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如何从美术角度赏析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评价《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作品~

1953年,由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一经问世,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被美术界誉为是新中国当代美术史上革命历史题材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这幅作品是1952年由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组织创作的,为了完成创作任务,董希文参考了大量的照片和影视资料,并广泛征求美术界的意见,以满腔的创作热情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这幅划时代的现实主义巨作。作品中以精湛的艺术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在油画艺术民族化的探索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油画起源于欧洲,明代万历年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但由于受占有统治地位的封建正统文化的束缚,除在宫廷和东南沿海少数城市略有影响外,并没有广泛传播开来。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变革,国内的一些艺术院校开设了油画专业,加之许多画家陆续从海外留学归来,使得油画在中国逐渐流传起来。在吸收、消化这种外来的艺术语言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现国内的现实生活,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上世纪40年代,许多艺术家逐渐开始了油画民族化方面的探索与研究,试图在不断深入地掌握以写实见长的油画技巧的同时,通过融入民族的血液,使它不断地丰富、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董希文就是最早涉猎这一课题的艺术家之一。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父亲董萼清先生是当时著名的古书画、瓷器收藏家,受家庭的影响,董希文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苏州美专、上海美专、国立杭州艺专等院校,师从著名美术家林风眠、颜文梁、刘海粟、常书鸿等人,受到严格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中西绘画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董希文随杭州艺专辗转迁徙于贵州、云南,后又到西北进行研究和创作。其间,充分领略了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从1942年开始在敦煌艺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三年中,通过大量临摹,使他从气势浑厚、色彩富丽的敦煌壁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苗女赶场》(1942年)、《云南驮马夫的生活》(1943年)、《戈壁驼影》(1946年)、《哈萨克牧羊女》(1946年)以及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后创作的《春到西藏》(1949年)等许多作品中,从线条的运用、色彩的处理和画风的装饰性等诸多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董希文在探索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过的踪迹。正是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长期的积累、深入的认知和丰富的创作实践,为他后来成功地创作油画《开国大典》做了必要的准备。



一幅作品要有气势,首要的因素是构图。为了充分表现开国大典的宏伟场面,将领袖人物与人民群众有机结合起来,董希文在创作的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因为在实际的建筑格局中,天安门与正阳门是垂直于北京城中轴线的,而按作品的取景角度,如严格地用焦点透视来处理,则人们就只能看到主要人物的后侧面,画面的空间也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作者借鉴了民族绘画中的多点透视,巧妙地解决了构图问题。画面中的天安门与正阳门并不是平行在一条纵轴线上,而是稍往东南倾斜,然而就是这一点角度的变化,却拓展了画面的空间,不仅便于表现天安门城楼上的场景和人物,增强天安门城楼与广场的距离感和整个画面的进深,同时也解决了画面构图中人物左实右虚的平衡问题。

为了更好地表现领袖人物,董希文对画中人物和建筑的关系也作了大胆的处理,即舍掉了城楼上的一根柱子,使整个画面的感觉豁然开朗。作品中,毛主席魁梧的身躯位于中央,其他领导人物和各界代表在画面的左侧,同远景广场上欢呼的人群遥相呼应。整个画面既主体突出,又完整统一;既不被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则所束缚,又符合视觉上的安定感和真实感。不仅完整地表现了开国庆典的盛大场面,也充分反映了作者艺术创作上的大局观。后来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作品曾说过:“去掉一根柱子,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艺术源于生活,但它不是简单地对生活进行摹写与复制,而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加工,使之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艺术的真实。艺术不同于科学,尽管艺术与科学都注重对客观物象的研究,但科学着重研究的是客观物象的普遍规律,而艺术则力图反映客观物象的特殊规律,其特殊就在于艺术家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还要用心去感悟,即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将师法自然与主观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民族绘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开国大典是全中国人民的节日,因而董希文在作品的形与色的处理上,充分抓住了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

