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虫时代(距今5.4亿年前至5亿年前)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三叶虫时代(距今亿年前至5亿年前)~

地质历史进入到距今5.4亿年前,也就是古生代到来时,生物界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特大飞跃,许多比较高等的动物都勃然兴起,地球表面从此迎来一个更为生气蓬勃的世界。
三叶虫 古生代的第一个时期,称为寒武纪(5.4亿年前至5亿年前)。当时生物界的代表是三叶虫(图15),遍布于世界各地海洋中,所以有人把寒武纪称之为“三叶虫时代”。它的全盛时代是在晚寒武世,奥陶纪时开始衰落,志留纪时为数大减,泥盆纪时更少,石炭、二叠纪时仅残留几个剩余的属类了,至古生代末而绝灭,从未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过。从三叶虫的身体结构看,在节肢动物中还可算是比较高等的,所以震旦纪晚期出现的一些原始节肢动物,有可能是它的祖先。但因为寒武纪以后的三叶虫具有坚硬的甲壳,化石易于保存,又因为它是脱壳生长的,所以化石数量也多。

图15 三叶虫化石

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证据 5.4亿年以前一般统称为前寒武纪,在前寒武纪时代只发现过细菌、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没有发现过比它们更高级的动物,可是到了寒武纪突然出现像对虾那样高级的属于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这中间好像有一个生物演化历史上无法跨越的鸿沟,使世界古生物学家迷惑不解,过去都解释为地层缺失或生命纪录不完整。可是到1984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在云南澄江县发现了寒武纪初(5.3亿年)极其丰富的动物化石:有分节三胚层真体腔肠动物,它很像现代的水母;还有固着生活的海葵和纤毛虫类;形态奇特的微网虫、泾诞虫、爪钢虫等,它们是已经灭绝的叶足类动物;昆虫的祖先抚仙湖虫;双壳节肢动物;长达2米的巨型食肉动物奇虾;曳鳃动物;腕足类;海绵动物;脊椎动物的祖先脊索动物等等,几乎包含了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先祖和许多已绝灭动物的先驱(图16),这一庞大的动物群化石向人们展示了寒武纪初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爆发式发展的壮丽情景,震动了全世界的古生物学家和现代生物学家,被称为20世纪重大科学发现,这就是名震四方的中国澄江动物群。

图16 澄江动物群

地球步入5.43亿年前,海洋无脊椎动物突然兴盛起来,其中最为繁盛的一种动物叫三叶虫。三叶虫是当时海洋生物中为数最多的一种动物,其生物量大约占整个海洋宏观动物生物量的60%,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4.10亿年前。所以,距今5.43亿~4.10亿年被称为三叶虫时代。三叶虫时代即地质历史上的早古生代又被分为3个纪:寒武纪(距今5.43亿~4.90亿年)、奥陶纪(距今4.90亿~4.38亿年)和志留纪(距今4.38亿~4.10亿年)。

Koneprusiasp.


Neoasaphus kowalewski


Acadoparadoxides briareus


Harpides sp.


Dechenella lucaensiss

三叶虫之所以能够称雄整个早古生代长达1.33亿年的漫长时期,是因为它们具有超凡的生存竞争能力。它们平均只有5~6厘米长,3~4厘米宽。个子虽只有恐龙的千万分之一,但其生存竞争能力却比恐龙强千万倍。如有的三叶虫为了不被其他动物吃掉,浑身长满了刺;有的三叶虫为了不被其天敌发现,把自己埋在海底的软泥里,同时伸出长长的眼睛观察敌情;有的遇到天敌,身体立即团成圆球,掉入海底……2009年5月,葡萄牙的地质学家,在葡萄牙北部4.65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很多大型的三叶虫,大的90厘米长,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三叶虫。而且,它们发现的是一个三叶虫群,达1000多只,表明三叶虫可能是群体交配、“天量”产仔、以量制胜的生物。所以,三叶虫是一种“长寿”虫,它们从早古生代跨入了晚古生代(距今4.10亿~2.50亿年)。但是,当它们进入晚古生代的泥盆纪时(距今4.10亿~3.54亿年),就盛极而衰了。可三叶虫很“坚强”,虽衰而不亡。它们走过了晚古生代的3个纪:泥盆纪、石炭纪(距今3.54亿~2.95亿年)和二叠纪(距今2.95亿~2.50亿年),直至二叠纪结束它们才完全消亡。三叶虫从兴起至灭绝,整整持续了整个古生代,时间长达2.93亿年。

