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1、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2、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3、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3、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4、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5、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6、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


7、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扩展资料


一、原文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朝代】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视频

相关评论:
  • 1771358432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的表达情感是什么?
    马哄柯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的悲愤及其对故国遗民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醉生梦死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失望,抒发了诗人心中强烈的爱国热情。诗人为遗民呼号,也是为了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宋代〕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

  • 1771358432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心思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思想感情
    马哄柯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痛苦极大的同情,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收复失地而偏安一隅无比的愤慨的思想感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译文 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

  • 1771358432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马哄柯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极大的同情,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收复失地而偏安一隅无比的愤慨的思想感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_百度汉语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译文 三万...

  • 1771358432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马哄柯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注释]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3....

  • 1771358432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中心思想?
    马哄柯答: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极大的同情,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收复失地而偏安一隅无比的愤慨。

  • 1771358432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马哄柯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表达了作者的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代 陆游 原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 1771358432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马哄柯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中原地区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人民痛苦的同情,对宋王朝不图收复失地而偏安一隅无比的愤慨和希望宋王朝能尽快收复中原的盼望。表达了作者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希望能够和平相处的思想感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陆游 〔宋代〕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

  • 1771358432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当时怎样的愿望
    马哄柯答:表达了诗人爱国心切以及盼望着祖国能够早日统一的愿望.《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

  • 17713584323陆游的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抒发了什么感情?
    马哄柯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对国家的关心和人民的关怀以及通过表现保守派对中原人民的深深的压迫,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民受苦受累的同情。

  • 1771358432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体现出作者...
    马哄柯答: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表达了作者的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2、原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3、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