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来自:评价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登上地球之巅~

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写作特点和句子赏析: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历经千难万险,谱写了一曲科学探险的美妙乐章。“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彩笔;社峙环球,论标喉舌,一生心血献新华。”这是一幅沉重的挽联,它高度准确地概括了郭超人一生的事业功绩、道德文章。

全文共设计了六个情景画面,让我们从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入手,紧紧抓住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认真揣摩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一、形象的动词运用

为了突出登山的难度,文中写道:“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这一“插”一“蹬”显示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台阶”的艰难程度,从而表现了登山者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攀登的精神。

二、恰当的虚词运用

如“……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试想,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上竟无能为力,一个“也”字就有力地体现了登攀是多么地艰难。

又如文中写道:“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一个“才”字,表现出他们的全部精力都凝聚在攀登上,花费时间之长有力地证明了攀登的艰难程度。

再如:“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很显然,在刘连满的意念里,队友的安全和自己的生命,哪个轻哪个重,天平的指针已有明确的指向,两个“更”字不正是他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三、准确的数量词运用

反复品味本文数量词的准确运用,也能领悟到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如“……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作者在这里用确数而不用约数,是因为这样能更确切地体现距离与时间的强烈反差,表明并强调这是一段极特殊的行程,同时也说明登上地球之巅的极其不容易。

又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一寸一寸”突出了攀登速度极其缓慢,岩壁极其陡滑,登山极其艰难。

再如,“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作者为何不直接说“时间在过去”呢?结合语境不难看出这“一分一秒”极富表现力。攀登者四肢愈来愈麻木,心脏因缺氧跳动愈加急促,这样的状况,一分一秒是多么难熬!请看看郭超人在登山日记中记下的当时的感受吧:“一只看不见的魔掌压迫着你的胸脯,紧捏着你的喉管,你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张开嘴,吸入你需要的空气。每一步都不轻松,——并不是你的腿酸痛或者无力,而是你已经没有力量把你这双已经几乎麻木的腿移动。”而此时的刘连满活着的愿望又是多么强烈,在分分秒秒中其内心经历了何等复杂的斗争!

这“一分一秒”,这“一寸一寸”,这“三米”、“三个”,都是人类探索科学奥秘、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都能一次又一次地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和情感的升华,人们会从中悟到:只有以顽强与坚忍去化解并超越艰难险阻,勇于登攀,生命才精彩。

感动,心酸,激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童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明)杨继盛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另外还有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苍海.”--李白 《行路难》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书愤》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步出夏门行》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贺新郎》

此外,还有: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苏轼《江 城 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功决不还。
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题西林壁后两句


《登上地球之巅》视频

相关评论:
  • 19121764994登上地球之巅的作品原文
    步松家《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

  • 19121764994读《登上地球之巅》有感
    步松家文章的内容不说也知道:1960拈月,几名中国登山运动员开始了与大自然与冰雪山峰的斗争。他们誓言不到8848米的`顶峰绝不后退。他们要这样做,他们会告诉世界人民,中国不是懦弱的,中国人民同样也不是甘拜下风的。无论雪峰给予他们多少阻碍,他们仍然斩钉截铁地前进。后退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失望;失信,...

  • 19121764994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理解题和答案
    步松家5.文中引用了《埃非勒士峰探险记》的一段文字,其作用是什么?6.文中多次出现“中国登山队员”一词,如果去掉“中国”一词,好不好?7.第四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8.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9.假如你是登上顶峰三位队员中的一员,返回时,你读到刘连满同志的短信,你会有...

  • 19121764994登上地球之巅 阅读短文答案 附题、短文
    步松家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7.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1)文段中所体现出的队员们登山的困难有 、 、 。(2)登山队员们登山的力量源泉是 。(用文中原...

  • 19121764994登上地球之巅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步松家《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顶峰。作为当时的随队记者,作者郭超人直接或间接的记录了这次登山过程中的许多感人的场景和故事。登顶成功后,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写成了这篇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 1912176499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步松家《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顶峰。作为当时的随队记者,作者郭超人直接或间接的记录了这次登山过程中的许多感人的场景和故事。登顶成功后,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写成了这篇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 19121764994登上地球之巅 文中为什么要描写攀峰中的障碍
    步松家《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顶峰。作为当时的随队记者,作者郭超人直接或间接的记录了这次登山过程中的许多感人的场景和故事。登顶成功后,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写成了这篇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 19121764994登上地球之巅人物精神
    步松家《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历经千难万险,谱写了一曲科学探险的美妙乐章。“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

  • 19121764994登上地球之巅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
    步松家《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顶峰。作为当时的随队记者,作者郭超人直接或间接的记录了这次登山过程中的许多感人的场景和故事。登顶成功后,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写成了这篇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 19121764994登上地球之巅主要内容20字
    步松家同时,这三个登山者搏斗的道路上前进。他们匍匐在地面上,积雪反照率通过星光,照亮他们的道路,难以前进。当8830米,氧气三人已经全部用完了,他们扔掉果断回空氧气瓶,开始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困难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可想而知。他们更肢体沉重,行动更加缓慢,有时超过一米高的攀岩...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