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改革的趋势及革新发展史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乒乓球的发展史~

乒乓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乒乓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乒乓球比赛规则的不断变化,推动了乒乓球技术的变革和发展。在2001年和2003年47届团体,单项世乒赛上,国际乒联对比赛规则做出了重大改革:比赛用球的直径由38mm增加到40mm,每局分数由21分该为11分,以及无遮挡发球等,并决定此规则从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虽然规则的修改较为简单,但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却产生巨大的影响。
1、乒乓球新规则的演变过程
运动竞赛规则的修改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改进和提高技术,二是可以打破平衡,从总体上促进该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史地回顾世乒赛走过的路不难发现这一规律。
第36, 37届世乒赛,中国队在两届的14项比赛中获得13项冠军;参加团体赛的18名运动员中,使用长胶,生胶和两面不同性能球拍的运动员有6人。欧洲运动员对中国和朝鲜等国运动员这种打法和球拍很不适应,提出了要求改变规则的呼声。因此,在第37届世乒赛期间召开的第37届国际乒联大会上对1981-1983年国际乒联手册中的乒乓球规则进行了修改:球拍:从1984年1月起,不管球拍两面的覆盖物性能是否相同,球拍的两面均必须是两种明显不同的颜色;发球:限制运动员背对手或使对手看不见其发球动作;在发球时不允许运动员跺脚。并在第38届国际乒联大会上再次明确:球拍两面不管是否覆盖物,必须是一面红色,一面是黑色。
3、规则改革对乒乓球技术产生的影响
为了抑制中国人在乒乓球项目上的绝对优势,国际乒联在欧洲人的倡导下实行了新规则。在47届世乒赛单项比赛中,以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为代表的上个世纪的"遗老"们早早被淘汰出局;由波尔,萨姆索诺夫,庄智渊驾驶的"三驾马车"被掀翻在八强之外;而近乎"失传"的削球技术重新充当了"杀手"身份;旨在抑制中国人的新规则却使欧洲人频频翻船……。在本届世乒赛上,比欧洲人更快适应新规则的中国队,仍然是实施新规则后第一次世界大赛的绝对赢家。西方人希望以新规则的紧箍咒束缚住中国人,中国队却以东方人的智慧一一找到了化解之法。由此我们应辩证地认识规则的修改,其影响也是正负两方面的。
(1)比赛改用大球使比赛更具有对抗性
比赛用球的直径由原来的38mm增加到40mm。由于比赛用球增加了2mm,球的旋转速度明显下降,这对我国选手尤为不利,特别在发球上。发球的旋转变化莫测历来是中国选手的优势,是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如今随着球的变大,旋转力的下降,加上无遮挡发球规定,发球制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球的使用对我国的选手影响很大。当然,比赛用球的改变使比赛更具有对抗性,同时也提高了竞赛的观赏性。使用大球,使运动员击球的速度相对减慢,使比赛的来回球增多,一般情况下,难以一拍置对方于死地,比赛更加激烈,精彩,以前那种几板攻球打死对手的局面明显减少了,这无疑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比赛的对抗性增强,队员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灵活多变的打法,灵敏反应及快速的脚步移动和持续搏杀的能力,才能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2)比赛实施11分制使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增大
现今的乒乓球比赛给人的突出感觉是比赛冷门不断,比赛胜负难以预测,许多比赛的结果具有较大的偶然性。这既反映了各国球员水平不断提高,相互实力更加接近,也体现了新规则所产生的影响。本届比赛最大的特点是:11分制使以往21分制那种鲜明的局面划分和战术组合不再明显,胜负结局往往在瞬间发生转变。强弱之间差距不再明显,决战时刻屡屡出现,许多名将纷纷被这种迅速逆转的局面拉下马,而更多的新人则借助新规则一战成名。尽管11分制相比21分制不能充分体现乒乓球的技战术内涵,但缩小选手之间的差距,使比赛更具悬念,更加精彩,却在另一方面增强了比赛的魅力,赋予了乒乓球运动新的机遇。
21分制的比赛中,由于比分相对较多,一局换发球有5次发球的机会,在比赛中一般是前10分运动员之间往往会处于适应,摸底的过程;11分制则由于比赛减少了10分,相互之间已没有更多的机会相互摸底,这要求运动员要尽快进人比赛状态,控制对方,打好开局。而且两球一转换的发球规则,大大削弱了以发球强攻型选手的发球威力和抢攻得分能力。我国运动员在发球强攻战术上创造了多种技术,在世界大赛中屡见成效。21分制时期,前2个发球是摸清对手底细的试探性发球,后3个发球则使用绝招。而11分制只有2球的机会,这无疑打破了队员固有的发球强攻模式,削弱了发球的攻击力和破坏力。这对我国以强攻型选手和发球抢攻能力较强的运动员是一个制约。
