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一篇课文,我上学时叫《马踏飞燕》,现在好像叫《天马》,有谁有它的原文啊?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小学课文<<天马>>的配读<<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原本是我国著名的东汉文物。是一件青铜马的工艺品,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的东汉墓。它头短颈长,身体浑圆,躯干粗实,四肢修长,弯尾上扬,张口嘶鸣;在四蹄腾空的右后蹄下踏着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故名“马踏飞燕”。其神采正如汉武帝的《西极天马歌》所吟:“天马来兮从西极,径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叫人见了此马凌云飞奔之感油然而生。巍巍中华国富民强,真是神采飞扬,气势磅礴,不愧于“千古一马”之美誉也!
“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我们的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这样一来,以燕衬马,让飞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塑绝了!
飞燕的构思另一个高妙之处在于,铜马三蹄凌空飞驰,作为摆设的工艺品,其独蹄的支点又当如何稳定呢?有了这只飞燕,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这既合乎力学原理,又将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欣赏了这件千古一马,怎不叫人为我国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艺术而肃然起敬呢!

关于“马踏飞燕”的名称,长期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铜奔马”说。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

二、“马踏飞燕”说。虽然“铜奔马”的称谓比较直观明了,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据说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又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

三、“马踏龙雀”说。针对“马踏飞燕”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

四、“飞燕骝”说——为铜奔马正名。前面几种名称,看似有些道理,但明眼人一细致品味便不难发现——其中无一不带有明显的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最近有资深学者提出“飞燕骝”这个名字,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堪称迄今为止“马踏飞燕”这座著名的青铜雕最贴切的名字。武威铜马足下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五、“天马”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天马”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奔马踏着飞燕 ,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

六、“马神——天驷”说。与前几种说法一样,“天马”说也受到了置疑。有人提出:“天马”在汉代专指大宛汗血马及与此有关的宫内陈列品。东汉明帝为置飞廉(即铜制龙雀)、铜马(即铜制“天马”)于洛阳,曾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甚至不惜下嫁宗室女子,或令大军征战,才求得汗血马,是谓“天马”,为此作《西极天马之歌》,为帝王祭天礼乐之一,以歌颂汉家天子的功德。因此,无论“天马”是指真马还是铜马,都只是皇室威仪的象征,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东汉墓主张姓将军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这具铜马俑是“马神——天驷”。“天驷”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驷”,亦称“马祖神”。秦汉以前人们都崇“天驷”为“马神”,自商周以来,征战中都少不了骏马,因而就产生了对马祖神的崇拜与祭祀。武威汉墓主人张姓将军生前率骑戍边,供奉马神,死后殉葬铜制马神,当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解释,就墓主人的官职和职业特征来说,都是合理的,“天驷”者犹言驷马行空,以足踏飞燕来说明“天驷”和象征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马踏飞燕”已被中国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它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
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它张开大口,人们仿佛听到了它高亢的嘶鸣声。
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怎样表现它的速度之快呢?艺术家构思奇妙,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正在快速奔跑。
快到什么程度呢?艺术家匠心独运,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这样就把“快”具体化了,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真跑得快啊!马蹄踏在飞燕上,飞燕竟安然无恙,可见这匹马几乎是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铜奔马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右后蹄上,怎样都能保持平衡?这是一个难题。艺术家有意使马的头和颈往后收缩,让重心尽量后移;同时使踏燕的后蹄尽量前伸,让马的支撑点和重心正好在一条垂直线上。再加上向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不仅使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而且使马的造型更加优美。
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这篇课文描述的便是我国古代的艺术精品——铜奔马。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健壮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龙燕背上,龙燕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将一匹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扩展资料: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马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汉铜奔马

我学过,在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天马
陈树青
1983年,我国旅游局确定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这个图形标记的形象是根据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工艺品描绘的。1969年,这件文物珍品在甘肃武威出土,立刻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它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艺术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

天马体态轻盈,神行兼备,无论从正面,侧面那个角度去看,都极为生动健美。天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即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

最令人惊叹的是,马的一只后腿,正踏在一只龙雀的背上,龙雀是整个艺术品的一部分,又是马的底座,从而使凌空的天马能巧妙地保持了平衡,解决了主体形象的支撑问题。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马身上没有辔头,鞍镫,缰绳,头上却有一穗迎风飘动的璎络,尾巴末梢还打了一个结。这种细微的艺术处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开始人们称这件古代艺术品为“青铜奔马”,也有叫“马踏飞燕”的。马踏飞燕的称呼既形象又优雅曾被普遍应用,但是研究后发现马足踏的不是燕子,而是龙雀。龙雀是传说中的神鸟,也叫飞廉。古书上有“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记载。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物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龙雀是风神,飞行急速,马却踏着它,赛过它,这真是匹天马了。

用这个中外驰名的古代艺术品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识是颇有象征意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我也学过,不过现在的教材没这篇课文了哦

附部分材料:

《马踏飞燕》又称《马超龙雀》、《铜奔马》,青铜制,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墓,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代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骏马的形象出现于汉朝雕塑和工艺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这件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燕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飞燕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
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
《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不是叫--------------------立马滚球吗?


