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歌》书评 : 来自日本少年杀人犯的自白与“忏悔”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在日本犯罪史上,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剧曾震惊全国,诸如津山惨案、福田孝行案、绫濑水泥杀人案和北九州监禁杀人事件,它们不仅深刻地烙印在影视作品中,也成为了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然而,酒鬼蔷薇圣斗事件,即1997年神户儿童杀害案,因14岁的凶手东真一郎(“少年A”)的残忍手段和法律争议,尤为瞩目。这一事件催生了对少年犯罪、法律保护与量刑的深刻反思,甚至推动了日本法律的变革。18年后,东真一郎出版了自传《绝歌》,尽管饱受舆论谴责,但其销量出人意料地高。书中,他坦诚地叙述了自己心路历程和犯罪细节,展现了令人意外的文学才华。

在《绝歌》中,少年A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扭曲的世界,仿佛黄金小球如太阳的精子,他沉醉于池底的秘密探索,如同偷窥父母卧室般,那份痴迷令人震撼。他将大雨比喻为天空的舌头,与大地共鸣,体验死亡的苦涩后,他陷入了深深的饥饿感。他的世界里,树叶的摩擦既是诅咒也是祝福,爱与恨交织,他却视此为“美”,揭示了内心深处的异化和扭曲。

书中揭露了A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母亲的严格管教并未过度溺爱,外婆的去世和自慰仪式成为他性虐待的导火索。缺乏同理心,他从虐待动物逐渐发展到攻击真人,罪恶感和自我厌恶日益加剧。李茂生教授在书中剖析了A杀害男童的动机,他认为A是在保护自己心中的圣域,通过否定自我邪恶来寻求自我救赎。

A试图通过杀戮来保护自我,将头颅放置在学校门口,象征着逃避责任。原本,母亲曾计划带他寻求帮助,但悲剧却在此刻发生,现实的残酷不容假设。《绝歌》描绘了主角在少管所中的变化,但A在书中的悔罪是否真诚,他的公开攻击性与书中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这本书的焦点在于其警示作用,而非单纯批判犯罪行为。作者以自传的形式寻求救赎,读者则借此故事警惕自身,对模仿犯事件的描述提醒我们警惕潜在的社会问题。

阅读《绝歌》是一次心灵的旅程,需要我们保持独立思考,理解并反思主角的经历,同时警惕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这本书的每一个字句,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警醒他人。


《绝歌》书评 : 来自日本少年杀人犯的自白与“忏悔”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