三叶虫时代生物复原图

在三叶虫时代,除了节肢动物三叶虫以外,其他常见的宏观海洋无脊椎动物还有笔石(一种细小的蠕虫状动物)、腕足类、腹足类、珊瑚、鹦鹉螺、软舌螺、苔藓虫等。海生脊椎动物中,出现了最古老的鱼类,如昆明鱼和海口鱼。陆地水域中首次出现了鱼类,如无颌鱼。三叶虫衰败以后,地球历史进入了另外一个时代——鱼类时代。

葡萄牙发现的最大三叶虫


奥陶纪生物群复原图


奥陶纪的菊石与直角石化石


奥陶纪笔石化石

地质历史进入到距今5.4亿年前,也就是古生代到来时,生物界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特大飞跃,许多比较高等的动物都勃然兴起,地球表面从此迎来一个更为生气蓬勃的世界。

三叶虫 古生代的第一个时期,称为寒武纪(5.4亿年前至5亿年前)。当时生物界的代表是三叶虫(图15),遍布于世界各地海洋中,所以有人把寒武纪称之为“三叶虫时代”。它的全盛时代是在晚寒武世,奥陶纪时开始衰落,志留纪时为数大减,泥盆纪时更少,石炭、二叠纪时仅残留几个剩余的属类了,至古生代末而绝灭,从未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过。从三叶虫的身体结构看,在节肢动物中还可算是比较高等的,所以震旦纪晚期出现的一些原始节肢动物,有可能是它的祖先。但因为寒武纪以后的三叶虫具有坚硬的甲壳,化石易于保存,又因为它是脱壳生长的,所以化石数量也多。

图15 三叶虫化石isbn7116034846_28_8_6_3_1_5_55p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证据 5.4亿年以前一般统称为前寒武纪,在前寒武纪时代只发现过细菌、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没有发现过比它们更高级的动物,可是到了寒武纪突然出现像对虾那样高级的属于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这中间好像有一个生物演化历史上无法跨越的鸿沟,使世界古生物学家迷惑不解,过去都解释为地层缺失或生命纪录不完整。可是到1984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在云南澄江县发现了寒武纪初(5.3亿年)极其丰富的动物化石:有分节三胚层真体腔肠动物,它很像现代的水母;还有固着生活的海葵和纤毛虫类;形态奇特的微网虫、泾诞虫、爪钢虫等,它们是已经灭绝的叶足类动物;昆虫的祖先抚仙湖虫;双壳节肢动物;长达2米的巨型食肉动物奇虾;曳鳃动物;腕足类;海绵动物;脊椎动物的祖先脊索动物等等,几乎包含了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先祖和许多已绝灭动物的先驱(图16),这一庞大的动物群化石向人们展示了寒武纪初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爆发式发展的壮丽情景,震动了全世界的古生物学家和现代生物学家,被称为20世纪重大科学发现,这就是名震四方的中国澄江动物群。