11分制的实施对比赛的技术风格产生了影响,容易使运动员产生求稳的思想,尽盆减少自己的失误,但这种打法进攻力差,得分机会也很少。希腊的格林卡,这位老将是11分制的受益者,改11分制后,他这种打法凶狠,特长明显的运动员一下就占了上风。由于大球的使用,那些攻球力大,冲击猛的选手占了较大的优势;而发球规则的修改又使那些以发球抢攻技术型的运动员威力大大减低。相对而言,稳扎稳打,各种技术全面的运动员优势更加明显。针对11分制,无论那一类型运动员,都有必要重新整合自身的优势,力求比赛稳中凶,凶中有稳,敢打敢拼,要求原来"技术型"和"实力型"打法的技术风格必须有机的结合。
11分制的比赛平均局点相对更多,同时,也使胜负的偶然性增大。局点的增加,使比赛更加激烈,更具观赏性;局点的增加,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如何处理关键球的次数也相应增加,这无疑对运动员的技,战术及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胜负的偶然性增大,中国队的教练余承刚就这问题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从21分到11分足足减少了10分,比分的减少,这必然影响到结果;二是发球由连续5个发球该为2个发球,高手落后时缓冲的余地小了。过去在关健时刻轮到自己发球时,高水平选手可以把5个发球加以战术组合,通过变化多端的发球变换战术,扩大优势或者追上对方。现在两个发球几乎就没法组合。
(3)新发球规则产生新变革
所谓新发球规则,也就是当球与球拍接触时,发球员或他的双打同伴身体的任何部位和衣服,都不能在球网以及两侧网柱顶端与球进行连线所形成的虚拟三角形之内或上方,一"上方"的高度,以不会挡住接发球员的线为限。新发球规则的实施,使得乒乓球技战术发生了大变革开有针对性的策略。
为适应这一情况我们应从两方面:一是重建发球抢攻体系。建立新的发球套路应尽量不破坏原有的发球体系。以马林为例,由于新发球规则的限制,马林的低抛转不转发球就不能发了,只能改用高抛发球,以高抛转不转发球为主,由于发球质量下降,马林的发球抢攻就要以抢拉上旋球为主,抢冲底线长球和半出台球为辅。二是培养快速,凶狠主动接发球的意识。由于发球质量下降,接发球减少了摆短的使用,而是利用速度将对手逼向中台,从而自己能在中近台形成主动发力相持局面,其中庄志渊正手暴挑,吴尚垠的反手快撕,波尔上手一板高吊的质量和相持中节奏,路线的控制尤为突出。相反,我国运动员在主动接发球意识上不够凶狠,果断,第一板上手不愿发力,总想稳几板,后面再打实力球。结果一招先失,全盘被动,从而导致兵败釜山。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在改革开放后首次亮相,意外的是,男队丢掉了男团冠军和两个单项。时任总教练李富荣把自己逼上“绝路”,“下一届不拿冠军,我就自动下台。”两年后的第36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全胜收官。此后的27年,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乒坛的霸主地位无人能撼。从1984年起,李富荣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出征奥运会,见证了洛杉矶的成功后,他也在四年后经历了,汉城那个阴霾的初秋。那一年,不仅是李宁,整个中国队都好像在蔓延着一种失败的瘟疫,“双保险”许海峰、王义夫名落孙山,而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五连冠”女排更是以0比15的悬殊败给了美国队。曾经奋斗了数十年的乒乓球队却夺得了两枚沉甸甸的金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起,中国体育迎来了发展的高峰,一个迫切需要得到世界认同的大国,也逐步在体育的领域中树立权威。相反,李富荣开始把目光放在了对外的学习上。1999年,中国的乒乓球发展终于不再局限于国家队,乒超联赛成为推动国球发展的重要力量。尽管乒超依然在职业化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地前行,尽管“市场化”依旧有些遥远,但是这项赛事正在把国球真正推向发展的一端,“进程或许有些缓慢,但方向对了就离成功更近了。”现在离开中国体育第一线的李富荣很清楚,国球要长盛不衰,变革和创新永远是关键,“和我们的国家一样,国球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乒乓球起源于19世纪末网球盛行的英国,当时,英国有些大学生,在室内曾以餐桌为球台,模仿网球来玩,后作为一种室内游戏在英国流传开来,并被命名为“桌上网球”。到了20世纪初,这项运动流行于欧洲,所用的球也发展到空心的赛璐珞球。1926年英国伦敦举行了第1届欧洲乒乓球锦标赛。期间,又召开了第1次国际乒联全体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正式成立国际乒乓球联合会的决议和国际乒联的章程以及比赛规则,选出了领导机构成员,并将欧洲锦标赛更名为第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自1926年以后每年举行1次,1940年——1946年因第2次世界大战而中断。1957年以后,改为每2年举行一次。从1926年到1952年的20多年间,参赛的多是欧洲国家,运动员普遍使用胶皮拍,以削球防守打法为主。到1952年在孟买举行的第19届世界锦标赛上,日本队不仅在球拍上,而且在打法上作了大胆的革新,首次使用了海绵拍和全新的直拍正手长抽的打法,突破的欧洲选手的稳固防守,一举夺得女团、男单、男双和女双4项冠军。60年代初,日本队又发明了弧圈球和海绵反胶球拍;中国队则推出直拍近台快攻和长球削球的打法,较量下来,中国队在第26、27、28届世乒噻中共夺得11项世界冠军,世界乒坛的优势传到了中国。进入79年代以来,欧洲选手在世界乒坛的新形势下,弃守为攻,将日本的弧圈球和中国的近台快攻结合在一起,结合欧洲的特点,构成了一种既有速度又有旋转、两面进攻、能拉能打、能快能慢、能近能远的新打法,从此,欧、亚实力形成对峙。