中国画往往具有装饰的风格,不要求对对象作自然主义的描写,在造型上要求提炼、取舍,而且要笔笔传神,以形写神。《开国大典》在人物的处理上,就重点抓住形象的本质特征,加强对形象上重要环节的描写,而把一些与人物精神、性格无关紧要的外貌细节简略化,避免了形象描写的繁琐感觉。在画面中,毛泽东庄严肃穆地宣读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他高大魁梧的身躯,坚定有力的双手及眉宇间透出政治家的气魄和诗人的气质,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对其他的主要人物,如朱德豪爽的性格,刘少奇深邃的目光,周恩来睿智的神态,宋庆龄端庄的仪表,郭沫若儒雅的风度等也都作了深入的刻画。正是因为作者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方法融入到油画技法当中,因此,既充分展示领袖人物的伟人风采,又凸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善于描绘自然界细致的光色变化,是油画色彩的特点,但如何运用,则要考虑内容表达的需要。中国人喜欢鲜明而热烈的色彩,这正符合《开国大典》的主题。因此,董希文在油画色彩的处理上,没有受西洋画法色素复杂变化的局限,而是大胆借鉴了中国绘画带有装饰风的色彩:即在写实的基础上,对复杂的色彩进行归类、概括,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变化的条件色,突出对象的本色(固有色)。画面以大红、碧蓝、金黄为基调,在各种鲜明的本色如挺拔的大红廊柱,端庄的大红灯笼,华贵的紫红地毯,金黄的缨珞、菊花,碧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等的大色块的对比中求得整幅画作色调的和谐与统一。

《开国大典》的色彩不仅注重大色块的对比,还注意细节的描绘,比如画家在描绘地毯时,先用马粪纸吸去颜料中的油质,再独具匠心地将锯末和砂粒加入颜料中以获得毛茸茸的质感,与旁边拔挺、油亮的柱子形成对比;在画汉白玉栏杆时调进了浅棕、金土黄等颜色以增加暖的效果,使它和周边的颜色相融合,而且以一种厚重感和沧桑感,喻示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并以此衬托出她所获得的新生等等。

为了求得画面整体的协调,强化装饰风的效果,对光源和明暗的处理,作者也将它单纯化了,如减弱画面上大块的投影和显著的阴影,适当地控制物象体积的结构,不以可变光为重,而以不变的型为主,通过抓住各种对象的主要特征去表现他们的本质特点。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虽然简洁,但很明确;不仅肖似,而且传神的艺术效果;在画面色彩的关系上达到了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的艺术境界。

《开国大典》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作者将民族的审美理念融入西方的油画技法当中,把一个规模宏大、意义非凡的历史场面,用一种明确的民族风格完美地表现出来:富丽堂皇的色彩,营造出既吉祥喜庆又庄严热烈的节日气氛;单纯明朗的色调,饱含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简洁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气势磅礴的画面,体现了民族自豪感与大国风度。

《开国大典》的成功,不仅仅是作者本人的努力,当一个民族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终于获得了独立与自由时,必然要产生一种精神文化上的需求,用以表达她获得解放和走向美好未来的豪迈情怀。《开国大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因此可以说,它是时代的产物,也必然要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正如毛泽东1953年在中南海看到这幅画后评价的那样:“是中国,是大国,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作者董希文(1914—1973)是浙江绍兴人,曾在苏州美专、杭州美专西画系就读,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还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的天空画得干净利落,明朗美丽之极。为了增强地毯的质感,在颜料中掺上锯木的木屑和沙子,增强了地毯的质感。画中张澜长袍上的褶皱看上去是特意熨平折好,专等到庆典才穿上去的。

还有汉白玉的栏杆故意没有画得很白,而是偏黄,是为了体现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该作品画面,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油画用色法,糅进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绘画技法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51年初,中国中宣部、文化部开始筹备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党庆画展。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参展地,迅速组织中国几十位知名画家,进行突击创作。

短短几个月,便创作出近百件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美中不足的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典时刻——开国大典的作品没有。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命题油画“开国大典”。

作者简介

董希文(1914—1973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14年6月2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73年1月8日逝世。师从艺术大师林风眠、颜文良、刘海粟、常书鸿等前辈,学习中西方绘画艺术。

作品有:《北平入城式》、《新解放区的生产自救》、《抗美援朝》、《打击侵略者》、《春到西藏》、《红军不怕远征难》、《百万雄师过大江》、《千年土地翻了身》、《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国大典



构图 视野开阔 这幅画我看过原画

这幅画只能从历史角度分析。有什么艺术性?