图16 澄江动物群



三叶虫时代”其实就是寒武纪时代。寒武纪在前6-5亿年,历时一亿年。这个时期地球的统治者是三叶虫,因此人们又将这个时期叫“三叶虫时代”。

中文名
三叶虫时代
时期
寒武纪
年代
6-5亿年
属性
无脊椎动物
快速
导航
寒武纪

三叶虫简介

三叶虫化石
名词来源
寒武纪的海洋生物主要是底栖的三叶虫,另有杯海绵和腕足类,海水中漂浮着水母和其它浮游生物。

寒武纪地球上藻类繁多,结构复杂,这是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最好条件。此间三叶虫是数量最多的动物,且种类也占动物总类别的60%,另外腕足类占30%,还有10%是杯海绵、水母、蠕虫、和软体动物等。
寒武纪
寒武纪与现代生物
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寒武纪是显生物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寒武纪的生物形态奇特,和我们现在地球上所能看见的生物极不相同。比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抛开牙形石不说,高等的脊索动物还有许多其他代表,如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的华夏鳗、云南鱼、海口鱼等,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皮开虫,美国上寒武统的鸭鳞鱼。  在潮湿的低地,可能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类的低等植物,但它们还缺乏真正的根茎组织,难以在干燥地区生活;无脊椎动物也还没有演化出适应在空气中生活的机能。寒武纪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大陆上缺乏生气、荒凉一片。
此外,寒武纪还产生了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寒武纪大爆发”,在很短(地质意义上的很短,其实也有数百万年之久)时间内,生物种类突然丰富起来,呈爆炸式的增加。它意味着,生物进化除了缓慢渐变,还可能以跳跃的方式进行。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
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事实,并大感迷惑。他认为这一事实会被用做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但他同时解释到,寒武纪的动物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的祖先,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寒武纪动物化石出现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纪动物化石的缺乏,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
地质成因
寒武纪是地质年代划分中属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5.7亿至5.1亿年,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寒武纪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遥远而陌生的,这个时期的地球大陆特征完全不同于今天。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但澄江动物群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种多样的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开始不久就几乎同时出现。
三叶虫简介
三叶虫是一种已经绝灭了的节肢动物,我国早在300多年前,即明朝崇桢年间就在山东泰安发现了三叶虫化石。三叶虫最早是随着寒武纪初期的小壳动物群而出现的,小壳动物群主要是指软舌螺、腹足类、单板类、喙壳类和分类位置不明的一大批个体微小(一般仅1-2mm)、低等的软体动物,当时的海洋条件已经适合于它们生存,这些动物给三叶虫带来了丰富的食源,在那时的海洋中,三叶虫还没有遇到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它们横行霸道,迅速发展,整个寒武纪成了三叶虫的世界。

三叶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三个部分,背面的甲壳坚硬,正中突起,两肋低平,也形成纵列的三部分,三叶虫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吧。由于三叶虫的背壳坚硬,所以容易被保存成为化石。我们今天了解这种绝灭了的动物,全是通过化石来认识它们的。三叶虫的头部由于覆盖有硬甲,可称为头甲,头甲上中央隆起的部分叫头鞍,头鞍的形状和大小在不同种类中变化较大,头鞍前部是头盖,上面发育着眼脊、眼叶和眼。头盖两侧的边缘下凹并延展形成活动颊,活动颊常常进一步形成十分尖锐的颊刺,伸向身体的后方,整个头甲是三叶虫分类和种属鉴定的重要依据。
胸甲由许多形状相似的胸节组成,这些胸节相互衔接,与绝大多数节肢动物的体节相似,胸节可以活动,并有弯曲的功能。三叶虫身体能够蜷起或伸展开全靠这些活动的胸节,但幼年体的三叶虫没有胸节。尾甲是指三叶虫身体末端由若干体节融合而成的部分,它们形成三叶虫独特的尾部。三叶虫的尾一般都是半圆形,由于尾的边缘常常形成大小不同的尾刺,使许多三叶虫的尾伸展、放射,变得很美丽。整个三叶虫的背面硬而光滑,但科学家们发现有些种类在背甲上具有小瘤或小结节,这些小瘤和小结节与背甲上的颊刺、肋刺、尾刺一起,构成了复杂的防护"盔甲",可见,当时海洋中即使有比三叶虫强悍的动物,也不敢轻易冒犯它们。
三叶虫化石
经过各国古生物学家多年的研究,认为三叶虫具有复杂的发育阶段。三叶虫为雌雄异体,卵生,在它们一生的发育中,要经过多次的蜕壳才能长成,现在的许多节肢动物都承袭了三叶虫的生长方式。三叶虫从幼虫到成虫,一般经历三个生长阶段,即幼年期、分节期和成虫期。了解这点,对我们在野外采集三叶虫化石很有必要,如果人们稍微具备一些有关三叶虫发育阶段的知识,就能对采集到的三叶虫化石做出大致的鉴定,不至于把不同发育阶段的同一种三叶虫当做不同形态的属种了。幼年期的三叶虫除身体很小外,常常凸起明显,头部与尾部区分不明显,没有胸节,虫体呈圆球状。以后,随着三叶虫不断生长,胸节逐渐增加,当胸节全部长成不再增加时就进入成年期,此时意味着三叶虫已达到性成熟阶段,能够生儿育女了。三叶虫每蜕一次壳,身体都会增大,壳上的刺、瘤、甚至尾甲的分节数也会增加。