小学有一篇课文,我上学时叫《马踏飞燕》,现在好像叫《天马》,有谁有它的原文啊?视频

相关评论:
  • 19422089994一年级,语文老师要求背诵每一篇课文内容,超纲吗?
    闵娥琼我翻开部编版小学1年级语文读了几篇课文,真的都是比较短小,充满童趣的童谣、儿歌,对孩子来说,难度不算太大。有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小小的船》、《上学歌》,这些课文在我们小的时候就是通过音乐课学会的——所以对于这样的课文,家长完全可以带着孩子唱出来啊! 还有古诗《画》《风》,这些家长可以结合日常...

  • 19422089994《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闵娥琼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1 读完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非常地愤怒与悲伤。愤怒的是因为卑鄙无耻的英法联军在中国最虚弱的时候趁火打劫;悲伤的是因为看着中国最有代表性...

  • 19422089994黄蓓佳的《补考》
    闵娥琼讲义上印的是一篇小说《凡卡》,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京京看了好几遍。这个故事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程老师一共点了六个同学的名,然后说,“上课时,我说:‘表情朗读课文。’你们就举手。一个一个顺序...这么说,这个叫“奥尔迦”的女孩子一定跟凡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个好朋友,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

  • 19422089994我想夸一下我的老师讲课是最棒的,没有人能超过他,该怎么说呢?
    闵娥琼她相貌平平,可爱的娃娃头“戴”在头上,齐齐的刘海下有一对小眼睛,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的眼镜,小巧玲珑的嘴巴总能在讲课时描绘得栩栩如生,她就是我的小学老师--赵老师。她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曾记得小学刚开学时,我是一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不懂得什么叫好学生,什么叫坏学生,只知道老师让学的时候就学,不...

  • 19422089994《我们的学校》出自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
    闵娥琼是出自《大青树下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小学生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学习生活。课文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为顺序描写,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美丽、团结和充满欢乐,一个“情”字贯穿全文。

  • 19422089994孩子考试背到写作文
    闵娥琼小学的时候因为班主任是语文老师特别重视写作,从三年级开始就训练他的写作,总是表扬鼓励他,我为此把他的小学作文还做了一个专门的网页,使孩子有了写作的兴趣,每天爸爸送他上学,在车上我就放一本《读者》卷首语精华本,每天读一篇并分析为什么这样写,《读者》的卷首语每篇600字左右,正是中考要求的写作字数,这些精华...

  • 19422089994北京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学一路歌》教案3篇
    闵娥琼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4.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 #教案# 导语】《上学一路歌》是北京课改版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文章描写了山村小学生一年四季走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表现山区孩子爱上学、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而且还体现出人...

  • 19422089994读书改变了我们作文
    闵娥琼为什么父母总是说:“如果家里没有钱,就算砸锅卖铁我也要供你上学!”为什么人们总是说:“书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因为读书承载着我们的梦想! 相信大家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一篇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文中讲述的是一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一些孩子们,因为家境的原因,他们生活的很艰苦。那些孩子们要去学校...

  • 19422089994谁有笑话
    闵娥琼14、我初中一同学上历史课溜号,老师叫其读课文,慌忙中拿起书本读到:“法国舰队司,令狐拔……”全班笑翻15、当年高中军训时,偶寝室一MM刚洗澡回来~用手指着头,无比自豪的说:“你们看看,我的‘ 裤’ 头酷不酷? ”众人狂晕16、小学学历史,记不清哪个阶段了,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偏偏老师把偶抽起来提问...

  • 19422089994《文摘》读后感
    闵娥琼我还要感谢《实用文摘》呢! 现在我已经有十多本《实用文摘》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 《实用文摘》读后感2 《实用文摘》里有许多精品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让我读了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那篇文章的名字叫《口袋里的握手》。讲的是作者张嘉16岁时从贫困的家里出去,到大城市里生活,在路上作者张嘉上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