属于写实性历史油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偏重于对客观对象的再现,但并不是完全的对历史,现实的照相,也融入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与再现的统一。
董希文的画,修改了至少两次,他在艺术手法上代表了中国油画早期的成熟,在那个时代具有典型性。是描绘开国大典被官方所接收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较多吸收的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讲究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思想情感的隐蔽性。。。。。。
所知道关于这幅油画的东西并不多,据说肌理效果明显,灵活的运用了材质,地毯是用石子做的肌理。。。。。我没亲自看过。。。。。。。。。。。。。。
套话:是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是优秀的主题思想和贴切的客观素材的契合,既表现出了艺术的真实,又体现出了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语言,是技巧与内容的统一。《开国大典 用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深刻的反应了当时大家所理想中的具有历史性的一幕,既包含了鲜明的特殊性,又包含了人们所熟悉的那个年代,那个场景的普遍性。总的来说,它是高度完美,高度统一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绘画艺术作品。它不仅应该是民族的艺术,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


《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如何从美术角度赏析视频

相关评论:
  • 17077838406开国大典油画中为何减少了一根柱子?
    支泊有开国大典的油画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为人们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作者巧妙地运用色彩和构图,将蓝天与红地毯、挺立的红柱子、点缀的红灯笼与飘扬的红旗交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营造出浓厚的节日喜庆氛围。<\/ 在写实技巧上,画家摒弃了传统的束缚,大胆创新。透视与光影的处理并非刻板遵循西方素描...

  • 17077838406再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哪个更集中?
    支泊有与照片相比,油画《开国大典》在表现人物上更具集中性。首先,油画是一种以油性颜料为主要媒介的绘画形式,其色彩丰富、笔触多变,可以创作出更为细腻、生动的画面。在《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中,作者通过精细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色彩运用,生动地表现了众多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其次,油画在表现人物形象和神态...

  • 17077838406开国大典油画的线条怎样?
    支泊有他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容华贵,唐代人物画《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划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从当时的油画水平来看,《开国大典》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可观的,其重要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 17077838406写关于油画《开国大典》论文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急急急
    支泊有三、从人物群像方面。从绘画的角度出发,探究了这篇文章中的人物关系、细节含义及结构的特色,...并且通过精心设计,将之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构成了一幅令人惊叹的人物群像图。四、从共和国建国领袖历史方面。绘画作品中的题材多种多样,并且已有很多论述。但对于领袖题材作品系统的研究仍无人涉及。在这...

  • 17077838406开国大典这幅作品的绘画形式是
    支泊有油画。《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一幅油画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作品中,画家在构图、色彩和绘画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成功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氛围和中国人民的自豪之情。在构图上,画家采用了鸟瞰视角,将...

  • 17077838406开国大典油画与历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态等方面都做了修改运用形式...
    支泊有他虽然不习惯赶任务的创作方法,但以无比旺盛的创作热情克服了许多困难,如在收集文字资料、形象素材进行构思的同时,还亲自参与制作画布(那时没有现成的宽门面油画布),以及筹划做大型油画的各种设施和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为了画《开国大典》,董希文搬到亲戚家的一间小屋。这个临时画室很窄小,面对2...

  • 17077838406油画 开国大典
    支泊有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10月1日那个历史性的时刻。画面中的队伍排列成一个醒目的丁字形,展现出庄重而雄伟的气势。这幅画作不仅是对那个伟大时刻的艺术记录,更是对新中国成立的重要纪念。《开国大典》以其精湛的技艺,将那个时代的国家精神凝固在画布上,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

  • 17077838406开国大典油画用了哪些构图方法
    支泊有这幅草图试图把天安门广场的群众场面和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联系在一起,我认为不这样不足以表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的宏伟气概……这件作品必须集思广益,否则难以画好,限期又紧,我真有点着急呢!"董希文对油画创作一向深思熟虑,同时又很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开国大典》的创作过程中,特别在起草...

  • 17077838406《开国大典》的油画为什么会改动,还去掉一个人?发生了什么事件?_百度...
    支泊有《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艺术欣赏: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

  • 17077838406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是谁?
    支泊有董希文。早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杭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43年后在敦煌研究所研究壁画。1946年后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预科主任、油画教研室主任、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师,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作品有《开国大典》、《春到西藏》、...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