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社会生活变化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郑观应与中国近代化(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一课时)


郑观应与中国近代化(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一课时)

1842年7月24日诞生于广东香山县三乡雍陌村的郑观应,虽然不是近代中国实行近代化的首倡者,但却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探索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在郑观应之前,魏源、冯桂芬、洪仁玕等人虽然对中国近代化道路进行过大胆的初步的探索,但由于其时国门初开,他们认识西方世界的眼光还受到很大的局限。魏源关心的是船坚炮利等西方军事方面的“长技”,重在卫国保疆。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走富国强兵之路,但他认为中国的道统不可变也无须变。洪仁玕对近代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提出采用西方先进的文化科技,主张推行近代西方生产方式,鼓励发展工商业,并试图把天朝的新政建立在革故鼎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气乃至法制的改革主张,期望中国未来社会民富国强,但在当时的太平天国并不具备把他的这种主张付诸实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至于洋务派中的一些官僚士大夫对近代化的理解就更肤浅了,他们始终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根本不可能使中国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全面近代化。与众不同的是,郑观应不仅对中国近代化的前提条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首先,他认为,设议院、达民情、实行君民共治的民主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决条件。在《盛世危言》一书里,他提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实行改革、设立议院。他把设立议院、通上下之情、合君民一体看作是中国富强和实现近代化的前提条件,这在当时可谓是一条大胆而又崭新的思路。因为他不仅突破了传统的“中国本位”的思维模式,而且认为“政治关系实业之盛衰。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盛”,清楚地意识到政治变革是中国走向全面近代化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在中国政治近代化发展进程中,郑观应开创了“西洋本位”思维模式的先河。

其次,郑观应明确提出了工商立国、富强救国的口号,为中国经济近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当中,郑观应比较早而且有系统地论述了经济近代化的内容、途径、方法、目的和意义。在《救时揭要》一书里,郑观应就认为,洋务派的官办政策妨碍了商民的自主权,削弱了国力,如果轮船机器由商人造,对“国家有益”。他指出,改“官造”为“商造”,既是“富民之道”,又是“泰西立法之大旨本源”。在《易言》一书里,公开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盛世危言》里,他明确地指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提出了“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的“商战”口号,在他看来,讲求武备,保护工商,发展工业,扩大机器生产,实行商战,“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货畅其流”,所有这些都是富强救国的有效方法。这实际上也为中国经济近代化指明了方向。

再次,郑观应特别重视西学,提倡格致,注意新式人才的培养,并设计了整套培养人才的制度和方法,在人的近代化和文化近代化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郑观应曾从“道器”“本末”“体用”的哲学高度阐述了中学与西学、人才与国家兴衰之关系,主张考试分立两科,考试格致、化学、电学和天文、地理、医学、种植新法等门,录取对富强之道实际有用的人才。在当时人们仍然崇尚虚文、皓首穷经、拒绝西学的环境里,郑观应把兴办新式学校和培养科技工艺型的实用人才与国家富强联系起来,视学校和实用型人才为富强的根本,显然具有积极意义。其思想主张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人的近代化和文化近代化这两个敏感而又极其关键的问题。

难能可贵的是,郑观应不仅对中国近代化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探索,而且积极投身于中国近代化的建设事业,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向人们展示了近代化的广阔前景。郑观应17岁入上海宝顺洋行当买办,到80岁病逝于上海提篮路招商公学宿舍,几十年风风雨雨,起落无常。在19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郑观应就投资太古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与盛宣怀等人集股开采山东登、青、莱、莒四府五金矿产,与唐廷枢合办天津塘沽耕植畜牧公司,对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造纸公司、烟台采矿公司、缫丝公司、三姓金矿公司等也“无不入股相助”。尤其是在参与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和汉阳铁厂等近代化企业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才干,对这几个近代企业的创建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实用人才方面,郑观应也做了不少宣传鼓动和具体实际的工作。在招商局任职期间,他把买来不合商船之用的船改为教练船,先招学生若干名学习驾驶诸法,继则正式成立驾驶学堂。在总办汉阳铁厂时,又创立机器书院,招收的学生“上午读书,下午入厂学习机器”。他自己也成为我国较早提出设立结合机器操作实践的半公半读学校的教育家。1917年以后,他还担任招商局公学的住校董事兼主任以及上海商务公学的名誉董事等职,主持或参与学校的实际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广兴学校、培养人才、开通民智、研究学术树立了榜样。

可以说,郑观应是一个务实求真的人。他一生致力于探索“富强救国”,全面实现近代化的道路、方式和方法。虽然他以思想家著称于世,但他更是一个用思想指导行动的实业经营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那个风气还未大开的时代里,郑观应所言所行,不仅激励了同侪,而且也鼓舞了来者。

(1)照相术 (2)《 申报》(3)京张铁路(4)《定军山》 试题分析:(1)照相术19世纪30年代末诞生于西方国家,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2)《申报》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创刊,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它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国大宗传媒的先驱。(3)注意题目中的“自己设计和修建”。京张铁路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于1909年建成,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完成,投入运营的铁路。(4)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交通:

(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

(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3)民国时期的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

(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了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公路,形成了全新的网运格局。如50年代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1957~1966年间兰新铁路建成;1966~1976年间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改革开放以来新修建了大秦铁路、京九铁路等;正在修筑的宁西铁路、青藏铁路是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举措。

(5)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事业发展很慢。改革开放以后,限制坐飞机的规定逐步放宽,空中旅行的人愈来愈多了。现在有几十家航空公司,航线、航班,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都有航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与许多国家都有直通航线。

采访人物、年龄、采


中国近代化社会生活变化视频

相关评论:
  • 1858419306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有哪些?
    王骂券其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是谁发动的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中。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 1858419306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住房
    王骂券二、目标引导 目标一:复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掌握与“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及相关的史实,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与近代中国各种重大变动密切相关的,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标二:复习“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

  • 1858419306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王骂券而中国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源于本国内部新兴的资本主义因素。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内部新兴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的努力,无不反映小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同传统的封建经济的冲击;经济是基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之所以发生变化,归根到底,应该从当时中国的经济变动之中去寻找答案。

  • 18584193061中国的近代文化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王骂券洋务运动(经济上)→戊戌变法(政治上:资本主义君主制)→辛亥革命(政治上:资本主义共和制)→新文化运动(思想上)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着的自救运动,没有是中国富强起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 18584193061中国近代探索中社会生活近化代的贝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骂券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三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关税主权”,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

  • 18584193061中国近代史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王骂券不良影响:1、经济掠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对中国进行掠夺和榨取,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政治控制。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侵略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傀儡政府,并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积极影响:1、封建社会瓦解。侵略战争打开了...

  • 1858419306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说明了什么?
    王骂券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

  • 1858419306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骂券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

  • 18584193061轮船招商局和大生纱厂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趋势是什么?_百度...
    王骂券行”方面有了重大的变化,出行时间减少,路程更远,金钱减少,更加安全舒适。货物的流通也更加便捷。大生纱厂则代表着一批民族企业,从此洋布洋衣也走进了人民的生活。无论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大生纱厂也好,都体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自然经济的解体、工业化的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开始近代化。

  • 18584193061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王骂券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