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问我的一个数学题,和网友们探讨下。 这类题有什么技巧可以快速的解答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我想问几个数学问题: 1、请问这一题有没有什么方法去做得快?我想了好久,还是错的-@- 下面补充、、、、~

1.设两个数为30a和30b,则(a,b)=1,所以最小公倍数是30ab=180,得ab=6,所以a=2,b=3,两个数分别为60和90
2.b能整除a和b,比b大的数不可能整除b;a能被a和b整除,比a小的数不可能被a整除
3.分子分母同时扩大k倍时,它们的差显然也会扩大k倍。因为25/(9-4)=5,所以分子分母分别为4*5=20和9*5=45
4.第一、二步另外一个底的长度,第三步是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不变,即:可以用这个底乘它对应的这条高,也可以用那个底乘它对应的那条高。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你好!你可以画出韦恩图进行理解。

这样,x+y+6+12=58,y+z+12+4=52,由喜欢语文的总数为38,可以算出只喜欢语文一科的人数是16,但总的调查人数是100人,这样划分之后,每个人都属于其中一类,所以x+y+z+6+12+4+16=100,三个式子可以解出x,y,z的值,z就是只喜欢英语课的人数,y就是既喜欢数学又喜欢英语的人数。



分析:
(1)只喜欢上英语课的:
从喜欢上数学、语文、英语的三组人(58.38.52)中先都减去三门都喜欢的12人,剩下的是(46.26.40),然后既喜欢数学又喜欢语文的在语文和数学两组中减去6,剩(40.20.40),然后在从语文和英语两组减去都喜欢的4人,剩(40.16.36),这样就得出了第一个问题,只喜欢英语的人有36人,

(2)然后第二问:
因为是对100名学生进行调查,但是全部喜欢的加起来是148种喜好,可以把多出来这48种看成是拥有多重喜欢的组合,然后用这48减去其他三种都喜欢的组合就剩下26.所以既喜欢数学又喜欢英语的人数是26个

大概就是这样吧

58+52+38-6-4-2*12=14 为既喜欢数学又

喜欢英语的人。只喜欢英语的人就是

52-12-14-4=22人

技巧就是减去叠加的,比如两者都有的减一次,三者都有的减两次,以此类推。

用韦恩图是很好的方法,在奥数班里,孩子们都会学到。
我通常是用文字表达
把这100名分为7类学生 已给条件如下:
A 数语英 12
B 数语 6
C 数
D 数英
E 语
F 语英 4
G 英
学语文课38=A+B+E+F 所以 E:16人
如此推理,把58人上数学课的,52人上英语课的,还有全加起来是100人,
这几个条件用上,就可以解出G=22 D=14

                  



这是奥数的试题?
我是郑州乐翔教育的专职老师,很高兴能和你探讨数学问题。


一个学生问我的一个数学题,和网友们探讨下。 这类题有什么技巧可以快速的解答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5952209946这是一个四年级数学应用题问:我现在需要运26吨货物。小货车载重3吨,150...
    劳哑敬解. 若全部用小货车运费用为 26÷3×150 =12×150 =3000(元)若全部用大货车运费用为 26÷5=5.2≈6(次) <注: 此时要用进一法> 6×200=1200(元)若一部分用小货车, 另一部分用大货车,因为大货车的平均每吨需要200\/5=40元\/吨 小货车平均每吨需要150\/3=50元\/吨,显然尽量用大货车, ...

  • 15952209946三年级数学题谁会:3桶水和20个杯子能装水134千克,同样的6桶水和16...
    劳哑敬3桶水和20个杯子能装水134千克,同样的6桶水和16个杯子装水244千克,问一桶和一杯各能装水多少千克?解析:同样的6桶水和16个杯子装水244千克,那么,都除以2就得到:同样的(6÷2=3)桶水和(16÷2=8)个杯子装水(244÷2=122)千克,也就是同样的3桶水和8个杯子装水122千克,那么,与...

  • 1595220994620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总结
    劳哑敬有趣的数学问题能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热爱,我整理了一些数学问题。1、豹子和狮子进行100米往返比赛。豹子一步3米,狮一步2米,但豹子跑2步的时间狮子可以跑3步。谁获胜?分析与解答:豹子两步跑3×2=6米,相同时间里狮子跑2×3=6米,两者的速度一样。但由于100米正好是2米的50倍,也就是狮子...

  • 15952209946问你一个数学问题,是不是我搞懵了,三组数据?
    劳哑敬三个均价加了再除以3,这种情况只有在三种产品件数相同的情况下才合理,如果件数不同,这个算法不合逻辑,没有意义。

  • 15952209946一本试卷上的初一上学期数学题,我有好多不会。所以不用全部回答我,挑会...
    劳哑敬我做过老师,也碰到过很多学生问问题,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学生问问题是烦的。其实老师很喜欢学生问问题的,只要你肯问。下面解题:1, 开始:A0 第一步:A1=A0+1 第二步:A2=A0+1-2 第三步:A3=A0+1-2+3 第四步:A4=A0+1-2+3-4 …… :……第五十步:A50=A0+1-2+3-4+…+...

  • 15952209946一个数学问题 我有些闹不清 除和除以 的关系 比如4÷2 怎么读?_百度知...
    劳哑敬是相反的。4÷2可以读成4除以2 或者2除4

  • 15952209946我问你一个数学题 A向B借了一万三 第1次A还了五千 第2次又还了五千三...
    劳哑敬A还完所有的钱。这是简单的数学加减法:被减数是13000,减数分别是5000和5300,列算式为13000-5000-5300=2700。所以A没有还完所有的钱,还差2700元没还完。

  • 15952209946我问一个数学题目,或者说是逻辑题
    劳哑敬出现的分别是 75元零钱 25元零钱 25元的东西 100元的假钱赔偿 零钱全部是小摊贩的。100元和25元的东西是店主的 店主给了那人25的东西,赔偿了100元给小摊贩,但是手上拿到了25元的零钱。因此是25+100-25=100元。钱财损失100元 钱(现金)损失75元 财(物品)损失25元 一共亏200元 ...

  • 15952209946一个有异地男友的女生问我数学题,我有求必应,后来上课时还跟我坐在...
    劳哑敬我认为她只是感觉你这个人挺友善,挺容易接触,她是想和你做那种单纯友谊的那种朋友,她对你的好感和主动并不代表她对你有那种爱情的喜欢,不要多想,男女朋友也可以做纯友谊的那种!

  • 15952209946如果一个数学问题问我,一辆车能坐多少人,那不写单位的时候,是写人,还 ...
    劳哑敬单位应该写人, 因为问题问的是一辆车能坐多少人 ,这个前提就是一辆车了 ,没必要再写人\/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