乒乓球拍和胶皮的发展史




乒乓球改革的趋势及革新发展史视频

相关评论:
  • 17337069068中国乒乓的发展史是什么?
    尤古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我国乒乓球运动获得了新生。1952年10月在首都北京举行了有六大行政区(中南、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华东)和铁路系统体协的62名男、女选手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乒乓球比赛大会",揭开了新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与此同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 17337069068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发展历史
    尤古饺同年,国际乒联正式成立,比赛规则和场地设施也在不断调整,如球台和球网尺寸的改变,以及对比赛时间的限制。初期的世乒赛(1926-1951年)见证了欧洲乒乓运动的辉煌,欧洲队在此期间占据绝对优势。规则和器材的革新,如球变得更硬,发球方式的限制,推动了技术的革新。1952年至1959年,日本队崭露头角,...

  • 17337069068请问,乒乓球发展的历史
    尤古饺乒乓球历史与发展 1810年的一幅石版画描绘的是两个孩子在玩一种好似乒乓球的游戏,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们的家人应该申请发明了乒乓球的专利。这比人们普遍认为的乒乓球起源于网球运动的时间还要早了半个多世纪,在乒乓球出现之后,许多游戏和玩具生产商立即闻风而动,给这种新游戏起了带有各自国家...

  • 17337069068乒乓球内能套胶内能套胶家族史
    尤古饺上世纪末,乒乓球套胶领域迎来革新,催生了“内能型”这一概念。最初,德国ESN的TENSOR和日本High Tension以及中国的Tension成为了这一类型的代表。ESN引领了“内建快速胶效应”的潮流,尤拉的Tango和岸度的Revolution开启了这一技术的先河。随后,多尼克的DESTO F系列和D.TecS系列因其海绵柔软,提供了更大...

  • 17337069068乒乓球拍:从入门到精通
    尤古饺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乒乓球的历史、群众基础、球板与胶皮、打法与配置,以及辅助器材,旨在为初学者提供全面的指导,让您从入门到精通,享受乒乓球运动带来的乐趣。一、国球历史 乒乓球的起源至今无从考究,但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英国,随着赛璐珞空心球的使用,这项运动逐渐在民间普及。1904年,乒乓球...

  • 17337069068你是怎么看待中国乒乓球发展的?
    尤古饺乒乓球这项运动,在我看来,虽然这项运动不是亚洲人首创的,但是真像是为亚洲人量身定制的一项运动。在中国,乒乓球运动不敢说得绝对是全民普及,全民皆”球“,也八九不离十的正确。经过各国乒乓球爱好者们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把乒乓球这原本是民间的游戏 ,给升华到了一项运动的高度上。

  • 17337069068乒乓球拍的发展历程是什么?(300字谢谢)
    尤古饺回答:最早的乒乓球拍和网球拍很相像,长手柄,梨形拍面上盖着羊皮纸。 19世纪80年代,两位年轻的英国人看完温布尔顿全英网球大赛后,到餐馆吃饭。两人边吃边聊比赛,后来为一个发球争论起来。一时兴起,两人拔下酒瓶上的软木塞,在两张高背椅上挂上一根细绳当球网,然后一人拿一个烟盒盖当球拍,就在餐桌上噼...

  • 17337069068关于中国乒乓球,你有什么看法?
    尤古饺中国乒乓球不止常年世界排名第一,就是在群众运动普及程度来说也是世界第一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愁没有好的苗子,中国乒乓球队目前在追逐国家荣誉的同时也带动其他国家乒乓球水平的提高,为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着应有的贡献。

  • 17337069068乒乓球是谁发明的?
    尤古饺如果阁下是乒乓球运动的忠实球迷,就不能不了解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史,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的发展是在球拍工具的不断革新和海绵胶皮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使球的速度和旋转在相互竞争中使乒乓球技术向前发展。最初,运动员使用的球拍千奇百怪,但以木拍见多,因为没有胶皮和海绵,所以速度和旋转非常差...

  • 17337069068谁发明的乒乓球?在什么时间发明的?
    尤古饺比如,我国近台快攻、直拍快攻结合弧圈球、横拍快攻结合弧圈球等打法和技术,均有所发展和创新,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现在,乒乓球已发展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亦已拥有127个会员协会\/是世界上较大的体育组织之一。由国际乒联和各大洲乒联举办的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