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角度张爱玲的压抑体现在哪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张爱玲的后半生的心态如何?~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卒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乃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爱玲名字的来历

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瑛”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团结出版社《张爱玲传》)
张爱玲的译名现在比较多的是Eileen,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版上用的就是这个名字。夏志清先生是张爱玲的一个发现者。在这部用英文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用多于鲁迅的笔墨介绍了张爱玲。


张爱玲的年表

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太兴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
一九二二迁居天津
一九二四开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一九二五母亲黄逸梵出洋留学
一九二七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一九二八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三国演义》
一九三○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
一九三一年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一九三二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
一九三三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一九三七「国光」刊载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读书报告叁则》《若馨评》
「凤澡」刊载《论卡通画之前途》
中学毕业
1938年,在困境中终于长成大姑娘的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一九三九考进香港大学
一九四一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 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辍学开始投入文学创作「二十世纪」杂志刊载《婆媳之间》《秋歌》《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我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徵文第十叁名
一九四三「紫罗兰」杂志连载中篇小说《沉香肩—第一炉香》《第二炉香》「杂志」月刊刊载《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倾城之恋》《金锁记》
「万象」月刊刊载《心经》《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载《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
「古今」月刊刊载《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
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胡兰成等三人在当时的上海,张爱玲不仅是个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时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由自己亲手设计,这些服装在当时无论是样式还是颜色都显得很大胆,这也成为了当时上海报纸和圈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她后半生的凄凉结局。

人间失格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运用了一种"中国式的象征",概括了千百年来东方女性的空洞形象。其中充满讽嘲和性别指的意味,但是写出了女性的一种典范的精神形象。把她们在身不由己中的压抑与从属,甚至生不如死的处境,用完全中国式的女性意象以文化符号的深度勾勒出来。就如张爱玲笔下的"蝴蝶标本"与"屏风白鸟"两者都象征女性共同的命运,她们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被忽略,在精致的家具摆设中被遗忘,麻痹中犹有卑屈的清醒。
  
  压抑处境的极致化,往往会表现在很多方面。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在压抑中表现了歇斯底里的倾向。在《金锁记》和《怨女》中,曹七巧和柴银娣焦躁不安,忧郁和神经质,以至她们的人格分裂,精神分裂和疯狂,都是这些女性在焦虑处境里一种极致的体现。张爱玲在作品中使用了内化与外化的歇斯底里。在《小艾》中,小艾的肉体成为男主人强暴的场所后,并没有投诉申冤的机会,亦不会有人愿意相信她。但是当忆妃兴师问罪,殴踢不止时,整个攻击与反抗的过程,身为被压迫者的小艾一声不吭。只有在场旁观的惊叫声和压迫者的骂声充斥其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小艾在这里的沉默,一方面显示她的呐喊完全外化为反击的力量,以下犯上,直到脸色惨白地倒坐地上,也不哭出声来。另一方面,这种表现是极度的内化怀的力量。其他较为外化的歇斯底里叙述还有不少,例如:《半生缘》中的曼璐,为了挽回丈夫,竟歇斯底里地逼害亲生妹妹,设法囚禁曼桢让其丈夫得以逼奸她。这些足以说明在压抑的女性的扭曲的心理。被压抑的心理也只有通过歇斯底里进行宣泄。
  
  一个受压抑的女性,由于一生中没有任何人让她感到安全,因此,可靠的只有手中的家财。七巧在身份上的焦虑和经济上的心理挣扎其实有着同样的根源:即缺乏经济安全感,以用从中所引发的对于被压迫的恐惧,也导致了七巧日后当家时害怕权位和钱财的丧失,使她在长期焦虑中引发某种精神官能症,带来疯阗失常的言行。七巧分家后,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男性的操纵,拥有自己的天地——一个残破病态,匮乏的世界。对于她的家产,她可是处处提防,未曾放松。始终抱着病态的心理。曹七巧发疯所象征的隐喻。女性对于经济操控的恐惧和人格(包括精神)的扭曲,都是在性,权力与经济支配下的直接产物。亦可窥探经济因素和人性扭曲之间的微妙关联。除了《金锁记》外,《倾城之恋》的白流苏亦能表现女性经济压抑的恐惧与无奈心态。张爱玲无情地借范柳原之口对白流苏说道:"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这一充满经济剥削性质的话,一语道出了这些女性在经济上的匮乏,以及在整体经济封锁的大环境下,女性人格遭受到贬压程度。认为白流苏最关心的是婚姻所带来的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安定而己。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压抑中的主人公表现出来的疯癜形象犹其明显。从第一,第二炉香中葛薇龙,愫细姐妹开始,到七巧,顾曼璐和柴银娣的疯狂,都体现了神经质女性的忧郁症女性的心理物质。女性的疯狂往往会潜意识层中的攻击本能发挥出来,对他人或自身造成伤害。向外攻击则毁灭他人,向内攻击则自我伤害。例如在七巧的身上,由于她长期处在一个随时崩溃的世界,使她对人事彻底怀疑,没有可以信任的人,相反的,在她眼里,所有的人都对她不怀好意,一心想要觊觎她的家产。这是因为精神上的扭曲带来心灵恐惧与惶惑的表现。这种恐惧导致人格的分裂,从而使七巧具有让人难以理解的双重性格。在《金锁记》中,七巧有着模棱两可的双重人格。一方面无情地刺伤,打击自己身边的亲人,另一方面又重感愧疚,自哀自怜。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她对于年轻的时候的恋情的追忆,使她恍然丧失了 一生的幸福。对于七巧,压抑既是无从避免的现实,精神人格的分裂和她的自虐与施虐,亦只是一体两面的不同表现。在彻底的疯狂里,汇集了各种的压抑能量,并借助内囿的大困境将其表现出来。
  
