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教学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改~

一、感悟课程,形成新理念。
语文新旧课程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课堂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分解,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以应付大大小小考试。而新程课堂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有用的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1.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即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课堂要有开放意识。只有开放的中学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中学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良好方式的形成。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的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我们学校的“五三四六”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课堂展示反馈等方面,曾尝试了多种手段,也曾为设计了自以为是的全方位体现课改理念的课堂“精品”而沾沾自喜,事后总觉得是重了形式而丢了神髓,有东施效颦之嫌。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小组合作的浮华,学生展示的浮浅化等等,一切都为了标新立异,而并没有真正地贯彻课改精神,实施因材施教。
经过教学处领导的不定期“进门听课”指导,我感觉自己“稳下来了”,我的导学提纲的设计注重了实用性,我的模拟预设全面、具体了,学生展示的问题“精”了,老师点拨到位了。
二、加强新课程课程教学探究,驾驭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
1.要有民主的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
2.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要有充分的读。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这些都是阅读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认为学生充分地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要有自由的表达。“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一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
5.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的讲授为学生学习的活动。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交流互动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
6.要有客观的评价。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地位越来越高,评价的方法越来越活,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通过课堂评价,可以起到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7.要热烈的讨论。讨论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千万不要担心“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虽然在课改中,我遇到过困惑和迷茫,但是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让我感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快乐。每当学生在课堂上露出会心的微笑、愉悦的神情时,我真真切切的体验到:是课改为学生提供了历练、成长的舞台,让他们犹如一棵棵处于最佳生长期的植物,吸收着充足的阳光和雨露,恣意而幸福地成长着。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旅程,选择自己的行走方式,寻找自己的前进道路,努力提升自我价值中人生的答题。对我而言,投身教学、潜心教研,是最合适、最完美的答案。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所述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更应深入研究新课改的本质,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综合分析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的对策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
1.更新教师观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实践者,只有当教师积极参与到新课改的实践中,才能有效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发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进步。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加公开课的互助学习,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语文教师对新课改内容的学习。
2.积极推进高考语文改革。让高考语文试题尽量体现出新课改的宗旨和灵魂。正视近年来高考语文过分重视工具性而轻视人文性考察的现状,改变命题类型的模式化和标准化,重视学生的个人情感和内在需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考察。
3.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则基于精神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探索其中的奥秘。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恰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当避免照本宣科,要适当增加相关的人文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
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我们中学教师很重要。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能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加强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中学语文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运果/河北省大名县实验学校【摘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原有的课程标准已不能满足当今“教”与“学”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下,应该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策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此《纲要》为新课程改革指明了基本的教学方向。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分享彼此之间的思维、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之问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将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某种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能够自主的感受、欣赏以至热爱上语言文化的魅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路者。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理解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两者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对话”这一理念,是以交流为基础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思维方式。每个学生因为受诸如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等因素差异的影响,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异很大,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话题的理解常常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对阅读教学进行评价时,以“标准答案”判分,强求结论统一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其,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二、尊循学习规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三者之间的交流,而作为主体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其生理、心理、语言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为明显的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地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接下来将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课本中的课文为例,阐述具体做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控制在一个基准上,可能会导致“课堂非常热闹,效果却不理想”的尴尬境地。因此,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遵循“紧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则。凡是被选人新课标下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确。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抒发感情,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精挑细选,并且结构严密。对文内的语言进行了修辞炼句,对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作出了独具匠心的安排,而这些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生都应从作者的心理出发,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终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萧乾的《枣核》,此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同时被安排在课本第二单元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同样是两篇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写作于法与语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第二,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们在素质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正如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指出的那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以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出发点,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这种“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只有使学生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思想共鸣,才会得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三、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思考,培养语言感知能力。英国哲学家宾沙夫茨伯里说过:“在各类人际关系中,最变化莫测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关系。”对文本来说,老师是读者,每个学生也都是读者,老师、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理解起来也有不同。同时,老师、学生又都由文本而联系起来,老师既启发学生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又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而达到教学相长。体验之思,就是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在备课中完成。课堂上,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探究。