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中的“盖”和“将”分别是什么意思?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的“将”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将”是“如果,假设”之意,表虚拟语气。
『参见』:《文言文字典》"将"字释义第9:假若;如果:“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原文出自苏轼《前赤壁赋》,意为:“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来看它”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题干中苏东坡的观点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即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故A观点符合题意,B、C观点都过分夸大运动,而否认静止的存在,是一种诡辩论,D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答案应选A。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盖”是发语词,用于句首,无具体含义,可不必译出。“将”是“如果,假设”之意,表虚拟语气。

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

原文节选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原文赏析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简答】
------------------------------------------------------------------------------------------------------------
[1]这里的“盖”是发语词,用于句首,无具体含义,可不必译出。
『参见』:《汉典-汉语词典》及《百度百科》“盖”字释义第8:发语词:盖闻天地之数…(《西游记》)

[2]这里的“将”是“如果,假设”之意,表虚拟语气。
『参见』:《文言文字典》"将"字释义第9:假若;如果:“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原文出自苏轼《前赤壁赋》,意为:“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

盖:原来。将:如果。原来如果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它,那么天地无时无刻都是变化的;从它不变的一面来看它,那么它对我来说是无穷无尽的,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盖,句首发语词,可不必翻译;
将,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文言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中的“盖”和“将”分别是什么意思?视频

相关评论:
  • 13357912271核舟记中考对比文言文阅读
    茅娣以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核舟记》) 乙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

  • 13357912271盖通常在文言文中怎么翻译
    茅娣以④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⑤大概;大约。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与妻书》:“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⑥连接上句或上一段...

  • 13357912271猎毒人里面的文言文
    茅娣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

  • 13357912271150字的记事文言文
    茅娣以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 13357912271关于苏轼的山水文言文
    茅娣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由于是在两处地方找的,...

  • 13357912271文言文核舟记
    茅娣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赤壁赋》)17...

  • 13357912271俯仰于天地之间出自那篇文言文??
    茅娣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13357912271应该的文言文
    茅娣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而...

  • 13357912271岳麓山现代文言文150字
    茅娣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

  • 13357912271高三语文文言文必背篇目
    茅娣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