  一个压抑的女性在从属身份和地位上都处于压抑的层次。此外,"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所负载的文化道德含义,也进下步造成女性在知识才能上的封闭。这些都可以在七巧母女身上找到痕迹。例如长安在学业上放弃进修的机会,以用她在爱情上放弃和世航结婚的机会,都可以视为她在文化压迫下的一种选择。曹七巧和柴银娣所扮演的儒家疯女,很显然的背弃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在母亲的角色上,她们把儿子导向随落糜烂,曹七巧更加破坏了女儿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在妻子的角色上,她们亦都表现出不忠于丈夫,甚至公开唾弃,谩骂自己的丈夫。在颠覆意义下,此典范形象不仅写出女性的矛盾,恐惧,焦虑与匮乏,也传达了畸形的宗法礼教的道德禁忌有关。她们的疯狂传达出这些疯女角色在精神人格上的扭曲写照同时也传达出文化层义上的引申义。
  
  压抑女性表现出人物的异常,心理不健全,病态,疯狂等写照,都表现出一种丑怪身体或 女性怪物的类型.她们从属的身份与遭受压抑的身体,在男性主体之间摆动.在怨女中,银娣婚后三朝回门,叙述者带出银娣如向跨过阴阳两界的内心世界,这种三朝回门的压迫心理,直接道出传统女性在从属身份上一种异型的性别文化压迫;女儿被许配给男人,被当作"商品"、"物价"交易.柴银娣虽活着,却犹如死者,和人生、生活与群众相隔着,对未来的人生感到极大的痛苦和不确定.这显然是银锑日后自杀不遂后的象征写照,命运使她变成了一只死去的神秘而美丽的鬼魂,丧失了血肉.张爱玲把银娣、七巧置于死者与活人之间,和写她在不安全下的压抑.银娣、七巧对自己身份的不确定感,对未来的人生不抱期望,使她未能像周遭的人一般对明天的日子感到乐观,反而陷入更深的压抑,各种不确定的恐惧造就了她们日后的异常与疯狂.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描写的压抑女性还表现出意识的阴暗面.在《半生缘》中曼桢的身份一直摇摆不定,同时,曼璐连同母亲一起串谋陷害她,对她而言,是一种严厉的判决.除了姐妹情谊之间表现出女性阴暗意识外,在母亲与女儿的关系上也有存在.《半生缘》里的顾家母女之间和《金锁记》中七巧婆媳之间的斗争再现得犹为明显.前者对自我身份保卫的动机大于打压报复,后者则表现了报复重于保卫自我主体的倾向.压抑的女性被置于一个封闭的铁闺阁中,为了寻求自己主体的身份而彼此斗争.为了掩护自己,使她们与自我为敌,仇视自我,以及彼此斗争.在铁闺阁的环境下,曼桢对于曼璐的信赖,反而遭受姐夫的强暴的命运,曼桢的人生、婚姻生活跟女性的抑在此被串连起来,最终使她走向传统家庭生活之中.在阴暗意识下,压抑与被压抑的关系表现在上对下,婆对媳,妻对妾之间.整体而言,这种为身份和角色而斗争的现象虽在女性自身之间,却也是女性问题及女性危机的所在.边缘处境下的压抑女性在抚育儿女和操作家务之时,无暇反抗男人,而陷入自身的斗争的铁闺阁中.
  综合而言,张爱玲透过现实的叙述把压抑女性描写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批判了传统的家法社会.从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压抑、焦虑的现象,我们都可以在张爱玲小说中挖掘到各种有关女性的沉默、匮乏、分裂、甚至疯狂的意涵.提示出这些女性人物的矛盾压抑和自我冲突的深层面貌.同时在身份、角色的置换中,探讨这些代表旧家庭以及新旧交替社会中的女性群体.张爱玲在描述女人方面的确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从心理角度张爱玲的压抑体现在哪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