昭王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思路:“远交近攻”。范睢说,秦国本有“四塞之固”, 可攻可守。六国之中,韩、魏地处“天下之枢”,而近邻韩国才是秦国的“心腹大病”。因此,必须首先灭韩,而后灭魏,控制“天下之枢”,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尔后再威胁楚国和赵国,迫使齐国“卑辞重币以事秦”。“远交近攻”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思,可以说它比张仪的联横更实用,更有价值。秦后来统一中国,自秦昭王到秦始皇,基本上就是按此构想步步为营实施而取得成功的。
范睢以“远交近攻”之策说秦昭王,昭王听用,乃拜范睢为客卿,谋兵事。两年后,范睢为秦相。当了秦相的范睢,与秦昭王的关系非同一般。于是他向秦昭王言于内政,认为宣太后专权,魏冉擅国政,诸公子家富于王室,这样秦的社稷已危在旦夕。于是秦昭王废立太后,逐魏冉和诸公子就其封地。从此秦昭王有其权。秦昭王还用范睢的反间计,使赵于长平大战中中途换将,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卒使白起于长平大战中杀赵将士四十多万。赵国由此而不复有抗秦的力量。
但范睢任用郑安平和王稽不当,最后渐疏于秦昭王。而于此时东方的另一谋士蔡泽入秦。蔡泽只是一个辩士,与昭王一日相谈,就被秦昭王任为相。

还有李斯,其实韩非子也算,他可以说是给秦始皇灌注法家治国的最重要的一个人

以上列举的都对 ,还有尉缭,王傲,


秦国用了哪些客卿从蛮夷之地而统一六国?视频

相关评论:
  • 19892944874战国时代战力爆棚的秦国却常常表现出“憨傻”?
    糜鸿周从班固把秦地分成了以下四部分可知,秦汉时期的“秦地”与现代极为不同。古代的秦地概念要远大于现代。“秦地”每个部分由于地理、民俗、传统习惯的不同,居民的习性也极为不同。 京师部分 :由于此地系秦国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周天子崛起之地,因此班固认为“ 故(古)秦地于《禹贡》时跨雍、梁二州,《诗·风》兼秦...

  • 19892944874在心里完成大一统的秦昭襄王是有多牛??
    糜鸿周穰,是魏冉的封地,这地在当时并不属于秦国,而是属于齐国,在当时又被称为陶邑(今山东定陶),这块地在当时相当富裕,魏冉假用秦国之兵专门攻打齐国,就是为了实际上得到自己的这块封地(《史记》中记载: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应侯——范雎。作为远交近攻...

  • 19892944874白起之前的秦国一人灭两国,奠定秦朝统一天下之基石的人是谁?
    糜鸿周如今秦国依然地小民贫,所以还是先从简易之事入手。蜀,是一个“戎翟之长”之国,又有“桀纣之乱”以秦国的国力对付蜀国,犹如豺狼逐群羊,战后可以拿到一大片土地增加国土,也能取用其财富富民强兵,还不会制造恶名。而攻伐韩国,劫持天子,会招致恶名又不一定得到实利,会冒犯天下各国之大不韪。更何况周室好歹还是天下...

  • 19892944874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官职名称
    糜鸿周齐设五都,可能是从五属演变而来的。五都不同于五属,就是五都已带有郡的性质。当时各国郡的设置,虽仅限于各国的边区,但县的设置已很普遍。大概凡是有城市的都邑都已建为县,所以史书上县和城往往互称。只有秦国在战国初期还未普遍设县,因而普遍设县也就成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 19892944874以人物为本位的史学体系
    糜鸿周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三十“世家”从哪里写起呢?西周初年分封诸侯,藩屏周室,当然以封姜子牙于齐,封周公元子伯禽于鲁最为重要。但是《史记》把齐、鲁两个世家排在第二、第三,把《吴太伯世家》排在第一,除了年代顺序之外,另有深意。《春秋》《左传》以鲁国为中心,吴国国君长期被称作“子”,吴是蛮夷之地,...

  • 19892944874战国时期的资料
    糜鸿周虽然象齐、楚等国任用宗族的现象仍未断绝,但多数国家都主要从平民中擢用有用人才,甚至象申不害、范睢等出身于贫贱者也能被破格任用。秦多用外来的客卿,广揽天下的英才。秦能最强于天下,与此不无关系。官吏人才多通过大臣或名流之推荐和保举。如果推举者徇私,则将受到一定的惩罚。如秦国对于“凡任人而所任不善者...

  • 19892944874大秦帝国之秦孝公
    糜鸿周孝公虽重用一帮山东士子却只给了卫鞅客卿之职,这一做法令一帮老世族无法发作。由此可以看出,孝公虽刚即位,却深谙人心与官场之道。变法有条不紊的在秦国进行,国人对新法令交口称赞,无不支持卫鞅的新法令。然而事情真的会这么顺利吗?公孙贾是太子右傅,主要负责为太子讲书。太子年少,孝公无意让...

  • 19892944874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文言文翻译 求翻译!!!
    糜鸿周——《史记》原文大意 尉缭劝说秦王:“以秦国力之强,诸侯们不过相当于郡县一级的长官。只是怕诸侯国合纵抗秦……希望大王别舍不得财物,用重金贿赂他们手下有权势的大臣,破坏合纵的计谋,不过耗费三十万金,诸侯都能扫平。”秦王采纳了他的计谋。秦王暗地派谋士携带金玉财宝去各诸侯国游说。对诸侯...

  • 19892944874张仪本来是秦国的国相,后来怎么成了魏国的国相?
    糜鸿周如果魏国向南亲附楚国而不亲附齐国,那么齐国就会来攻打它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么赵国就会来攻打它的北面;不和韩国合作,那么韩国就会来攻打它的西面;不和楚国亲近,那么楚国就会攻打它的南面;这就是所谓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大王如果不事秦国,秦国出兵攻打黄河以南,占据卷地、...

  • 19892944874大师兄点评大秦帝国——创新者生守旧亡,谋篇布局整戈待(七)
    糜鸿周秦孝公终极一生都在为商鞅的变法做安前幕后的工作,始终如一的支持变法,不顾一切为变法图强披肝沥胆,对于一切反对势力,秦孝公置若茫闻,与卫鞅并肩作战变法强秦,二十年的苍桑巨变,终于让秦国由弱小贫困的蛮夷之族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一方霸主之国,将那土地贫脊之地,变成了资源辽阔的国土。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