其次才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老师予以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学生则在老师的启发下,或者在讨论中,在相互启发下,使体验更靠近课文的思想感情,使探究更符合作者的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虽然各学段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在这四者中,感受与欣赏、体验的成份多一些,情感的投入多一些;而理解与评价,则探究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体验与探究可以有些侧重,但不可偏废,要有机结合。既使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以感受为主,但也要有初步的理解、欣赏,甚至是评价。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人教版的低年级语文修订教材中,编者就力图体现这一点,如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要求“说说可爱的小葫芦原来为什么都落了”,就含有探究理解原因的意思。《四季的脚步》中“你喜欢哪个季节?画一张画告诉大家”这一题,就含有欣赏的意思。《狐狸和乌鸦》中"说说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这一题在对乌鸦上当原因的探究中就含有评价的意思。“乌鸦喜欢听奉承话”,既是对乌鸦上当原因的分析,也是对它的评价。将来,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课本中,对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有机结合一定会体现得更充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因素,在上述四者的结合中引导体验之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它是体验的引信,是探究的前奏。“阅读反思”,即是对阅读过程的再思考。学生在阅读期待后提出问题和进行大胆假设,然后在阅读中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和对大胆假设进行小心求证。阅读反思,就是对上述的阅读过程进行再思考,看求证的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可以完善的地方。而所谓“批判”,是分清在阅读过程中,哪些体验与探究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有效思维,哪些是无效思维。阅读反思和批判,是更高层次上的体验之思,它是学生“有创意的阅读”的基础。体验之思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中进行,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四、在课堂教学和写作中,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初一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进入初中刚一年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在教《猫》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你养过猫吗(2).你长这么大受过委屈吗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2).文章中的第三只猫死了,它的死除了作者的错外,它自己有错吗?我们应从第三只猫的悲剧中吸取哪些教训呢?学生回答:应该进行自我完善,做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否则就无法面对将来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笔者认为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趋向。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这一点,从初一开始我就训练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编书,通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来调动他们创作的情感。到初二时每位学生已出了六本书,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多么自豪的事啊!有学生在书的序言中写道:“每次出书,都有一份喜悦的心情;每次出书,都有一份无尽的期待;每次出书,都有一种莫名的满足。这就是出书的心情。或许我的文笔幼稚,或许我的条理欠通,但我相信,我的文章一定会给您带来欢乐。愿我的文章能使您暂且放下所有的烦恼,与蓝天白云一同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我不敢说她能使您难以忘怀,更不敢说能使您看后心旷神怡,我只愿您能满意这份小作,也希望您能给我提出不足之处。”这真是他们在用自己稚嫩的笔倾诉啊,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我都很感动。同时,我又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课带领学生进行名家名篇的阅读,要求当堂写出读后感。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强烈,有的学生还写出了非常精彩的文章。例如有学生写道:“关注你自己,所谓‘各花入各眼’,只要有自信,美的那一面也就自然表露出来了……相信每个人都是美的,一旦发现他的美,你就有意外的惊喜哦!”这只是第一步。把阅读教学放在语文教学中考察,它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在新的文化、经济背景下,两种语文素质尤为重要:a、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在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这样一个相对落后和弱小的民族,若要求得独立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必需要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b、语文创新意识和能力。二十一世纪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创新,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种把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阅读课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课、记忆课、训练课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索然;那种把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的发展,化解成为一切为了应试的做法,必然阻断学生的创新之路。把阅读教学放在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下考察,它必须符合培养新时代个人主体性的要求。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整体变革需要人的解放,个性的解放需要自主、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高度创造性和责任感的个人主体。而阅读教学的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则是从根本上忽视和压抑的个人的主体意识,这种外部强加的训练模式,目标化的客观教学过程,必将践踏学生的个性、自由、责任。因此我们要建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论,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

一、做好朗读,让课堂充满活力
近年来,语文课要上得“书声琅琅”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课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地读了起来,课堂教学不再停留在烦琐的讲解分析上,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声情并茂的朗读胜过千言万语的讲解。
二、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我们经常从古装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剧情:私塾先生手捋胡须,另一只手托着翻开的书,学生们和先生一起拉着长音调,摇头晃脑地读。可见,自古以来,读书就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在的观点也是这样,想学好语文就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在“文字”的海洋中漫游。在阅读课上,应注意以下重点:
(一)与文本对话
例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
(二)与作者对话
例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
(三)与编者对话
例如,为什么将这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和“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准备问题,在自主学习和与老师的合作中形成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为了求证自己的感受是否正确而主动向教师求教。但恰恰相反,我们的学生习惯了被动的灌输式教学,眼巴巴地等着老师将准备好的问题带给自己,并且老师在大家迷茫的眼神和状态下为学生呈现出答案,把结果给了学生,这就是仍然走着老套路的课堂,其效率也不会很高。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如下:
(一)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但不能死读,要在思考中前行,甚至要求学生做好注解和圈点,自己找出重点、难点。人手一本阅读笔记是必需的,并及时做好记录和总结。
(二)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相互交流,有质疑、有互动,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但不要固化模式,僵化学生的思维,也不要否定学生做出的大胆假设和想象,而是要鼓励这种敢于猜想的精神和放射性的思维方式。
(三)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
每个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创新不是凭空捏造和毫无根据地编造,而是要以原文为基本点,在弄懂原文的基础上合理生发的想象,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应注意的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纵观全局,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和纠正。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叶圣陶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把握文章的气势、文采、内涵和外延。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不会第一步探讨其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而一定是想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把握课文整体的气势,深入了解文章。如果肢解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怎么能真正懂得文章呢?其次,要精读、细读。在阅读教学中,把握整体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然后才是学习基础知识,分析其局部的意义,如此便可以提高语言基础知识能力。细读的过程也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
五、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适当给学生发布任务,在一定时间段内,比如每个星期读两篇优秀文章,问题不限,要做到熟读并且有摘录;每个月读一本好书,尽可能做出眉批或者详解,有困难的可以自己通过工具书等查找解决;每学期至少写固定篇数的课堂以外的作文,做到用心写,像完成课堂作文一样认真对待。这些方法完全可以实施。教师也可以每周安排一两节阅读课,专门用来讲有关阅读方法的知识,并让大家互相交流心得,在探讨中共同进步和提高。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应充分利用起图书馆这个广阔的资源,不要让图书成为摆设,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图书馆充实自己。
六、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结合
适时、适度、适宜,就像盐融于水——这是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最高境界。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在于阅读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和热点、疑点的探究之中。应该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应该用录像的,应该用录音的,哪种手段最佳就用哪种。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更多、更好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 ,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教学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