三叶虫长大以后就可以在海洋中无忧无虑地生活了,至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在陆相地层中发现三叶虫化石,这说明这种动物确实只生存在海洋里。由于三叶虫化石常常与珊瑚、腕足动物、头足动物共同出现,表明它们都喜欢生活在比较温暖的浅海,在那里,三叶虫以各种微小的生物为食,或者也对海草及动物的尸体感兴趣。可以肯定,它们不具有主动攻击的能力,因为三叶虫没有良好的游泳器官,也不具备流线型的体形,在水中行进的速度较慢。从它们的坚固背甲可以想象,一旦有凶猛的动物(如鹦鹉螺类)向它们摆出进攻的架势时,三叶虫会迅速把身体蜷起,象穿山甲那样把自己保护起来,悄悄沉入海底。
寒武纪时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三叶虫呢?科学家们通过古生态学的研究认为,三叶虫具有很好的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三叶虫并不遵循着单一的生活模式,有些种类的三叶虫喜欢游泳,有些种类喜欢在水面上漂浮,有些喜欢在海底爬行,还有些习惯于钻在泥沙中生活,它们占据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寒武纪的海洋成了三叶虫的世界。在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这种不同寻常的生物与其它无脊椎动物又共同生存了很长时间,才逐渐数量减少和衰退。我国三叶虫化石非常丰富,仅在寒武纪的早期就发现了200多个属,山东泰安盛产的"燕子石",经研究发现就是当时大量活动的三叶虫死后堆积形成的,那些显露在岩石表面纷纷欲飞的"燕子",实际上全是一种长有长长尾刺三叶虫的尾甲。
三叶虫出现后,在整个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都可作为众多生物的代表,它们和许多其它生物一起共同揭开了地球走进生物多样化的序幕,从此,一个欣欣向荣的生物世界才真正出现。晚古生代时三叶虫数量随着门类众多的海相无脊椎动物的大量涌现而减少,中生代到来时终于绝灭。
三叶虫时代”其实就是寒武纪时代。寒武纪在前6-5亿年,历时一亿年。这个时期地球的统治者是三叶虫,因此人们又将这个时期叫“三叶虫时代”。

中文名
三叶虫时代
时期
寒武纪
年代
6-5亿年
属性
无脊椎动物
快速
导航
寒武纪

三叶虫简介

三叶虫化石
名词来源
寒武纪的海洋生物主要是底栖的三叶虫,另有杯海绵和腕足类,海水中漂浮着水母和其它浮游生物。

寒武纪地球上藻类繁多,结构复杂,这是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最好条件。此间三叶虫是数量最多的动物,且种类也占动物总类别的60%,另外腕足类占30%,还有10%是杯海绵、水母、蠕虫、和软体动物等。
寒武纪
寒武纪与现代生物
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寒武纪是显生物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寒武纪的生物形态奇特,和我们现在地球上所能看见的生物极不相同。比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抛开牙形石不说,高等的脊索动物还有许多其他代表,如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的华夏鳗、云南鱼、海口鱼等,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皮开虫,美国上寒武统的鸭鳞鱼。  在潮湿的低地,可能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类的低等植物,但它们还缺乏真正的根茎组织,难以在干燥地区生活;无脊椎动物也还没有演化出适应在空气中生活的机能。寒武纪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大陆上缺乏生气、荒凉一片。
此外,寒武纪还产生了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寒武纪大爆发”,在很短(地质意义上的很短,其实也有数百万年之久)时间内,生物种类突然丰富起来,呈爆炸式的增加。它意味着,生物进化除了缓慢渐变,还可能以跳跃的方式进行。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
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事实,并大感迷惑。他认为这一事实会被用做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但他同时解释到,寒武纪的动物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的祖先,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寒武纪动物化石出现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纪动物化石的缺乏,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
地质成因
寒武纪是地质年代划分中属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5.7亿至5.1亿年,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寒武纪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遥远而陌生的,这个时期的地球大陆特征完全不同于今天。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但澄江动物群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种多样的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开始不久就几乎同时出现。
三叶虫简介
三叶虫是一种已经绝灭了的节肢动物,我国早在300多年前,即明朝崇桢年间就在山东泰安发现了三叶虫化石。三叶虫最早是随着寒武纪初期的小壳动物群而出现的,小壳动物群主要是指软舌螺、腹足类、单板类、喙壳类和分类位置不明的一大批个体微小(一般仅1-2mm)、低等的软体动物,当时的海洋条件已经适合于它们生存,这些动物给三叶虫带来了丰富的食源,在那时的海洋中,三叶虫还没有遇到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它们横行霸道,迅速发展,整个寒武纪成了三叶虫的世界。

