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有什么事例?从这个事例中你能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王羲之的故事有些什么事例?~

经典启蒙小故事《王羲之的故事》

  不习书画的人对王羲之没什么兴趣,但略知笔墨的人没有不仰慕他的。

  有一则逸事:

  智永禅师(南朝陈人,王羲之七代孙)有三宝:一曰右军《兰亭》书,二曰神龟,三曰如意。后传弟子辨才,保护倍至。唐太宗令人诳得其书。辨才曰:“第一宝既亡,其余何爱?”乃以如意击石,折而弃之,又促龟伤其一足。

  其中“唐太宗令人诳得其书”事流传甚广,为圈内人熟知。具体经过是:

  辨才将传到自己手中的《兰亭》书藏在凿空的房梁里,甚是爱惜。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特别想得到《兰亭》真迹,辨才却始终推说不知道在哪里。太宗就派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一个落魄书生,住进辨才所在的永兴寺。在寺里,萧翼和辨才一起清谈赋诗,甚是相得。半个月之后,他们的谈话渐渐涉及书画。萧翼拿出他带着的王羲之的别的书帖给辨才看,辩才便从房梁中取出《兰亭》炫耀。不久,萧翼趁辨才外出,偷走了《兰亭》真迹。回到朝中,唐太宗授萧翼员外郎,赐给辨才锦三千匹,谷三千石。辨才痛心疾首,过了一年多就死了。太宗临死前,特别嘱咐要用这件珍品为他陪葬。好在太宗并非附庸文雅,他是真懂书法,所以他命冯承素、欧阳询、虞世南、赵模等大臣临了不少摹本,我们才有幸能欣赏到《兰亭》的仿品。

  对于王羲之,唐太宗还有一段专论,其中写道:“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辩才和太宗对书法都有研究,令他们痴迷若此,可见《兰亭》书的价值。我之前对书法一窍不通,受到这些传说的引诱,就到处找《兰亭》书来长见识。我第一次见到冯承素的摹帖,居然一下子就被它一纸的天真干净所感动,真的是见识大增——我由此相信艺术的魅力不只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激励。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出生豪门,刘禹锡《乌衣巷》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家说的就是他家。他的父亲王旷与晋元帝司马睿是姨表兄弟,他的堂叔王导、王敦因辅佐晋元帝登基有功,一个把持朝政,一个掌握兵权,炙手可热。

  王羲之七岁时师从著名书法家卫夫人,扎有坚实的功底;后来随叔父王廙临习钟繇的法书,造诣大增。关于他勤奋学书,流传有许多美谈,像“笔山”“墨池”“戒珠”“入木三分”等等,皆为大家熟知。家学渊源,交往之人都是风雅名士,加上东晋时期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以及王羲之本人的书法天赋和勤学苦练,他在书法世界取得巨擘地位是再自然不过了。

  有的史书说王羲之自小性格沉稳,不善言辞,遇事冷静。这个结论大概来自以下的记载: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王敦)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世说新语》)

  同样被刘义庆收集在《世说新语》这部志人笔记中的故事还有好多,比如《东床坦腹》: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郗太傅名鉴,其女名璇,字子房,擅长书法,人称“女中仙笔”。结婚之后,王羲之夫妇志同道合,琴瑟和谐,相敬如宾,美满幸福。他们生有七子一女,都是多才多艺,狷介不羁。《世说新语》里也收有王徽之的典故: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人们因之推断王羲之率性任情,特立独行,颇有魏晋之风。但魏晋士人尚清谈喜宴游,王羲之虽然也受到世风的影响,比如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愿意到风景秀丽的会稽做官,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山玩水,他却反对清谈和宴饮过度。
  王右军与谢太傅(谢安)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望,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世说新语》)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从这个事例中能看出他是个刻苦,勤奋,专心,意志坚定的人。


王羲之有什么事例?从这个事例中你能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