三叶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三个部分,背面的甲壳坚硬,正中突起,两肋低平,也形成纵列的三部分,三叶虫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吧。由于三叶虫的背壳坚硬,所以容易被保存成为化石。我们今天了解这种绝灭了的动物,全是通过化石来认识它们的。三叶虫的头部由于覆盖有硬甲,可称为头甲,头甲上中央隆起的部分叫头鞍,头鞍的形状和大小在不同种类中变化较大,头鞍前部是头盖,上面发育着眼脊、眼叶和眼。头盖两侧的边缘下凹并延展形成活动颊,活动颊常常进一步形成十分尖锐的颊刺,伸向身体的后方,整个头甲是三叶虫分类和种属鉴定的重要依据。
胸甲由许多形状相似的胸节组成,这些胸节相互衔接,与绝大多数节肢动物的体节相似,胸节可以活动,并有弯曲的功能。三叶虫身体能够蜷起或伸展开全靠这些活动的胸节,但幼年体的三叶虫没有胸节。尾甲是指三叶虫身体末端由若干体节融合而成的部分,它们形成三叶虫独特的尾部。三叶虫的尾一般都是半圆形,由于尾的边缘常常形成大小不同的尾刺,使许多三叶虫的尾伸展、放射,变得很美丽。整个三叶虫的背面硬而光滑,但科学家们发现有些种类在背甲上具有小瘤或小结节,这些小瘤和小结节与背甲上的颊刺、肋刺、尾刺一起,构成了复杂的防护"盔甲",可见,当时海洋中即使有比三叶虫强悍的动物,也不敢轻易冒犯它们。
三叶虫化石
经过各国古生物学家多年的研究,认为三叶虫具有复杂的发育阶段。三叶虫为雌雄异体,卵生,在它们一生的发育中,要经过多次的蜕壳才能长成,现在的许多节肢动物都承袭了三叶虫的生长方式。三叶虫从幼虫到成虫,一般经历三个生长阶段,即幼年期、分节期和成虫期。了解这点,对我们在野外采集三叶虫化石很有必要,如果人们稍微具备一些有关三叶虫发育阶段的知识,就能对采集到的三叶虫化石做出大致的鉴定,不至于把不同发育阶段的同一种三叶虫当做不同形态的属种了。幼年期的三叶虫除身体很小外,常常凸起明显,头部与尾部区分不明显,没有胸节,虫体呈圆球状。以后,随着三叶虫不断生长,胸节逐渐增加,当胸节全部长成不再增加时就进入成年期,此时意味着三叶虫已达到性成熟阶段,能够生儿育女了。三叶虫每蜕一次壳,身体都会增大,壳上的刺、瘤、甚至尾甲的分节数也会增加。

三叶虫长大以后就可以在海洋中无忧无虑地生活了,至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在陆相地层中发现三叶虫化石,这说明这种动物确实只生存在海洋里。由于三叶虫化石常常与珊瑚、腕足动物、头足动物共同出现,表明它们都喜欢生活在比较温暖的浅海,在那里,三叶虫以各种微小的生物为食,或者也对海草及动物的尸体感兴趣。可以肯定,它们不具有主动攻击的能力,因为三叶虫没有良好的游泳器官,也不具备流线型的体形,在水中行进的速度较慢。从它们的坚固背甲可以想象,一旦有凶猛的动物(如鹦鹉螺类)向它们摆出进攻的架势时,三叶虫会迅速把身体蜷起,象穿山甲那样把自己保护起来,悄悄沉入海底。
寒武纪时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三叶虫呢?科学家们通过古生态学的研究认为,三叶虫具有很好的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三叶虫并不遵循着单一的生活模式,有些种类的三叶虫喜欢游泳,有些种类喜欢在水面上漂浮,有些喜欢在海底爬行,还有些习惯于钻在泥沙中生活,它们占据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寒武纪的海洋成了三叶虫的世界。在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这种不同寻常的生物与其它无脊椎动物又共同生存了很长时间,才逐渐数量减少和衰退。我国三叶虫化石非常丰富,仅在寒武纪的早期就发现了200多个属,山东泰安盛产的"燕子石",经研究发现就是当时大量活动的三叶虫死后堆积形成的,那些显露在岩石表面纷纷欲飞的"燕子",实际上全是一种长有长长尾刺三叶虫的尾甲。
三叶虫出现后,在整个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都可作为众多生物的代表,它们和许多其它生物一起共同揭开了地球走进生物多样化的序幕,从此,一个欣欣向荣的生物世界才真正出现。晚古生代时三叶虫数量随着门类众多的海相无脊椎动物的大量涌现而减少,中生代到来时终于绝灭。


三叶虫时代(距今5.4亿年前至5亿年前)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